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6——69,建国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台湾问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要让他们完整地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已久,以及我国的对台政策,他们又不能说完整。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

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段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较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所述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展变化的方针、主张。

这样处理教材,比较有利于前述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通过听歌曲、看录像、读文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依据:《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提出的八项主X;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某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某某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准备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介。

2.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乡愁》播放朗读诗歌,师问: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某某与大陆的关系。

(二)展示课件,温故知新:师问:1.为什么说某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某某问题的由来?说起某某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某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大家能不能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验证这句话?(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同时展示课件“同根源”)并请同学们齐读同根源。

人教初中历史八下《13 海峡两岸的交往》word教案 (19)

人教初中历史八下《13 海峡两岸的交往》word教案 (19)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题名称
主备人
李叶红
周次
备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汪辜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与方法:正确理解党的一以贯之、变化发展的对台政策,培养客观评判事件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论述台湾是祖国领土,培养史论结合陈述历史的能力
回答:(1 ) 针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政策?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国之在殇,乡之深愁”指什么?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 )针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新 局面,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
提纲总结
教师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
与作业 反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既洗雪了百年国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 重要一步。于是,台湾问题的解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那么,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又有 哪些对台方针出台?导入新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统一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情感,理解两岸血浓于水的亲切情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多媒体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海峡两岸的交往展开。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知识,以文字形式整理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台湾的历史。通过师生广泛的讨论及进行建设性想像,勾画出祖国统一后的美好前景。最后举办“海峡两岸交流”展览会(课前做好准备: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并阅读教科书),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师:歌词中澳门在深情地呼唤:“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回来……”____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台湾也早日归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引入新课。
方法4
激情引入法
出示教科书课前导入框的图片,教师介绍:____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的舞台上,风帆随着惊涛骇浪上下翻卷,祖国大陆的先民正在驾舟渡海,与大海搏击。台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阵阵不息。这是台湾艺术家演出的舞剧《薪传》的一个场景。这个舞剧表现了三百年前来自祖国大陆上的先民跨越海峡、开拓台湾的艰辛历史,也表现了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这次演出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盛况的一个缩影。引入“海峡两岸的交往”(出示课题)。
本课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本课的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要解决重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探究问题。通过互相探究、交流,找出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的史实,引导学生为祖国统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树立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收集“海峡两岸交往”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学会合作处理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知识链接】一国两制对港澳和台湾的不同点①香港澳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②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

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③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政府架构。

④台湾民众可与大陆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央政府将为台湾留出重要的领导位置。

⑤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以讨论,这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导学过程】一、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2(承上启下)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

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和大陆分隔两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4、台湾当局的主要领导人有何主要言论?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3、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的表述:
1、通过歌谣朗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通过合作探究,会说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以及两岸密切交往的史实,认识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分裂不得民心。
3、通过诗歌欣赏,激情创作活动,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置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你认为祖国统一的前景怎样?
让学生看题后回答,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这几个问题学生学习后都能很准确的说出来。
达成目标1
达成目标2
达成目标3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当堂识记,加深印象。
对教材的整合,激发兴趣,便于识记。
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丰富课堂内容。
对《乡愁》最后一句设计让学生接,一起朗读,感受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作业/拓展
当堂测试:
1.确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形成于( )
A.改革开放时期B.新中国成立时C.提出“一国两制”思想时D.20世纪50年代
三、拓展升华:“母亲,我要回家”
活动四: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设计抢答活动,检查自学情况
歌谣朗读,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够从材料和图片中提炼相关信息
提出自学要求,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图片和材料
观看视频和图片
欣赏《乡愁》
1、设计抢答活动,检查自学情况
2、歌谣朗读,归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观看图片,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信息,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两岸人民如何打破僵局?讨论归纳:目前统一台湾的障碍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_2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3.课时:一课时4.课题: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教学一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

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主权问题,分别于哪一年回到祖国怀抱?(1997、7、1、/1999、12、20)采取的是什么政策?(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的政权问题,这个地区就是台湾。

打开课本,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

2、组织学生交流古代的两岸关系、近代的台湾历史变迁。

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知识,试着说明台湾地区的称谓、人员往来、行政管辖等情况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台湾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侵略及收复台湾的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由此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分裂势力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新人教版3、台湾问题的由来:(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完成下列填空)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领导人: )。

3、改革开放后,在提出“ ”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的变化。

5年台湾成立了 。

年大陆成立了 。

:“汪辜会谈”就“ ”达成共识。

6、1995提出现阶段 、的八项主张。

其中包括:“坚持 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 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 ”等。

