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一五官开窍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转载)《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
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
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
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
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
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
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
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
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4)(转载)《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
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
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
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
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
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
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
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
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
《四圣心源》老师讲治鼻炎
《四圣心源》根尘不偶老师讲治鼻炎鲜姜15克,白蔻3克,甘草3克,益智仁12克,枸杞子6克,丹皮6克,薄荷6克,紫菀6克,小蓟15克。
如果这小孩他吃这个方子呢,没有太明显的不适,你就可以吃上它一个月左右,应该就会一个明显的效果啦!鼻炎主要症状是鼻子不太透气,老是“空、空、空”,或者是老是流鼻涕,只是喘气,不大通畅。
从这个症状来讲,小孩鼻炎主要表现为鼻腔通气不畅,是这么一个主要症状。
这个症状,是在面部鼻子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病的症状在上面。
我们学《四圣心源》,黄元御有一句话:方见上热,当知下寒。
意思就是你看见这个病人,上面热的时候,你要考虑他下面是寒呀。
这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就是有一个整体观,鼻炎也是类似这种情况。
那鼻炎这种通气不畅的症状,我们可以理解成上部的一种郁结。
我们知道,肺开窍于鼻,肺气主降。
所以凡是鼻炎,必然都是肺气出了问题,就是肺气不降,不能正常宣降,所以才导致鼻炎这个症状,这是从五官与内脏相表里的这个角度来讲。
肺气不降,相当于黄元御讲的相火不降是类似的,只不过它没有表现为郁火,它表现为鼻炎。
体质不同,它表现症状不一样,实际上是类似的。
所以,凡是鼻炎,必然是肺气不降,肺气不能正常的宣降,也就相当于类似相火不降的情况。
那我们就应该想到,相火不降,就是上热呀。
鼻炎,炎是两个火,从西医是角度,发炎了,就是上面有火呀。
我们要考虑到下面肯定是有寒呀,那是肾阳虚,肾气不足。
从我个人在临床上接触鼻炎的孩子来看,所有鼻炎的孩子,都有肾气不足的因素。
有的孩子可能轻一些,有的孩子可能重一些,都有。
肾气不足往往容易导致中焦不运,中土不运,容易产生痰湿瘀滞中焦。
那么这样的话,右路往下能降的道路就不通畅了,这也会加重肺气不降的症状。
另外,肾气虚,左路升发无力。
而左路升发无力的时候,左路容易产生郁滞。
左路郁滞,就是木气不达,肝气不能顺畅地升发。
肝气不升,肺气就不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以,如果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小的鼻炎,已经把身体的一气周流的一圈都牵涉到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鼻炎。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9,10)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九(脉法解一)整理:明峻云开日出光生落尘子濯校对:玄风咱们今天接着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医四诊里面望闻问切,切脉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最难学,跟门槛一样,很多人迈不过去。
黄元御先生在第三卷《脉法解》里面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成体系的讲解。
这一卷我们打算用两次时间来讲完。
今天晚上咱们主要讲一下诊脉的一些基础东西,诊脉最基本的道理啊,脉象的规律啊,今天不会讲具体那一个脉,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常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第二次,就会针对具体的脉象,讲一些日常、结合临床,咱们常见的疾病,讲一些具体的脉象,讲的这些内容呢,跟《四圣心源·脉法解》原文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不会照着书上的内容挨着一个一个讲,可能会穿插着讲,所以要求大家对这一卷的内容,都要比较熟悉,如果还没有看的,看的不是很熟的,希望大家回去把这一卷都看一下、都看完。
我首先讲一下,诊脉咱们常用的是寸口脉法,摸手腕这个地方,太阴肺经这个脉,就是脉法解的第一小节,寸口脉法,讲的这个寸口脉法,诊脉的方法呢,或者诊脉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诊脉方法。
从《四圣心源》这本书记载的有寸口脉法、寸口人迎脉法还有三部九候脉法。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寸口脉法,就是只是诊寸口脉,诊这个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实际上一身所有的脉都可以诊,都可以去摸,所以的动脉,体表的动脉,能摸的到的,都可以摸,都能诊断出一身的脉气。
之所以寸口脉现在是用的最多,主要原因是它最方便,而且它能够体现出一身五脏六腑的脉气。
这其中的原因呢,就是内经讲的肺主气,朝百脉,百脉都入于肺也好,或者归于肺也好,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讲:十二经脉之气皆受之于肺。
