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电筒亮了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3. 通过实验活动,让孩子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 手电筒若干个
2. 干电池若干节
3. 纸板、剪刀、胶水等工具
4. 科学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手持一个不亮的手电筒,问孩子们:“这个手电筒为什么不亮呢?”引导孩子们进行猜测。
(二)讲解部分:
1. 教师对手电筒的构造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灯泡、电池、开关等部分。
2. 讲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即电流从电池流出,经过电线,再通过开关,最后到达灯泡,使灯泡发光。
(三)实践操作:
1. 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组装手电筒。
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观察灯泡是否会亮。
2. 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亲手操作,体验电流流动的过程。
(四)总结分享:
1. 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 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有些组合可以让灯泡亮起来,而有些则不能?
3. 让孩子们填写科学实验记录表,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四、教学延伸:
鼓励孩子们回家后继续探索其他电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电视、风扇等。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以及他们填写的科学实验记录表,来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
六、安全提示:
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孩子们注意用电安全,不要直接触碰电池的正负极,以防触电。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手电筒亮了》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手电筒亮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光与影”中的第二节“手电筒亮了”。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手电筒的构造,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探究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构造,知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幼儿对光的探究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光与影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光与影的关系。
重点:认识手电筒的构造,学会使用手电筒,观察光与影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透明胶带、剪刀、画笔、白纸等。
学具:手电筒、电池、灯泡、白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不发光的手电筒,引发幼儿好奇心,询问幼儿:“你们知道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吗?”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手电筒的认识。
2. 讲解手电筒的构造与工作原理(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的各个部分,讲解其构造,如灯泡、电池、开关等。
结合实物,简单介绍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3. 动手操作,探究光与影(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安装电池、灯泡,并正确使用手电筒。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尝试用白纸捕捉影子,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提出问题:“为什么手电筒的影子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改变方向?”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给予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手电筒的问题,如:“手电筒的影子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吗?”幼儿分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光的奥秘,如制作手影游戏等。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构造:灯泡、电池、开关2.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电池提供电能,灯泡发光3. 光与影的关系:光线照射物体,产生影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画笔和手电筒,为你的家人或朋友画一幅影子画。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1)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含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
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
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了》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简单电路的组成
•能够在指导下制作简单电路
•能够初步了解电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能够在游戏中培养观察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材料
•电池、电泳线、灯泡、灯座、铁丝、剪刀、胶带等
教学环节
•小组活动、实验室探究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提供一张简单的电路图,包含有电池、灯泡、电泳线三部分,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口述出其中的一些组成元素。
2. 实验探究
在证实自己的推断后,由教师亲自向孩子们展示电路的实验过程,并请孩子们自行体验制作,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3. 拓展思维
在实验完成后,引导孩子们思考电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通过带入孩子的生活实例,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4. 小组合作
分小组让孩子们在教具材料的前提下,自行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并进行比拼,以此促使他们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协作,培养观察能力、创造力。
教学评估
通过孩子们实验的结果及提出问题,来初步评估孩子们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巩固孩子对于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学习到了简单电路的制作和电的分类基本性质,同时也了解了在生活中电的作用,在合作交流中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观察力,以及创造力,为之后的科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电筒亮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电筒亮了》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光源的特性,并观察电筒亮起来的过程。
