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

这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饮酒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饮酒》原文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注释: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9.[相与]相伴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72前后—427),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饮酒》古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古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古诗赏析陶渊明《饮酒》古诗赏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古风藏书·诗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其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

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

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

“比”,近来。

“比夜”一作“秋夜”。

“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

“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

“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

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

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

《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

《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

《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酒》原文及知识点归纳原文《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白话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文学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目录
• 陶渊明简介 • 《饮酒》诗歌赏析 • 《饮酒》的创作背景 • 《饮酒》的影响与评价
01
陶渊明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一 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 接受儒家思想教育。
仕途经历
他曾任江州祭酒、参军等 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 辞官归隐。
晚年生活
陶渊明晚年生活贫困,但 仍坚持诗歌创作,表达对 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术风格。
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以平实质朴为主,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 表达方式,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自然流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读来让人感到舒 适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含蓄蕴藉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含蓄蕴藉,常常通过暗示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 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间。
接受和欣赏,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瑰宝。
02
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增强,陶渊明的《饮酒》也逐渐被世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03
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饮酒》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中
国古代诗歌的成就,也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THANK YOU
03
《饮酒》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彷徨。陶渊明 身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 社会风气崇尚浮华虚荣。
当时政治腐败严重,官场黑暗,陶渊 明不愿随波逐流,选择远离官场,归 隐山林。
个人经历
陶渊明在多次出仕后,深感官场之腐败黑暗,与自己的志向相违背,最终选择辞官 归隐。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陶渊明饮酒诗研究宋丹丹[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有的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有的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争权夺利,平庸昏聩的上层统治;有的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有的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饮酒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追求自然和本真,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其人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自然本真刚正不阿目录一、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的诗2、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3、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4、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5、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6、思考人生、名利的诗总结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人品高洁,文学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屈原、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豪对陶渊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仰慕其人,推崇其诗。

如李白写有“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1]的诗句,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也有“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2]的诗句。

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3]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元时期,陶渊明仍然是人们喜爱与崇敬的诗人。

许多文豪都对陶渊明作过评论,其中以苏轼对陶渊明评价最高。

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清)李葂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2.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中考文言文备考《饮酒》知识梳理

中考文言文备考《饮酒》知识梳理

中考文言文备考《饮酒》知识梳理《饮酒》知识梳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思想内容】《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炼字炼词】①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

