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中国画的诗意传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课堂中中国画的诗意传达
摘要:中国画自古以来便于诗有不解之缘。

本文阐述诗意于中国画之渊源,及
在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成熟时期特别是文人墨客为何能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通过山水画兴起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简要分析诗意在中国画中所体现的美学意境,并且将诗意的中国画带入课堂。

让学生领略诗情画意之美,从而达到对中国画特有魅力的综合深入的学习。

关键词:意境审美美术课堂诗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依葫芦画瓢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它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让学生从小接触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所有美术教师的责任。

中国画本质上不是西方概念的纯绘画,特别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更是一种文化综合体。

要提高现代人对诗、书、画、印文化的欣赏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中国画从“精英培养”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大众教育”。

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接触不多,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做一个常识性了解。

国画教学中临摹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就像“依葫芦画瓢”。

同时,它对小学水墨画教学与评价的影响深远,当然也不乏负面影响。

第一,教法成人化比较严重,不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特点;第二是老师示范、儿童临摹的僵化模式使全班学生都成为模仿者,所有的作品都成为仿制品。

第三是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

这样,势必严重影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目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儿童主体发展也格格不入。

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研究的新时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

儿童教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

艺术家说:从小让儿童接触经典,与名家直接对话这是一种高起点的美术教学之路。

因此,经常让小学生欣赏名师作品,再让儿童将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儿童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因为大师的创作是一种童真的心灵表白,可以说儿童与大师的艺术创作灵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可以说今天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中国画教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技法传授的层面上,忽视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写意中国画蕴含的诗意传达,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画教学的一种缺失。

二中国画的诗意传达是其精髓的闪光点
赵孟荣在其《论画品》中说:“画谓之无声诗”,一语道出了诗与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画一直讲究在画面上体现出诗的意境,谓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于在对于诗与画各自的评论标准上,也颇有相近之处。

诗与画都是抒发作品
中的块磊,表述情感、志趣理想的方式,故虽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视觉艺术,却有其相通之处。

诗与画之间在于二者意境之相通,这种意境体现于诗中可被称为画境,体现于画中可被称之为—一诗意,这种诗意体现的是创作者的志向意趣风骨,修养等等精神世界的领域。

画有诗骨,自会有一番不同的气象,也因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格局,究其根本,可谓是性相近,习相远,一脉两枝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中要有如画般的意境,即形象画面;画中要有诗的韵味,即黑格尔所谓的“情致”,而不仅仅是外在形体的描绘。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

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

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

但这绝非是诗与画的简单相加,而是就诗与画各自的审美特征而言的。

在此,诗是诗,画是画,是两者深层次结构上的相通,而不是在外在形态上的消解。

也就是说,诗中之画境,是读者通过对诗的阅读在心中想象而成的,并非是用画直接描摹出来的,是读出来的,而非是看出来的;而画中之诗味,是观众以视觉对画面的感知在心中品味而成,即看出来的,而非读出来的。

前者是把语言在心中化为了画面;后者是把眼中的画面化为了心中的语言。

在此,诗与画各自吸取了对方的优长,而不因此失去其各自的本质,相反却得到了强化,即相得益彰而不两伤。

因此,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诗和画各自魅力所在,而不是它们的缺陷,既不是因诗不能显现出它的如画之境,需要画来帮忙,也不是因画不能显现出它的诗意而要语言来帮忙。

画的描述体现出一种属于诗的意境,使之别具一种雅致高量。

中国诗歌中的许多描摹山水的诗句,这些诗句提供了一种如画的境界,使人透过抽象的与文字,描摹出眼前文字所述的景致,从而体现出了画境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幅何其生动的“春夜鸟啼图”,淡雅清新的春夜山色,显示了作者闲淡而优雅的情怀及与众不同的品味。

其中意韵岂不是“使人欣欣”?杜甫在《登高》这首诗中所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是好一幅《江山秋色图》,正是“明净摇落”,使人“肃肃”的意境。

充分体现了诗与画意之相通,可见画家在创作时对诗音诸如此类的例子不枚胜举,山水对于中国的画与诗有着绝大的魅力,诗意于中国山水画的意义亦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山水画家的实际创作中,诗意的体现及如何体现,也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在对山水意志之美的强调中,着眼于“景外景”、“意外妙”,即将画家的感情移入了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事实上,这无形中体现了一种诗意。

郭熙论说天气四时不同表述为:“春融恰,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论山时则这样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还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诗画的一致,乃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最高之境界。

一幅意境妙生的山水画,题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优美的诗词,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
法和篆刻,溶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得以升华,从而诱发思古鉴今的意气和品物流笔的风雅。

三如何将诗意的中国画应用在课堂中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生从小就接触过国画。

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
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

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

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在五年级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

使学生初步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体现我国文化艺术之精粹
──“中国画的诗意传达”。

围绕着“诗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

这样“全方位的” 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

追求意境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蜿蜒曲折,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对画家对故土的对大自然的眷恋,和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有独特意境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的追求。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时代的画家及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同时初步了解诗、画相互转换的过程与典型例示。

五年级的学生,表述水平有所加强,也会对作品产生自己的见解,如何吸引学生到这个境界中来,在本课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绘画的对比、对国画大师们作品的欣赏,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对学生讲解有关本课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实施过程中,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思维,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在课件中插入几首古曲,帮助学生理解画面意境。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通过节奏、旋律、音色完美的组合,能够感染欣赏让学生能真正“领略”中国画的诗意之美。

下面我就小学教材《鸟语花香》一课具体展示课堂中如何融入中国画的诗意传达。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案第8课《鸟语花香》
课题:《鸟语花香》
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
的基本要求。

试图了解中国画的诗意韵味。

教学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美丽自然风景图片、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
教师国画示范作品。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桶等。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启发学生运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姿多彩的线条,表现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2.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3.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绘出诗意画面。

教学重点: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及教师示范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创设情境:观光——欣赏自然界最可爱的声音。

(让学生观看一段
录像,在录像中体会自然界最美最动人的情怀。

在声音与颜色的吸引下,进入一种美好的情绪。

)接着,再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进一步细致品味,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

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固的形体。

3.课件出示花鸟画作品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在中国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了花鸟的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了人的主观感受。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发展阶段
(1)在课件中插入几首古曲,帮助学生理解画面意境。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2)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请一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3)探寻古人对中国画的诗意传达。

师出示一幅水墨花鸟画,根据诗的意境给这幅画配上一首诗。

(4)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5)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6)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

充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变化的特点。

4.展示交流
把所有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教
师注重发扬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5.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使他们更好的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描绘自己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趣。

四结论
综合上述:“诗意传达”是中国画教学中一个被忽视却又是中国画精髓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刘禹锡曾感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他是在提倡以有限的诗一样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深意。

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

他是在提倡语言的诗化。

我们则大力提倡国画的诗化,要画出诗一样的画。

“以诗为魂,画增诗意。

”这应该是我之所以写作本文的最后目的。

“诗人一样的画家,画家一样的诗人”,也应该成为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

让我们以人的诗化,使作品诗化;以诗意的人生,创作诗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孟荣《论画品》
2.宗炳《画山水序》
3.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