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并集》说课稿
2024高一数学交集并集说课稿范文
2024高一数学交集并集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数学交集并集》,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高一数学交集并集》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属于集合与函数的章节。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
②能力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入法。
学法主要是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物和图片,以便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可视性。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合适的练习题和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引入新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新知,例如:有一家演唱会要在某个城市举行,已知参加演唱会的人分为两个集合:A集合包括男性参与者,B集合包括女性参与者。
现在我们想要知道两个集合中参加演唱会的人数总和,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我将概念“交集”和“并集”引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
环节二、探究新知在学生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将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片来展示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同时,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交集和并集的运算法则。
环节三、示范演练在学生对交集和并集的运算法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将通过一些示例演练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说课稿1(人教A版必修1)-说课稿-高考学习...
《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说课稿1(人教A
版必修1)-说课稿-高考学习...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
——并集、交集
从容说课
本课是集合的运算,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抽取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再拓宽到数学化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到理性来研究问题、认知世界的意识.本课主要是建立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并集、交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逐步读懂集合的语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交集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有关集合并集、交集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3.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并集、交集的求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并集、交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通过对并集、交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探究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共性存在于个性之间,“并”能够产生特殊的集体,有包容现象,小集体可合成大集体.
教学重点
并集、交集的概念.。
交并集说课稿
1-3 交集并集说课稿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一堂课的设想。
[教材分析]一、说课内容本章教材来自人教版高级中学数学第一册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
康托是集合论的创始者。
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正基于此,高中数学开篇就是集合的基本理论。
目的就在于树立学生用集合理论统领全局的思想。
本节内容在“集合”这一章中乃至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集合的基本运算,数学中几乎所有的运算都以子、交、并、补为基础演变而来。
因而,学习它用一句套话,就是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两个概念虽然学生没有见过,但是这种运算及采用的方法在初中已亲身体会过。
如,求不等式的解集,求有关函数的定义域,求方程组的解集等等。
因而解决好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进一步研究函数,方程等提供依据。
三、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点①、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②、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能力训练要求①、通过概念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数轴和文氏图的利用,提高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通过本节教学,渗透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四、重点,难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符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数形结合思想。
[教法与学法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世界出发,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基于此认识,本节内容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
采用“生活实践—数学方法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的三段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寻找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已有集合知识的基础上,在课中探索发现新知。
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学习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并认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交集、并集说课稿
交集、并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同,本章在学生通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
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
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一2、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
而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二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
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
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三个层次: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该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知道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人教版高中数学并集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并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集的定义、性质及运用,并能够灵活运用并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并集的定义、性质及运用教学难点:并集的深入理解及运用教学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图形工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并集的概念,比如:小明喜欢吃香蕉,小红喜欢吃苹果,那么他们两个人喜欢吃的水果的集合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并集的思维。
二、讲解并集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入并集的概念。
2. 讲解并集的定义:设A、B是两个集合,称A与B的并集为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三、探究并集的性质1. 并集的性质:(1)交换律:A∪B = B∪A(2)结合律:(A∪B)∪C = A∪(B∪C)(3)吸收律:A∪(A∩B) = A四、练习并集的运用1. 练习题:设集合A={1,2,3,4,5},集合B={3,4,5,6,7},求集合A与B的并集。
