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南路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

合集下载

桂林人文历史简介

桂林人文历史简介

桂林人文历史简介
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的人文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

以下是对桂林人文历史的简要介绍。

一、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桂林成为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秦始皇时期,桂林建立了县治,并开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这一时期的桂林人口增长迅速,经济繁荣。

二、唐朝
唐朝时期,桂林成为广西的州府,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桂林的城墙、宫殿和寺庙建设蓬勃发展。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使桂林的美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宋朝
宋朝时期,桂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

桂林的米、茶、丝绸和药材等特产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外,宋朝的文化繁荣也使得桂林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文人都在桂林留下了各种诗文和书画作品。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桂林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桂林的城市规划
进一步完善,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得到保护和修复。

这一时期的桂林是一个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文人和旅行者。

五、现代
20世纪初,桂林成为了广西省的省会。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桂林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旅游业成为了桂林的支柱产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桂林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桂林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桂林人文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核心城市,位于广西北部地区。

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桂林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变与特点的详细介绍。

在历史时期,桂林中心城区是作为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而形成的。

古代桂林城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空心化结构,以中心城为核心,周围环绕着城墙和护城河。

城墙内的空间由宫殿、庙堂、行宫等官方建筑以及商业街区、府邸等组成。

城墙外的区域则是农田和村庄。

这种空间结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权力和等级秩序。

社会主义时期,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桂林成为广西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中心城区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和改造。

新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被建立在原先的农田和村庄的区域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一的商业中心转变为多功能的城市中心。

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形成了一个“星状”分布的空间结构。

开放以后,桂林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需求,中心城区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新的商务区、文化娱乐区和旅游景点被建设起来。

同时,交通网络也得到了改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桂林中心城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著名,许多山和河流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中心城区的主要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其次,桂林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成为了中心城区的重要景点和文化符号,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再次,桂林中心城区的旅游业发达且经济繁荣。

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成为中心城区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桂林省城古官路体系探微

桂林省城古官路体系探微
久远 的记忆 。
全人静江, 就是桂林城北官马大路。最初名为“ 湖广
大路 ” , 全长 3 2 6 里。 这条官 马大路 , 在徐霞 客笔下是这 样记录 的“ 长 松合 道 , 夹径蔽 天 , ( 极 似道州永 明道) ” 。也就是说 ,
三、 通 省 大 路
通 省大 路 , 也 叫通 省 大道 。这 是原 生态 的 正式
漓江 、 达西江, 抵番 禺( 广 州) ; 向北 可 出洞 庭 , 抵中
宋的时候已经开始兴建 。在这里有个桂林东江最大 的集市——六合圩。从这里起步经过七星山的马坪
街 到三里店 、 五里店 、 七 里店 。这一路 下来都是青 石 板路 , 宽约 2 米 。具 有桂 林 风格 的南 派牌 坊 秀丽 精
名称, 我们从徐霞客《 粤西游记》 中就可以查到这个
名 称 。这条 路在 省城 的东 面 , 算 是 以省城 为 中心 的
明清时期, 这条城北官马大路, 与永州的官马大路一 脉相连。先秦时期 , 绵延千里的南岭曾如坚壁, 阻挡
了中原文 明向南扩散 的脚步 , 秦帝 国在湘江上游 的海 洋河与漓江最接近 的地段开凿灵渠 , 终 于打破 了这道
陈建伟 : 桂林 省城 古官路 体系探 微
桂林文 史
2 0 1 5 年3 月
也; 自 江西之南安人南雄 , 二也; 自湖南之郴人连, 三
也; 自道人广西 之贺 , 四也 ; 自全人 静江 , 五也 。 ” 自
和 与之 相连接 的湘桂 古商 道 , 如今 已经基本脱离 了人 们 的经济生 活 , 成 为一个古迹 、 一 种文化标 志和一段
的青石板路, 直通到村外的大路上。这条城北古官道
源, 所 以必须靠近水井或 自 凿水井 , 于是产生 了“ 市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名城保护体系
3、名城保护体系
4、王城历史保护街区
谢谢观赏
1、灵渠
灵渠又名秦凿渠,兴安运河。它以灵巧著称于世。 灵渠建成与秦始皇三是三年(公元前214年)。它与陕西 省郑国渠、四川省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 程”,同时,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风景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是以灵渠古代水利文化 为核心的古代文化游览区。
2、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的大圆寺修行。朱元璋称帝封藩时,将其 侄孙朱守谦封藩于桂林,称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为一 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被评为中国5A景区。靖江王府是 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大学院校、风景名胜区(独秀峰)、完整历史建 筑物、历史背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王城景区由明靖江王城和独 秀峰组成。王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城市保护规划
1、保护指导思想 根据《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我市对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护范围已逐步由“两江四湖”拓展到以尧山、桂海峰丛为背景 的城市内环线,名城保护的空间体系进一步完善。 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建筑物高度,从规划上引导新优势资源向临 桂新区聚集,并通过降低人口密度、减轻周边环境和设施负荷等手 段,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腾出新的空间。借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重要节点景观设计和建筑特色风貌改造等方法,老城的环境和 品质正在逐步提高。 要适度扩大对城区的保护范围,加强对漓江沿岸的风貌建设, 积极寻找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建设现代城市的协调发展道路,重 视对文化遗址、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除了在资金投入和法制建 设规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还应以创新思想为桂林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的建设多做贡献。
桂林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 规划
桂林,简称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大城市,世界 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西最重要的旅游 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国务院命名的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桂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桂林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政权更迭。

