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1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常见的物质状态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并描述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2、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分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
2、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幻灯投影片。
2、学生每小组(4-6人):小木块、水、植物油、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橡皮、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空气、铁钉、有机玻璃、橡皮泥、玻璃棒、石块、泡沫塑料、牛奶、酒精、烧杯、锥形瓶、试管、玻璃片、酒精灯、量筒等。
3、设计说明本课时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区分并认识物质的三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为学习“粒子理论”打下基础。
本课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习物质的状态时,由老师提供几种不同的物质,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气体、液体、和固体性质的时候,由老师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设计好活动,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小组讨论分析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五、训练与评价探究活动设计说明活动1:物质的分类活动2:气体的性质活动3:液体的性质活动3:固体的性质活动记录纸活动1:物质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2:气体的性质活动3:液体的性质活动4:固体的性质。
六年级科学上册4.2粒子模型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学案 牛津上海版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三态。
2.学会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微观世界的粒子模型。
2.知道粒子模型是来解释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是不断运动的,那么粒子运动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如果有那么影响他们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研究温度对粒子运动速度的影响时,为什么冷热水的体积要相同?
3.空气和河水的温度差不多,为什么手在冷水里感觉特别冷呢?
4.水从固态向液态、气态转变的过程中,说说构成水的粒子所起的作用。
5.试着阐述粒子模型的发现,发展过程。
二、达标检测
1.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收大量的热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这是人的错觉
2.下列物态变化中,都吸收热量的是()
A.熔化、凝华和凝固
B.液化、升华和汽化
C.汽化、熔化和升华
D.凝华、液化和熔化
3.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置于0℃的房间内()
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4.在北方高寒地区,要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气温,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A.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比酒精小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熔点低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5.以水为例,说说水由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的变化过程。
六年级科学上册4.2粒子模型4.2.1物质由粒子构成学案无答案牛津上海版
物质由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学习重难点】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学习过程】1.成下列内容(时间:8分钟、分数:每空5分,共60分)(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常分子的______和______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 ______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都是___________的结果。
(4)通常情况下,物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
(5)氧气、石油气等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______。
在受压的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______。
(6)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_不同。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遇冷时______。
2.相互交流讨论3.同桌相互交换导学案并相互评改,打分(时间:2分钟)4.展示答案,比对并判断正误(时间:3分钟)探究提升1.材料:一滴水中大约有1.67x1021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分子,那么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就需30亿人数一万年才能数完。
读完上述材料,我认为分子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4分钟)2.实验一:用两支烧杯分别取等量的冷水和热水,静置一会儿,分别向两支烧杯中同时加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4分钟)3.实验二:(时间:8分钟)(1)向盛有约20mL水的小烧杯A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我观察到溶液颜色为:____。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物质的粒子模型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单元教学设计一、内容名称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二、课时与课次本章教材课时安排为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物态1课时粒子模型4课时气压1课时物体的沉浮2课时热胀冷缩1课时三、学生、教材情况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六年级学生年龄小,十一二岁的孩子好奇心强,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兴趣很高,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这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科学课有大量实验及学生的探究活动,正好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而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和记录,但很多学生不能认真观察记录;爱动手,但不能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很多学生都只是怀着“好玩”的想法进行科学活动,并不真正去思考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探究的意识。
六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对《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只能从宏观到微观慢慢引导学生去了解。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课不是主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查资料、做调查报告等都不能按时完成,为正常开展探究活动及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教材情况分析:《物质的粒子模型》这一章节的内容安排总体是从现象到理论,再用理论解释现象,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再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
活动的安排从学生认识〈物质的状态〉开始,由教师演示《气体的性质》,在演示的同时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的去探究,接着学生活动〈液体、固体的性质〉,用归纳的方法找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宏观性质。
