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第三章 耳针技术

合集下载

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

对耳轮上脚 对
耳 轮 上 脚 分 布 着 与 下 肢 部 相 对 应 的 耳 穴
臀部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对 耳
对耳轮下脚 轮
下 脚 分 布 着 与 臀 部 相 对 应 的 耳 穴
躯干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对耳轮

体部
分 布











盆腔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三角窝
三 角







、பைடு நூலகம்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 治 作 用
呃逆、荨麻疹、 皮肤瘙痒症、小儿 遗尿、咯血、出血 性疾病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即耳轮2区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 治 作 用
便秘、腹泻、 脱肛、痔疮
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 即耳轮3区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 治 作 用
尿频、尿急、 尿痛、尿潴留
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 即耳轮4区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 耳与经络的联系: 手阳明别络入耳中; 手太阳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手少阳经支脉入耳中; 足少阳经下耳后,支脉入耳中; 足阳明经上耳前; 足太阳的支脉至耳上角;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 耳与脏腑的联系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 《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六)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的分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七)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的分支。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三)刺法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一)头风(原发性头痛)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中医针灸学之耳针

中医针灸学之耳针

中医针灸学之耳针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大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耳与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关系密切。

耳廓表面的解剖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郎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耳穴分布的特点、规律、主治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表解)穴名、定位、主治耳尖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三角窝后1/3的上部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疼痛、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胃耳轮脚消失处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小肠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心动过速大肠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腹泻、便秘、咳嗽、牙痛、座疮肾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肋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近视、单纯性青光眼脾耳甲腔的后上部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性眩晕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心、气管区周围处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三焦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内分泌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座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耳背沟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高血压、皮肤瘙痒耳穴的诊查疾病发生时往往会在相应耳郭的区域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阳性反应),如皮肤色泽、形态改变,局部压痛明显,耳穴电阻下降等。

最新针灸学课件 3.耳 针[精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针灸学课件 3.耳 针[精品]教学讲义ppt课件

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
【膀胱】
部位:肾与艇角两穴之间,即耳甲9区。
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
神经痛、后头痛。
【肾】
耳甲部
部位: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即耳甲10区。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
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肝】
部位:耳甲艇后下部,即耳甲12区。
即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 线下,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等征 象,如凹陷、脱屑、水泡、丘疹、硬 结、疣赘、软骨增生、充血、色素沉 着等。这些反应处一般有较明显的压 痛或电阻变低。
按压法
即用探针、毫针柄或火柴棒,在与疾 病相应的耳区从周围逐渐向中心探压,或 对肉眼观察所发现的阳性反应点进行探压。 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 躲闪等反应,挑选压痛最明显的一点作为 耳针治疗点。
录象
手指抚摩法
医生以食指紧贴耳背,拇指指腹轻 抚耳郭前面,比较有无隆起、增厚、结 节、及其大小、硬度等情况。少数病人 应用按压法找不测定耳穴皮肤电阻、电位、 电容等变化。患者可在与疾病的相应耳穴 处出现电阻下降,导电量增高的现象,这 些反应点称为“良导点”,可作为耳针的 刺激点。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


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
的反应点或刺激点。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
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部在中间。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邻近;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
针灸学课件 3.耳 针[精品]
教学目标
1 .掌握耳针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耳郭的表面解剖及耳穴的分布规律 3 .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4 .熟悉耳针的操作方法。 5 .熟悉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3部分:耳针-编制说明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3部分:耳针-编制说明

【项目编号:20170322-T-46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编制说明天津中医药大学2019-8-2目录一、任务来源二、要求与目的三、标准修订过程及主要内容的说明(一)学习标准修订规则,进行人员培训(二)检索耳针相关文献,增补已有耳针文献数据库(三)2017年5月,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修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初稿和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四)2017年6月,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五)2017年12月,第三次工作会议,讨论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中期稿(六)2018年6月,第四次工作会议,讨论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及专家意见,为专家论证会做准备(七)2018年8月,《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专家论证共识会四、附件附录一耳针文献和书籍数据库的增补附录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修订初稿附录三《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附录四《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附录五《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附录六《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附录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中期稿附录八《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表附录九《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附录十《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专家共识表附录十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专家共识结果附录十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三部分:耳针》修订”(课题编号20170322T-468),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中医护理技术之耳针法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之耳针法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
3
耳针法可以缓解腰
椎间盘突出症引起
的腰部疼痛、麻木
等症状。
关节炎:耳针法可
4
以缓解关节炎引起
的关节疼痛、肿胀
等症状。
肌肉疼痛:耳针法
5
可以缓解肌肉疼痛、
紧张等症状。
神经痛:耳针法可
6
以缓解神经痛引起
的疼痛、麻木等症
状。
耳针法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耳针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整
A
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失眠的
02
耳针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应用:如胃炎、肠炎、便秘