从秦朝到唐朝,桂林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桂林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有“山水甲天下”之称。

桂林周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壮丽的山峦和清澈的河流。

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诗人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名句,更使桂林的名声远扬。

随着宋朝的建立,桂林成为广西的省会,城市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桂林城市建设秉承了古堡式的布局风格,城墙高耸,城市内的街巷纵横交错。

这一时期的桂林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成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后来桂林发展的基础。

明清时期,桂林成为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

大量的商人涌入桂林,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桂林的盐业、丝业、布业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桂林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桂林的民居和廊桥等建筑体现了岭南特有的建筑风格,如穿山虎、雀替房等。

20世纪初,桂林成为广西工商业的中心。

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使得桂林与周边城市连接更为便利。

桂林的工业开始兴起,食品、纺织、化工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此时的桂林成为广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桂林经济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旅游业成为桂林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桂林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现代化建筑如摩天大厦、购物中心等相继建成。

至今,桂林城市发展历程仍在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桂林正在努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桂林的城市发展历程是一个辽阔而复杂的过程,被众多历史遗迹所见证。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是闻名世界的风景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发展与古代中西南路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中西南路交通促成了桂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通道路,在唐代以前主要有三条,除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西南水道外,另一条是南方海道,即从岭南的合浦或广州出发,渡南海到达交趾、日南、九真诸郡及扶南、林邑、菲律宾、爪哇等南洋诸国,再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孟加拉、天竺(今印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今伊朗,伊拉克)等南亚、西亚国家,以及东非沿海,此道早在先秦就已开通,汉武帝以后日趋繁荣,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又有“海上陶瓷之路”之名,其重要性不亚于西北陆上丝绸之路。

南方海道的出发点合浦、广州地处五岭之南,与中原的交通很不便利。

五岭由西向东横亘在两广与湘赣交界之处,绵延数千里,崇山峻岭,险峻无比,只有几处可以通行,其中以湘桂谷地的最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此道的经营也最为重视。

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虞帝舜南巡岭南,就是从湘桂谷地,沿漓江到达苍梧之野并死在那里。

此后湘桂谷地的交通渐被开发,至秦始皇进军岭南,便以此道为进军重点,后来,又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运河将二江相连,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

从此由中原南航的舟船,可由长江过洞庭湖,溯湘江,沿灵渠下漓江直达岭南各地。

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大司农郑宏鉴于交趾七郡的运载贡品的船舶,以及南洋诸国的商船,有些从海道直航中原,常被风暴吞没,便奏请增开零陵峤道,即从今零陵沿湘桂谷地往桂林的陆道,这就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从此湘桂谷地的交通水陆并进,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各道。

桂林,正好处在湘桂谷地之南端,水路和陆路均在此汇合,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也是从岭南前往中原的最后一站。

从桂林出发,水路顺漓江可直达西江,顺西江而下可直达广州,溯西江而上可直达南宁,或在北流河口转入北流河,进入玉林平原,登岸转入南流江,到达合浦。

桂林发展历程

桂林发展历程

桂林发展历程桂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桂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以下是桂林的发展历程。

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设立了以桂林为行政中心的桂林郡。

随后,桂林成为了中原王朝的辖区,如西汉、东汉、六朝、唐朝等。

这一时期,桂林开始出现石刻、石窟、石券等文化遗产。

到唐朝时期,桂林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和学术中心。

唐代文人韦庄就曾赞美桂林的美景,使得桂林的名声远播。

宋朝时期,桂林的经济和文化更加繁荣,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港口。

明清时期,桂林周边的矿产资源开始得到开发,尤其是石灰石资源的开采,使得桂林石灰产业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桂林的现代化发展并不是立即出现的。

20世纪初,桂林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经济相对落后。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林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政策,加强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桂林的旅游业开始腾飞。

作为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桂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桂林拥有酌情式的石山怪峰、清澈的漓江、壮丽的阳朔山水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桂林建设了众多的旅游设施,如旅游线路、旅游交通、旅游酒店等。

同时,桂林也加强了环境保护,努力保护当地的独特自然风光,保持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除了旅游业外,桂林的工业和农业也在发展中取得了迅猛的进展。

桂林的工业以石化、电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为主,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农业方面,桂林以米、豆、油、茶为主要产业,其中茶叶种植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今的桂林已经成为一个繁荣而现代化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旅游业、发展的工业和农业。