随着探究的深入,认识〈物质由粒子构成〉,接着围绕粒子开展探究〈粒子的运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和〈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气压、物体的浮沉、密度和热胀冷缩都是从现象开始认识,然后用所学的粒子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区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2、知道物质三态的宏观性质3、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4、知道粒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5、知道粒子之间存在间隙6、知道物质三态的微观结构7、知道气体对器壁有压强8、知道大气有压强,用气压计测大气压强9、同种材料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有关10、知道密度的概念与单位11、会用密度的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12、了解一些物体浮沉的知识13、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4、在相同条件下扶梯的膨胀程度最小,气体的膨胀程度最大15、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描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宏观性质,根据宏观性质将物质进行分类2、通过稀释高锰酸钾溶液等活动,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3、观察、记录大气压值4、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与物质密度大小的关系5、解释热空气上升的原因6、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膨胀程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对事物特性归纳和事物分类的方法2、乐于根据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3、感受用粒子模型成功解释宏观现象的愉悦4、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5、从实验现象体验大气有压强6、通过测量对的质量和体积,体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7、关注热胀冷缩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五、教学内容⏹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粒子模型:认识粒子的大小,粒子的运动,粒子时间存在间隙,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气压:气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的测量⏹物体的浮沉:物体的浮沉,密度⏹热胀冷缩: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及原理的应用六、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物质三态的宏观性质2、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并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3、了解扩散现象,知道粒子之间存在间隙4、知道物质三态的微观结构5、知道气体有压强,认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很大6、知道密度的概念和单位,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7、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8、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9、用粒子模型解释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二)教学难点1、初步学会归纳物质三态性质的方法2、根据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3、用粒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体积的变化4、知道气体压强的产生,能从实验现象体验大气有压强5、通过测量水的质量与体积,体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6、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七、教学策略由于本章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难理解,建议先从宏观现象入手,试着让学生提出他们想探究的问题,再结合书上的内容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探究。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4《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并能够用粒子模型来描述它们。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模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三态的微观机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人手,逐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理解物质三态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态,并能够用粒子模型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理解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难点: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理解物质三态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三态的图片和视频。
2.粒子模型教具。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物质三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状态?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粒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三态。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三种状态下的排列方式和作用力有何不同?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物质三态的例子,用粒子模型展示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三态的微观机制。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是什么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教师点评,总结答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三态转化?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三态及其转化的微观机制。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5热胀冷缩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用粒子理论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和体验气体和液体热胀冷缩的活动,认识并体验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2、通过讨论,能解释热胀冷缩原理在实际应用的一些实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激发学生关注和探索身边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物体具有的热胀冷缩现象2.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难点:用粒子理论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三、教学准备【教学器材】教师演示:一套测试固体膨胀的仪器、双金属片、火警警报系统模型学生活动:烧杯、试管、玻璃管、橡皮塞、热水、冰水、体温计【教学资源】各种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学习纸四、教学过程1、流程图情景1 情景2 活动1演示实验液体和气体热胀小魔术固体实验记录冷缩情景3 活动2 情景4 活动3动画讨论举例演示实验膨胀度讨论实验解释现象双金属片解释3、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影响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以及粒子之间的距离的因素是温度的高低,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固体、液体和气体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体积变化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物质的粒子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再通过探究双金属片、火警报警器以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人类对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教学开始通过一个小魔术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然后用直观教具和实验器材,通过教师的演示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
五、训练与评价教师:探究活动设计说明活动一:加热与冷却活动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二: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多媒体及图片的演示,使学生学会用粒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热胀冷缩现象,并能找出生活中热胀冷缩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以及我们的防御方法。
《物质的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质的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物质的粒子模型》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粒子模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物质的粒子模型诠释物质的性质和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进修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 物质的粒子模型及其特点3.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粒子模型诠释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器械,提前安排好教学环境。
