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囊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传统现实主义(Traditional Realism):传统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它致力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日常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作品内容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注重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

2.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文字再现人类思维过程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技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记忆,作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意识世界。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强调对话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拼贴化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对真理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的文学理论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结构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强调在文本中寻找潜在的隐喻和规律。

5. 敘事者(Narrator):敘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讲述故事的人或人物。

敘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敘事者,以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敘事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6. 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化,作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非生物的物体具备生命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将事物转化为象征或符号来表示深层含义的文学运动。

在象征主义作品中,一些具体的形象或物体可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或情感。

8. 批评学(Criticism):批评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_定义_基本形态_性质

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_定义_基本形态_性质

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_定义_基本形态_性质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

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

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

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广义的文艺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科学;狭义的文艺学,只研究文学。

传统的习惯把它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

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

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其中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

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

文学理论也吸取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对文学史研究发生影响。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是将情感和直观形象融合在一起的“合金”,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2.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短暂出现并迅速消失。

3.艺术传达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作品雏形转化为物象的过程,将意象变为具体形象。

4.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来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是从事物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得出一般性的概念,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是将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表象的过程。

7.___是不同表象之间根据内在联系而联结起来的过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类型。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大脑中再创造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10.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是作家个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中的体现。

11.“风格即人”是指风格必须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2.文学流派是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13.文学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14.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和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5.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蕴藉。

解类书籍不同,它更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形式、题材、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通过文学鉴赏,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再现性、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暗示性、朦胧性)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

审美象征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很多。

内聚焦: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外聚焦: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因素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别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责备:以文学理论所说明的基来源理看法、范围和方法为指导,特意地去详细剖析和议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绘文学演变过程,商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责备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办的。

中国特点:一定以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一定汲取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追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联合点。

今世性:一定在研究中国今世文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今世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今世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一定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跟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说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计、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实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因素” :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构造:指文学活动不一样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环绕作品这此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成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此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含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伏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独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实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责备重申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看法,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以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的产物,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取类不穷”。

到了钟嵘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言志”或“诗缘情”]“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文学所表达的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模仿说]模仿说是古代西方(主要是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强调文学艺术是模仿现实生活的产物。

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和生活”;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模仿中的作用。

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衰落。

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种模仿说的代表,他认为感官感知的“感觉世界”具有流动不息、变幻不定的特点,是不真实的。

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的“理式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

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模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

柏拉图的模仿说否认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本原,并以文艺只能模仿事物的影像,否认了文艺存在的合理性。

[原型(archetype)]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或意象,它们的特点在于源于某种普遍的、原始的基本模式。

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认为,原型模式的形成与神话、传说的仪式有关;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原型是人类的“原始意象”即“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母题(motif)]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因素,一般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对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情感、意志所支配的精神生产。

[艺术真实]真实的一般含义是指认识的结果与认识的对象相符;真实性就是对这种相符程度的衡量和判断。

但是,文学的虚构性决定了艺术真实不是指上述意义上的真实,艺术真实只能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理解和判断。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性是文学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和其他精神生产的重要属性。

从历史上看,强调语言形式之美,曾经是中外文学理论解释文学审美属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在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那里,形式美甚至成了文学审美特质的唯一标志。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把文学的审美性仅仅理解为形式美,其实是忽视了文学审美活动所特有的人文内涵。

文学的审美性形成于文学从审美关系上对人生的把握,它意味着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的形象化表现来显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寻生活的理想。

因此从根本上讲,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义、关注人的价值的特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这种审美的文学观,是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逐渐形成的。

而广义的文学则是泛指一切见诸语言文字的材料;广义的文学观反映了文学尚未独立时人们对文学的认识。

第二章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既是传达审美意识的特殊符号,又是审美意识的外化和显现。

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类,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verbal icon)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所造成的“形象感”;形象专指描摹性的、能够引起读者视觉想象的形象;意象则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

可以说,凡是能够把主体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直观性,即文学形象不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用语言塑造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读者读解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它要求读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说文学形象内涵的丰富、复杂、多义、含蓄,不是用概念描述即可穷尽的。

其二是说文学形象在显示思想感情上的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接受过程中补充和丰富文学形象的内涵,从而获得与作家本意不尽一致的感受和认识。

它意味着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翻译”成逻辑语言;用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的蕴意,却永远无法穷尽它。

[典型(type)]典型即典型人物的简称,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的创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指能够表现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具体生活环境,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

揭示社会环境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个别、偶然和暂时因素的影响,以致掩盖了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

[意象(image)]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情感而创造的文学形象。

在文学意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在意象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与“景”的结合,即主观之“意”要借助于客观之“象”来表现,而西方现代文论则强调意象是主观经验的表现或创造。

[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特有的一个诗学范畴,又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

意象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其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与一般意象不同的是,构成意境的意象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的感受上升到第二个层面,进入一种境界。

这体现了意象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即由情景交融的意象(实),引发读者的审美想象(虚)。

意境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即意境具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或韵味。

第三章文学文本[文本(text)]“文本”(text)又译为“本文”。

文学文本是指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

现代批评理论有时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用文本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意蕴]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之中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主题]主题是文本蕴涵的核心意蕴或主要意蕴。

文学理论所说的“主题”不同于一般论说文的主题;论说文所谓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作者基本观点的概括,并以概念化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

而文学文本的主题即形象层的核心意蕴,一般来说并不独立存在,不以抽象的、概念化语言加以表述,而是隐含在现象层或形象之中。

[主题的多义性]主题的多义性是指对一个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文学文本主题多义性的形成原因,其一是因为文学文本的主题只能存在于形象之中,而形象呈现的意义则具有模糊性、含蓄性的特点;其二是存在于形象之中的意义有待于接受者的感受、理解和阐释,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文学文本主题理解的多义性。

[多主题]文学文本的多主题是指,由于文学文本现象层的复杂、丰富,使其蕴涵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意蕴。

多主题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篇幅较大、内容丰富、情节线索较多的文本之中。

第四章文学种类和体裁[文学体裁]文学体裁即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

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是指,特定的体裁不仅在语言形式、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上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在生活素材的选《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华中师大出版社关键词择、创作情感的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上也都有自身的规定性。

体裁就是根据这些规定性,从文体上对文学所作的一种划分。

主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体。

抒情性和讲究语言的韵律是诗歌的主要特点。

[意象叠加]意象叠加又称意象并置,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并置或叠加所构成的复合型意象。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句,正如俞平伯所说,“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

[小说(novel)]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的虚构文体。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叙事角度]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事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

所以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

一般来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全聚焦叙事]又称为全知叙事,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成熟、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叙事角度,这种叙述的主要特点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不仅知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任何事情,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还知道他们的内心活动,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