桂林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桂林人民的努力奋斗。

桂林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

桂林城市发展历程
桂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它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桂林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事件,塑造了今天的城市面貌。

在古代,桂林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商业中心。

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壮丽的山脉和迷人的水域。

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旅行者前来观赏和描绘。

古代的桂林也是一个边境城市,因此具有很强的军事和战略重要性。

在清朝时期,桂林逐渐成为广西行政中心。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桂林成为了连接广西与其他地区的重要枢纽。

清朝政府对桂林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如修建了城市的城墙、府邸和重要的行政机构。

这些建筑物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貌,成为了城市的重要历史遗迹。

20世纪初,桂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许多著名的学府和文化机构在这个时期兴起,吸引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艺术家。

桂林还成为了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一,许多文艺团体和刊物在这里诞生并发展壮大。

这个时期的桂林文化影响广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后期,桂林开始着重发展旅游业。

由于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桂林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政府投资了大量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

这些举措使得桂林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

目前,桂林正在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发展。

政府继续投资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希望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和旅游体验。

在未来,桂林有望继续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和旅游中心。

诗意桂林一半光阴一半歌

诗意桂林一半光阴一半歌

诗意桂林一半光阴一半歌作者:颜士州来源:《浙江林业》 2019年第8期撰文/颜士州在人们的印象里,桂林是美,桂林是诗,是青罗带似的碧水,是碧玉簪般的青山,是香得连空气都腻住了的八月桂花。

总之,是甲天下的好地方。

穿越一个城市的表情商代,桂林是中原与岭南之间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就是从这里陆续输入岭南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万兵马征伐岭南,由于山高林密,军队粮草武器无法运输,于是秦始皇的部队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了34公里的灵渠。

正是这条灵渠,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系起来,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船从中国的东部直达南部。

汉武帝时桂林被称为始安县,东汉改名叫始安侯国,三国至隋仍叫始安县,到了唐代则改称为临桂县。

这时的桂林已是“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市场繁荣、人文荟萃之地了。

这一时期是桂林发展的黄金时代。

那时,南方被视为蛮荒之地,朝廷中不少正直的官员被贬谪到桂林,促进了当地民风的文明开化。

桂林的山水自古以来就以它独有的韵味吸引着历代名流,造成了它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从南朝与谢灵运齐名的大文学家颜良,到散文家柳宗元、诗人李商隐、词人黄庭坚等文坛大家,都曾先后来到桂林,留下了许多称颂桂林的诗文墨迹。

韩愈的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算是为桂林山水定了调,宋代李曾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后为桂林山水奠了基。

到这时,桂林已是一座享誉全国的风景名城了。

山与水的圣洁之恋初入桂林,首先惊诧的是这里的山。

山太多了,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鼻山、月牙山、南溪山,东一座、西一座,前后左右,玉柱般地撑着桂林城上空那片湛蓝的天。

山不高,也不大,亭亭玉立,窈窕而又清雅。

展眼望去,仿佛是忽然间一齐从地里冒出来似的,那嫩嫩的绿色,竟使人疑心能掐得出水来。

特别是太阳刚露头时,山上的一抹轻烟,好像是仙女飘飘的羽衣,又如同山水画家将眼前的画面淡淡地染上几笔,使得这些山色,都带上了一层朦胧的美,缥缈、空灵、清淡、幽雅,完完全全的神仙本色。

桂林以前的发展现状

桂林以前的发展现状

桂林以前的发展现状桂林是中国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

长期以来,桂林以其举世闻名的风景和自然美景而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然而,桂林并不总是如此繁荣美丽。

桂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作为边境城市,桂林一直是南方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然而,直到唐朝时期,桂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真正开始。

在唐朝时期,桂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中心。

广西地区的物产丰富,加上桂林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桂林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

然而,桂林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

在宋朝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桂林的发展遭遇了阻碍。

直到元朝时期,桂林的发展才重新开始。

在元朝和明朝时期,桂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堡垒和经济中心。

许多历史遗迹和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

但是,桂林的发展在清朝时期又遭遇了一次挫折。

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桂林的繁荣逐渐减弱。

直到近代,桂林才重新找到了发展的契机。

在二十世纪初,桂林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

桂林的美丽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吸引人的资本。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桂林逐渐成为了中国南部的重要城市。

如今,桂林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无数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桂林,探索其美丽的山水风光。

桂林著名的象鼻山、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点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此外,桂林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七星岩、靖江王府和衡阳楼等。

除了旅游业,桂林还有着其他的经济支柱。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石灰石和铁矿石资源。

桂林的工业发展也相对较快,涵盖了冶金、化工、机电和纺织等多个领域。

桂林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学院和高校聚集地,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总之,桂林以前的发展曲折艰难,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旅游和经济繁荣的城市。

桂林的美丽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桂林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相信桂林将来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城市。

桂林市的文化交流历史高考材料题

桂林市的文化交流历史高考材料题

桂林市的文化交流历史高考材料题桂林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有盛名。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桂林市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交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桂林市曾是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自古以来,桂林一直是南方的“文化交流枢纽”。