2. 学生解答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并集的概念进行计算。
五、课堂练习1. 练习题:设集合A={男生},集合B={喜欢打篮球的人},集合C={喜欢唱歌的人},求这三个集合的并集。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相互讨论交流。
六、总结归纳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归纳,强调并集的概念及性质,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并集的理解。
七、反馈1. 定义并集的意义。
2. 并集的性质有哪些?3. 举例说明并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并集的概念、性质进行讲解,并通过例题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并集的概念及运用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
交集并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交集、并集)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高中A版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集合的第一节第三部分的交集、并集.共两个课时,此部分是第一课时.交集、并集是在学习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之后编排的,是集合间的两种基本运算,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定义,掌握并集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与交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对并集、交集定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严谨性,通过本节教学,渗透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并集和交集的定义、符号,以及各自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难点:并集和交集定义的概括,并集和交集的求解.这样设置难点的用意是:重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概括出并集与交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利用讲授法、变式法、练习法相结合,由浅入深进行教学,以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2、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首先,复习巩固才学过的知识——集合的基本知识,以及两个集合的基本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列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集合B A ,间元素的基本关系,并采用类比思想,抛出问题:三个集合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带着这个问题请学生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 与集合B A 、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D 与集合B A 、之间的关系}{9,7,5,3,1=A ,{}6,5,4,3=B ,{}5,3=C ,}{9,7,6,5,4,3,1=D 布鲁纳曾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些集合具体而又简单,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进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得出C 集合是由集合B A 、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D 是由集合B A 、的所有元素合并在一起(相同的元素只写一次)而得到的两个新集合.2、讲解新课(1)、 在同学们对给出的几组集合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就会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同学们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与交集的定义.得出由属于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难点之一,重在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2)、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给出定义之后,我会及时提出问题:怎样将这两个定义理解透彻?让学生分析定义,指出需要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一些关键词:所有、且、或,同时指出“所有”是全部的意思;“且”是同时具备的意思;“或”是重点要强调的,它与平常生活中大家所理解的意思有一定区别,因此有必要结合Venn 图讲解“或”字在数学中的特殊含义,它在数学上有三层含义:①B x A x ∉∈,;②B x A x ∈∉,;③B x A x ∈∈,.重点讲解,避免学生在定义的理解上走入误区.同时,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巧妙区分并与交的符号表示,以免做题时混淆.最后综合集合的并与交,通过比较,总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此特例还说明Venn 图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义中的Venn 图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态多样,集合的并与交会随着集合内容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3、讲解范例例1 设集合{}是等腰三角形x x A =,{}是直角三角形x x B =;求B A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交集概念的理解,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交集是两个集合的公共部分,同时满足两个集合例2 设 {}8,6,5,4=A ,{}8,7,5,3=B ,那么B A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在讲解交集的定义时插入的例题.此题重点强调交集定义中的“所有”一词,说明交集的“完整性”,提醒同学在做题时注重查漏补缺.例3 设}{21≤<-=x x A ,}{31≤<=x x B ,求B A ,B A .设计意图:不同于之前讲解的离散型例子,例3含有不等式,属于连续型,在此让学生联系以往的做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由数轴直观显示而求出两集合的并与交.此题贵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4、课内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设置了一道练习题如下,并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反馈教学,内化知识的目的.设集合}{41≤<=x x A ,}{x x x B 2873-≥-=,求B A ,B A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整堂课程的深化,加大了难度,考察学生对交集、并集概念的理解,以及数轴的灵活运用,此外还考察学生是否能自我把握,先对集合B 进行化解,再解题.5、课堂小结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带引学生经过比较归纳并集和交集的联系与区别,并用表格的形式列出集合的并与交的不同之处.6、布置作业(1)为了复习并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适当的集合填空. ∅A B(2)书面作业:习题1.1 第7、8题.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而最后的思考题实则是连接下堂课的纽带.另外,教师还可以从作业里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四、板书设计为使整个版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将黑板分为四个版面:第一版板书交集并集的定义及符号表示;第二版板书例题;第三版练习部分;第四版板书课题引入和作业.如此,这堂课的知识便更加系统化、明朗化.五、教学评价以上是我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这节教材的认识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举出子集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从中总结出交集并集的定义,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加深,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 AA B∅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定义)并集:……交集:…… 例1:…… 解: 例2:……解:练习:…… 引入课题 作业。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7篇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7篇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教学重点: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二、学生活动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三、建构数学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四、数学应用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练习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思考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思考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1)│z│=2;(2)2<│z│<3.