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比较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在许多方面,中西方社会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
首先,在宗教上,中西方社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人的信仰和个人救赎,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
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等的影响,着重于家庭、社会和道德价值观的传承。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在政治上,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
西方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民主和市场经济,提倡个体主义。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崇尚集体主义,尊重权威和家长制度。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再次,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功利主义,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
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价值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人际关系、成功和财富的态度和行为上的不同。
此外,在教育和教育理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孔子思想的传承,重视学生对权威的尊重和考试成绩的追求。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不同。
最后,在艺术和美学上,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表现个体的情感和个人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
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形式和意境,注重规则和传统。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之,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从中找到共同点,增进交流和理解,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发展。
中西方正义思想对比
中西方比较法———社会公平与正义西方正义思想1.古希腊正义思想如果诸多其他问题一样,西方关于正义问题的探讨也始于古希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率先对公平正义展开讨论,奠定了公平正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地位,为后人的探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最早对社会正义做出完整的理论叙述的哲学家是柏拉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的观点,并将正义总结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的贡献,也就是做分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
对统治者来说,正义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为社会服务并且不计较私利。
对武士而言,正义就是就是发挥他们勇敢的天性。
对农夫,商人等劳动者而言,他们的正义就是要有节制。
他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是通过个人正义来实现的。
在柏拉图那里,个人正义就是能在智慧的统帅下,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理论。
他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角度来论述正义。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正义就是平等。
“既然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就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区分了正义的不同学科归属。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作为品德的个人正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分配、法律的公正、正义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将具体的公正分为两类,即分配(钱财、荣誉)上的公正,以及私人交易中起矫正作用的公正。
矫正作用的公正又分出于意愿的和违反意愿的、强迫的矫正。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公正是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的。
因为“法律的运作就是以对公正和不公正的区分为前提的” 。
所以当人们出现纠纷的时候便需要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怎么样才能达到公正、平等。
所以说依法办事才能得到公正。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明确的把“正义”纳入了利益分配和调节利益冲突的范畴。
2.近代西方正义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近代西方思想家在古希腊理论的基础上对正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中西方管理思想简单比较1、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
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打上自己的民族烙印,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首先必须从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人手,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3、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劳动,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征。
(1)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大陆,这种一面临海,三面陆路,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使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管理模式。
其特点:一是向心。
在管理思想上表现为:一方面讲集中,求统一,力求实现“协和万邦”、“四夷宾服”、“仁政王道”的理想,管理活动大多是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眷恋国土乡邦的情怀,中国的管理是维系在思想感情和心理因素的强大向心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是求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完备的天然的“隔离机制”,一方面使得管理体制和思想具有极强的融合能力,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和体系,没有发生过“断层”现象,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管理思想强调统一,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1.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2.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3.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4.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
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
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
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
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
Word文档 1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
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扩展资料:中国文化下的民主与人权: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
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
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
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
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
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
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中西方现代思想的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现代思想的比较与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中西方思想的比较与分析也越来越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中西方现代思想进行一定的比较与分析,旨在探究中西方现代思想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及这些差异和相通之处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现代思想的背景差异中西方现代思想的背景和历史演进存在一定差异。
西方现代思想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催生而生,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解放,如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道德自由主义思想等。