2. 教室教学:通过讲解、示范、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粒子模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教室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 作业安置:设计相关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粒子模型诠释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设计:1. 简答题:请诠释什么是物质的粒子模型?列举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特点。
2. 计算题:已知一定质量的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求其所开释的热量。
3. 分析题:通过粒子模型诠释为什么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状态。
4. 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的粒子模型对物质状态变化的诠释。
六、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判学生的参与度。
2. 能力评判:根据学生的作业答案和实验结果评判学生的能力水平。
3. 综合评判:综合思量学生的参与度、能力水平宁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
七、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深入进修物质的粒子模型,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钻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组织学生参与物理学科竞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水平。
八、总结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对物质的粒子模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3气压气体的压强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气体压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气体能产生压力,2、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3、知道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4、理解影响气压大小的几个因素: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受力时间的长短等;过程与方法1、在模拟气压产生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2、学会利用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压的产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难点: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用粒子模型解释大气压强及其变化三、教学准备教学器材:电子天平、黄豆若干、金属片(折叠呈一定角度)、气球、气筒(抽吸两用)、塑料瓶、单头支管(连塞)、气球、玻璃钟罩、马德堡半球、凡士林、吸盘、玻璃杯、塑料片、水、无液气压计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纸五、教学过程:1、流程图:3、设计说明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气压和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学会用粒子模型解释大气压强及其变化。
在前面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粒子的理论,然而“粒子模型”是一种微观的模型,对六年级学生的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设想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探究活动加以突破。
目的是从生活引入到科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五、训练与评价:教师:学生活动纸(1)(一)、在实验“模拟气压的产生”中,我们小组记录的结果如下:(二)经比较,我们看到m1m2 (填写< = > ),我们认为,黄豆释放高度的不同,会使黄豆在电子秤面的运动速度不同;速度越,压力越。
m1m3 (填写< = >),同一高度释放的黄豆数量的不同,会使电子天平秤读数不同;数量越,压力越。
(三)在利用无液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的活动中,我们小组记录下的表盘读数是帕,记录人,还有同学记录下的读数是帕,记录人。
(四)在今天的课堂活动中,我们认为本小组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是:。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粒子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3、各种固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固体透明,有的不透明,但它们共有 的性质是:有_固__定___(固定/不固定)的形状和__固__定_____(固定/不固定) 的体积。
目录
1 物质由粒子构成 2 粒子的运动 3 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4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01 物质由粒子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构成物质的粒子:
体积非常微小,数量非常巨大
。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2#4.5#认识液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2#4.5#认识气体粒子的大小
02
粒子的运动
气体粒子间隙较大,双手 紧压,使气体粒子间的间 隙变小,气体总体积变小, 所以气球被压瘪了。
复习
1、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数量_巨__大___、体积十分__微__小__的__粒__子___构成。
2、不同的物质由_不__同___(不同/相同)的粒子构成。
3、假设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它们的粒子互相进入对方粒子间的间隙中,这 种现象称为扩_散__现__象_____。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P101-102#4.5#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1.物质由粒子构成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第1章科学入门1.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六个步骤:①发现问题;②提出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观察,记录数据;⑤进行实验;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科学家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时,会先做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
3.进行实验时,我们所见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都称为现象。
4.进行实验时,我们应该把实验的数据、现象等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完毕,应尝试对这些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用到烧杯、打火机、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仪器。
6.实验时发生意外,一定要保持冷静,并立刻向老师报告。
处理意外方法如下:①烫伤手指: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并涂抹蓝油烃。
②化学试剂沾手上: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③化学试剂进入眼睛:用蒸馏水冲洗。
④实验中发生着火:用湿抹布扑盖,或用沙子覆盖,还可用灭火器扑灭。
7.下列工具的用途是:①天平: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克g、千克㎏。
②刻度尺: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厘米cm、米m、千米km 。
③量筒: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单位是升L、毫升mL 。
还可以利用排水法,采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固体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立方厘米cm3,1 cm3 =1 mL。
④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或气体温度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完全/部分)插入待测物中,待温度稳定后方可读数。
⑤电子停表:用来测量时间,单位是时h、分min、秒s 。
8.量筒必须平放在桌上才能使用,读数时,视线必须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如果俯视,读数会比实际体积偏大;如果仰视,读数会比实际体积偏小。
9.一个容器最多所容纳的液体体积称为这个容器的容积。
10.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所以用外焰来加热。
点燃酒精灯的操作步骤是:取下灯帽,用火柴点燃。
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用灯帽盖灭。
第2章生物的世界1.生物的基本特征是:①对环境具有适应性;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③能生长发育;④能繁殖;⑤需要食物;⑥具有呼吸器官;⑦能排出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4.2 粒子模型 课件(共42张PPT)
教师演示操作
6.如此依次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烧杯H内注入从烧杯G内抽取的5毫升溶液。这时, 烧杯H内高锰酸钾的粒子数只有烧杯A内原来高锰酸钾粒子数的__1_/_1_0_0_0_0_0_0_0_
7.从烧杯内溶液的颜色看,烧杯A—H的颜色越来越淡,从烧杯F开始,已经没有
颜色。但是,从以上的推测可以知道,这些烧杯中仍然有高锰酸钾的粒子。可见, 构成物质的粒子体积非常___微__小____(微小/巨大),数量非常___巨__大_____ (微小/巨大)。 (就是粒子很小,粒子数量很多)
问题:1.在模拟过程中,粒子之间的 距离有变化吗?如果有那么变化大吗?
问题:2.固体是否有固定的体积和形 状?怎样运用你们刚才在实践活动中得出 的结论来解释?