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复数的几何意义.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集合与函数概念》一章中,《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在知识体系来看,他不仅是高中数学的开始,也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承接。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并集的定义和记号;2. 掌握并集的基本性质;3. 能够灵活运用并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并集的定义和记号;2. 并集的基本性质;3. 并集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并集的运算方法;2. 灵活应用并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入并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讲解并集的定义(10分钟)1. 教师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解释并集的定义;2. 通过示意图等方式展示并集的概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三、讲解并集的记号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并集的表示方法,并示范一些例题;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并解释过程。
四、讲解并集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讲解并集的交换律、结合律、吸收律等基本性质;2. 举例说明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讲解并集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演示并集的计算方法,包括求全集、求空集等;2. 学生跟随教师解决一些计算题目,检验理解程度。
六、练习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目,检验学习效果;2. 选择一些学生展示解题过程,让其他同学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并集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并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展开讲解,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例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集讲解高一数学
并集讲解高一数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一学生讲解并集的概念、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运用并集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集合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集合的其他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并集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对并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集合知识,这为学习并集打下了基础。
但在高中阶段,对集合理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掌握并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集的定义,掌握并集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
(2)掌握并集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利用并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集合的选择、元素的归类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通过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过程,自主发现并集的定义及其性质。
(2)运用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并集的概念,掌握并集的表示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并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2)通过并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快乐。
教师资格证试讲-《并集》-逐字稿
《并集》逐字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并集》。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类比概念,引入课题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PPT 上的这个实例:我校食堂每天都需要补够一些菜,第一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A={黄瓜,冬瓜,茄子};第二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B={黄瓜,土豆},现在我们再给出一个集合C={黄瓜,冬瓜,茄子,土豆},大家能否观察一下这三个集合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呢?好,你来说,他说集合C 中的元素就是把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元素加在一起构成的。
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大家都说同意。
很好,观察的很细致,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发现集合也是可以“相加”的,那用我们的数学语言究竟如何来表示这种运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二、知识新授、层层剖析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读作A 并B,记为B A U 。
那用符号语言如何描述B A U 呢?思考一下,好,你想好了,那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吧,他写的是B A U ={x|x ∈A 或x ∈B},表述的对吗?大多数同学都说是对的。
很好,表述的完全正确,还很规范。
那如果A 集合和B 集合中出现了同样的元素,这些元素在B A U 中是否需要重复列举呢?好,你举手的速度真快,你来说!他说不需要重复列举,因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同样的元素只出现一次就可以了。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我听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同意,很好,看来大家充分掌握了我们之前学习的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并且这位同学表述的也很清晰啊!在表述集合的时候,我们除了学过符号语言,还学习过韦恩图,那现在请大家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用图形语言表示B A U 。
好,时间到,谁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画的图示呢?好,你来,老师把这位同学画的图投影在大荧幕上了,大家来看一下画的对吗?大家都说跟自己画的基本是一样的,很好,看来大家作图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且通过图形,我们发现B A U 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了。
并集说课课件
c d 2 e 54 A 集合A、B 的所有元素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设A={x|0<x ≤2 },B={x|1<x ≤3},求A∪B A∩B.
解:
集合A、B 的所有元素
集合A、B 的相同元素
A B {x 0 x≤3}
A
B {x 1 x≤2}
(约10分钟)
归纳小结
(约4分钟)
4
教学过程
1
活动引入
(约5分钟)
作业布置 5
(约1分钟)
创设问题
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由体育委员到讲台上来喊口令。 他说起立你们就要坐下, 他说坐下你们就要起立,反复来几次 然后学习委进行统计,把起立错了的同学用集合A来表示,坐下 错了的同学用集合B来表示。如果两个都错了的同学,我们就要 罚他在下周班会课上给我们表演节目哦。
(2)在运算中列举法的不重不漏,描述法的两个端点
阅读
教材章节1.3
作
书写
业
1、教材P15页A组2题,4题的前两个小题 2、教材P16页B组1题(此题选做)
实践 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事例
高教社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 谢!
动脑思考
名称 起立做错的同学 坐下做错的同学 起立和坐下都做 错的同学 起立或坐下做错 的同学 人数
探索新知
A∪B={坐下或起立错了的同学} A∩B={起立和坐下都做错的同学}
根据上面并集的例子和前面交集的定义,同学们 能否得出并集的定义呢
形成概念 展示新知
集合的并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所有 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A∪B (读作
“A并B”).