03
耳针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 应用:如感冒、咳嗽、哮喘

04
耳针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 应用:如失眠、焦虑、抑郁

05
耳针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如湿疹、皮炎、痤疮等
06
耳针法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如疲劳、眩晕、耳鸣等
耳 针 进法 展的 研 究
耳针法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耳针法的研究:从解剖学、生理学、病 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耳针法的临床应用:在疼痛、失眠、焦虑、抑郁等 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耳针法的作用机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神经、 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
耳针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 学研究,证明耳针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耳针法的发展趋势
适度刺激:根据患者情况, 选择适当的刺激强度和频率
观察反应:操作过程中,密 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 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
避免感染:操作后,保持 耳部清洁,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了解 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耳针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1

耳针

耳针

细目二耳针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灵枢·厥病》记载:“耳聋无闻,取耳中。

”唐代《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以望、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论述,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

这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为了便于国际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要点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耳与经络的关系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闻述。

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人耳。

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2.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

”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进一步将耳郭分为心肝牌肺肾五部。

同时,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

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医学知识之耳针疗法

医学知识之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

而《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

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2.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

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

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

中医美容常用耳针方法及应用

中医美容常用耳针方法及应用

中医美容常用耳针方法及应用一、耳针方法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耳朵是人体的一个微型反射区,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耳针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在耳朵上刺入金属针头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耳针方法的常用穴位及其应用1. 神门穴:位于耳尖最高点的凹陷处,对于治疗面部皮肤松弛、面部浮肿等问题有良好效果。

2. 肾上腺穴:位于耳廓下方凹陷处,对于改善肤色暗黄、疲劳乏力等问题有疗效。

3. 肝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一层凹陷处,对于调节内分泌、改善皮肤病等有帮助。

4. 脾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二层凹陷处,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皮肤问题。

5. 肺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三层凹陷处,可改善皮肤过敏、呼吸道问题等。

6. 心脏穴:位于耳廓内侧第四层凹陷处,可改善心血管问题、提升面部气色等。

7. 胃脏穴:位于耳廓下方的凹陷处,对于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问题有积极作用。

三、耳针方法的应用案例1. 抗衰老: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神门穴和肾上腺穴,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弹性,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2. 瘦脸:通过刺激耳廓内侧的肾脏穴、脾脏穴和心脏穴,可以促进代谢,减少面部水肿,从而达到瘦脸的效果。

3. 美白:通过刺激耳廓内侧的肝脏穴和肺脏穴,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肤色暗黄,达到美白的效果。

4. 祛痘:通过刺激耳廓下方的胃脏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减少毒素的积累,达到祛痘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1. 耳针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操作。

2. 在进行耳针治疗前,需要对耳朵及针具进行消毒,以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感,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4. 耳针治疗的效果需要一定的周期,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耳针作为一种中医美容方法,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耳针穴位包括神门穴、肾上腺穴、肝脏穴、脾脏穴、肺脏穴、心脏穴和胃脏穴等。

中医护理技术之耳针法介绍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之耳针法介绍课件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01
耳针法操作时,如何 确定穴位位置?
05
耳针法操作时,如何 避免感染?
02
03
解决方法:根据耳穴图,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确定穴位位置。
耳针法操作时,如何 避免疼痛?
06
解决方法:操作前,对 耳针进行严格消毒,操 作后,注意保持耳部的 清洁和干燥。
07
耳针法操作时,如何 避免晕针?
阴阳五行学说:耳针法认为耳朵与人体的阴阳五行密切相关,通 过刺激耳朵的穴位可以调节阴阳五行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整体观念:耳针法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刺激耳朵的 穴位可以调节全身的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针法的特点与优势
01
操作简便:耳针法操作 简单,易于掌握,可在 家中自行操作。
耳针法在保健养生中的应用
改善睡眠:耳针 法可调节睡眠质 量,缓解失眠问 题
缓解疲劳:耳针 法可缓解疲劳,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免疫力:耳 针法可增强免疫 力,预防疾病发 生
美容养颜:耳针 法可促进血液循 环,改善皮肤状 况
调节情绪:耳针 法可调节情绪, 缓解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
预防疾病:耳针 法可预防感冒、 咳嗽等常见疾病
耳针法与现代医学 1 技术的结合,提高 治疗效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2 如激光、超声波等, 辅助耳针法治疗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3 如计算机辅助诊断
系统,提高耳针法
的诊断准确性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4 如虚拟现实技术,
提高耳针法的教学
效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5 如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提高耳针法的
研究水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6 如互联网和移动设