而中国现代思想则是在民主革命的推动下兴盛而起,强调人民主权和国家主权的统合,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而正是由于这种背景差异,中西方现代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西方的现代思想注重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障,而中国的现代思想则注重社会主义企业的建设和国家的富强。
但是,这种背景差异并不影响中西方现代思想之间的相通之处。
二、中西方现代思想的相通之处尽管中西方现代思想在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某些思想内核上具有相通之处。
比如,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现代思想都认同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同时,中西方现代思想都关注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问题,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此外,在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等方面,中西方现代思想也有极大的相通之处。
例如,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即明确规定了公民自由权利和平等权利,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不难看出,中西方现代思想都有着追求自由、尊重人权的共同性格,只是在实践中培育出了不同的形式。
三、中西方现代思想的差异虽然中西方现代思想有相通的地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西方现代思想的追求略有不同。
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代议制,即通过选举不断更迭执政党来选拔政府领导人,从而确保治理的连贯性。
而中国则着重强调实践中的领导力和经济发展,采取集体领导制和一党制,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xx: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xx: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中国与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一、在哲学上:西方管理哲学重视逻辑推理,依靠科学试验,推崇实践方法。
在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中,从古典管理理论开始,便首先表现为方法意识上的突破。
这就是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萌动。
当然,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仅表现在管理上,而且也广泛渗透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传统管理完全有别于西方管理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
中国的管理中经常出现“大概”、“差不多”、“还行”等词,缺乏精细化的标准,导致执行不彻底,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观念。
所以,中国的传统管理才不得不强调管理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根本原因还在于哲学层次的思考方式不同。
所以,如果说西方管理哲学是一种理性化的,操作化的,明确的,定量化的科学式管理,而中国管理哲学则是一种整体性的,模糊性的,不确定和非优化的混沌式管理。
二、在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然学派众多,从根本上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万全之策。
从两汉开始一直以儒家为主干,儒道释交融,博采各家之长,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统一的基本构架和模式。
这种构架和模式的基本点是管理的人本观、整体观、中庸观。
中国传统管理力求避免极端的管理方式。
形成了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
表现在管理行为上则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的“过”或“不及”的状态,而能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
三、在组织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始终保持了一种封建的宗法制度,宗法血缘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并积淀成为一种极为强固的文化结构、心理力量和组织形式。
西方的管理法律条文重于道德教化,实际利益重于心理情感,职责分解重于整体效应。
这种管理思想在20世纪则发展成为以企业为中心,以明确的计划、组织、控制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标准的西方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
在封建农业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如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以及市场经济的有机联系;过分强调人在管理的中心位置,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一味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强调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自觉约束,却忽略了法制、契约和规范的强制力等等。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
中西方伦理思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伦理观念的基础上。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一、价值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追求幸福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这一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伦理思想上的分歧。
二、道德标准的比较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道德标准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主要是基于古代经典和儒家思想的教诲,以“仁爱”、“和谐”等为基础进行道德判断。
而在西方,道德思想的发展主要源自基督教的教义,以“道德规范”和“人的本性”为基础进行道德判断。
中西方在道德评判的标准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伦理观念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追求的是和谐相处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更受到关注和强调,主张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追求。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是两个文化差异的体现,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差异的也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发展。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重要分支,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比两者的特征与不同点,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本文将就此作出一些简要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异同西方古代文化中,基督教信仰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信仰、爱和仁慈。
信仰的影响甚至溢出到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和个人中居于核心位置。
与之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和敬畏祖先。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多神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将祖先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祖先的形象和传说等具有描绘人性,并在崇拜中努力传承祖先的智慧。
二、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交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传佛教之后,中国文化后来的历史上也强调修行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然而,传统的西方文化似乎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看待,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并始终试图描绘不同对象之间的精确关系。
三、家庭、婚姻和性别的角色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和婚姻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并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
在中国,女性既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也参与并贡献于社会和政治生活。
相反,传统西方文化中,家庭和婚姻看起来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而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
四、伦理和道德的观念两种文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表达和强调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伦理”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概念以孔子的儒学思潮为背景,注重道德信仰,并在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它们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在性和人权等领域。
五、知识和技能的角色传统的西方文化强调知识和科学,并无时不刻地试图描绘和解释自然和社会世界。