【赏析】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神理相得意趣盎然——陶渊明《饮酒》(五)解析

神理相得意趣盎然——陶渊明《饮酒》(五)解析

神理相得意趣盎然——陶渊明《饮酒》(五)解析-备教导戒r,潮—一神理相得意趣盎然陶渊明《饮酒》(五)解析◎段幼平东晋是充满哲理与玄思的时代,在当时的文学创作领域中,玄言诗流行诗坛近百年,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①.玄言诗大多从抽象的玄思入手来阐释玄虚的哲理,缺乏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在艺术上也不注重对感性形象进行直观描绘,景情理游离,语意晦涩,破坏了诗歌以艺术形象为表现手段的本质特征,不符合人们对诗歌美感的要求,因此缺乏感染人心的艺术效果.我们说:"诗言志,歌永言."②"志"就是情志,包含着人对生活的理性思维和情感判断,因此诗歌是人的内心情志的外在表现,它将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悟和感受,通过语言的艺术创造这座桥梁表现出来.既然理性和情感一样,都是人在感知自然,社会,人生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反映,那么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去阐发"理"呢?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③诗歌中的"理"应该和"趣"结合起来,"理"由"趣"生,"理"寄"趣"中.这里的"趣"指的就是诗歌阐发"理"时的艺术表现形式.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也提到:"理"的阐释应该蕴涵在景物的描绘,事情的叙述,情感的抒发中,要做到既含蓄又自然,既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趣味,又让读者读后受到启示.所以,一首好的哲理诗,就如一杯弥散着氤氲芳香的浓茶,初闻让人神清气爽,再细细品味,顿觉齿颊留香,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理和诗不应该割裂开来,而应该是和谐统一的.陶渊明卓立于东晋中晚期的诗坛之上,时风所及,他的诗集中陈述哲理的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但这些诗歌的美学风貌却与玄言诗迥然有别,原因就在于他的诗歌能做到景, 情,理的高度融合,神理相得,意趣盎然.《饮酒》是陶渊明的一组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言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选择躬耕自资的隐逸生命方式是自主疏离于主流社会,他这种行为很难得到时人的理解和赞许,因此,田园生活虽然惬意适性,但他的内心还是时常充满孤独和寂寞的.为什么取名《饮酒》呢?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④这句话虽说得有些夸张,但陶渊明作品写到酒的确实很多.我们说魏晋许多名士都嗜酒,刘伶嗜酒就脱衣裸体,以显示追求适性自然与名教对抗;阮籍饮酒三月不醒,为的是韬晦免祸;张季鹰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⑤对此,王瑶先生分析说:"(名士饮酒)是对生命的强烈留恋,和对死亡会突然来临的恐惧."@"因为醉酒后的恍惚之境,能让时光停滞,空间消失,这种虚无感,飘渺感让生命个体暂时得到了解脱和永恒.但是,陶渊明的饮酒不是停留在纵乐遣情的感性层面,也不是对生命表象的简单喟叹,而是透过饮酒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所以,他的饮酒诗是借饮酒为题,以遣兴抒慨,是对自身仕隐经历进行反省,尤其对归田之后十余年的人生体验进行抒写,具有总结意义.此诗为第五首,写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意,抒发超逸的隐逸情怀.诗歌的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首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复归自然的第一步,就是要对使"自我"沦为物欲的"伪我"的世俗价值观进行否定.自古及今,权利,地位,财富,荣誉,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也是社会所公认的生命价值的评判尺度.古往今来,世间有多少人为名利所累,陷于权势利欲的浊流难以自拔,不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心远"吗?而陶渊明却不同,他沉浮官场13年,时隐时仕,最后从官场隐退,他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有多少人在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失一切做人的尊严.所以他鄙恶官场污浊,发誓要抛弃这些钳制人性的物欲枷锁,回到人的"真I生上来.所以诗一开头他就说:自己的住所虽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与世俗的交往.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陶家在浔阳也算得上是较有势力的一族,虽然在陶渊明父亲时已经家境衰落,但如今冷寂到门无车马喧,还是有些不寻常的,换做一般人是很难做到心情平和,所以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这是前四句韵核心."远"这个字含义深刻,在这不是指距离的远近,而是指一种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心远"就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远离了名利的追逐,所居之处由此变得僻静了.同时,这一句也充分体现了魏晋之时玄学对士人思想的影响.魏晋之时隐逸之风盛行,过去人们认为所谓隐逸就是要逃离江海俗世来5一雷∞△∞{0l隧0备教导航避世,玄学盛行后改变了人们这种旧观念,它指导人们不要执着于外在形迹,而要去追求心境的超然无累,如果内心超脱,那么隐于市朝和隐于岩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有些人虽然隐居在人少僻静的山林之中,但对俗世尘缘未断,这种人只能算是隐逸境界中的小隐;有的人隐于喧闹的市集,城市中,但对世俗权利敬而远之,他们可以说达到了隐逸境界的中等层次;还有的人,他们虽然在朝廷做官,身居高位,但内心淡薄名利,蔑视权贵,这才'是真隐士,是隐逸境界中的最高层次.可见"心远地自偏"是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这四句诗是诗人田园隐逸生活人生体验的核心,是领悟宇宙人生真意的基础,也是贯穿全诗的中心线索.接下来的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到这四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士人的生命观.我们知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士人的要求是"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儒家评判生命价值的尺度是看你是否建立现世功德,是否立善求各.所以很多读书人是抱着:"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的决心投入到起起伏伏的仕途洪流中的.汉末魏初,由于社会动荡,儒学衰微,儒家道统观念已经渐渐动摇,士人对生活意义产生了质疑,失落和无奈,他们对生命的感受更多的是对人命危浅,时光易逝的嗟叹.曹操不也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吗?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生命,很多士人开始追求当下生命的直接感受,那就是纵乐.宴饮,纵欲,纵酒,奢靡,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与汉儒皓首穷经,规行矩步的枯槁人生相比似乎要精彩,丰富,美妙得多,是对所谓"自我"最大程度的认可,但这种浓缩了的人生体验,这种强烈的快乐和悲伤的感觉是短暂的,是虚幻的.人总要回到现实中来,现实中的问题仍然存在,生死问题不可回避,怎么办?审视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有许多士人都在苦苦寻觅最佳的生命存在方式,例如,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刚烈的个性,激进的态度"非汤武而薄周孑L",公然和政权对抗,可谓是"猛士",结果未能得终天年;阮籍在追求自然适性生命态度的同时,却和政权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结果文人的软弱,让他的精神倍受压抑,痛苦,不能自拔.《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则恸哭而返."⑦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在真正面对生死的抉择时,又有多少人可以称得上是"真猛士"昵?陶渊明选择了隐逸,是排斥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那么他作为生命个体又如何在这个俗世建立人生的根基呢?也就是说陶渊明的生命观是什么呢?他如何理解生命呢?这就牵涉到陶的哲学思想——"自然哲学".对此,有许多学者有过论述,归纳起来,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而且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许多人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人的真性,使得生命充满了焦虑和矛盾.