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16、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2.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4.分析不同场面不同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手法5.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6.积累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玉韵溪声寻诗境,彩云轻漫歌飞扬。

有多少文人墨客那飞扬的情思和炽热的诗心在云南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致与古老沉郁的历史文化之中倘佯;有多少迁客骚人对这绚丽多姿飘满花香的土地留恋忘返,沉浸于清朗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歌声的异域风情。

古典的韵律和现代的激情在坦诚热烈的交流与碰撞之中,闪烁着属于文学的荣光。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丛文的笔触,一起享受那彩云之南的视听盛宴吧。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

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灯。

作品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字词读音: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意义: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他那抒情优美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运用多样的手法描写不同场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鉴赏:
1.赏析文章语言。
文章许多句子写得很美,极富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大多运用了修辞。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他们好在哪里。
点拨:分析时请围绕这样几个方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体说说这个修辞手法的表达内容,再谈谈其作用或效果、表达的感情等。
如:“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上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二. 总结反思: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好山好水养育出淳朴热情的人民,更孕育出优美动人的民歌。这次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初步领略了云南民歌之美。但这还只是民歌宝库中的一部分,我国有众多的民族,有众多精美的民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巩固练习:
阅读文章,解答问题。(现代文阅读练习,文章略。)
思考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点拨:作者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2)指名学生朗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讨论: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描写方法与上一段文字相比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一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飘忽灵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知识

技能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

方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的抒情笔调中汩汩流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铁箍tiě ɡū 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 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2.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4.分析不同场面不同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手法5.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6.积累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本文按照“学习目标——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并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情感。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家对这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的散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多媒体展示)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深入研读,品析语言思考:三个场面都是写唱歌,会不会单调乏味呢?作者是如何让它们各具特色的呢?明确:三个场面描写侧重点各有不同赏读山野对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师:从课文哪里能看出来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唱歌的人呢?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唱歌人的部分并诵读。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方法][①肖像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神态描写]赏析:(1)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语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些年轻妇女?表现出这位妇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从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在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

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云南的歌会:演唱会: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山野、山路、山寨(板书)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链接材料背景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

……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2:了解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2:了解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2:了解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文化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在这里,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彝族、回族、白和苗族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几个民族。

因此,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呢?一、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着眼于课本知识点的阐述和解释,更要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本,去了解和探究真正的民族文化。

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素质,才能将学生带入少数民族村庄、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生活、传统文化和饮食习惯等。

通过实地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现代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在少数民族文化教学中,也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播放少数民族歌曲、舞蹈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获取多元感受。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的同时,能够从表演形式、歌曲内容、音乐风格等方面感知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围绕特定少数民族做精细化教学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纷繁多样,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选择性地进行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例如,如果是学习彝族文化,那么我们可以依托云南彝族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去了解几座彝族村寨风情、食品文化、民俗传统等,让学生具体体验和领略彝族文化的魅力。

只有在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一特定方面时,学生才能对其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汇聚出了解彝族文化的更为丰富内核。

小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许多学生近距离接触多元文化的窗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发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多元性,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相信请同学们会有自己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沈从文打湿的语言魅力。

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1.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2.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3,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4.如果朗读村寨传歌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5.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6.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特点是什么?明确:1.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

3.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5.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6.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二、合作探究【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1.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2.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课设计《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学习1、指引学生赏析品尝文中人物描绘、环境描绘、场面描绘及出色的语言;目标2、从整体掌握文章框架,能正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色;3、感觉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育学生热爱风俗文化的感情。

要点板书设计领会文章三个歌唱难点教具场面的描述在内容上各理解文中环有重视,在手法上也各不境描绘对表现文多媒体同样。

章主题的作用。

云南的歌会内容特点写作要点山野对歌对歌拥有抗衡赛性质,唱歌人是才思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唱歌环境发乎性情 ,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是一间教授民歌的讲堂。

场面雄伟气概壮观。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富裕情味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尝与赏识。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幸亏作者抒怀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请同学们思虑回答:文章第一总写对云南的感觉和认识,而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述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色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必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 多媒体播放1、以不一样形式朗诵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述在内容上各有重视,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同样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 4 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 5 段)。

关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勒标注。

[ 学生读后,教师评论朗诵并指引:虽然同是写唱歌,但重视点、写法却各不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到尽兴展现了出来。

我们不由叹服作者的构想是多么精良!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觉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烈的乡老气味。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2)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

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

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整理语文时间年月日第周第2课时初三年级课题云南的歌会语文备课组备课人邸伟贾延平李秀兰四环课型预展型1.领会文章美丽的意境,感受的喜悦和沉醉之情。

2.重点分析三个场面描写,学习本文场面描写地方法。

3.品尝体会文章语言,感受不同场景的唱歌所体现的乡土民风气息,喜爱民族文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部分,从中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自学环节(10-15分)赏析品读课文(B级)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唱歌场面。