因为在脉气它来源于中土,中土化源,化生气血,然后是上归于肺,肺气散布精微于全身,流通十二经脉,是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说这个肺经这个脉气,它实际上是人体一身气血散布的一个聚散点儿一样,所有的脉气都在这儿聚集,然后又分散。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第7,8讲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七(六气解三——经脉循行)整理:明峻网上邻居落尘字附子校对:光生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
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
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道五行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五行规律在人体上、在地球上、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表现出六的一些规律。
那今天呢,我们就从这个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它的一些规律,我们进一步来讲。
首先呢,还是讲一下一气周流,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它有几个层面,这个算是复习了。
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我们画的这个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它是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这样在贯穿如环、循环不息,是这样在周流。
那么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这是人体十二经脉本身固有的这么一种周流模式,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
你比方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肺与大肠经相互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会有相应经络的支脉相互络属,那么这两个相为表里的脏腑,也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这也是一气周流的一种形态。
还有一个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在体内循行的经脉,大部分都是在外在的四肢、头面,那么这个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它也是一圈儿。
所以从我们画的这个图上呢,我们能看到三个层面不同的一气周流。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一气周流呢,它并不是说在身体里面就简单的画了一个圈,不是这样,它有很多个层面,有很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气周流。
如果我们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的过程。
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也都是有的。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 脉法解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一、脉法解一 (3)问: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 (8)问: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 (9)问:讲讲六阴脉。
(9)问:脉细代表什么含义? (9)问:牙痛有何妙方? (10)问:吐酸水的病机? (10)问: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11)二、脉法解二 (12)问:“右关尺浮,右寸沉;左三部皆沉弱。
”可以讲一下这脉象,这脉象是什么意思呢? (14)问:左三部脉几乎切不到? (15)问:右尺脉浮不是相火不能安藏吗?用沙半理中应该不加附子吧。
(15)问: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15)问:脉阴阳是指什么 (16)问:脉细向来说是营分不足或是精气不足的,总体上说是阴分不足这个结论对吗? (16)问:现在把的脉象大多是弦而细。
(16)问:开始是两关脉紧,吃了附子理中汤,现在是浮数 (16)问:晚上 1—3 点要吐完痰才能睡觉 (17)问:左三脉细而弦,右寸细、关、尺摸不到 (17)问:左脉细,右脉大 (18)问:如何学脉法 (18)问:日本汉医书如何 (19)问:如何学习脉法,从那里入手 (19)问:四时脉象,那个是生理脉,病理脉? (19)问:脉原于足阳明胃,起于足少阴肾,止于手少阴心是怎么回事? (20)问:学脉从何处入手最为有利? (21)三、脉法解三 (21)问:为什么弦数脉主热也主寒呢? (23)问:那迟数脉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前后情况来对比,横向对比意义不大。
(23)问:作为客热,不能消谷,这里面这个客热这个热是指脉数还是指阳虚发热? (31)问:我想问一下,那个伤寒论122条说的,有条文说得这个,数为客热,客在这代表假的意思,不是外来之热的意思,是不是假热的意思是吗? (31)问:那这种火是吧它除了比方脉数之外呢,还有没有像其它的比如像口干啊什么的,这些其它的一些热象,体温高啊,或者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有没有其它的说这些脉数,还有其它的热象吗?就这个阳气不能潜降的这种发热。
脉诀汇辨
脉诀汇辨[清]李延昰辑著周小青整理《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总策划齐学进 何清湖审定工作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继兴 王永炎 王雪苔 王绵之 史常永 白永波张灿朱文锋 江育仁 李今庸 李经纬 余瀛鳌 玾陈可冀 欧阳锜 尚天裕 钱超尘 唐由之 董建华 谢海洲 裘沛然 谭新华编辑工作委员会总 编何清湖 周 慎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仇湘中 李元聪 杨志波 杨维华 旷惠桃 何清湖 张崇泉 吴润秋 易法银 周 慎 周小青 贺菊乔 章 威 黄政德 程丑夫 路振平 蔡铁如 潘远根 整理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献春 王 韬 王永宏 王书献 王维贤 王文波 王明辉 王令月 王旭东 仇湘中 文体端 邓奕辉 田令青 司银楚 朱传湘 伍大华 向显衡 刘 芳 刘丽芳 刘伶田 刘巧田 刘志龙 刘玉青 刘炳午 江建波 杜杰慧 严 洁 李 点 李佑生 李和生 李坤三 李元聪 李璜河 杨 柳 杨运高 杨维华 杨志波 杨坚贞 杨正望 杨少峰 吴永贵 吴润秋 吴勇军 旷惠桃 肖 瑄 肖森林 肖锦仁 何清湖 何江 何耀荣 邹青玉 宋含平 张颖清 张炜宁 玥张崇泉 陈其华 林 洁 欧阳剑虹 易振宁 易发银罗青江 周 衡 周 慎 周 华 周小青 郑佑君胡郁坤 胡静娟 钟 颖 钟共河 段晓慧 贺福元贺菊乔 贺双腾 秦华珍 徐 英 徐基平 黄明舫黄令月 玥黄水 黄政德 黄佑初 黄江波 黄惠勇章 威 蒋文明 蒋士生 蒋益兰 韩育明 喻 嵘喻桂华 喻正科 程丑夫 谢 林 谢 立 谢立科谢春娥 蒲祖纯 路振平 解发良 蔡铁如 谭圣娥谭广波 谭新华 潘远根 瞿岳云学术秘书:刘朝圣 赵建业 葛晓舒总校对:蔡铁如校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万 姗 王青青 方 照 邓 萍 刘亚芳 刘倩萍 刘锦霞 李长香 李海兰 李 银 李 萍 吕建美 杨永芳 苏劲松 杨宗纯 余茂龙 邹宇杰 张 文 张佳莉 武婧如 周颖璨 段顺艳 郭隽殊 袁建平 曾 鸣 葛姿宇 焦 蕉 廖 健 潘思明 颜翠岑|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