在隋唐时期,桂林市就成为了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商贸和文化交流中心。

而在宋代,桂林更是成了鹿鼎文化任务地。

桂林素以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象鼻山、两江四湖、芦笛瀑布等。

这些文化景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也为桂林市带来了许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桂林市还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桂林市就孕育着许多文化名人。

著名的文化巨匠陆游、杨万里等都曾在桂林出生并有过重要的艺术创作。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桂林市的文化交流历史也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桂林市作为南方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终点。

这为桂林市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桂林市的文化交流也日益丰富多样。

近年来,桂林市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交流。

同时,桂林市也加大了文化交流的力度,与海外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组织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桂林市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总之,桂林市的文化交流历史丰富而悠久,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通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渠道,桂林市一直在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桂林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桂林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桂林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而闻名于世,而与之相伴的是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归纳桂林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桂林的起源和发展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左右的秦朝,当时它是一个属于南越国的边疆城市。

后来,随着汉朝的统一,桂林成为了边防重地,并发展成为交通要塞和战略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二、桂林的名胜古迹桂林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著名,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漓江和象鼻山。

漓江是中国最著名的水景之一,被誉为“人间瑶池”。

象鼻山则因其奇特的地貌而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此外,桂林还拥有众多的洞穴,如世界遗产桂林普陀山、阳朔大榕树、桂林革命博物馆等等。

三、桂林的历史名人桂林历史上出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其中,有一位最为著名的是陆游。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激昂慷慨的诗句和忠诚正直的品质而被世人所称道。

他的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让后人流传不息。

四、桂林的历史事件桂林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

其中一个重要事件是桂林解放。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9年1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战役取得胜利,使桂林解放了。

这一胜利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桂林解放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五、桂林的民俗风情桂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壮族是桂林最大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贯穿于桂林的方方面面。

壮族的服饰、舞蹈、音乐和传统手工艺品等都展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

此外,桂林的美食也是其特色之一,如螺蛳粉、糍粑等都充分展示了桂林的独特魅力。

六、桂林的文化遗产保护桂林一直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不仅有普陀山这样的世界遗产,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古寺庙和园林等。

桂林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赏。

总结起来,桂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瑰宝,她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一座独特而美丽的城市。

寻找桂林古道的文化力量

寻找桂林古道的文化力量

寻找桂林 古道 的文化力量
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 院, 广西 桂林 5 4 1  ̄1 )
摘 要 : 保 护古道 , 科 学合理 地利 用古 道 , 是传 承历 史文 化 , 为城 市持续 发展 培根 固体 的 需要 。桂林 的 陆地 古
道大 致分 为驿道 与商道 两种 。 古道 不仅是 一条 道 路 , 而且是 一个 庞大 的运 输系统 。 桂林 的陆地 古道 主要有 沟通 中 原 的桂林 官道 ; 沟 通桂 、 平、 梧 三府 的桂 梧 大道 ; 通往 黔J i 1 的 西南 大道和 分布 于桂 江 流域 的 湘桂 商道 。这 些古道 促进 了国家 的统 一和边 疆 的开发 , 增强 了社 会 的稳定 ; 促 进 了民族 交往 融合 ; 促 进 了国家 凝 聚力 的形成 ; 弘扬 了 “ 善” 的 品行 , 使公 益美 德穿 越 历史 时 空 , 延绵 不 绝 ; 传播 了先进 生产技 术 和 生产 方 式 ; 诠释 了科 学 原理 , 创造 了
作者简介 : 唐 凌( 1 9 5 5 一 ) , 男, 广西桂林人, 博士生导师 , 广西师 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桂林 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 ,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 代史和广西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7年 9月
象 的主要 原 因 ,是 由于 古道传 统 的运输 功 能丧失 后 , 逐渐 被 时光掩 埋 在 山野 峻岭 之 中 , 加 上城镇 现代 化建 设 导致 许 多 古 道被 改 造 ,其 价 值越 来 越 为人 们 所 忽 略 。在 这种情况 下 , 必须 通过 寻找古道 的文化力量 , 才
2 0 1 7年 9月
S e p . 2 01 7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灵渠
灵渠又名秦凿渠,兴安运河。它以灵巧著称于世。 灵渠建成与秦始皇三是三年(公元前214年)。它与陕西 省郑国渠、四川省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 程”,同时,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风景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是以灵渠古代水利文化 为核心的古代文化游览区。
2、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也叫桂林王城,坐落于桂林市中心。远顺帝妥懽帖 睦尔继位前曾在独秀峰前的大圆寺修行。朱元璋称帝封藩时,将其 侄孙朱守谦封藩于桂林,称靖江王。王城就是靖江王的王府。为一 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被评为中国5A景区。靖江王府是 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大学院校、风景名胜区(独秀峰)、完整历史建 筑物、历史背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王城景区由明靖江王城和独 秀峰组成。王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 规划
桂林,简称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大城市,世界 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西最重要的旅游 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国务院命名的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概况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之七大主要特色文化:以甑皮 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 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 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西 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 化。
二、城市保护规划
1、保护指导思想 根据《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我市对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护范围已逐步由“两江四湖”拓展到以尧山、桂海峰丛为背景 的城市内环线,名城保护的空间体系进一步完善。 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建筑物高度,从规划上引导新优势资源向临 桂新区聚集,并通过降低人口密度、减轻周边环境和设施负荷等手 段,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腾出新的空间。借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重要节点景观设计和建筑特色风貌改造等方法,老城的环境和 品质正在逐步提高。 要适度扩大对城区的保护范围,加强对漓江沿岸的风貌建设, 积极寻找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建设现代城市的协调发展道路,重 视对文化遗址、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除了在资金投入和法制建 设规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还应以创新思想为桂林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的建设多做贡献。