2.帮助幼儿了解“电路”的概念,并了解电池、开关、灯泡等元器件的作用。
3.帮助幼儿通过探究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电池、电筒、灯泡、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
2.绘本或图片,便于幼儿了解光源的特性。
3.PowerPoint或教学板书,便于教学过程中展示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导入:了解光源的特性(15分钟)1.展示一幅图画或绘本,简单介绍太阳、月亮、电灯等光源。
2.引导幼儿思考:太阳、月亮、电灯等光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通过导入,引出光源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为下一步实验做好铺垫。
实验:电筒亮了(30分钟)1.将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器材让幼儿手把手地组装成电路。
2.让幼儿洞察电路的结构:电池是什么?开关是什么?灯泡是什么?导线的作用是什么?3.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因导线、开关等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回路,电流从正极流到负极,电路形成;当开关闭合时,电流可以流动到灯泡使其亮起来。
4.让幼儿动手实验:打开电筒,让他们观察灯泡亮起来的过程,让他们尝试拆解电路,直观地感受电路中所有元器件的作用。
巩固:能手们的展示(15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手把手地组装电路,展示出同学间的协作能力。
2.鼓励能手们将组装好的电路展示给全班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电路组装方法,细节做得如何等方面的表现,既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电筒的变换(15分钟)1.准备多个电筒,将其中一个电筒拆开,打开电筒的壳体,展示给幼儿们看。
2.引导幼儿探究电筒的电路构成及其亮度变化的原因。
3.让幼儿自由地组装电路,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从而探究电筒中各个零部件的作用及灯泡的发光机制。
总结与反思1.引导幼儿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对生活的指导意义;2.帮助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留出一定时间供幼儿自由分享、讨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电筒亮了》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电筒亮了》教学目标:1. 认识电灯的原理,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2. 掌握使用电池、灯泡等电器元件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电灯的原理。
2. 掌握使用电器元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 电池、灯泡、导线等电器元件。
2. 幻灯片或者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引入: 老师用灯泡给学生展示一个白天也能亮的电筒,并让学生描述一下电筒的原理。
2. 发问: 电灯为什么能亮呢?学生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
二、展示 (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解释其中的各个元件。
2. 引导学生观察电池、灯泡、导线等电器元件,并让学生猜想一下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三、探究 (20分钟)1. 实验一: 让学生用一个电池、导线和灯泡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观察灯泡是否会亮起来。
2. 实验二: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两个电池和灯泡搭建一个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会比实验一中更亮。
3. 实验三: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三个电池和灯泡搭建一个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会比实验二中更亮。
四、总结 (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解释一下原因。
2. 提出问题: 为什么电池越多,灯泡越亮呢?学生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
五、拓展 (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让一个房间里面的多个灯泡都亮起来。
2. 提示答案: 可以将多个灯泡都接在同一个电路中。
六、作业布置 (5分钟)1. 布置电路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搭建一个电路,可以是电灯、电风扇或者其他家电,然后拍摄一段视频或者拍照,写一篇小结,写出搭建过程和自己的思考。
2.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触摸裸露的电线或者电器元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电路,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电灯亮起来的原理。
2024年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光与影”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及发光原理,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通过制作手电筒模型,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掌握手电筒发光原理,知道光与影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制作手电筒模型的能力,提高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的构造、发光原理及光与影的关系。
难点:手电筒模型的制作和光的传播、反射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纸杯、胶带等。
学具:安全剪刀、胶水、彩笔、手工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外观和功能。
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演示手电筒的使用方法,让其他幼儿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引导幼儿认识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讲解手电筒发光原理,让幼儿了解光是如何产生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动手操作:指导幼儿用教具和学具制作手电筒模型。
教师邀请几名幼儿分享制作手电筒模型的过程和心得。
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手电筒亮了2. 内容:手电筒构造: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等。
发光原理:电流通过小灯泡,产生光。
光与影: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影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手电筒模型,并介绍其构造和发光原理。
2. 答案:手电筒模型制作方法:将电池、小灯泡、导线连接起来,用胶带固定在纸杯上,制作成一个手电筒。
构造:电池、小灯泡、导线、纸杯等。