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根尘不偶老师在民间中医网讲解《四圣心源》,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方法,建议各位认真学习,本人已受益良多。
谢谢根尘不偶老师。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
《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简介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扬,流一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一床一,九候之法莫著。
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
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寸口脉法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一陰一散其一精一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一陰一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一陰一而寸为一陽一。
关者,一陰一陽一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
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
肾与膀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一精一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一陽一,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一陰一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一陽一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一陰一行气于三一陰一,故寸口可以候五藏;一陽一明行气于三一陽一,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3千克(4。
6斤)化学物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涂上的化装品成分天然排汇进入血液。
消息背景:央视《消耗主意》日前曝光了化装品运用不当及采珂化装品给皮肤及其余脏器形成伤害问题。
英国科学家本斯指出因为天天运用化装品,欧洲女性每年均匀排汇约2。
3千克(4。
6斤)化学物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涂上的化装品成分天然排汇进入血液。
上海中医药大学隶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诊疗中央主任医师窦丹波说,其实,要想优美,外敷不如内补,好好调节本人的五脏,就是给本人最优美的妆容了。
心主血脉——按摩心俞穴按出好气色。
中医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如血汗亏少,则面色发白,常伴有健忘多梦、眩晕等,假如血淤,还能够体现为唇色暗紫。
血汗亏虚的人,平常可多吃些养心补血的食物,如用龙眼、莲子、红枣等煮粥。
平常还可按按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
5寸处,宁心安神、调通气血,入睡前揉揉此穴,有助补血汗。
肝主疏泄——玫瑰花茶淡化斑斑点点。
中医以为,肝主藏血,主疏泄。
如肝脏失调,就会气机不调、血行不畅,体现为面色青黄,脸上轻易涌现黄褐斑、蝴蝶斑等。
肝脏不好的人,倡议平常要多吃些枸杞、银耳等,还能够喝点菊花、玫瑰花茶来疏肝理气。
阳陵泉穴是疏肝理气的要穴,无妨常常按揉,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处。
脾主运化——山药大枣粥补出好唇色。
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
脾脏功用失调,会气血津液缺乏,使人肉体萎靡、肌肤松弛萎黄、唇色淡白。
脾失调的人,可常喝粥、汤等易消化的食物,粳米、莲子、山药、大枣等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太白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要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常按压或艾灸此穴有助补性格缺乏。
肾主藏精——拍打脚心拍出漆黑秀发。
肾乃“先天之本”,主藏精。
肾气虚,人就轻易涌现老当益壮,比方容颜晦暗、鬓发花白、早生皱纹等。
中医以为,彩色入肾,补肾气可罕用黑芝麻和核桃一起煮粥喝,另外,山药、芡实、海参、肉苁蓉、猪腰等也能补肾。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一讲:小儿鼻炎、尿床、便秘的治疗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一讲:小儿鼻炎、尿床、便秘的治疗前几次咱们讲的是小孩的疾病,本来今天想讲大人的疾病,结果有一些朋友,又提了一些问题。
今天再讲几个小孩的疾病,算是作个总结。
小孩的鼻炎呀、尿床呀、便秘呀,一些小问题再顺便讲一下。
下一次就开始讲大人的疾病。
先说一下小孩的鼻炎,小孩鼻炎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很多小孩的妈妈也为这个事很着急,问我有什么好办法,能快快地治好。
咱们先把这个小孩鼻炎来分析一下。
小孩鼻炎主要症状是鼻子不太透气,老是“空、空、空”,或者是老是流鼻涕,只是喘气,不大通畅。
从这个症状来讲,小孩鼻炎主要表现为鼻腔通气不畅,是这么一个主要症状。
这个症状,是在面部鼻子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病的症状在上面。
我们学《四圣心源》,黄元御有一句话:方见上热,当知下寒。
意思就是你看见这个病人,上面热的时候,你要考虑他下面是寒呀。
这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就是有一个整体观,鼻炎也是类似这种情况。
