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
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3)动与静
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
“心”与西方文化的“行”。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4)人之天性观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这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东西方文明的看法是截然不同。圣经认为,亚当与夏娃当年在伊甸园中偷食果,人类从此就肩负着原罪。西方文明认为人之初是性本恶,圣经的原罪说,就是西方文明性本恶的权威证明。三字经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通俗易懂,这种通俗易懂,就是中国文明性本善的世俗诠释。西方文明崇尚性本恶,所以西方社会中的都是恶人,本文把这个结论称之为“恶人假设”。
5)人际关系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集体主义通常指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各项规范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提出来的。“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这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的集体主义原则;列宁提出要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变成群众的生活准则,其义亦然。
6)时间取向
时间就是金钱似乎已成为西方人生活的信条。西方人浪费物质却珍惜时间,在时间上精打细算。生活节奏较快,时刻有一种时间紧缺意识。东西方在时间观念上所表现出的模糊与精确、弹性与硬性的差异,使得双方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导致冲突和误解。东方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
7)自己对价值观,对自我,隐私和空间的认识和体验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目标,只有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才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但同一时间不宜有多个目标,因为目标之间会发生冲突,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坚定个你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忍痛放弃另外的目标。如果同时坚持两个甚至多个目标,必然让你心力交瘁,很可能一事无成。
生活中,总有一些三心二意的人,他们在做事的时候经常会顾此失彼,即使没有顾此失彼,也难以同时完美地实现多个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两个或者多个目标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耐心,
看似忙忙碌碌,却难以收到成效。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叫做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这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可以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价值,否则我们就会觉得人生不完整,人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可以主宰我们的行为方式、人生理想以及我们对周遭所做出的一切反应。所以,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要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就会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做某件事的目的,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而且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状态。
2.论述东西方在社会结构差异
平等,是一个社会民主最基本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发展、成熟,平等问题是首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平等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性
格有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平等观念是从古到今一直继承下来的,平等成为西方自由、民主和宪政的基础;而中国由于传统的原因,平等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比较中西方平等思想及其影响,对当前的政治民主建设有一定的启发。平等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最开始提倡平等,城邦的事情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在公民大会中,每个公民是平等的。国政治思想中关于平等思想的论述不多,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很少见。中国古代崇尚的是以“礼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家认为,人受了天道的支配,人的等级地位是上天决定的,尽力维护等级制度。
在等级特权秩序里,人们被要求服从权威,培养奴性。由此产生的一套教育制度自然也是相配套的。今天人们读《论语》,读《礼记》等儒家经典,特别是那本《弟子规》就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会为奴。在为奴的前提下,以权力为本,遵守奴隶的道德,培养奴性的人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在现代社会再像孔子时代那样着装,那样行礼,就会感觉非常不方便。因为现代社会里,要求人与人平等自由,只有这样人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解放,人的正常贸易与分工合作才可能进行下去。孔子时代其实创造性是不重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能会有个性,不可能会有平等,不可能会有创造。以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国民,剩下的也就是充满了奴性的国民劣根性。在传统农业社会,在封建帝王时代,充满奴性的国民,弱智愚民的国民,还是可以维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