针灸技术耳针法

针灸技术耳针法

针灸技术耳针法- 耳针法 -【概述】耳针法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或检测)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针灸医学的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

耳针法有自己的刺激区,尽管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但耳穴数量之多,仅次于体穴。

特别是它还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应用耳部某些区域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起源于古代中国,但是,真正获得巨大进展,并形成一门较为完善的疗法,则是在现代。

其中,法国的P.Nogier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了他的耳穴图,对耳针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耳郭的主要结构耳郭是外耳的一部分,耳穴则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诊治点,为了便于读者熟悉耳穴的分布情况,简单介绍耳郭的主要表面解剖结构如下。

耳郭前面分布(1)耳轮:耳郭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人耳腔内的横行突起。

(3)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小结节。

(4)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相交处。

(5)对耳轮:耳郭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有分叉的平行隆起部分。

(6)对耳轮上、下脚:分别指对耳轮上端分叉的上支和下支。

(7)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8)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9)耳屏:耳郭外面前缘的瓣状突起。

(10)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l)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2)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3)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l4)耳甲: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

其中,耳轮脚以上部分的耳甲称耳甲艇,以下部分称耳甲腔。

(l5)耳垂:耳郭最下部的无软骨的皮垂。

(16)外耳道口: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的孔。

耳郭的背面分布(1 )耳轮背面:因耳轮向前卷曲,此面多向前方,又称耳轮外侧面。

(2)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

(3)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

(4)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

耳针

耳针

一、耳穴针刺法同体针法类似,用毫针、耳掀针、环形耳针、三棱针、梅花针等在耳部操作的方法。

二、耳穴灸法耳灸法是用特制的细艾条或线香等烘灼耳穴,以温热作用刺激耳穴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耳穴研究的飞速发展,耳穴灸法的治疗,也得到各界医务人员的重视。

三、耳穴贴压药籽法耳穴压药籽法简称耳压法。

是指在耳穴表面用胶布固定贴压的一种方法。

此法较之埋针更为简便易行,花费少,且安全无副作用,适应症广,奏效迅速。

再则,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按压,而起到持续刺激和治疗作用,尤其对一些慢性或急性疼痛性疾病效果显著。

此外,由于药丸是一次性的且不损伤皮肤,所以不会产生交叉感染。

这也是耳针得以迅速推广重要因素。

四、耳廓穴位按摩法按摩是一种防治疾病的外治法。

古代应用耳廓穴位按等有两种:一为自身耳廓穴位保健按摩;一为术者耳廓穴位治疗按摩,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揉、搓、捏、点,掐等手法。

六、耳穴电针法电针法是在传统的毫针刺法基础上结合脉冲电流刺激的方法。

它是利用不同波形的脉冲,强化针刺耳穴的调节功能,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此法对疼痛、哮喘等效果较好,并常用于耳针麻醉。

七、耳穴药物注射(水针)法耳穴小剂量药物注射法又称“水针”。

根据不同病情,用微量的药液注入耳穴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注射奴佛卡因、赛洛卡因等表面麻醉剂时,则又称为“耳穴封闭”。

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八、耳穴帖敷药法用高粱米大小的药膏粘在0.8×1厘米的胶布中央,再贴敷在耳穴处的方法。

为了提高疗效,可与割治法配合。

方法:耳穴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限科手术刀在穴位的皮肤上轻浅的刺破约2~3毫米,刺后将药膏帖上。

双耳交替划割贴药。

耳穴帖敷药法,流行于民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耳穴割治法耳穴割治是用三棱针、眼科手术刀在耳穴割划的一种方法,民间称“割耳疗法”,主要用于治风疹块、癣疮、癣等病。