发光原理:电流通过小灯泡,产生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的亮起原理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探讨光的产生和传播。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光的传播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亮起原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手电筒的使用方法,理解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透明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电池、灯泡、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演示如何打开手电筒,让光线在教室内传播。
(2)邀请幼儿上台尝试打开手电筒,观察光线的传播。
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手电筒的结构,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各个部分。
(2)通过图解,讲解手电筒的亮起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尝试安装一个手电筒。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利用光的传播原理工作的?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结构:电池、灯泡、开关等。
2. 手电筒亮起原理:电流通过灯泡,使灯泡发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透明胶带制作一个简易的手电筒。
2. 答案:将电池、灯泡、开关用透明胶带固定在一起,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手电筒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但部分幼儿在安装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利用光的传播原理工作的物品,并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操作安全性。
2. 例题讲解中手电筒亮起原理的易懂性。
3. 随堂练习中幼儿分组实践的指导策略。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手电筒亮了》课件.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手电筒亮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二节《手电筒亮了》。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结构与原理;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学习安全使用手电筒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构造,理解手电筒发光的原理。
2. 学会正确使用手电筒,培养安全意识。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发光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反光镜等。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拆卸工具、电池、小灯泡、反光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手持手电筒进入教室,引发学生好奇心。
(2)教师演示手电筒的开关、亮度调节等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手电筒的使用。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吗?”3. 探究手电筒发光原理(10分钟)(1)教师讲解手电筒发光原理。
(2)学生拆卸手电筒,观察内部结构,理解发光原理。
4. 学习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10分钟)(1)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手电筒的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使用方法。
(3)教师强调使用手电筒的安全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手电筒亮了》2. 板书内容:(1)手电筒的构造(2)手电筒发光原理(3)手电筒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手电筒发光的原理。
(2)列举三个使用手电筒时的注意事项。
2. 答案:(1)手电筒发光原理:电池提供电能,通过小灯泡发光,反光镜将光线反射,使光线更集中。
(2)注意事项:1. 使用手电筒时,不要直射眼睛,避免损伤视力。
2. 不要将手电筒对准易燃物,防止引发火灾。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的原理》 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的原理》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原理,初步认识简单的电力知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
3.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手电筒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2. 用简单的语言和事例引导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手电筒:准备好几个不同类型的手电筒,以便展示和讲解。
2. 相关图片或图表:用于辅助解释手电筒原理。
3. 实验器材:如灯泡、电池等,用于进行简单的实物演示。
4. 教学PPT或幻灯片:用于展示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问题:老师出示手电筒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手电筒是怎么发光的吗?”2. 鼓励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步骤二:展示1. 展示手电筒:老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和感受。
2. 解释原理:通过图片或图表,简单解释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引导幼儿初步了解。
步骤三:实物演示1. 准备实验器材:老师准备好灯泡、电池等实验器材。
2. 进行简单实验:示范用电池和灯泡组装成简易的“手电筒”,让幼儿亲身参与并观察实验过程。
步骤四:互动游戏1. 角色扮演:设定“小工程师”角色,让幼儿分组模拟制作手电筒并演示。
2.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的更多应用场景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步骤五:总结1. 讲解知识点:老师对手电筒的原理进行简要总结,强化幼儿的学习成果。
2. 激发思考:鼓励幼儿针对手电筒原理进行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探索。
五、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实验,让幼儿亲身参与,充分发挥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表现:老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对幼儿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
2. 问答测试:布置相关问题,让幼儿回答和解释手电筒的原理,检验学习成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手电筒亮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手电筒亮了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用途和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手电筒、电池、铝箔、玻璃瓶等材料。
2.图片、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具。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出示一只手电筒,问幼儿谁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幼儿回答后,教师解释手电筒的概念,介绍它的用途和好处,如在黑暗中带来光亮等。
