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
人际关系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人际关系差异让人们产生
了种族偏见、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中式
思维偏重于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和关联性,而西式思维偏重于个体分析,注重逻辑性和独立性。

二、言谈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礼仪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大表现。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直率的沟通方式较为接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并且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有诸多差异。

与中国人倾向于米饭、面条相比,西方国家更倾向于
面包、马铃薯等主食。

在礼仪方面,西方人常常习惯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筷子。

此外,在庆祝活动和节假日方面,中西方的
习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明显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言谈礼仪以及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事例:
1. 婚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和传承家族的财富和财产。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两个人之间互相爱和支持,婚姻是两个人的个人选择,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关系。

2. 教育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认为是一个人追求成功和提高身份的主要手段。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的教育观念更注重自主、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西方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3. 人际关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往往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个人利益和观点也更被重视。

4.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从而时间的利用和浪费也显得非常重要,迟到和浪费时间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相对而言更为自由的资源,也更被看作是有限的,而延迟和拖延有时被视为事情无法避免的结果。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

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

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

“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

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

3)动与静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心”与西方文化的“行”。

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

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

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4)人之天性观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这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论文摘要: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一)教育的人性论比较
每一种教育观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种人性论, 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某种假设或预设。这种人 性论假设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 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左右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 教育中的人性论假设,主要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 者人性“善”“恶”的预设,其本质,是教育者在本 性上是倾向于把受教育者预想得是可信任的还是不可 信任的。
中国教育根深蒂固、情有独钟的 “灌输”、“规约”、“强制”,乃至 “暴力”,其人性论基础都是建立在性 恶之上的。似乎不这样就谈不上教育。 与此相应的心理定势就是浓重的猜疑和 提防,遇事总喜欢把学生先往坏处想 (类似于“有罪推定”)。 例举:某学生漏做数学题而被教 师怀疑其人品
基于这种人性论假设,无论在教学 上还是在学生管理上,中国教育都是怀 疑大大多于信任,批评大大多于表扬, 苛求大大多于宽容,压制大大多于鼓励, 约束大大多于自由。中国教育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种“挤压式教育”、“防范性 教育”,以致中国教育陷入了一种难以 自拔的恶性循环中。
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确有其长处, 如基础知识系统扎实、基本技能娴熟、 认同感较强等,然而,且不说这些素质 是不是现代社会所最需要的,是不是现 代人的根本特质,只说学生为获得这些 素质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就可以强烈地 感受到中国教育的深刻弊端。说得激烈 一点,中国教育是在以摧残和破坏人的 发展的方式促进人的(某种)发展。
中西教育观的若干 比较与思考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唐佳文
所谓教育观,简言之,即人们对教育的根 本性看法和态度。教育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 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 价值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和 西方发达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从而使中 西教育呈现出很不相同的价值走向和种种不同 的理论和实践特征。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对比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对比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对比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背后分别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

这些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两种医疗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下面我们将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医与西医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文化背景1. 中医文化背景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总结。

中医强调和谐统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理之间的平衡。

中医注重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人与健康,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身心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西医文化背景西医始于古希腊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医学体系,融合了西方经验和科学方法。

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和实证,强调分析和解剖的方法。

西医注重以分解的观点看待人与健康,将人体看作一个机械的系统,注重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二、价值观1. 中医的价值观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主张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追求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注重治疗的个性化和因人施针。

2. 西医的价值观西医强调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的证据,追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西医强调治愈为主,注重疾病的病理学原因和生理学机制。

西医注重整体社会的公共卫生和大规模的流行病研究。

三、研究方法1. 中医的研究方法中医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注重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的研究方法强调个体化和综合分析,注重在临床中的实证。

2. 西医的研究方法西医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注重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和推理。

西医的研究方法强调大样本和随机性,注重证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结论:中医与西医研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两者在对待疾病和健康的观念、治疗方法和研究途径上存在着差异。

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与健康,注重个体化和平衡;而西医强调以分解观念看待人与健康,注重科学的方法和证据。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平等和竞争。这种价值观差 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与保守
西方文化鼓励创新和冒险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和社会进步;而中国传统文 化较为保守,注重稳定和传统。这种价值观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自尊
在西方文化中,自尊心被强调。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力和成就, 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家庭观念与职业观念
家庭观念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厚。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亲情和孝道被视为 极为重要。家庭幸福和和谐是许多人 的首要目标。
职业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职业观念更为突出。 许多人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功, 并将其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感的 重要途径。
传统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强调传统的价值和意 义。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创新和变革,鼓励个人突破传统束缚,追 求个人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保护和传 承。西方文化则认为传统是一种限制,应该被打破和创新所取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认为传统与现代并不是 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现代与传 统的区别,认为现代与传统应该有所区分和界限。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西方价值观强调个 人自由和权利,重视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而中 国价值观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强调个 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在自由与纪律方面,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和 选择的权利,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而中 国价值观则更注重纪律和秩序,强调规矩和传统 。
对未来的展望
谢谢
THANKS
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分析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分析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比较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与自由、时间观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个人权利,个人的追求和利益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而中华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个人的追求和利益被视为相对次要的。