读史方舆笔记——广西

读史方舆笔记——广西

读史方舆笔记——广西南宁与桂林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城市,省会始终在这两个城市间变动,广西人对谁更适合作为省会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桂林是广西城市历史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并且在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省会的位置。

其发展主要得益于秦始皇南平百越所开凿的灵渠。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穿越岭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陆路运送大军后勤更是不现实的事情,只能在湘江、耒江、赣江中选择一条开通与珠江支流的运河,桂林凭借上游优势,成为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和战略重地。

其后,汉平南越,孙吴取交州,唐平岭南,黄巢杀回中原,元朝包抄南宋,都需要经过桂林。

中央王朝如想平定岭南必先控制桂林,割据势力想称霸一方,也必须紧守桂林进图岭北。

广西水系图在明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明朝大将廖永忠由广东至南宁平定两广,第一次绕开了桂林,此举动摇了桂林扼控南北的区位优势,再加上明代海洋技术的发展,此时桂林深处内陆的劣势开始凸显,南宁却迎来反超的机遇,但是事实却并未如此发展。

南宁在历史知名度上不如桂林,并非其不重要。

广西作为一个边疆省份,具有双重任务,除了对内治理,还需要承担国家的对外战略。

桂林的作用是连接南北,对内治理。

南宁则承担控制越南及北部湾的重任。

关于广西建省的起源,往往追溯于宋代广南西路,这点并不正确。

广西第一次作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区是唐代的岭南西道,其治所恰恰是南宁而非桂林。

岭南西道包含如今的越南北部和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犹如一个巨大的蟹钳,钳住北部湾,南宁便是挥舞这两个钳子的中枢,而且南宁通过左江可入越南,通过右江可入云南,由此形成了唐代的南部边防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南宁,一旦南宁有失,左、右江就会成为南诏入寇之道。

岭南西道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对外积极开拓的朝代,所以它以南宁为岭南西道治所。

但是到了宋代,国策全面内倾,中国丧失了对外开拓的思维,于是广南西路治所便退至桂林,避免与交趾冲突,正是此举使南宁疏于防御,被侬智高所趁,导致大半个广西失陷。

桂林发展历程

桂林发展历程

桂林发展历程
桂林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和文化名城。

桂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
年的秦朝时期,当时桂林作为一个小镇开始形成。

汉朝时期,桂林成为支持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其城墙和防御设施得到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林开始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唐朝时期,桂林成为交通要道,加快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宋朝时期,桂林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

明朝和清朝时期,桂林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建和现代化改造。

城市的规划得到了提升,水系和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桂林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桂林的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氛围。

20世纪初,桂林进一步开放并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接触。


市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机场和电力供应系统等。

近年来,桂林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经济中心。

城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桂林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桂林的经济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旅游和制造业等领域。

总的来说,桂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城市在
保留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同时,也积极迎接现代化的改变和全球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特而有活力的城市。

桂林近代史简介概况

桂林近代史简介概况

桂林近代史简介概况桂林现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当时英国占领了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贸易口岸,随后英国开始向中国输送大量的鸦片产品,导致中国社会沉溺于鸦片的困境中。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和《黄埔条约》,从此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开放为导向的模式。

桂林作为广西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受到了战争和经济开放的影响,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

19世纪中期,桂林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抗清、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民族革命运动,在此期间,桂林作为中国南部的一个军事要塞成为了历史骄傲。

清末时期,桂林成为广西布局的重点地区,清政府在此地修建了铁路与公路,使桂林成为了中国南方交通的要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桂林的经济、文化活动再次得到了空前发展。

1927年,南京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后,广西与桂林也随之成为独立省份和省会,对于桂林的国家地位描写了新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了中国的民族团结象征之一,国共联合抗日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桂林也因此成为解放区的一部分,继续成为凝聚中国团结的重要地区。

194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桂林成为自治区,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文化名城,吸引了众多国际和国内游客前来游玩和探访。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的经济繁荣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依托地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桂林成为中国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桂林经济的开放,也改变了桂林的文化格局,使桂林成为了一座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城市。