2.引导幼儿思考一下问题: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探究:1.教师放置几个电池在桌上,并让孩子观察电池的外形和颜色,引导他们了解电池的作用。
2.预先准备一个空的玻璃瓶,并在瓶口处贴上一小块铝箔。
请一位幼儿将电池放入玻璃瓶中,并让其他幼儿观察。
观察完毕后,教师请幼儿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3.教师解释:电池的正负两极有一个电场,当电池连接好之后,电场就构成一个闭合的电路,使得电流通过铝箔并加热,从而发出光线。
展示:1.教师为每个幼儿发放一个手电筒,让他们观察手电筒的外形和结构。
2.让幼儿与班级的小伙伴一起探究手电筒的结构和原理。
教师可以辅助他们进行探究,比如拆解手电筒、了解电池和灯泡的作用。
3.幼儿一起组装手电筒,亲自感受手电筒亮起来的快乐。
巩固:1.教师请幼儿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想出一个自己制作手电筒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2.幼儿一起分享制作手电筒的心得和体会。
拓展:1.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一下问题:在黑暗中还有其他发光的物体吗?请幼儿举例并进行讨论。
2.引导幼儿探究其他发光物体的原理,如太阳、电灯、月亮等。
3.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光和能量的实验,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光的特性和能量传递。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幼儿总结手电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分享他们的认知和体会。
评价: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表现和理解情况,计划下一步的教学措施和活动内容,以确保幼儿对手电筒的认知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舞台灯光师优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舞台灯光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材第四章“光和影”基础上,深入探讨舞台灯光科学原理。
详细内容包括:解光源种类、探索光传播路径、认识影子形成原因以及舞台灯光设计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舞台灯光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问题能力。
3.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光传播路径和影子形成原因。
重点:掌握舞台灯光设计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彩笔、小舞台模型。
学具:手电筒、白纸、剪刀、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小实验:用白纸剪成一个动物形状,用手电筒照射在墙上,观察影子变化。
2. 例题讲解讲解光传播路径、影子形成原因以及舞台灯光设计原理。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舞台灯光场景,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白纸剪成形状作为道具,观察影子变化。
4.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己设计,讨论舞台灯光优缺点。
六、板书设计1. 光传播路径2. 影子形成原因3. 舞台灯光设计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家庭舞台灯光场景,用手电筒作为光源,家中物品作为道具,观察影子变化。
2. 答案:幼儿需画出设计图,并简单描述设计思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幼儿对舞台灯光原理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舞台灯光为演出增色,激发他们对舞台艺术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具与学具准备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舞台灯光原理,实践情景引入是至关重要。
我会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生动有趣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光传播和影子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二、例题讲解在讲解例题时,我会尽量使用简单明语言,结合实物演示,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光传播路径、影子形成原因以及舞台灯光设计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
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的亮起原理展开。
重点讲解手电筒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电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知道手电筒是如何发光的。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电路知识。
难点:手电筒内部电路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拆卸工具、手电筒零部件、电池、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在黑暗的教室内寻找物品,引导幼儿使用手电筒照亮黑暗环境。
2. 讲解手电筒结构(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各个部分,讲解手电筒的构造。
3. 拆卸手电筒,探究工作原理(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拆卸手电筒,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手电筒内部结构,讲解工作原理。
4. 制作简单电路(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制作简单电路,让幼儿感受电流的流动。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手电筒的灯泡会发光?”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6.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手电筒零部件,让幼儿自己动手组装手电筒。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结构图2. 手电筒工作原理示意图3. 简单电路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
2. 答案:手电筒能发光是因为电池产生的电流通过导线传递给灯泡,使灯泡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让幼儿了解其他发光物品的原理,如荧光灯、LED灯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5. 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重点: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电路知识。
手电筒亮起来了幼儿园教案
手电筒亮起来了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帮助幼儿掌握使用手电筒的方法;
3.引导幼儿在黑暗中正确、安全地使用手电筒。
教学准备
1.手电筒;
2.黑暗的房间、走廊等场所;
3.绘本《手电筒》。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带领幼儿分享他们对手电筒的认识和使用经验;
2.教师向幼儿阐述今天的学习目标:了解手电筒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并掌握使用方法。
第二步:探索
1.教师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派发一只手电筒;
2.教师带领幼儿在灯光昏暗的房间或走廊中探索手电筒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手电筒的打开、关闭和调节亮度等功能;
4.安排幼儿尝试在黑暗中找到指定物品或地点,引导幼儿如何在黑暗中正确地使用手电筒。