这种文化把智慧和技巧视为核心,看重因果关系,强调接受和驾驭自然界的规律。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偏爱智慧和技巧,但更注重以德治国。
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总结
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总结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东方思想强调和谐统一的观念,尊重自然和宇宙万物的平衡,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超越世俗的境界。
例如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和”,佛家思想中的“空”和“无我”,以及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
而西方思想则注重人的理性和个体的自由,强调人类对世界的支配和改造。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追求理性和完美,而伦理学家康德则强调人的意志和自由。
东西方思想在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人性观和伦理道德观:东方思想注重人的内在心性和道德修养,追求个体的和谐和自律。
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伦和德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佛家思想中充分认识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并通过修行来解脱;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
而西方思想则更加注重人的理性和行为准则,追求人的自由和权利。
基督教思想中的原罪和救赎观念,以及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权利伦理就是西方思想的体现。
因此,在人性观和伦理道德观上,东西方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三、政治观和社会观念:东方思想的政治观念更加强调君主制和等级制度,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关系和孝悌观念,以及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都是东方思想的特点。
而西方思想则注重人的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民主制度和平等。
希腊政治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的思考,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于个人权利的强调,都是西方思想的代表。
总的来说,东方思想注重和谐、宇宙和人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修养;而西方思想注重理性和个体自由,追求人的权利和民主理念。
东西方思想在宇宙观、人性观、伦理道德观、政治观以及社会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一面。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道德为先
中国管理思想认为道德是管理的 基础和核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 养和企业的道德建设,认为只有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好管
理。
综合思维
中国管理思想注重综合思维,强 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注重从 全局和整体角度看待问题,强调
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西方管理思想概述
效率优先
西方管理思想注重效率,认为效率是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高效率,以达到企业的 目标和实现最大利润。
文化背景:中国管理思想源于中华文 化,注重和谐、整体性和集体主义, 而西方管理思想源于西方文化,注重 竞争、个性和自由主义。
决策方式:中国管理思想注重集体决 策、协商一致,而西方管理思想注重 个人决策、快速决策。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融合点
学习借鉴:中西方管理思想可以相互学习借 鉴,中国可以学习西方的制度管理和决策方 式,西方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际关 系处理方式。
关系、重视孝道等。
02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谐、创新和变革。在中国企业管理中
,道家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如强调创新思维、追求灵活多变、注重生态
环境等。
03
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制度、规范和惩罚,主张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
。在中国企业管理中,法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应用,如强调制度建设、注
西方管理思想对企业 的借鉴意义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科学决策 、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思维等 思想,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应对市场变化以及推动创新发 展等方面。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 合与创新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将推动管 理学界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范 围内的企业提供更全面、多元化 的管理智慧和解决方案。
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异同比较
中国与西⽅思想⽂化异同⽐较中国与西⽅思想⽂化异同⽐较⼀、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化精神⽐较背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变⾰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的看法,儒学应运⽽⽣。
汉代儒学成为官⽅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统需要思想上的统⼀,思想上的统⼀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益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化繁荣起来。
相同点:(1)都注重⼈与⼈类社会中国:孔⼦倡导仁者爱⼈,孟⼦的“⼈性善”,荀⼦的“⼈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感应”等等,⽆不关⼼⼈与⼈的社会西⽅:充满了⼈⽂主义精神,强调⼈的尊严和价值(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中国:孔⼦主张仁和礼,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在了个⼈的道德⼼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的内在⾃觉要求,从⽽使伦理规范与⼼理欲求融为⼀体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以德治⼈不同点:1.对⼈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度重视伦理纲常,⽽孔⼦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西⽅: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平等。
为西⽅近代民主政治的产⽣奠定了思想基础2.⾃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中国:忽视对⾃然科学的探究西⽅:在对⾃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法,体现了⼈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精神⼆、中国新⽂化运动与西⽅启蒙运动⽐较总体⽐较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化运动②都启发⼈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③都对封建主义进⾏了猛烈批判,主张⽤民主取代专制。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对比
古代中西方思想文化对比中西方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涵盖的内容广泛,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哲学、宗教、社会、艺术等多个角度来比较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异同。
哲学中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西方哲学的基础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的基础是希腊哲学,这主要得益于希腊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而中国哲学的基础则是儒家、道家、墨家等。
中西方哲学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的目的是探究真理、品味美好、寻求自由,注重思维上的重构和推理。
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个体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伦理的探究和实践。
宗教在宗教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西方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相对较为相似,主张信仰上帝,并且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等级性。
而在中国,宗教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其组织结构不如西方宗教那样完善。
社会在社会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西方社会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权利、自由和平等,这也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
