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

⾼三语⽂课⽂《论民本》优秀教案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之⼀,《论民本》是⾼三语⽂课本的内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三语⽂课⽂《论民本》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论民本》教案 [教学⽬标] ⼀、理解孟⼦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致了解这⼀思想的产⽣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继续学习和积累⽂⾔词语,(今、苟、胜、就、刑、⾐、王、诸、盍、⼏、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反三。

四、学习本⽂运⽤排⽐、⽐喻、⽤典的语⾔特⾊。

[教学难点] ⼀、孟⼦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特殊⽂⾔句式的规律。

[教学⽅法] 在学⽣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在学⽣⾃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 ⼆课时。

[教学设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了解它的产⽣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课时 ⼀、导⼊。

同学们都知道,孔⼦的学说核⼼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地充实和发展了孔⼦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孟⼦⽴⾜“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提出了丰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政治学说的核⼼思想。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推荐文章高考语文写作万能素材热度:高考语文补写句子训练及参考答案热度: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详解热度:杭州十四中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热度:高三语文成语练习汇总(含答案)热度: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小结通假字,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五题。

2?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每段内容,思考课后练习三、六题,为下节课讨论发言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

(略)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

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

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

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

4.11 论民本说课稿孟子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论民本”。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论民本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作者孟子。

课文选自《孟子》一书的其中四个章节。

这些言论集中体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重要意义,这些思想对整个封建王朝你至当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3)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孟子的《论民本》,树立民本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论民本》学案_1

《论民本》学案_1

《论民本》学案【学习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自学自导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重点字词、句式,用10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②诛之,则不可胜诛:③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⑤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⑥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⑦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⑧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⑴莫: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②从者病,莫能兴:⑵就: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②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⑶诸:①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②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⑷者: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②失其民者,失其心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二、基础检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粢盛桀纣B所恶走圹不赡仓廪孝悌狗彘D艾草鸡豚庠序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苟为不畜,终身不得B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诛之,则不可胜诛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B则诸侯皆为之驱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4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B.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下列句式结构相同的两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B.为丛驱爵者,鹯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必修5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必修5

第11课论民本学习重点1.记: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于、以、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语法规律。

2.读: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它的进步性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3.写: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作文片段。

4.练: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中的名句1.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梁惠王上》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梁惠王上》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滕文公上》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5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5

第11课论民本本课话题——和谐一、从课本中积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的这几句话在强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要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

二、从自然中积累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由于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经常攻击人类、偷袭牲畜、踩损庄稼,因而影响了附近地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更时常引发枪杀野生动物的事件。

虽然有关人士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真正解决人与动物相互间的“争食”和“争斗”。

随着人和动物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肯尼亚政府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一个在临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居住的居民发现,那些野生动物们对一些两米以上长满刺的仙人掌总是敬而远之。

他便有意识地在自家庄园边缘种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墙”。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曾经肆无忌惮靠近村落的野生动物们每每都会在仙人掌“防御墙”前停下脚步,继而转身离开。

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种植仙人掌,随后,野生动物侵袭人类和践踏庄稼的事件也渐渐少了下来。

在心里种一棵仙人掌,既保证人、牲畜及庄稼免遭野生动物的伤害,又避免人类对野生动物实施报复性的猎杀,这种两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墙”让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种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有关和谐相处的真理:呵护和关爱总是比血腥更有力量。

三、从历史中积累这一天,天色晦暗闷沉,毫无一丝阳光。

波兰人民眼里凝着泪水,愤怒地接待敌国总理的来访。

面对巨大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纪念碑,勃兰特跪下了。

这双膝,凝聚着千万犹太人的鲜血;这双膝,凝聚着波兰人民的悲伤,这双膝,凝聚着时代和谐的进程。

华沙之跪,是二战后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的和谐之跪。

四、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2.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3.亲善带来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4.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二、背景回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08论民本2

08论民本2

论民本(二)班级:____ 姓名:课型:新授课编制人:王庆中编号:08【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自主空间解《梁惠王上》的含义。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学习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

2、结合注释梳理课文《梁惠王上》,积累字词、句式。

3、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孟子的民本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思考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二、归纳总结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按顺序在课本上做相关批注),疏通《梁惠王上》的含义。

凶:河内:加:河东:无如:察:请:填然:或:鼓:何如:走:胜:数罟:养生:树:衣:夺:谨:申:孝悌:检:莩:是:罪:斯:至: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3、“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6、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深度阅读】儒家的境界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修养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

做到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他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

这样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是幸福的,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

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

需要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

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要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

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当传统的规范与自己的意识逐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