7、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 ”、“ ”的分裂活动,破坏了海峡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势头。

中国共产党重申 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8、请你把所知道的现今两岸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事情告诉同学们:一、 小结1、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本课二、 检测1、 海峡两岸的“三通”是指 ( )A 、通邮、通航、通商B 、通航、通话、通商C 、通信、通邮、通商D 、通邮、通话、通信2、教材68页练一练()3、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武力统一不是结局问题的最佳途径B、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C、大陆经济发展迅速D、台湾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统一4、海基会和海协会分别成立后,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A、经济性商谈B、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C、经济性商谈和政治对话D、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5、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江泽民的八项主张B、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C、汪辜会谈达成的协议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6、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指出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C、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三、探讨1、教材68页动脑筋2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合作探究1、找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2、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并用史实说明其重大意义。

3、找出什么是“汪辜会谈”,会谈有什么意义。

三、解难答疑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四、反馈拓展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表明()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八年级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一、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一致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一致,一国两制”、“汪辜会商”及“九二共鸣”等历史基础知识。

概括出两岸关系从隔断到交往到日趋亲密的变化,认识到祖国一致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向。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 ____年度感人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世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世,联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剖析两岸历史变化,培育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剖析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国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果断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本课为新讲课四、课时:本课为 1 课时五、教课要点:1、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2、两岸关系在不一样期间的变化。

六、教课难点:“和平一致,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目标。

七、教课方法:联合教课纲领,本课教课以学生为本,着重启迪学生,指引学生踊跃思虑。

讲解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世事迹做为本课讲解线索贯串本课一直,经过高秉涵不一样成长阶段,隐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合史料、视频、小组议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修养能力。

八、教课过程:(一)课前一分钟:学生朗读《乡愁》。

(二)导入: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流浪他乡,游弋于国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土,对祖国流连忘返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表现了诗人余光中期望中华民族早日一致的美好梦想,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板书: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三)学习目标:由 PPT展现,学生联合课前下发导教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解:说到流浪他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____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双向细目表】1、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识记〕〔1〕前提: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2〕20多年来,两岸在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配套习题】1、20多年来,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

3、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B.坚持一个中国原那么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那么D.坚持互利互补原那么4、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战争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D、“三不政策”5、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说明〔〕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那么6、统一台湾,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材料中提到的“独特的模式”指的是〔〕A、承认台湾独立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授权两个民间团体进行政治对话D、放弃使用武力【答案】1、人员往来互相促进2、一国两制3、B4、B5、D6、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
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
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
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
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
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败走台湾后,他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教师:改革开放后,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其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哪些政策方针 ?
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武装解放台湾。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学生: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生:江泽民八项主张。

学生: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教师: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1997年3月26日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说的话教师:结合文章找出两岸关系缓和的事实内容
学生: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并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多媒体展示亲人相聚的图片
学生: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会长辜振甫
学生: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学生: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故称:“九二共识
学生: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多媒体展示九二共识签订的图片
(6)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包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应身份互访等。

思考:自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缓和是不是一直这么相安无事呢?
学生:不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教师:概括从哪些方面可看出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学生:政治会谈、民间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
多媒体展示交往图片
教师:5˙12地震后台湾红十字救援队进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展开搜救
P68页动脑筋: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除了共同的文字、语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外还有什么呢?
学生: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学生:台湾各界人士都渴望两岸统一
三、课堂总结
海峡两岸的交流使得分隔已久的亲人得以相聚,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誓死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分裂活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课堂练习
1.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D )
A.武力统一、派驻军队
B.和平武力并举统一、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一国两制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B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D.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
3.图片“台湾同胞返乡探亲团团员穿的夹克衫”充分反映了( C )
A.海峡两岸开始了高层互访
B.海峡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C.台湾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D.台湾人民想独立
4.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政策之所以不同于港澳地区是因为( B )
A .台湾被日本占领过
B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
C .“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D .某些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 ——邓小平
请回答:
(1)上述谈话体现了什么构想?
答案:一国两制的构想
(2)这一构想适用于哪些地区?结果如何?
答案:适用于台湾、香港、澳门。

中国政府分别和英国、葡萄牙政府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分别于1997年、1999年将香港、澳门收回祖国的怀抱。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课程内容涉及政策理论,较为枯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而补充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程资源十分必要。

海峡两岸的交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政治会谈 民间交往 经济合作 文化交流 日益密切的交往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台湾问题的由来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