而在中国,由于有着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更为重视集体、家庭和道德等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
艺术在艺术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艺术主张表现个性与自由,注重艺术家对作品的创意和想法的表现,这也反映在他们的绘画和建筑等方面。
而在中国,艺术注重形式和审美,追求创意和想法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工匠或设计师。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比例和极致的精细,作品的创意和想法也来自工匠对艺术的理解和精神,而非仅仅只是满足个人的创意和表现。
总结中西方文化是多元复杂的,从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来看,中西方文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都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优点,开阔自身的思维和文化视野。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浅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西方美学思想由于受到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诸多异同之处。
从哲学基础来看,中国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美与善的统一,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教化,具有社会功利性。
例如,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诗歌在激发情感、观察社会、团结人群和批评时弊方面的作用。
道家则追求自然无为,倡导“道法自然”,认为美在于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束缚。
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超越,追求一种空灵、寂静的审美境界。
西方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则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具有认知和教育的功能。
此后,西方美学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如中世纪的神学、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现代的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等。
在审美对象方面,中国美学注重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象征。
中国美学也强调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诗词中对悲欢离合、生死无常的吟咏。
而西方美学则更侧重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研究,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西方艺术家注重对形式、比例、色彩等元素的精确把握,追求艺术作品的完美和永恒。
在审美体验上,中国美学强调“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富有韵味的审美境界。
诗人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在心中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意蕴。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简单的十个字,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而又豪迈的意境。
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
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中外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各自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下面我将从哲学、宗教和教育三个方面对中外思想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
首先,从哲学层面来看,中西方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强调中庸之道、以仁为本、尊重道德伦理等。
而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思辩、个人自由和权利等,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中方哲学注重“人”的关系,强调“仁爱”、“养身修德”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则更重视“人”的个体性,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其次,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多元共存的国家,各种教派和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为主导,其他宗教的影响较小。
中方的宗教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
而西方的宗教更注重个体的救赎和个人与神的关系。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教育是中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国的教育注重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德与才并重,重视传统道德和学识的传授。
而西方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方教育注重“全人培养”,追求个人的完善;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实用性。
总结起来,中西方思想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价值观、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
中方注重人与人的和谐、重视道德伦理的遵循,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个体价值的发展。
中方注重集体利益、社会稳定,强调顺从和传统;而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合理性和人权。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思想的对比及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文化交融。
我们可以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点,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只有通过对比与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城镇或城市的出现; 不断增加的、越来越特殊的劳动分工; 贸易、制造和商业的发展; 地方的和民族的政治、法律行政管理中心; 以国家形态表现出来的政治组织; 通讯体系; 正式的宗教制度;冶金术的出现; 高度发达的艺术、文学、音乐以及其他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中国、希腊、印度、罗马、埃及、阿兹特科人和印加人的世纪 以及奥尔梅克帝国等都可以视为文明的典范。
导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1、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全球已成为难于分割得整体,多元文化的冲突 与交融正在打破地区、民族的界限。
2、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构成当今人类文明的基本格局,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 主导性走向。
3、过去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的比较研究已让位于东西方文化体 系互为参照系、“互为主体”的比照和探寻。 4、中国文化引起西方空前广泛的兴趣和重视。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的中国儒家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 人们不断从一个更广阔的的视野去诠释和理 解其多重价值和现代意义。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意味着多元 文化之间存在着可比较的相互依存性和支撑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意味着多元 文化之间存在着可比较的相互依存性和支撑性。全球化一定 是地域化的全球化,世界性也必定是民族性的世界性,离开 了地域与民族不可能有统一的普遍性。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在公元前500左右,人类几大文明区涌现 的几大思想潮流几乎同时出现,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著名 的轴心期理论,为他多元文化存在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理由。 雅斯贝尔斯认为,各大传统之间虽有相互影响的痕迹,但都自成体系,源远流长。人 类文明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和不同的生命力。中国、印度和西方 的哲学家几乎同时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产生了直到今天仍为我 们 思考和反省的基本范畴。
思想史应该成为一种了解人类社会传统中最重要的 思想体系的导引。引导我们接触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把这些 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揭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 用思想来丰富我们的头脑,使我们成为生活的更充实的文明 公民。
导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二、不同思想的文化传统及其可比性是什么: (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
3、文化思想比较的参照系问题
思想的比较是在文化参照系中进行的,即从什么视角来 加以比较,参照系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对一种思想文化的理解 和评价。