人教版高中数学《并集》说课课件
附: 板书设计
1.3 并集
问题1
探究过程 定义
例题2
例题3 性质总结
练习
例题讲解 例题1 (计算过程的板书)
*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各学 科课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
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始终让学生主
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 合,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
围
六、教学评价 提高认识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 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 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 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让学生在教师评 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 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 品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 基础。
即A∪B={x︱x∈A,或x∈B}
A B
定义给出后,让 学生利用数学符 号语言写出A∪B 的集合表示。
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 达数学的一些内容。
三、突破难点,归纳性质
突破难点: 对A∪B={x| x∈A或x ∈B}中的“或”字 的理解,用它连接的两个并列成分之间不一 定是互相排斥的,所以“x∈A或x∈B”这一条 件包含如下三种情形: (1) x∈A但x ∉ B ;
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பைடு நூலகம்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二、探究发现,形成概念 三、突破难点,归纳性质 四、通过实例,运用概念 五、小结练习,巩固概念 六、教学评价 提高认识
并集说课稿
并集说课稿赵巍一、教材分析我所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第一章第三节集合的运算----并集。
并集是在学生学习了集合、子集、交集等有关概念和运算后介绍的集合的又一种重要运算。
学好这种运算,对今后正确地求解不等式组、函数定义域、分类讨论确定结果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对于继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均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这一意义上看,本节知识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园林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连初三都没有念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时,设计有梯度,小台阶的例题和练习,以便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悉和掌握交集的概念和运算,有观察、分析的能力,从而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发现、归纳数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在正确理解并集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并集的简单运算。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并集知识主要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我把理解并集概念,会进行并集简单运算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并集运算比较难掌握,所以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六课 并集(教案)
第六课并集教学目标:1,理解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
2,会一些简单的并集的运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以及并集的运算。
难点:使用并集的概念实行灵活解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交集的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由实例引入新课。
三,目标领路,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解决下列问题:1,并集的概念,写法,读法2,并集的图形表示(在黑板上画出图形)3,{1,2,3,4,5} {1,3,5,7,9}=______________4,{a,b,c,d} {b,d,f,g}=_______________四,讲解新课,强化教学内容1,并集的概念和图形表示2,例题:例1,设A={1,2,3 ,4},B={0,2,4, 6}。
求:A B解:A B={1,2,3 ,4} {0,2,4, 6}={0,1,2,3 ,4,6}例2,已知集合A={正整数},B={负整数},C={零}。
求:A B C 解:A B C={正整数} {负整数} {零}={整数}五,检测教学效果填空:1,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__________。
记作:_________。
读作:________。
即:AB=__________________。
2,{1,2,3,4} {3,4,5}=______________3{自然数} {有理数}=_______________4,{正方形} {矩形}=______________5,{x,y,z} {x,y}=______________,6,A A=________ A ø=_______六,拓展提升1,已知A={x|x+1<0},B={x|x-2>0},求:A B2,已知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求:A B C D3,已知A={x|x2-9=0},B={x|x-3=0},求:A B七,课堂小结小结略同时给学生留一个课后思考题,下一节课提问:交集与并集有何区别?八,布置作业。
并集的教案(15篇)
并集的教案并集的教案(15篇)并集的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摄像机等设备及其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摄像机等设备采集所需的素材;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毕业留念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中结合理想教育,整合德育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珍惜友情的情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毕业留念册的构思、创意。
教学难点:毕业留念册所需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1-2个不同风格的多媒体电子毕业留念册的范例;网上邻居的正常使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本领,用powerpoint 制作一份具有独特风格的毕业留念册。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制作“毕业留念册”为中心活动,组织与展开教学。
教学中,一要重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并交流探索成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合作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以及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积极感受数字化信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二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励小组成员互帮互助,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同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领导才能。
教师要提供2-3个做好的范例,最好是风格不一致的。
让学生心里大致有个数,但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萌发想做得更好的愿望。
教学建议:1.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一些毕业留念册,引入制作毕业留念册的课题,也可以说说电子毕业留念册与传统留念册相比,突显的优势和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因为制作毕业留念册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创意。
2.策划毕业留念册。
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事都要先思考,要有计划。
在构思毕业留念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在毕业纪念册里可以放一些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分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制作等。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来源:《高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集的概念,掌握并集的表示方法;(2)掌握并集的运算性质,并能熟练进行并集的运算;(3)通过实例,体会并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并集的运算性质;(2)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并集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性质。
2. 教学难点:并集的运算性质,特别是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案例;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性质;2. 提出并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并集的概念(1)展示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集的定义;(2)讲解并集的表示方法,如集合符号、Venn图等。
2. 并集的运算性质(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并集的运算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2)讲解并集运算性质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并集的知识解决问题;2. 分析案例,讲解并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并集知识的掌握;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并集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性质;2. 强调并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并集知识的掌握;2. 要求学生运用并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并集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并集知识的能力。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并集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集的概念,能正确用符号表示并集;
2. 掌握并集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并集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掌握并集的定义;
2. 掌握并集的性质;
3. 能够应用并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集的概念;