当代桂林,是一座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生态与城市共生的新时代名城。

综上,桂林近代史是一部奋斗与繁荣的历史,展现了广西和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桂林,正以更为开放、丰富多彩的面貌,迎接着全球游客和文化旅行者的到来。

驿前街——桂林记忆之一

驿前街——桂林记忆之一

驿前街——桂林记忆之一我的老家在桂林,1976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到临桂农村插队当农民,后来又到南宁读书,毕业后留在了南宁,从1976年算起,今年正好40年了。

每年也会回桂林一两次,对桂林还是很有感情的。

桂林有个小巧玲珑、景致秀丽的公园,叫木龙湖公园。

木龙湖公园景区位于桂林城北,是桂林两江四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漓江,西至中山北路,南靠叠彩山、北临铁封山,中间有条东镇路。

木龙湖公园景区是在我当年就读的小学--群建小学(文革前叫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原址和附近的几个单位的地址上建立的。

学校位置处于叠彩山和铁封山之间,我家在铁封山另一边的山脚下,从我家到学校不是很远,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

2009年8月,我们几个小学同学在木龙湖公园搞了一次小小的聚会,两年后,在这里又搞了个大型的聚会,纪念小学毕业40周年,来了好几十人。

随着这两次聚会,一些早已忘记了的往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

现在算起来,我在群建小学学习的时间是1965年-1972年,共7年时间(其中小学六年,初一一年,当时桂林许多小学自办初中,一年后转入正式的中学)。

先来说说我的家。

在桂林城北有一座山,叫虞山,是以虞帝的名字命名的,从虞山脚下,顺着漓江西岸南行十几分钟,走到一个有三个山峰的山下,这个山叫铁封山,这里有一条古风淳朴的老街巷,其街名为驿前街,驿前街为东西走向,我家就住在街的西头,门口就是中山北路,街对面叫观音阁,一直通到芦笛岩。

(图中最右边的山是虞山,最左边的山是铁封山)(我身后的那座山就是虞山)(驿前街东头)(从街对面拍的驿前街西口,后面的山就是铁封山)驿前街街道不长,就200多米,街的东头就是漓江。

靠近驿前街的江中有一个洲岛,叫蚂蟥洲。

蚂蝗洲西北与虞山桥相望,因形状与蚂蝗相似而得名,上面有大片竹林,开了不少鱼餐馆,听说最近被拆除了。

蚂蟥洲与河岸之间的河道常年水静清澈,河面上停着许多渔船和竹筏。

蚂蟥洲南面的江面上“漂浮”着几块石头,那是桂林人所说的“棉花石”,我们小时候常在这里游泳。

《徐霞客游记》桂林城市复原研究

《徐霞客游记》桂林城市复原研究

《徐霞客游记》桂林城市复原研究
韩光辉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自宋至道中析广南路置广南西路,历元、明、清,桂林及其前身桂州城作为国家一级政区广西的行政中心长达820余年;同时又是所辖路府及附郭临桂县治所。

因此,桂林又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复合城市。

探讨这类城市的平面布局、建筑设
施及其职能与交通等问题,以揭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特点,显然不无
学术意义。

【总页数】16页(P63-78)
【作者】韩光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关云南林木记载及其植物文化研究 [J], 张永双;曾爱民
2.徐霞客庚辰东归考——《徐霞客游记》研究之二 [J], 周庚鑫
3.山水跃然文章间——《徐霞客游记·游桂林日记》写景艺术初探 [J], 李时新
4.《徐霞客游记》中的旅游讲解员研究 [J], 刘立成;刘超;胡雨梦
5.基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浅析桂林研学旅行线路的开发与设计 [J], 林罗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西南路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桂林,地处五岭之表、漓水之滨,不仅是闻名世界的风景胜地,也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名城,然而在2000多年前,她还是一片蓁莽遍野、野兽出没的蛮荒之地。

短短的2000年,桂林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发展?说者见仁见智,但大多忽略了一点,即古代中西南路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一、中西南路交通促成了桂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通道路,在唐代以前主要有三条:一条是西北陆道,从陕西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天山南路逾葱岭,到达西域各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一条是西南水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昆明,过横断山,到达南亚诸国,此道鲜为人知;一条是南方海道,即从岭南的合浦或广州出发,渡南海到达交趾、日南、九真诸郡及扶南、林邑、菲律宾、爪哇等南洋诸国,再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孟加拉、天竺(今印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今伊朗,伊拉克)等南亚、西亚国家,以及东非沿海,此道早在先秦就已开通,汉武帝以后日趋繁荣,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又有“海上陶瓷之路”之名,其重要性不亚于西北陆上丝绸之路。