(1)以时间和地域为参照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 注意一种错误观点:人们往往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的两种含义: 一种狭义的现代文化: 指相对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封建主义社会的文化)的 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一种广义现代文化: 指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新型文化体 系。它不可能局限于特定的地域、民族和时期。而是有其综 合性内涵,既有发生上的多根系、发展上的多向度,又有结 构上的多层面。 西方中心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参照系都无助于认识各 种不同文化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2)中国古代文明——
一种内向收敛性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一种建立在宗法 家族制度上,并把家族的形式和内容投射到社会的治理、民 族性格的建构上,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注重人伦关系、强 调礼教化作用,以求得身心内外协调的价值取向,
东西方文化的两种“人格理想”
这两种文化体系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的人格理想: 西方人格理想崇尚个人,注重人权,以征服自然为特征, 多以“海盗人格”“英雄人格”自诩; 东方人格理想则崇尚社会,注重伦理,以“天人合一”的 和谐关系为特征,多以“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自负。
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谓时代思 想,或某学派的思想,其为多数人的共同 思想,更属显然。 凡属大思想出现,必然是吸收了大多 数人的思想而形成,又必然散播到大多数 人心中去,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而始完 成其使命。
—— 钱 穆
“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 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 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 一样,决定着利益的火车头所推动的行动 轨道。” —— 马克斯· 韦伯
5、表现世界东西方思想独特性与差异性的 两大文化体系
(1)西方文明—— 一种外向开拓性文化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的古 希腊罗马等城邦国家。在这里,原始宗教和神话对于神的力 量崇拜(实质上是人的力量外化和延伸)并赋予一种“理想 人格”,同时与古希腊人们航海经商及民主参政的生活方式 结合,形成了一种以个人为本文、以张扬个性为特征的外向 开拓性文化。
二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在文化思想比较中,应站在先进的新文化观立场,看到融 合各民族、各时代文化的共性,同时看到文化的多样态。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是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每一种文 化 都有其存在的根基、历史和特性。而越是有活力的文化就越 具有开放性、继承性、融合性。
人类能有今天这样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灿烂文化,正是有 赖于各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的保留。
第一讲
中西方两种文明类型 及其文化起源
一、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什么是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1) [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 为人们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2) [civilized]引申后意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并涉及民族 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3) [ culture]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 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哈贝马斯“沟通”理论的核心就是突破界限、超越自我,用一种开 放 融合的心怀和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各民族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二、不同文化传统思想的可比性是什么: 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
1、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比较内容的与形式
从文化结构上看: 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核心价值及其文化结构的 比较 从文化的思想深度看: 是以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比较。 通过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把握,把他们的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 而揭示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彰显一种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与特征。
3、什么是文化?
一般来说,文化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广义的文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物质条件下, 观念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 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 中。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 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
2、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思想史的 可比性提供了前提
文化价值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地域性构成当今文化讨论 的一大主题。 一方面,人们十分崇尚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性和统一性,竭尽所能地将其文化最大普 遍化;(如语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或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 另一方面又总是从现实文化状态的丰富、差异和多样出发努力坚守着自己文化的地域 性和民族性。(如强调本国特色、民族特色等)
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
• 纽约市长Michael Bloomberg : “乔布斯对技术力量的强烈信念给了我们以 重塑文明面貌的知识和力量。”
TechCrunch 主编,Erick Schonfeld : “乔布斯最大的遗产在于,他激励了一代的 初创企业家,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改变世 界”。
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
1、阿基米德曾讲:“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 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2、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马克思的解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 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 合起来!”——《共产党宣言》
4、不同思想较量的背后是文化 软实力
文化的多样态是世界文明的基本性质。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 人类在其六千多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21个文明社会,但在历史的漫长变迁中 大 多数都走向衰落和消亡,到20世纪中叶,留存下来而“活着”的只有5个文明社 会 ,即西方的“基督教社会”、东南欧和俄罗斯的“东正教社会”、北非和中东 的“伊 斯兰社会”、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社会”以及包括中国、朝鲜、日本等在内 的“远 东社会”(“儒教文化圈”)。 尽管历史时期有主流社会与非主流社会之分,但从整体上看,世界文化史多 元 并存,可以说各大文化间对话交流、和平发展构成未来世界文化建设的大趋势 。
(2)思想比较参照系选取的两大原则
一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原则
思想总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来源。思想形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具有 实践性价值,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没有为文化的文化。 思想又总是为现实社会提供着理想性的范导作用。其意义在于为人 们 的生活经验提供一个努力推进知识的准绳、规范和超越性。理想的范导 性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永远要去完成而又决不能在现实当下就实现的未来 指向。正是这种超越性促成了知识的不断进步。
中西方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1、“学而优则仕”;
2、“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3、“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
社会主义文化的解读
1、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 事业接班人 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 强、敬业奉献” 3、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世界发展 客 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勇气和信心去战 胜 来自自然、社会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