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4.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及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使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看他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3)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想象
6.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字言语层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 是读者在阅读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 之文本所蕴含的思想 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7.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 Leabharlann 论述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 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4.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文学作品的体裁: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由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是将情感和直观形象融合在一起的“合金”,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2.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短暂出现并迅速消失。

3.艺术传达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作品雏形转化为物象的过程,将意象变为具体形象。

4.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来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是从事物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得出一般性的概念,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是将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表象的过程。

7.___是不同表象之间根据内在联系而联结起来的过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类型。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大脑中再创造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10.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是作家个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中的体现。

11.“风格即人”是指风格必须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2.文学流派是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13.文学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14.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和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5.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蕴藉。

解类书籍不同,它更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形式、题材、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通过文学鉴赏,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再现性、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暗示性、朦胧性)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

审美象征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很多。

内聚焦: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外聚焦: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考研文学专业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名词解释(2)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பைடு நூலகம்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