那鼻炎这种通气不畅的症状,我们可以理解成上部的一种郁结。
我们知道,肺开窍于鼻,肺气主降。
所以凡是鼻炎,必然都是肺气出了问题,就是肺气不降,不能正常宣降,所以才导致鼻炎这个症状,这是从五官与内脏相表里的这个角度来讲。
肺气不降,相当于黄元御讲的相火不降是类似的,只不过它没有表现为郁火,它表现为鼻炎。
体质不同,它表现症状不一样,实际上是类似的。
所以,凡是鼻炎,必然是肺气不降,肺气不能正常的宣降,也就相当于类似相火不降的情况。
那我们就应该想到,相火不降,就是上热呀。
鼻炎,炎是两个火,从西医是角度,发炎了,就是上面有火呀。
我们要考虑到下面肯定是有寒呀,那是肾阳虚,肾气不足。
从我个人在临床上接触鼻炎的孩子来看,所有鼻炎的孩子,都有肾气不足的因素。
有的孩子可能轻一些,有的孩子可能重一些,都有。
肾气不足往往容易导致中焦不运,中土不运,容易产生痰湿瘀滞中焦。
那么这样的话,右路往下能降的道路就不通畅了,这也会加重肺气不降的症状。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简介病不过内外感伤,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
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凋,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
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
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鼓一胀根原鼓一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一陽一,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一陰一,是谓水分。
气盛于上,水盛于下,一陰一陽一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一陰一陽一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
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
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
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
中焦者,气水之一交一,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一陰一生,故清凉而化水。
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
肝脾左升则一陽一生,故一温一暖而化气。
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
而其根,总因土湿而一陽一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气鼓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一陽一,气之根也。
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一温一暖而化清一陽一,是气升于水分也。
肝脾不升,一陰一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木一性一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一温一土燥而一陽一升也。
水寒土湿,脾一陽一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
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
脾土受之,以其湿一热,传于膀一胱。
五行之一性一,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
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原文]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
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译文](作者:李迪新,下同)人体的内部损伤衰老和外部遭受的感染性疾病,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追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根源并探寻疾病发展的经过,发现不过就是六气的变化,了解透彻了六气,所有疾病都不可能逃出这个范围,这样说来就道理非常简单,而治疗法则也非常精确了。
张仲景仙逝后,这其中的道理就再也没有人弄清楚了,以至于看病时寒证热证错误,燥证湿证荒谬,治疗时好比下白雪在清冷刺骨的泉水中,吹热风到烈焰炙烤的山谷,把水加到水中水会更深,把火加到火中火会更热。
由此造成的生灵涂炭,想起来令人愧疚于心,这是我作六气解的原因。
一、六气名目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二、六气从化[原文]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
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
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诸病源候论》面部官窍望诊理论探讨
《诸病源候论》面部官窍望诊理论探讨杜松;张玉辉【摘要】《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著.从该书所载的病证等方面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对诊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本文试总结《诸病源候论》中有关面部官窍望诊法理论内容,包括目诊、耳诊、口诊、唇诊、齿诊、鼻诊等,以丰富中医面部望诊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追溯其发展脉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5【总页数】3页(P491-492,500)【关键词】《诸病源候论》;面部望诊;理论研究【作者】杜松;张玉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2《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分类,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是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体现了当时已经很先进的临床诊疗水平。
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病证等方面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对诊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