结论:因为固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很大,把粒子紧紧吸引在一起,粒子只能 在固定的位置振动。所以固体有固定形状 和体积。
实验二:每位同学代表构成物质的一 个粒子,请9位同学表示构成液体的粒子, 每位同学可以自由走动,但你们在运动时 手必须接触另外一名同学的身体的某一部 分(例如手指、腰等)。
粒子间隙 很小
粒子模型
液体
粒子间相互作用较大 粒子运动范围较小
粒子间隙 很小,排列整齐 粒子模型
固体
原地振动
粒子间相互作用大 粒子运动范围最小
间隙大小:
气体>液体>固体
最大 很小 排列整齐
气体 液体 固体
最大
较小
最小
粒子运动范围大小
几乎没有 较大
粒子之间的相互吸
大 引作用
4.2.4 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的三态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粒子大小 1.老师在实验桌上放几杯不同的液体,请仔细观察。
你能看到液体的粒子吗?____不_能______
《物质的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质的粒子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物质的粒子模型是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组成的。
通过学习物质的粒子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现象,对于化学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模型及其组成;2.掌握不同种类物质粒子模型的特点和区别;3.能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粒子模型;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作业内容设计:1.理论学习部分:(1)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了解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观看视频资料或PPT课件,深入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等物质基本粒子的结构;(3)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验操作部分:(1)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物质的粒子模型;(2)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探讨与理论知识的关联。
3.创意设计部分:(1)分组进行创意实验设计,探索物质的粒子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实验演示或展示,展示创意实验设计成果。
四、评价评分标准:1.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占总分30%);2. 实验操作能力和技术(占总分30%);3.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占总分20%);4. 创意设计成果展示情况(占总分20%)。
五、作业提交方式:1. 将理论学习部分的练习题答案、实验报告和创意设计成果提交给老师;2. 实验过程中的视频资料或照片可在班级群或学校论坛进行分享。
六、作业安排及时间节点:1. 第一周:理论学习部分的教学和练习题布置;2. 第二周:实验操作部分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3. 第三周:撰写实验报告和准备创意设计成果展示;4. 第四周:作业提交及评分。
七、补充说明:1. 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创意设计中发挥创造力;2. 老师在作业提交后进行评阅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3. 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质的粒子模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质的粒子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物质的粒子模型在不同砚科中的应用;3. 能够运用物质的粒子模型诠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2. 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发展历程;3. 物质的粒子模型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应用;4. 物质的粒子模型诠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请思考一下物质是如何组成的。
第二步:进修1. 什么是物质的粒子模型?物质的粒子模型是指将物质看作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理论模型。
根据不同砚科的需要,物质的粒子模型有不同的描述方式。
2. 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发展历程(1)古代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2)19世纪,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3)20世纪,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入了更加精确的物质的粒子模型。
3. 物质的粒子模型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应用(1)化学:原子理论诠释了化学反应的机理和物质的性质;(2)物理:量子力学的理论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步:应用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水是液体而不是固体或气体?请用物质的粒子模型来诠释这个现象。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粒子模型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不同砚科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用物质的粒子模型诠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加深对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请同砚们选择一个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并用物质的粒子模型来诠释。
同时,写出你对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请同砚们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物质的粒子模型的知识,并尝试将其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4物体的浮沉物质的沉与浮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与物质种类有关
2、知道密度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假设、设计实验、记录分析结果,找出物体浮沉的因素,明白物体的浮沉与物
质种类有关。
2、通过师生共同汇总、分析全班同学采集的实验数据,让学生知道密度的概念和单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作用与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物体的浮沉与物质种类有关
难点:
通过假设、设计实验、记录分析结构,找出物体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教师:石块、铁钉、木块、大烧杯、清水、多媒体设备
学生:泡沫塑料2、木块2、铝块2、橡皮2、一盆水
四、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情景1 问题活动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结论小实验方案
活动
计算
2、内容与设计
3、设计说明
整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采用“问题导入→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获取知识”的探究模式。
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探究,又强调群体的合作,进而找出与物体浮沉有关的因素,培养学生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活动:探究物体浮沉的有关因素
活动目标:1、通过假设、设计实验、记录分析结果,找出物体浮沉的因素,明白物体的浮沉与物质种类有关。
2、在设计、交流活动方案中,提高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物质由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认识固、液、气体粒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中,学习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
难点:
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准备
高锰酸钾晶体、依次编号为A—H的8个50ml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清水、油、汽油各一杯、空气、氧气、二氧化氮气体各一瓶、放大镜、滴管、蒸发皿、香水。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学生活动记录纸
活动1:认识固体的粒子大小
练习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的、体积十分的粒子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的粒子构成。
2.思考问题:太阳光线斜射进入房间,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灰尘颗粒在飞舞。
请问这些灰尘颗粒是一个个的粒子吗?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物质的粒子模型
物质由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认识固、液、气体粒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中,学习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 难点:
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准备
高锰酸钾晶体、依次编号为A —H 的8个50ml 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清水、油、汽油各一杯、空气、氧气、二氧化氮气体各一瓶、放大镜、滴管、蒸发皿、香水。
学生活动记录纸
活动1:认识固体的粒子大小
练习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的、体积十分的粒子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的粒子构成。
2.思考问题:太阳光线斜射进入房间,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灰尘颗粒在飞舞。
请问这些灰尘颗粒是一个个的粒子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