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名者,实之宾也"⑧权位,名誉,财富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附属物,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人是在为这些附属物生活,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质,丢弃了人的真性.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这些道理如直接写出来,就变成学术论文了,枯燥乏味,所以,作者巧妙的把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菊,偶然问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诗人的行动与观感,语言看似平淡,不假雕饰,却蕴涵很厚,雅人深致,创造出一种清新淡泊之意. 《昭明文选》在收录这酋诗时,将"见"字改为"望"字,对此,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⑨苏轼的评价指出了陶渊明创造意境时,遣词用语的神妙之处."境"指的是当时陶渊明身处宁静安闲,"无车马喧"的环境中;"意"指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有如羁鸟返旧林,池鱼回故渊的内心感受,此刻,宁静惬意的自然环境和诗人舒放,自然,无所欲求的心境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采菊东篱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⑤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思去观察景物,所以一切"我"所看到的景物都带有"我"个人的情感.例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所谓"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我"不是隔离于自然之外去观赏自然的,而是"我"就是自然中一员,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所以,有的学者说:陶渊明不是自然的旁观者,也不是自然的欣赏者,更不是自然的占有者,他就是自然中的一员.0所以,他能够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总结起来说:因为"望"是带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再者,在陶渊明的"自然哲学"观照下,自然是一种心无外求而自在自足的存在状态,人回归了自然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就在于我们有太多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从而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那么,陶渊明见到了什么?日暮时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从表面上看,这里似乎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含理,在东篱之菊,夕佳山色和知还飞鸟这些看似平凡的景象中,就蕴涵着陶渊明领悟到的"真意"——"理".那朝出暮归的飞鸟,悠然寄身于苍穹,不求过足,但为果腹;飞鸟去留无心,任性称情,顺随自然,以尽天年.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和鸟一样有着相同的生命的轨迹.人寄身俗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辛勤的劳作中悠然体悟人生,这就是陶渊明体味到的真意.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先辈,可是却常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外求太多,把生命当作工具,没有体悟到人生真意,当我们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时,生活的目的就会明确,生活的流程就会简单,人生就容易满足,知足就常乐.自然界的万物虽形态各异,但都依照各自的本性生成生长,演绎着相间的,内在的自然生命的主题.我们看看我们的生活: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潮起潮落,这是自然本性,这就是天机,就是道.这种"道"不需要我们在书斋中苦思冥想,也不要我们背诵哲学经典,只要顺着自然山水的自身显现,就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正是这么做的,此时,诗人的精神完全融汇在东篱之菊,夕佳山色,飞鸟还巢的景象之中,他从中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意.其实,不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并不相同.儒家山水自然观,强调山水具有比德的功能,观山水可以引发道德的联想,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教LIJ水自然观则强调山水自然的功利性,认为山水自然是修道者长生成仙的必由之路;道家的山水自然观,强调LLI水自然中蕴涵着"道".由此可见,陶渊明对自然…水的态度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的.这种将深切的人生感悟蕴涵在清新平淡的景物描写中的诗句,在陶诗中比比皆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古田舍》)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在此时,诗人的精神和自然完全合一,从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剐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陶渊明所领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真意是蕴涵在鲜活的自然景物巾,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难怪陶渊明要用"欲辨己忘言"这如同化道似的语言来寄寓这深邃的理趣,令人回味无穷.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读渊明诗,觉一草一木,…酒一琴,都有吾与点也'之意."(牟愿相《又杂论诗》)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景情理的高度融合,富有理趣.具体来说:其一,诗人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领悟渗透在看似平凡的客观景物中,从而建构出含有深邃哲理的特殊意象.例如, 备教导戒r,多薯I"菊","飞鸟"象征着诗人高沽,不同流俗的品质以及寻求自由,舒放,适性的生命状态.其二,诗中的景,情,理浑然一体.陶渊明对景物的描写不是工笔描绘,而是重在写意,诗源于景,缘乎隋,却以理统摄,三者巧妙融合,意趣盎然.其二,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诗歌中所写之景为田园常见之景,所抒之情是人之常情,所道之理为自然天机,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同时,平淡自然的语言既有利于反映诗人俭朴寡欲的生活,又能体现他自然适性的人格追求,还是"返归自然"在文学审美上的体现.陶渊明诗歌中的哲理是蕴涵在他对田园生活的体味和感悟中的,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虽然陶渊明选择的景物是普通的田园风光,叙述的也是平淡的农家常事,仿佛一切都信手拈来,没有刻意雕琢.实际上他对景,事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他只选择与自己心境相融合的景物和事情,既有客观的实景,又有意念中的虚景.既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又带有普遍的人生意味.他在自然景观中渗透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平凡的人问悲喜中总结着人生的意义.景物是诗人内在情感的载体,事情也是诗人主观意兴的具体表现,都是诗人理性认识的外化,所以人生的喜怒哀乐,百般滋味,人世的沧海桑田,沉浮起落都与大自然的荣枯变化交融在一一起.有人说,陶渊明不仅仅是位诗人,隐士,农人,他更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他思考的是宇宙,人生,生死等重大问题,又用"诗的思维去解决和表达哲学的命题."因此他的诗歌让我们读后如同傍晚漫步于乡问窄窄田埂之上,呼吸着南来的晚风带来的清新泥土的芬芳,却猛一抬头看见一道明亮的电光划破夜空,顿觉心境明朗.注释:一①钟嵘着,周振南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②刘勰着,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山版社,1981,③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④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⑤刘义庆着,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⑥于瑶.文人与酒?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⑦房玄龄等.晋书?阮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⑧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⑨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⑩王国维.人问词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段幼平湖南湘南学院中文系)7。