南方海道的出发点合浦、广州地处五岭之南,与中原的交通很不便利。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由西向东横亘在两广与湘赣交界之处,绵延数千里,崇山峻岭,险峻无比,只有几处可以通行,这几处是:1、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由湖南零陵经广西全州、兴安到桂林的谷地,简称湘桂谷地,地势低平,且北有湘江、南有漓江在兴安分流,相距甚近,便于沟通;2、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由湖南道县越桂岭凹口到广西贺县、钟山的山路,桂岭北有潇水与湘江相连,南有贺江与桂江相连,但两江相距较远,且桂岭地势较高,不便沟通;3、骑田岭与大庾岭之间由湖南宜章、郴县越折岭关到广东乐昌、连县的山路,折岭关北有耒水与湘江相连,南有连江与北江相连,但航道不甚理想,且折岭地势险峻,难以通行;4大庾岭中部从江西大余越梅岭关到广东南雄的山路,此道最为崎岖,唐以后才较常用。

这四道的交通条件,相比之下,以湘桂谷地的最好,因此也就最先被开通,最常被使用,历代统治者对此道的经营也最为重视。

秦始皇进军岭南,便以此道为进军重点,后来为便利漕运,又命史禄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运河将二江相连,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从此由中原南航的舟船,可由长江过洞庭湖,溯湘江,沿灵渠下漓江直达岭南各地。

秦始皇又下令在灵渠与漓江汇合处建筑关隘(后称严关)和城堡(后称秦城),以便控制这条交通要道。

汉武帝攻灭南越王国,统一岭南后,仍以此地为控制岭南要塞,当时的始安县治,就设在秦城。

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大司农郑宏鉴于交趾七郡的运载贡品的船舶,以及南洋诸国的商船,有些从海道直航中原,常被风暴吞没,便奏请增开零陵峤道,即从今零陵沿湘桂谷地往桂林的陆道,这就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从此湘桂谷地的交通水陆并进,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各道。

桂林,正好处在严关和秦城之外,湘桂谷地之南端,水路和陆路均在此汇合,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也是从岭南前往中原的最后一站。

从桂林出发,水路顺漓江可直达西江,顺西江而下可直达广州,溯西江而上可直达南宁,或在北流河口转入北流河,进入玉林平原,登岸转入南流江,到达合浦。

溯漓江而上,过灵渠,下湘江,可直航中原各地。

陆路,桂林往西可通柳州、南宁,往北可由湘桂走廊前往湖南。

由于具有这样优越的交通位置,桂林的发展就成了必然之事。

而且,这里土地平衍,河流纵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理想的开荒垦殖、定居生息之地。

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特别是在汉武帝攻灭南越王国,在岭南设置交趾九郡,中西海上交通开始兴盛之后,桂林的居民迅速增加,很快从一个蓁莽遍野、禽*发表于《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第1辑,漓江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第138-147页。

兽出没、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发展成一个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的繁华之乡。

到三国时代,以桂林为中心的漓江沿岸地区,人烟已相当稠密,因此吴帝孙皓决定在此设立始安郡,桂林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始安郡治的所在地。

南朝梁武帝改始安郡为桂州。

由于东晋及南朝六国与北魏等国划江而治,偏安江南,以及中原人民大批随皇室南迁,江南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地处由中原进入岭南第一站的桂州,其发展速度比岭南其他地区更快一些。

同时,桂州西面的东宁州(今三江,融安县地)、龙州(今柳州市及地区)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由桂州往龙州的交通日渐繁忙。

至隋文帝统一岭南时,便将桂州、龙州、东宁州及静州(今昭平县地)合并为始安郡,以始安县为郡治所在地,桂林从此成为广西北部的统治中心。

唐代,广西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广西的中西部地区,人口激增,因而设立的州县(包括羁縻州县)也激增。

为了加强控制,唐朝在中西部设立邕管,以邕州(今南宁)为管治。

但是由于邕管是新开发地区,所辖州县又多为羁縻,因此统治是很不稳定的,唐朝在广西统治的重点,还是放在桂管的桂州。

李靖招抚岭南时,就是以桂州为据点的。

他在广西修筑的第一座城池,也是在桂州。

其城周长3里余,高1丈2尺,设门四,东曰东江,南曰腾仙,西曰静江军,西南曰桂州。

从城门的设置方位及名称看,说桂州城是为控制西南而建,是不算过分的。

贞观年间,四川成都人候弘仁自牂柯郡(今贵州境)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趾和桂州。

此道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广西与贵州的交通,也沟通了由广西经贵州往南诏、吐蕃、天竺等国的交通。

桂州的交通地位,也随之上升:它不仅仍是由中原经湘桂走廊通往海道的中转站,又成为这条新的陆道的始发点。

为了加强由桂州往西南的交通,武则天长寿元年,又开凿连接漓江和柳江的运河。

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西南的大动脉,“为吾粤之民与壤接之滇、黔、衡、楚永蒙泽润”(张钺《重修兴安临桂陡河记》),桂州城的地位,再次上升,“奠五岭之表,联两广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西南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唐中期以后,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多次举行起义,以及安南国(今越南)不断侵掠邕州等地,唐朝以邕州为中心统治西南的政策,已经难以执行,不得不取消邕管划归容管。

