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课程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重要”,对于教学而言,就是指提问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习惯性提问,未经设计,随意提出,满堂问,形同口头禅;表面性提问,一问齐答,场面热烈,实则空洞;惩罚性提问,对精神不集中的学生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使学生视提问为畏途,等等。我认为,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不仅要对问题本身进行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般来说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提高提问水平的必要步骤。
1.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将两篇相同类型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可以是段与段之间也可以是全文之间的,例如《蝉》和《贝壳》组成的《短文两篇》在学完后通对比后可以了解中心,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生命引发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但又有写作方法和感悟的不同。这样就能比较直观、清晰、深刻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课堂抢答,实现思维的敏捷性
如教鲁迅的《故乡》时,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很快就能在标题下课文导读中找到“变”这个字。学生就可以从这个字入手把握小说的整体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既然是小说,所以学生马上会想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就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问题:小说重点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人物、环境、“我”回乡的心情等变化等几个方面),学生又可以根据这些“变”的内容,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
a、文中写了哪些人物的变化?这些人物是怎样变化的并且说明了什么?
b、故乡的环境是怎样变化的并说明了什么?
c、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我”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在课堂中起到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到一个“变”字,其余的都让学生自己抢问抢答,进行比赛,最后评出“思维敏捷高手”,这样学生不仅成了课堂的主体,而且个个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生动活泼。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兴趣。
3.迁移,实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现在很多课上都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教《珍珠鸟》的过程中,大家知道文中的“我”对小鸟一家都很好,精心的照顾,为它们添食加水。就可以问“文中的我精心地照顾珍珠鸟一家,那么你认为我们现在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这样就延伸到现代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对动物的残害等社会问题。另外还可以继续延伸到人与人相处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上,这样范围就逐步扩大。从单纯简单的内容记忆到知识灵活的应用。同时学生的理解及思维也就变得多元化、灵活。
4.设陷,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教学周素珊的《第一次》,文章中强调“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那是不是说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该尝试?这时,需要把学生从陷阱里拉出,教会他们要用批判的观点、批判着看待问题,做人一定要明辨是非。让他们明白好的“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才应该多尝试,像杀人、放火、偷盗、吸毒等这类不良的“第一次”就坚决不能尝试。因此得出结论:生命中的有益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5.设疑,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尽可能在学习时提出问题,但也不强求人云亦云的解答,只要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比如《社戏》中“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料想”已是肯定,“也许”却是不肯定的假设。为什么两个词要放在一起?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又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洁身自好和守身如玉的情操,一直受到人们称赞,而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有和以往不同的看法。他们却认为,这样的想法有时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良好人际关系发生冲
突,不能在社会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是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交际中,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你又会怎么做呢?
另外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自私于自己的主观立场,而是善于改变思考的角度,兼顾当事各方的实际情况、思想感情,对所用方法权衡利弊,使思维更客观、科学、合理。
记得在教学文言短文《买椟还珠》时,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讽刺那些做人或做事只看外表,没有重其内在的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比如说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观点或想法?你还有其它独到的见解吗?先让我们站在郑人角度想,他一直就是对做工精致的盒子一见倾心,这样看来郑人的“买椟还珠”那就是在情理之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这时旁观者对他投来的嘲笑、讽刺反而让我们觉得可笑,别人说什么也就说什么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立场与见解,随波逐流;再站在楚人的角度想,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从中寻找出路,就只能在外包装上等一些附加产品上动足了脑筋,这也是向自己的促销成功,拓宽市场经营有了一定的飞跃。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经常性的进行健康的换位思考训练,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性,为人提供科学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理顺现代生活中困扰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对和谐社会也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出质疑是发现和创造的基础,但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永远不会有创新。在新课程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强烈问题意识会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没有问题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事物表面与形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立足于文本,又关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领着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深入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作者要表现的写作意图,也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钻研。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质疑氛围中,让他们学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