十、耳穴磁疗法耳穴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简称磁疗。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耳针法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耳针法

耳针法一、目的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评估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既往史、过敏史、体位及耳部皮肤情况。

(2)评估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凝血机制是否正常,进食情况。

(3)评估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4)女性患者是否处于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

2、操作要点(1)双向核查患者信息。

(2)取合理体位,暴露耳部穴位。

(3)定穴:操作者一手用拇指、食指紧拉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往下在选区内寻找敏感点,即为耳穴。

(4)进行行针: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而又不穿透为度;行针: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提、插、捻、转,以调节针感,留针。

(5)起针:一手捻动针柄,另一手拇指按压针孔周围皮肤,将针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3、指导患者(1)操作中耳部会产生热、麻、胀、痛的感觉,属于正常现象,不必紧张,如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操作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忌肥腻、香、燥、辛、辣、动火之品。

(3)治疗部位避免沾水,以免感染。

三、注意事项1、留置期间嘱患者用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min,每日按压2-3次,以增强疗效。

2、若埋针时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3、耳穴埋针应注意皮肤有无过敏、破溃等情况发生,同时应左右耳交替使用。

4、耳针不宜留置时间过长,夏季留置1-3d,冬季留置7-10d。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对症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6、耳穴刺血施术时,避免接触患者血液。

7、耳针亦可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

年老体弱及高血压患者,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8、凡严重心脏病、器质性疾病、贫血、凝血机制障碍以及外耳炎症、湿疹、破溃、冻疮者,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禁用耳针。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二、操作程序1、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臵20~30分钟,痛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

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中医耳针技术

中医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痛经(原发性痛经)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

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

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耳针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耳针法)

⽿针法 ⽿针是采⽤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王不留⾏等)刺激⽿⽳上的⽳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的⼀种操作⽅法。

⽿⽳分布及适应范围 ①⽿⽳的分布 ⽿⽳是指分布在⽿郭上的⼀些特定区域,⼈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在⽿郭的分布有⼀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分布图看到:与头⾯相应的⽳位在⽿垂;与上肢相应的⽳位在⽿⾈;与躯⼲和下肢相应的⽳位在对⽿轮体部和对⽿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位集中在⽿甲。

②适应范围 ⽿⽳治病有⼴、廉、简、验、⽆副作⽤等特点,临床常⽤于: ◆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咳、菌痢、腮腺炎等。

◆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综合征、⾼⾎压、⼼律不齐、神经衰弱、荨⿇疹、哮喘、⿐炎、紫癜等。

◆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其他: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液、输⾎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防病保健等作⽤。

禁忌症与物品准备 ①禁忌症 ⽿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

②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或菜籽、消毒液、棉球、镊⼦、探棒、胶布、弯盘。

操作⽅法 ①备齐⽤物,携⾄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②核对医嘱,探查⽿⽳。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郭的相应部位寻找充⾎、变⾊、丘疹、脱屑、凹陷处等。

◆按压法:⼀⼿持住患者⽿轮后上⽅,暴露疾病在⽿郭的相应部位,另⼀⼿⽤探棒(毫针柄或⽕柴梗)轻巧缓慢、⽤⼒均匀地按压,寻找⽿⽳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针治疗点。

◆电测定法:应⽤⽿⽳测定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即为针刺的部位。

③核对⽳位后,常规消毒,消毒范围视⽿郭⼤⼩⽽定。

中医医中医护理技术耳针法操作规程

中医医中医护理技术耳针法操作规程

中医医中医护理技术耳针法操作规程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
位或应
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目标
同毫针法。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
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
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
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
(一)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脑、额、枕、胆、神门耳区穴位。

每周1~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二)痛经(原发性痛经)
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

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

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

每周2次,1月为一疗程。

(三)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养心安神利眠。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耳区穴位。

每周2次,每次留针1~2天,1月为一疗程。

(四)便秘(功能性便秘)
本病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润肠通便。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直肠下段、大肠、脑耳区穴位。

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1.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2.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者。

3.耳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

四、注意事项
1.耳针治疗疼痛类疾病及功能紊乱性疾病通常作为辅助技术,临床上须根据病情与各专科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防延误病情。

2.严格消毒,预防感染。

耳郭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针。

若见针眼发红、耳部胀痛,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