古诗文鉴赏《饮酒》知识点汇总

古诗文鉴赏《饮酒》知识点汇总

古诗文鉴赏《饮酒》知识点汇总关于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

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词歌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理念,有较多哲理成分,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篇,则寄寓报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辞赋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整体感知《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有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耳?”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述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题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间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中考古诗理解性默写系统练习及答案

中考古诗理解性默写系统练习及答案

答案1饮酒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的原因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表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衬托出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5、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朝代唐7、交代诗人出使原委的一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8、诗人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内心的飘零之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9、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诗中表现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的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11. 写泰山是集天地精华,极写山之高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2. 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3. 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4.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6.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朝代唐17. 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8.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9. 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0.交代诗人行踪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和“最爱湖东行不足”;浣溪沙北宋晏殊21.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2. 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23. 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小园香径独徘徊;24. 本词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25.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又蕴含着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消逝,这是无法阻止的客观规律;但在它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北宋26、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7、词人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8、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慰自己的语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9、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0、“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1、词人问天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问月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问自己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32、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朝代唐33、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4、运用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思念故人,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5、与题目呼应,表达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渔家傲作者范仲淹朝代北宋38、从写景转入抒情,写出戍边将士对朝廷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感到无奈,戍守艰苦,又无归计,难以入眠而洒下思乡热泪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3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40、写出自己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语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4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42、诗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3、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4、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45、过零丁洋中作者回忆过去感怀身世的语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行路难作者李白朝代唐46、反映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4748、暗用典故,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蒹葭选自诗经49、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道路曲折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5051、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52、反映追求的道路高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53、表达作者不怕邪恶势力阻挠、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乐观情怀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破阵子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54、描写投入战斗,英勇杀敌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55、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6、表现诗人心中常常激荡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但又有着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57、表现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借酒浇愁,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8、写出作者在梦中重回军营,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也 ;论语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不应生气,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如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桃花源记1、描写桃林美好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总体上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图景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小石潭记1、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岳阳楼记2、写岳阳楼重修后发生了变化的句子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4、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6、文中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8、作者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一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全文抒发了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蒹葭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曦;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观沧海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诗中带给我们壮阔的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诗中意似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离别让人惆怅,但只要友情在,心境就十分豁达,所以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诗中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存儿女之态,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气概的诗句:的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次北固山下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至塞上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8.行路难1、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形象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句子:停杯投着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正面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20.望岳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3.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江城子密州出猎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诗人报国之志的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南乡子何处望神州1. 词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2. 词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3. 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净沙秋思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30(正)饮酒解析

30(正)饮酒解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 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 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 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 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 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 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 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 静的心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 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 欣赏,表现作者厌恶官 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第二层:后六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 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 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5、6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7、8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 9、10句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真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 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 不受尘俗的烦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 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写飞鸟的自由闲适来衬托人 的自由闲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 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 表达。
“此中”指什么?“真意”指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 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
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 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 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 若幽谷。