论民本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民本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民本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教案高三上册《出师表》深度解读与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师表》的文学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悟《出师表》所表达的忠诚、担当与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出师表》的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初步感知1.导入以诸葛亮形象引入,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的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步感知让学生朗读《出师表》,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文章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学习1.词汇学习列出《出师表》中的重点词汇,如“先帝”、“临表涕零”等。

对每个词汇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句式学习分析《出师表》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通过例句,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

第三课时:《出师表》内容解析1.文章结构分析分析《出师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着重讲解诸葛亮为何要上表,以及表文中的关键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包括其忠诚、担当、敬业等特点。

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何能成为千古传颂的人物。

第四课时:《出师表》深层内涵解读1.忠诚精神分析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以及忠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忠诚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担当精神分析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培养担当精神。

3.敬业精神分析诸葛亮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现其敬业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敬业对于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课时: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1.阅读练习提供一篇与《出师表》难度相当的其他文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难题。

2.阅读技巧讲解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断句、猜词义等。

〖2021年整理〗《论民本》学案2

〖2021年整理〗《论民本》学案2

《论民本》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识记重点字词;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识记重点字词;难点: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知识链接】《孟子》名言20211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8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1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5其进锐者,其退速。

1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7长幼有序--孟子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1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2021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课前检测】1、提问课文背诵情况;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和通假字。

【学习过程】分小组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讨论思考】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当堂检测】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论民本2改完稿教师》优秀教案

《论民本2改完稿教师》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2【使用说明】1、完成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内容用红笔做标记。

2、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严禁照抄参考书或他人学案,组长监督组员完成。

3、上课认真讨论问题,红笔纠错,并记忆。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学习积累文言重要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崇高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解词释句:则无望民: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直,只是、不过。

无如:没有像……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曳,拖着。

走,逃跑。

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

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自主探究】(3、4、5、6段)1、感知课文:概括3段的段意: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概括4、5、6段的段意: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2、词类活用:①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②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③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3、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4、句式:A:判断句: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B: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C:省略句: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5、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合作探究】1、一词多义:然①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③然而不王者代词,这样④填然鼓之助词……的样子⑤太后曰:“然” 形容词,对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4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4论民本学案

<<论民本》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文言文要重视文言知识点的整合,本节课以复习第三部分的文言知识点为前提,温故而知新,在文言知识点积累的基础上整合第三部分的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研讨,学以致用,辅助议论文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汇报相结合,同时插入视频文件辅助学生理解内容和知识点。

三、情感目标1、民本思想的渗透在现实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2、享受收获的快乐,边学习边小结,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欣赏孟子的论辩技巧,不断学习4、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课时安排.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前两部分进行了讲解,将第三部分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本节课是《论民本》的最后一个课时,一节课结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点的检测巩固2、论证结构、论证思路的分析和明确3、论证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1、论证思路的清晰梳理,对民本思想的深入理解2、论证方法的小结教学过程.【导入】一、温故而知新第三部分的文言现象已经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了预习,因此第一部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分为了以下几个点进行了检测: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二、合作研讨,理清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整体小组为一个大组,就梁惠王向孟子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成果汇报。

提出问题研讨小组:问题: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梁惠王向孟子提出这一问题的缘由,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分析。

分析问题研讨小组:问题:孟子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明确:比喻论证 (王好战,请以战喻)步步深入,引王自答,引王深省(第四研讨小组讨论体会孟子的论辩技巧,本小组成员对比发现直接正面回答和比喻分析的优缺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拓展1、插入动画《以五十步笑百步》激发学生兴趣,辅助学生理解。

2、习题演练某次考试,甲生考了五十分,乙生考了三十分,考五十分的同学就笑话考三十分的同学,用课文中的文言进行回答,看看这个同学应该怎么说?明确:不可,直不三十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

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

板书或投影生字和易错字词正音正字社稷粢盛桀纣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獭鸡豚狗彘庠序孝悌三、阅读理解。

1鼻胪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鼻胛迕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3鼻胪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

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

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第一部分: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

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后面句子与此相同。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

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

此处译为“流向”。

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王”,名作动,称王。

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苟: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

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部分: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不可胜诛:“胜”,尽。

不能杀尽。

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

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仓廪实,府库充:仓廪,盛粮食的仓库。

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莫以告: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

后成为固定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

”第四部分:从而刑之: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

刑,名作动,施刑。

焉:疑问代词,哪里。

乐岁、凶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驱而之善:引导他们向善。

奚暇治礼义: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盍反其本:盍,兼词,何不。

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

译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

树,名作动,种。

衣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动词,穿。

百亩之田:相当于现在三十亩左右。

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

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

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四、布置作业。

1毙〗岜究蔚拇世嗷钣孟窒蠛捅鲇锴爸镁洌小结通假字,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五题。

2狈锤丛亩量挝模理解每段内容,思考课后练习三、六题,为下节课讨论发言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

(略)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

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

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