小学低段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复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段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基本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基本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约4分钟)
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注意事项:
(1)创设情景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为了情景而创设情景。
价值性原则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然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数学价值。
趣味性原则问题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想学、乐学。
(2)问题情景的内容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现代社会发展现实;
现代科技最新成果;
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3)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
问题情景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
图文并茂型
数字表格型
文字叙述型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
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4)创设教学情境的切入点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
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
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5)问题的针对性
因为每个问题情境中所涉及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那么能够提出的问题也就很多。如何才能做到问题更有针对性呢?这要求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要注意到上堂课的知识点,甚至要兼顾到下堂课的知识,使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思路能够连贯,不至于产生零乱的感觉。所以问题的提出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6)问题的悬念性和挑战性
每个人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挑战高度的天性,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抓住人的这种特点,适当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同时问题要增加一定障碍,产生“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7)问题的合理性
问题的呈现要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要具体准确,切忌泛泛而谈,所以问题要紧扣学习的知识要点,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要是学生大部分明白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简练,不要让学生误解问题的本意。由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课前已经设定好了的,所以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本着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成服务的。这要求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学思路,不能偏离教学主线。
(8)问题的科学性
同样一个问题,由于提问方法的不同,侧重点不同,也就会导致人不一样的思考,这里要求问题的提出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如“为什么”、“怎么样”,切忌“是不是”、“对不对”型的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约20分钟)
目的: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
①活动的准备:包括教具、学具的准备,活动分组,活动方案的设计等等。
②活动的开展:①活动步骤;②活动观察和记录;③活动的指导和随机评价。
③活动的讨论、交流和总结:①讨论、交流发现的数学问题。②总结学会的数学知识和情感体验。
④建立数学模型。
⑤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①合理分组、分工负责。
组内合理分工:组长、记录员、小组发言人、助理员等,各种分工不要固定,要采用轮值制,每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②自主探索:在问题情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
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