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

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

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诗人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和南朝宋初,是与谢灵运、颜延之等同时代的人。

他不愿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生活。

曾经因为生活贫困而作过一段时间的小官。

陶渊明品格高洁,喜欢菊花,也喜欢喝酒。

在他辞去彭泽令、隐居田园后,写过二十首《饮酒》,来抒发自己的感怀。

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陶然自得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带来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常考字词结庐建造房屋。

引申为寄寓。

车马喧世俗的喧闹。

车马:借指世俗。

君我。

这里是诗人自指。

尔这样。

篱篱笆。

南山这里指庐山。

日夕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

相与相互结伴。

还归巢。

真意淳真自然的意趣。

辨辨析,玩味。

全诗精译我在人世间建房居住,却没有世俗的喧闹。

问我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只要我的心远离世俗,将一切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所居住的地方即使是闹市,也自是偏远之地。

我来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悠然之间,映入眼帘的是苍翠巍峨的庐山。

夕阳西下的时候,山上飘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结伴飞回自己的巢臼。

我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之中,领略到淳真自然的'意趣。

想要仔细辨析,却又忘记怎样将它明白地说出来。

难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是本诗的难点。

从意蕴上看,表层上是写诗人的所为所见,深层上却是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形象表现。

诗人在篱笆边采摘的是傲霜的菊花,悠然之间见到的是苍翠的庐山,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闲远自得之趣,也凸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从创作手法上看,诗人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景物,而是景物使诗人领会到了某种人生真谛,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的艺术境界称为“无我之境”。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是很有见地的。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

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

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

”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

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贬时弊的。

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

这两位诗人虽然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各自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坚持革新政治而为守旧势力所不容,一个不愿与世俗为伍而弃官闲居。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

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

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陶渊明《饮酒》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陶渊明《饮酒》赏析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

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

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

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晋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

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

”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陶渊明《饮酒》诗的赏析《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

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铨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可知,这组诗多为诗人饮酒之后所作,内容多寓感慨,与“饮酒”之事无关。

本篇为陶诗之代表。

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

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

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陶诗的意义则与这种思想密切相关。

首先,田园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审美客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均引自《归去来兮辞》)。

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其次,与田园题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为了他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使他在“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采俪竞繁”的六朝时代,卓然独立,开启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先河,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点。

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第 14 ) 3期 (u O 1 ) Sm N 3 4
陶 渊 明 《 酒 》 诗 系 年 考 辨 饮
孔 德 明
(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0 研究生 4 广西桂林 5 10 ) 404
摘要 :关于陶渊明 《 饮酒》诗的系年 ,说 法大致有五 :元兴二年癸 卯说 、元兴三年 甲 辰说、义熙十年 甲寅说 、义熙二年 丙午说、义熙十二三年说 。笔者在 前人 考证 的基础上 , 另提一说 ,即义熙十四年戊午说 。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从陶渊明于义熙元年 乙巳辞官奔 程氏妹丧 ,次年返 园田算起 ,一纪后 当是义熙十四年 戊午;二 、其所饮 “ 名酒”当是官人 所送,而王弘恰于义熙十四年任江州刺史;三、诗 中许 多内容 与刘裕称 “ 宋王”及废安帝 立恭帝事相合 ,而此事亦发生在义熙十四年 。
绝。 ’又 《 酒》诗 称 ‘ 叔在 西 山,且 当从黄 饮 夷
绮’ ,皆有激而 云。 ”清陶澍 《 陶靖 节年谱 考异》 主此说。其元兴二年癸卯条下云 :“ 澍按 :‘ 行行 ’
劝他 出仕 之 事。兹 定 此 诗 于 晋 安 帝 义 熙 二 年
(0 ) 46 ,时陶渊明四十二岁。… ” 五、义熙十二三元 年乙 巳,此云复一纪,
世变 日甚 ,姑每得 酒,饮 必尽 醉,赋诗 以 自娱。
此昌黎 韩 氏所谓 ‘ 托而逃 焉 ’者也。 陶必铨 有 ” 《 萸江诗话》 此二十首 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 :“ 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 意,莫 不 中有寄
托。[ 主此说 的还有袁行 霈先生。其 《 ”] 2 饮酒》诗 编年条下云:“ 据诗序,此二十首当是同一年秋天
收稿 1期 :20 —1 —1 3 05 0 5 作者简介 :孔德明 (9 2 ) 17 一 ,男,河南新县,广西师范大 学0 级 古代 文学硕 士研 究生。 4
维普资讯

l ・ 6
九江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 06年第 1 期

田里 。 ’当在壬 辰 、癸 巳为 州祭 酒 之 诗 。所谓 ‘ 投
未去学仕 ’ 。又云 : ‘ 冉冉星气流 ,亭亭 复一纪。 ’
至是得 十二 年 。 ”