这种差异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中都有体现。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权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在中华文化中,个人的选择和决策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来实现的。

二、权力与自由中西方文化中对权力和自由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

而中华文化注重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视为最高价值,个人对权力的独立和限制受到高度重视。

而在中华文化中,权力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个人对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认可是通过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来实现的。

三、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率和精确性,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而中华文化注重时间的延续和沉淀,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社会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和工具,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

而在中华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积淀和沉淀,需要经历和体验。

四、人际关系中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直接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中华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间接和复杂性,强调个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视为最高价值,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权受到高度重视。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这种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中西差异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中西差异研究是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中西差异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差异和重要观点。

二、文化差异1.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用,重视准时和时间规划。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对时间的把握相对较为宽松。

2. 社交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并且较为直言不讳。

而中国人更注重人情味和面子,善于言辞委婉。

3. 家庭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对家庭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价值观和家族纽带的巩固。

4.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倡导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中国文化注重纪律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思考总结中西差异的存在既源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西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差异性。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交流和合作日趋密切,了解差异和相似之处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基础。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避免价值观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同时,也应该发挥差异的优势,通过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文化体验。

简而言之,中西差异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推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包容与交流。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关于中西价值观念的课文

关于中西价值观念的课文

关于中西价值观念的课文
对于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影响。

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孝顺、忠诚等价值观念,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于个人尊严、自由意志、平等等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西方在对待权力、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上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而在西方,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往往被更加重视。

另外,中西方在对待时间、人际关系、成功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人际关系往往被看作是重要的资源,而在西方,讲究效率和时间观念。

成功的定义在两种文化中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名利双收,而西方文化中成功往往与个人成就和财富紧密相连。

此外,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对待道德、教育、环境等方面。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家庭教育,而
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独立思考。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
异既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
流与理解,以及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世界。

试析中西文化比较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树研究

试析中西文化比较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树研究

试析中西文化比较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树研究引言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共同的情感和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们在接触和融合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其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分析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培养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法和建议。

一、中西文化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1.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民主等价值观念较为突出,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2. 中西文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大学生需要接受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既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也要接受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责任、自由参与等价值观念,形成自己对于爱国主义的全面理解。

2. 高校课程设置及教育活动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中,注重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可通过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开设西方文化、国际关系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爱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

3. 社会实践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其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1. 多元教育策略在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以往单一化的教育理念,采取多元教育策略,融合中西文化之长,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同。

2. 鼓励开展学术交流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眼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价值观念,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强调实践体验强调大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和文化传统,激发其对于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教育存在 的优势和不足 。
[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 ;中西 比较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1 7 8 X ( 2 0 1 3 )O 1 — 0 0 9 3 — 0 2
中西价 值观 比较 研 究的 文化 背景 对 中西 价 值观 教 育进 行 比较 ,必 须 先对 不 同国家 的社 会 背景 有 一个 准 确 的认识 。马 克思 主 义经 典 作 家 认为 ,东西方 曾经走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这就是以希腊为代表的 “ 古典 的古代”和以古代东方国家为代表 的 “ 亚细亚时代” 。怎样 区分这两个时代 ?如果 我们用恩格斯 “ 家族 、私有 、国家 ”三项来做人类文 明路 径 的指 标 ,那 么 “ 古 典 的古 代 ”经 历 了家族 、私产 、国家 的转变 ; “ 亚 细 亚 时代 ”则 经历 了家 族 、国家 的 转变。 在 中国 ,从 原 始社 会 进入 文 明社 会 是直 接 以国家 的组 织形 式 与 血缘 氏族制 相结 合 的方 式来 展 开 的 。这 种 方 式形 成 了我 国奴 隶 制社 会 的两 个基 本 特 点 :一是 生 产 资料 所有 制 的王 有 形式 ;二 是 劳动 力 的血 缘 族 团 性 质 。在 理论 内容上 ,其 更 加 强调 对人 及 其关 系 的探 讨 ,注重道 德 哲 学 、人伦 观 。在 思 维方 式 上 ,注 重人 伦 关 系和秩 序 ,强 调辩 证思 维 ,强调 从经 验 出发 、凭 直觉 办 事 ,具 有 注重 直观 现 实性 的特 点 。 西 方社 会 ,以古 希腊 为代 表 ,进入 文 明社 会 的过 程 中伴 随 的是 商业 的发展 、贸易 和航 海 的 兴盛 以及移 民的纷繁 。这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 的形态 即民主政治或公民政治 ,而这种政治又需要一定的意识形态为 自 己辩 护 ,这就 奠 定 了西 方文 明的发 展路 径 。古希 腊哲 学 作 为一 种 意识 形态 ,是为 奴隶 制 度 的合 理性 进 行辩 护 的 。在 理论 内容上 ,其 以追 寻宇 宙 万物 是 从 哪里来 的 、探 讨 事 物 的本性 、本质 是 什 么为 目标 。在思 维 方 式 上 ,强调 自然与人 类 二分 、人 我之 间二 分本 质 与现 象二 分 ,即 “ 体 用二 分 ” 。 以此 为根 据 ,我们 可 以更好 地理 解 和分 析 中西价 值观 教 育 的异 同 。 二 、中西 价值 观教 育 的 目标 及 内容 比较 ( 一) 中西 价值 观教 育 的 目标 比较 目前 我 国对 大学 生 的价 值 观教 育 目标 简 言之 ,就 是 要用 以马克 思 主义 指 导思 想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共 同理 想 、以爱 国主 义为 核 心 的 民族 精 神 和 以改革 创 新 为核 心 的时 代精 神 、社 会 主 义荣 辱观 为基 本 内容 的社 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观 来 引导 大学 生形 成合 理 的价值 观 念 。 西方 国家则 与 中 国有 一 些 不 同 ,如美 国的价 值观 教 育 主要 是 培养 价值 理 性 。具有 价 值 理性 的人 “ 很 大 程 度 上是 两 种要 素 的组 合 :一 是某 种 直接 源 于盎 格 鲁一 萨 克逊 世 界 和美 国作 为英 语 民族 的文化 素 质 ,二 是 自由 民主 的社 会 生 活所 需要 的批 判性 和创 造性 思 考 的能力 。 ”英 国 的价值 观 教 育 目标 可 以总 结 为 : “ 注 重