2. 灵活运用并集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集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并练习(20分钟)
1. 阐述并集的定义;
2. 讲解并集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拓展应用(15分钟)
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并集的性质解答;
2. 学生尝试用并集的性质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总结并集的概念及性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针对并集的性质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并集的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应用并集的性质解决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实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并集的教案
并集的教案并集的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并集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并集的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欣赏漫画的兴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2、通过读图,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
3、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会认本课的8个生字和1个新的偏旁部首。
会写7个生字。
教学重点: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教学难点:1、注意捎、至、致都是翘舌音。
2、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1、先观察:共有几幅图?2、现看看:每一幅图上都画了什么内容?第一幅图: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坐着小船在钓鱼,老爷爷悠闲地抽着烟,小朋友在拿着笔写着什么。
第二幅图:小朋友写好了字,跳下了水。
第三幅图:老爷爷还在耐心地钓鱼,小朋友潜下水,找到了鱼钩。
第四幅图:小朋友把写好的卡片挂到了鱼钩上。
第五幅图:老爷爷以为鱼儿上钩了,赶紧往上拉线。
第六幅图:老爷爷钓上了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今天不想来,鱼儿。
啊,原来小朋友不想让老爷爷钓鱼,要保护鱼儿呀!3、让学生充分看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
4、学习7个生字,7个要求会认的字。
5、完成课后习题,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6、再找几幅漫画来欣赏。
7、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漫画,让其他同学一起欣赏。
8、课后作业:写生字。
并集的教案2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三)认识长方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此题与上节课例1类似,与实数 大小有关系,利用数轴处理
通过训练来强化概念,开拓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化知识点的掌握, 突出重点、难点 。同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以练代例,及时反馈,强化知识点的学习,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成功喜悦,起 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作用。 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知识,自觉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单堂训练的教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 找到各自的学习区,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 实现。
或 x A, x B, 或 x A, x B,或 x A, x B
x A, x B
问题2 交集与并集的区别 这样做(1)创造了一个能吸引所有学生进行有效学 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将先前的知识与学习目标联 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分析与解决,提升 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带给学生极大的独立思考 与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的思维快乐,使每个学生包括 后进生获得自信与尊严。(2)比较记忆,解决难点,落
(三) 说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并集的概念,并集的运算 教学难点: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关键: 正确理解并集的概念
(四)说教法
本节课以河南永威中学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为主线,辅以类比、 联想、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类比、 概括、练习”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 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横纵向联系.在教学时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三种语言的能力,使原本 较为陌生的定义变得容易理解和便于记忆,扫清 了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 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位,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并集的特点,这节 课的学法主要是 “放—扶—教—收,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 索学习;扶:在不同阶段适当点拨;教:对主要知识 点进行讲授解疑;收: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这样做增 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使学生 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 “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 “获”,才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近而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A B
2、自学指导
(1)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提纲
交集 定义 图形 性质
1:复习旧知,引导类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对比学习,依旧引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集
(2)讨论交流 问题1 对“或”的理解 (注意)定义中的“或”字, 它说明A∪B中的元素有下列三种情况:
《并集》说课稿
武威第八中学 陈正功
《并集》说课稿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并集》是人教版全日制高中必修教材第一册 (上)第一章第三节《交集、并集》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集合的定义及子集、全集、交集 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集合的一种重要运算。学习 集合的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中出现 的集合语言,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 并且可以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 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 知识的重要准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并集的定 义、并集与交集的联系与区别、并集的运算等。交 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已熟悉,所以“先学 后教,当堂训练”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4、 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以表格(见上表) 的形式更利于集合两种运算的比较, 强化概念,同时简明地对本节课重 点内容进行学习层次方面的展示, 达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保持和迁 移目的,对本节课有了一个系统的 认识。
5、作业布置
第3,7题
(六) 本课的教学准备
学生的自学提纲及自学的例题与练习题
(七)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遵循“放—扶—教—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现把本 节课的教学过程说明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图表示A∩B吗?与集合A、B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并集》目的:1 巩固旧知,为导入 新课做准备 2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二) 学生现状分析、本课的背景分析
针对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能力差、对数学图形、符号、文字三种语言的相互 转化有一定困难等特点,我就以这样的学生作为背 景来设计这堂课,使之成为一节很有必要的探究性 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交集的定义、运算,学 生对集合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根据 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学科领域或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 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 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这一指导思想,采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实教学目标
3、自学例题 检查点拨,练习巩固
例1
分析:此题是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如果用 文氏出表示各个集合,可能会方便我们的理 解
A 6 4 5 8 3
7
B
例2 设A {x x是锐角三角形},
B {x x是钝角三角形}, 求A B.
例3设A {x 1 x 2}, B {x 1 x 3},
(三) 说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并集的概念;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并集的求法;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 简单的集合; (3)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的并集; 能力目标: (1)通过并集概念的理解,交集与并集的区别,提高文氏图 在集合中的运用能力; (2)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 情感与德育目标: 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 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