元兴二年癸卯 (0 )说 ,宋吴仁 《 43 陶
靖节先生年谱》元兴二年癸卯条 下云 : “ 《 有 饮
酒》诗二十首 ,内一篇 ,上云 ‘ 是时 向立年 ’ ,下 云 ‘ 亭亭复一纪 ’ 。又别篇云: ‘ 行行 向不惑 。 ’是 年三十九矣,十二月 ,桓玄篡晋 ,改元永始。是 月先生与从弟敬远诗云 :‘ 寝迹衡 门下,邈与世相
气流 ,亭亭复一 纪。 ”渊 明归 田园在 义熙元 年 乙
面一一加 以辨说 。 首先 ,元兴二年癸卯 (0 )说 ,元兴三年 甲 43
巳,十二年为一 纪 ,则 《 饮酒》诗 当作于义熙 十
二年丙辰 。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 靖节退归之后 ,
辰 (0 )说于情理不合。从诗 的内容看,应是作 44 于辞彭泽令归隐之后,与仕途彻底告别 ,“ 终死归
三 、义熙十年 甲寅 ( 1)说 。古直 《 44 陶靖节
年谱》义熙十年 甲寅条下云 :“《 饮酒》诗第十六
首云 :‘ 行行向不惑。 ’则是本年所作也。 ” 四、义熙二年丙午 (0 )说。北京大学 中国 46 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六: “ 从诗 的内容来 看,应当是在彭泽归园 田之 后 ,这时归隐不久 ,所 以第九首中才会 写到 田父
所作。其十九 日: ‘ 是时 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遂 尽介然 分 ,终死归 田里。冉冉星气 流,亭亭复一
纪。 ‘ ’ 向立 年 ’ ,接 近 三 十 岁 。 一 纪 为 十 二 年 ,
与 《 饮酒》诗序中 “ 辄题数句 自娱” “ 、 以为欢笑
尔”数旬在情理上不合。清顾易早有反驳云 :“ 年 谱乃因答篇 ‘ 行行 向不惑 ’句 ,认为三十九岁作 。
句,斗南谓 《 饮酒》诗作 于是岁 ,较 王说 为是。 ” 逯钦立 《 陶渊 明事迹诗文系年》亦主此说。其元
兴二年癸卯 ( 3 4 )条下云 : “ 0 是年秋冬 ,作 《 饮 酒》诗二十首。 ” 二 、元兴三年 甲辰 (0 )说。宋王质 《 44 栗里
则赋此 《 饮酒》 ,当是义熙十二三年 间。 ”王瑶注
关键词 :陶渊明 《 酒》诗 义熙 十四年 饮 中图分类号 :K 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6 — 5 2 6 0— 0 一 ( ) 3 . 1 3 48 0 ) 1 01 0 7 0( 0 5 3 关于 陶渊明 《 酒》诗 的系年,众说 纷纭 , 饮
莫 衷一 是 ,大致有 五 种 :
故饮酒二十首中有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一往便当已何复为猜疑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等语且有邵生三香伐国等词以暗示晋朝之将亡也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1 期
N o, 1 2 0 , 06
九 江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jj n n e i Sc l c ne or l fii gU i rt oi i c ) n ua v sy( a S e
从汤 注 ,系 此诗 于义 熙 十三 年 丁 巳 ( 1 ) 47 。按
谱》元 兴三年 甲辰条下云 : “ 《 有 饮酒》诗 云 :
‘ 是时向立年 ,志气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 ,终死归
《 丙辰岁八月 中于下 漠 田舍获》诗云 :“ 日余作此
来 ,三 四星火颓。 饮酒》诗其十九云 :“ ”《 冉冉星
田里”足 以说 明。其 二 ,隆 安 五 年辛 丑 ( 二 公元 0 ) 4 1,渊明遭母忧 , 《 祭程 氏妹文》云: “ 昔在江 陵,重罹天罚” “ 、 萧萧冬月,白雪掩晨 。 ”李注 : “ 隆安五年秋 七月 赴假 江 陵。是冬 ,母 孟 氏卒。 ” 如从是冬算 起 ,至元兴二 年 ,渊 明还 在丧期 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