宗教知识和传统 的教育 ,注重培养具有理性的和 自治的人 的教育 ,注重个人 品行的养成的教育 ,注重培养 有 责 任 心和 关 爱 之心 的公 民教 育 。 ”德 国教 育 实 行 分权 制 ,各 州 的教 育保 持 独 立 并 具 有 自己 的特 色 。依 据 基本法和各州法律文本的规定 ,其 目标分为宗教教育的 目标 ( 尊重信仰 的 自由) 、 自我与行为关系的 目标
第 3 2 卷第 1 期
V0 l _ 32 No . 1
长春 师范 学 院学 报( 人文社 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年 1月
J a n . 2 0 1 3
中西价值 观教育 比较研究
张 忠跃
(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 摘 要】 中西方 价值 观教育 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不 同,因此 内涵 和特 点亦不同 。本文从价值观教育 的
目标 、内容 、途径等方面对 中国和西方价值观教育进行 比较 ,找出各 自的规律和特点 ,以分析我 国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0 — 2 9
[ 作者简介】 张忠跃 ( 1 9 8 6 一 ) ,男,吉林农安人 ,吉林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

9 3・
( 自制 、乐 于助 人 、勇于 承担 责任 、尊重 他人 )等 。 ( 二) 中西 价值 观教 育 的内容 比较 中 国学校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 内容 包括 世界 观 教育 、政 治 观教 育 、人生 观教 育 、道 德观 教 育 、民主与 法 制 教 育 。西 方 教育 观 中 ,美 国的价值 观教育 包 括公 民教 育 、道德 教 育 、宗教 教育 ;英 国包 括 宗教 教 育 、道 德 教育 、政 治教 育 ;德 国的价值 观 教育 在不 同的年龄 阶段有 不 同的侧 重 点 ,学龄 阶段 有 基本 的道 德语 言 和 规 范化 行为 、劳 动教 育 、感 情教 育 ;学校学 习阶段有 宗教 课 、公 民课 和性 教 育课等 。 中西方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其固有的相似性 。在 目 标上 ,以巩固本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成果 为制 定学 校教 育 目标 的 出发 点 ;以强 化爱 国主义教 育 、培 养 民族精 神 为核 心 ;以培 养群 体意 、团结 协 作精 神为侧重点 ;以提高道德选择力 、培养合格公 民为立足点。在教育 内容上 ,以爱 国精神以及 民族意识的培 育为 主 。 三 、中西 价值观 教 育的途径 和原 则 比较 ( 一) 中西价 值观 教育 途径 比较 从 国内来看 ,目 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的主要渠道是各高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采 用 的方式主要是 “ 填鸭式”的灌输方法 , 对学生进行正统价值观的教育 。而国外 的价值观教育更多地 呈现 出一 种 “ 无意 识 ”教育 的特征 。这 主要 体现 在 如下 几个 方 面 :首 先 ,除 了开设 专 门的德育 课 程外 ,强调 德 育 和 学科 教学 的统 一 ,将 德育 内容 潜移 默化 地 渗透 到教 学 中 。其 次 ,重 视德 育环 境 的建设 和优 化 ,达 到价 值 观 教育 和渗 透 的 目标 。再次 ,大 力 开展各 种课 外 活动 ,注重道 德实 践 课外 活动 是施 行价 值 观教 育 的重 要 形 式 。最后 ,在关 心学 生 的基础 上实现 对学 生 的价值 观 教育 和 引导 ,这 尤其 表现 在心 理咨 询 和职 业生 涯 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