第三步:延伸
1.教师向幼儿呈现绘本《手电筒》,让幼儿通过阅读了解手电筒的作用;
2.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想象在黑暗中手电筒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3.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手电筒,以便在黑暗中使用。
教学评价
1.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学习手电筒的过程和使用方法;
2.根据幼儿的表现,评价教学效果,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总结。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了解了手电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且掌握了在黑暗中使用手电筒的正确方法,这对于幼儿在生活中遇到黑暗时提供了便利。
同时,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也学会了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
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手电筒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照明。
2.能够正确使用手电筒,了解如何开关手电筒以及更换电池。
3.能够观察手电筒的光线,发现光线的特点,了解白光与彩色光的区别。
教学准备•手电筒(每人一个)•电池(备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塑料透明纸片(每人一个)•黑色卡纸•白色纸张•一把剪刀•黑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学生坐在圆形桌子周围,教师拿出手电筒并打开,展示它可实现照明效果。
2.提问:你们有没有使用过手电筒?用它来干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3.体现:手电筒可以用来照明并是一个工具。
2. 操作手电筒1.大声朗读图文教程,让学生理解手电筒的打开和关闭。
2.教师向学生展示手电筒的正确用法。
3.将一名学生请出来以展示手电筒使用方法为主题的简短研讨,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在全黑环境下使用手电筒,并给出实际的答案。
(例如:当电灯坏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方便地照明)。
4.让孩子们相互合作,交替展示手电筒。
3. 实验探究1.在黑色卡纸上切割出一片其视口的人造面板,并将其置于手电筒前。
2.让孩子们开启手电筒并用黑色笔在白色纸张上绘制它的投影的大致形状和轮廓。
3.将透明塑料纸张展示在手电筒前,不同颜色的光线会在透明纸张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4.让孩子们绘制颜色光线的投影,并记录下颜色,让其他人尝试复制。
4. 小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课程,理解手电筒的使用方式和照明效果。
2.分享:用手电筒照亮黑暗的经验,分享学习小提示。
3.结束:带着孩子们对于手电筒的使用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带回家,准备下一堂课。
教学反思•关于操作手电筒部分:最初,我们仅仅是展示给学生看手电筒的原理和用途,但后来发现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手电筒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们引入了图文教程和真人操作过程教学的内容。
•实验探究部分:这一部分教学的难度较高,需要孩子们的耐心和准确性,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正确、严谨的的实验过程,我们需要添加更详细的教学指导。
灯泡亮了幼儿园教案
灯泡亮了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灯泡发光的原理和用途。
2.能自主操作灯泡,管理安全。
3.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材准备
•三个紫外线灯泡
•三个黑色底座
•三节5号电池
•两盒老鼠草
•一个黑色介电板
活动过程
第一步:感受光与热的区别
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和热的区别。
将电吹风吹到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到热。
然后,将一个白色光源放在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到光线,引导学生感受光和热的区别。
2.让学生思考,夜晚为什么需要灯光?
第二步:介绍灯泡
1.教师向学生展示灯泡,并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不同部分:金属丝、透明玻璃球、荧光粉等。
2.介绍灯泡的工作原理:通过流经金属丝的电流产生热量,热量使荧光粉发光。
第三步:演示灯泡
1.将三个灯泡安装在黑色底座上,同时连接5号电池,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光和关灯后的效果。
2.用黑色介电板将紫外线灯泡的光线阻挡,让学生观察灯泡的发光是因为荧光粉而非金属丝。
第四步:制作草灯笼
1.将老鼠草穿在线上,制作草灯笼。
2.将三个灯泡插在草灯笼里,让学生观察荧光粉所发出的光线与灯泡内的光线有何不同。
3.将黑色介电板放在灯泡与草灯笼之间,引导学生思考光线传递的方式
和存在的条件。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灯泡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还学会了遵守安全制度,提高了好奇心和创造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幼儿园电珠发亮教案
幼儿园电珠发亮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电珠并知道如何制作电珠;2.训练幼儿的精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透明电珠、小孔珠、绳子、针线、挂饰等;2.白板、笔、纸张;3.教师提前制作好一些电珠挂饰,以便展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电珠挂饰进行展示,激发幼儿对电珠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怎么做的呢?”2. 知识扩展(1)教师向幼儿介绍电珠的基本概念,如电珠的外形、材料等,让幼儿了解电珠。
(2)向幼儿展示制作电珠的方法,并让幼儿模仿制作,可搭配幼儿动手操作的现场视频进行辅助教学。
3. 集体操作(1)老师手把手地示范如何用小孔珠穿制作电珠,并让幼儿跟着操作。
(2)让幼儿自由搭配颜色和形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让幼儿彼此之间交流和分享。
4. 制作电珠挂饰(1)教师提供绳子、针线、挂饰等材料,让幼儿制作出自己的电珠挂饰,可以提供一些制作过程的图片和方式的提示,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完成制作。
(2)教师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幼儿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幼儿充分发挥动手和想象的能力。
5. 结束将制作好的电珠挂饰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可以展开一些小型的比赛或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如果不注重细节,则会把电珠串错位置,所以在训练幼儿的精细动手能力时需要加强细节训练,例如要善于分析位置和角度,避免串错珠子的情况出现。
同时,在指导幼儿时,老师需要进行耐心引导和指导,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话语和方式让他们理解掌握要点。
总体而言,这个教案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学会一种简单的手工技能,既激发了幼儿对创意的热爱,也塑造了幼儿的耐心、细心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幼儿的交往能力和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
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