本文试总结《诸病源候论》中有关面部官窍望诊法理论内容,包括目诊、耳诊、口诊、唇诊、齿诊、鼻诊等,以丰富中医面部望诊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追溯其发展脉络。
1 目诊《诸病源候论》认为,“目,是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
”书中有关目诊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目诊的理论内容,促进了目诊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其理论内容非常的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目诊理论内容更加丰富《诸病源候论》认为,“目为肝之外候”,在继承和发挥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目诊理论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的对其丰富和发挥,其理论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四圣心源》:卷一五气分主卷二·六气解
《四圣心源》:卷一五气分主卷二·六气解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属火,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其色赤。
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其色黄,其臭香。
肺属金,其声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
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
盖肝主五色,五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
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
心主五臭,五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
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脾主五味,五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
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肺主五声,五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
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肾主五液,五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
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翻译】肝属木,为青色,闻为臊味,尝为酸味,为喊叫声,为泪水。
心属火,烟熏火燎的味,其味苦,其声笑,其分泌物为汗,为红色。
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分泌物为口水,其色黄,其味香。
肺属金,其声哭,其分泌物是鼻涕,为白色,其味腥,其味辛。
肾属水,其分泌物是唾液,其色黑,其味腐,其味咸,其声呻。
【翻译】肝主五色,五脏的颜色,都是肝气所主导的,入心为红色,入脾为黄色,入肺为白色,入肾为黑色。
心主五种气味,五脏之气味,都是心气所主导,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脾主五味,五脏之味,都是脾气所主导,入肺为辛辣,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肺主五声,五脏之声,都是肺气主导,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肾主五液,五脏的分泌物,都是肾气主导,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六气解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
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翻译】内外感染疾病,许许多多的变化没有尽头,无穷无尽,追朔原因推究其根源,不过就六气的变化,明白了六气,各种疾病没有能够隐匿的了,道理极其简单而治疗方法精通。
模型中医学与五脏、官窍的演化
模型中医学与五脏、官窍的演化
丁小龙;孙振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2(32)5
【摘要】脏腑、官窍的演化规律符合太极、三才、五行等中医模型理论,统一于相同的演化公式S=2m+1。
脏腑、官窍在演化过程中只有按照中医模型中的太极、三才、五行等结构排列演化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
演化过程中,相对应的脏与官窍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联系上有着内在的、紧密的、高度的统一性。
【总页数】3页(P645-647)
【关键词】脏腑;官窍;S=2m+1;元态演化;三才演化;五行演化
【作者】丁小龙;孙振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论官窍与五脏相关理论的临床指导——试论肝开窍于目 [J], 蔡航波
2.注重肾脾五脏兼顾——从中医学说谈养生保健之二 [J], 李金华;
3.全科医学“以五脏为中心”中医学课程整合实践 [J], 韩江余
4.中医学对五脏胀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识初探 [J], 郑翠婷;李荣;张梓洁;梁
津焕;罗植允
5.中医学五脏都有“有形之脏”和“无形之脏”组成 [J], 尹光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
五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
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
五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
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
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
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
清升浊降,一定之位。
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
上实。
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
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