并大力加强对桂州的经营。

唐宣宗大中年间,蔡袭增筑外城,周长30里,高3丈2尺。

僖宗光启年间,都督陈环又在子城北面增筑夹城。

至此桂州城成为广西第一大城,桂州也就成为广西实际上的统治中心。

因此到宋朝在广西设立广南西路时,就以桂州为路治,桂州从此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统治中心。

由此,桂州城的建设,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末年,为了阻挡元军从广西经湘桂走廊进攻湖南,南宋统治者连续4次对唐桂州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在鹦鹉山刻制巨大的静江府城池图以作指挥作战之用。

如今这城图和城墙的遗迹东镇门、宝积山及其以南城墙、古南门,以及由当时的护城河演变而来的杉湖、榕湖、桂湖已成为桂林城池发展的最好见证。

明代,桂林城继续扩展到象鼻山与阳江一线。

太祖朱元璋还把他的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为靖江王,以充分利用桂林的交通位置,达到慎固边境、屏卫中原的目的。

由于有了靖江王,桂林才有靖江王府,才有靖江王城,才有靖江王陵。

而正是这一府一城一陵构成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

二、中西南路交通促成了桂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桂林,长期以来是广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它的自然条件却并不是广西最好的,因此它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优越的交通位置。

桂林的陶瓷业,从南朝起就相当繁荣。

桂林最早的瓷窑,是在城南10余里的窑头村附近的大窑,窑的东面紧靠漓江(现已东移),水源及航运十分便利;窑的西面是官道,陆运也很方便。

该窑主要烧制青瓷,从其窑式(属龙窑)及遗存器物看,其烧制技术当是在南朝后期由湖南的湘阴窑传入,或者就是湘阴窑的一批工匠开烧的,目的是便利就近销售。

到唐代,由于桂柳运河的开凿,这里的陶瓷产品又可以用船运至西南销售,因此窑头村一带的陶瓷业迅速繁荣起来。

现在遗存的窑址,约有10来座。

直到宋代以后,由于漓江改道东移,以及瓷土用尽,窑头村一带陶瓷业才走向没落。

桂林的铜器业在唐宋时期也相当发达,而这主要是因为西南交通的繁荣。

唐代桂林设有钱监铸造铜钱,远近甚便之,后来民间也广泛开铸铜钱,以至唐朝廷要下令禁止。

当时桂林所制的铜镜、铜盘等,也是铜器中的精品,销量很大。

至宋代,桂林的铜器业更加繁荣。

当时桂林铜工的数量居于全国前三名之列(另二个是产铜的临川、隆兴)。

但是桂林附近并不产铜,它所用的铜都是从西南左右江地区的归化州和古甄峒运来的。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桂林的铜器业是不可能繁荣的。

桂林商业的繁荣,更离不开中西交通。

从岭南运往中原的货物,包括官运的食盐、稻米都以桂林为最后的集散地,由中原来岭南的商船,也都在桂林装卸货物。

即使南洋诸国、南诏、印度的商贾,也有不少来到桂林,出售他们的货物,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桂林的名产桂布、戏面等。

由于中外商人云集桂林,桂林的商业十分繁荣,漓江上下,商船如织,大街小巷,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

因此,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不由得发出赞叹:“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西南通绝域,东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而宋代的汪应辰更说得明白:“逾衡湘而南,靖江为一都会,崇墉复宇,显敞壮丽,通衢之广衍,圜之阜盛,称其为都会之府”。

三、中西南路交通促进了桂林佛教的发展和繁荣桂林的佛教,肇始于东汉,成长于南朝,鼎盛于唐宋,是广西佛教最繁荣的地区,在整个华南也是首屈一指的。

这也得归功于中西南路交通。

岭南的佛教,最初是由中原传入的,大约在东汉末年,苍梧人牟融就曾在交趾随人学佛,回到苍梧后潜心钻研,纂成《牟子理惑论》行世。

由于桂林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佛教从中原传入苍梧、交趾之前,必然要先经桂林,因此,桂林应是岭南最先传入佛教的地区。

隋文帝开皇年间,广西最大的寺院缘化寺及第一座佛塔舍利塔在漓江西岸的象鼻山西麓巍然兴起,这决非空穴来风,当然是桂林佛教开岭南佛教之先河的必然结果。

开皇十年,由中原而来的高僧昙迁,又在漓江东岸的七星山讲佛布道,并在七星岩口刻上了桂林第一块摩崖石刻“栖霞洞”三字。

也是在东汉末年,天竺、师子等国的商人、使者、僧侣,开始从海道来到岭南,特别是晋以后,以传教为目的的使者和僧侣从海道而来的就更多。

他们大多在交趾、合浦和广州、番禹等地登岸,然后北上到达京师金陵(今南京)及中原各地。

这些北上的使者、僧侣,除少部分从广州北部经桂阳峤道进入湖南或由广东东部经梅州进入福建外,大多是从交趾或合浦北上到达桂林,再经湘桂走廊进入湖南的。

如西晋惠帝末年,天竺僧人耆域,“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涉交广,并有灵异”,后经桂林抵达襄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