2.赏读“山野对唱”第1页/共4页(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2)、“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纳什么方式唱歌呢?(3)、着重写什么?为什么要写?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3、赏读“山路漫歌”(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共享。

(3)本段用了很多美丽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唱歌”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写这些有什么用意?4、赏读“村寨传歌”(1)、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3)、如此壮丽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5.拓展性学习:(C级)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漂亮浓郁的民俗呢?二、展现环节(20-25分)第2页/共4页1、自学环节1-4题2、拓展性学习三、检测环节(5-10分)1.下列三个句子成分的搭配都有毛病,请加以修改。

①近年来,政府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方面,实行了许多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他最终说出了一句藏在心中多年的断断续续的话:“我想回家乡去看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在今日的开幕仪式上,三个球队的运动员都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2.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4.分析不同场面不同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手法5.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6.积累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玉韵溪声寻诗境,彩云轻漫歌飞扬。

有多少文人墨客那飞扬的情思和炽热的诗心在云南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致与古老沉郁的历史文化之中倘佯;有多少迁客骚人对这绚丽多姿飘满花香的土地留恋忘返,沉浸于清朗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歌声的异域风情。

古典的韵律和现代的激情在坦诚热烈的交流与碰撞之中,闪烁着属于文学的荣光。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丛文的笔触,一起享受那彩云之南的视听盛宴吧。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

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灯。

作品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字词读音:迤(yí)西譬(pì)喻糯(nuî)米蹲(dūn)踞酬(chïu)和铁箍(gū) 熹(xī)微意义: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1.梳理文章脉络2. 准确总结歌会场面及特点3.赏析语言及体会作者情感4.分析不同场面不同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手法五.梳理脉络,整体感知(一)请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学生思考课文以下问题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六、精读课文(一)山野对歌1、请学生集体诵读课文二三段的内容。

(1)“这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明确: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远,却互不见面。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相照应,因此,这里的“多”字用的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的方式”具体包含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二)山路漫歌跟老师诵读第四段课文,思考:(1).“山路漫歌“这个片段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明确: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美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为什么要写赶马女孩“嗓子通常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明确:欲扬先抑,突出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三)村寨传歌请一位同学诵读课文第五段,思考:(1)“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明确: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a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b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c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明确:盛况空前,十年难逢七.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家对这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的散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多媒体展示)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深入研读,品析语言思考:三个场面都是写唱歌,会不会单调乏味呢?作者是如何让它们各具特色的呢?明确:三个场面描写侧重点各有不同1.赏读山野对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师:从课文哪里能看出来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唱歌的人呢?在文中找出描写唱歌人的部分并诵读。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方法][①肖像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神态描写]赏析:(1)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语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些年轻妇女?表现出这位妇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从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在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明确:从动作、神态两方面刻画。

表现出这位妇女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的性格特点。

(2)除了这位聪慧的歌者,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描绘唱歌人的?明确:有。

(生找)“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自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这里是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位妇女的?表现出这位妇女什么样的面貌?明确: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衣着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这位歌者的精神面貌。

她们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可见她们个个活的鲜活滋润,生机勃勃,对生活充满热情。

总结:这一部分作者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板书:以人衬景2.赏读山路漫歌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师:请同学们集体诵读这一段,并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同学们找的句子真的很美。

如果我们赏析一个优美的句子,有哪些方法呢?[学法指导:好句赏析方法]1.从修辞入手。

生动形象的修辞会让句子充满生命力。

2.从重点词入手。

重点词更能突显出句子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3.从表达效果入手。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各种表达方式及感官感受。

4.从描写对象的状态入手。

动态与静态的描写会给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带来层次感与立体感。

老师找出了这样的两句,请大家一起来赏析。

(1).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明确:运用拟人和联想的修辞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的纯净。

(2)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的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

明确:“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坠”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叫声描绘的栩栩如生。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好句的赏析方法,那么,我们再看写景这部分,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独唱的戴胜鸟,欢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斓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写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美不胜收。

师:同学们总结得太好了,非常准确。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明确: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总结:这部分犹如一段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片断。

怡人的风景,婉转的歌声,让我们从视觉、听觉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板书:以景衬人3.赏读村寨传歌村寨传歌——主要是写场面[学法指导:场面描写特点及类别][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其中还有局部描写(特写)和整体描写(全景)。

]师:“金满斗会”这一场景都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作用歌师傅师:对于这些内容作者是否平均用墨呢?明确:不是。

发起处所人数曲名——整体略写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作用歌师傅——局部特写总结: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板书:点面结合三.小结思考:读完本文,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参考: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四.感受歌会风情用多媒体展示歌会图片,对歌会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五.感受民族文化领略精彩民俗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还知道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展示收集各地民俗的图片,领略祖国大家庭的民俗美)六.课堂小结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