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伍员之死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伍子胥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伍子胥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伍子胥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一、字音伯嚭.(pǐ)夫湫.(jiǎo)会.稽(Kuài)子胥.(xū)劓殄.(tiǎn)俾.无遗育(bǐ)专愎.(bì)沮.毁(jǔ)微伺.之(sì)鞅.鞅(yànɡ)鸱.夷革(chī)二、通假字①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ì)”,延续,延长②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嘱托,托付③详.病不行详,通“佯”,假装④常鞅.鞅怨望鞅,通“怏”,不满意⑤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⑥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悬挂三、一词多义(1)微⎩⎪⎨⎪⎧①且嚭使人微.伺之 副词,暗中②微.子之言 动词,没有(2)使⎩⎪⎨⎪⎧①其使.于齐也 动词,出使②且嚭使.人微伺之 动词,派③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名词,使者 (3)用⎩⎪⎨⎪⎧①用.太宰嚭计 动词,采用②无所用.之 动词,使用(4)为⎩⎪⎨⎪⎧①夫差既立为.王 动词,做②以伯嚭为.太宰 动词,担任,任命③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动词,成为④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替(5)以⎩⎪⎨⎪⎧①以.伯嚭为太宰 介词,把②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动词,带领,率领③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④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连词,相当于“而”⑤必树吾墓上以.梓 介词,把 (6)之⎩⎪⎨⎪⎧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助词,的②吴王将许之.代词,代越国③今吴之.有越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而⎩⎪⎨⎪⎧①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连词,表转折,可是(8)其⎩⎪⎨⎪⎧①其.后五年 代词,那②乃率其.众以助吴 代词,他的③其.爱信越殊甚 代词,他(9)于⎩⎪⎨⎪⎧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介词,在②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向③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介词,给(10)若⎩⎪⎨⎪⎧①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我令若.父霸 代词,你的 四、古今异义 ①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经受艰苦困厄。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强化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由前面所学的悲剧人物引至本课。
【三】整体感知1、伍员及相关背景伍员〔?~前484〕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
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
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传至平王时,由于荒淫残暴,国势日衰。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入吴后,助吴公子姬光谋得王位。
伍子胥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
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托付他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
最终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
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
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承王位。
吴国乘机攻越。
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重伤身亡,将死时嘱太子夫差勿忘越杀父之仇。
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湫〔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军。
课文故事由此开始。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 B.而广意气..自如C.还,赏不行..与士共之.. D.饮食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①并且;②将要;③④逃跑。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英雄的最大悲剧就在于:英雄不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鲜血的喂养,而且在其走上末路之际还会裹挟许多人成为殉葬品。
其实,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英雄也不例外。
他们并非神话世界的神仙,他们也曾面对困境,面对利益的选择,也会做错事、傻事。
英雄往往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然而,失去生命的人太多,但并非都是英雄,而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或能称得上是英雄,或是因为他们在毁灭自身生命时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生命的强大的张力,或是因为其人性中那超于流俗的霸气、勇力或侠义刚性,或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洁的品格和为了正义、为了大众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死的价值所在,也正是他们的个体产生震撼力的根本所在。
9 垓下之战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一、字音垓.下(ɡāi)阳夏.(jiǎ)深堑.(qiàn)穀.城(Gǔ)乌骓.(zhuī)阕.(què)绐.曰(dài) 刈.旗(yì) 辟.易(bì) 舣.船(yǐ) 披靡.(mǐ) 瞋.目(ch ēn) 王翳.(yì) 二、通假字 ①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附着,靠近 ③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三、一词多义(1)乃⎩⎪⎨⎪⎧①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副词,于是,就②汉军乃.觉之 副词,才③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 (2)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连词,和,与②以故汉追及.之 动词,赶上,追上③及.其死,鲁最后下 介词,到,至 (3)为⎩⎪⎨⎪⎧①使各自为.战 介词,给、替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③愿为.诸君快战 介词,替④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作为 (4)独⎩⎪⎨⎪⎧①今独.臣有船 副词,唯独,仅仅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副词,难道,表反问 (5)故⎩⎪⎨⎪⎧①若非吾故.人乎 形容词,旧,原来的②故.分其地为五 连词,所以 (6)固⎩⎪⎨⎪⎧①其不至固.宜 副词,固然②今日固.决死 副词,必定 (7)且⎩⎪⎨⎪⎧①楚兵且.破 副词,即将,将要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连词,况且 (8)与⎩⎪⎨⎪⎧①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介词,跟②尽与.韩信 动词,给 (9)自⎩⎪⎨⎪⎧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介词,从②项王自.度不得脱 代词,自己(10)以⎩⎪⎨⎪⎧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介词,用在方位词前,表空间上的界限②以.与彭越 介词,拿③以.舒屠六 介词,用④以.故汉追及之 介词,因为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介词,把四、古今异义①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自如.. B.而广意气C.还,赏不行..与士共之.. D.饮食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9 垓下之战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9 垓下之战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
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藉。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黥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
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残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动词,跟随 吾属皆且为所虏 放在表人称的词语后面,等,辈 (3)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动词,连缀,撰写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
(4)德吾然为则若德德我乎名 动词词,,恩感德 激 德何如可以王矣 名词,品德
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叙述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阳夏.( jiǎ) 垓.下( gāi) 榖.城( gǔ) 乌骓.( zhuī) 麾.下( huī ) 绐.( dài) 辟.易( bì) 舣.船( yǐ) 王翳.( yì)
睢.阳( suī ) 歌数阕.( què) 刈.旗( yì) 瞋.目( chēn)
【答案】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①战略的错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 建都彭城,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最终灭了项羽。②政策错误——放逐 义帝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 据,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③性格错误——“自衿功伐”“欲专以 力征经营天下”。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他长期征战,滥 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巨鹿之战后,坑杀秦兵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 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他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导致最终的 失败。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 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 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 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 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 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 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 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 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 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残阳如火,如火的不 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10荆轲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9)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10)北有甘泉谷口与固(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南有泾渭之沃(名词作状语)在南面
(12)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名词作状语)在右边,在左边
(13)偻行见荆卿(名词作状语)弯着腰,驼着背
(14)太子再释而跪,膝行流涕(名词作状语)用双膝
【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10荆轲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0 荆轲
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
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文脉·梳理]
荆轲 反衬
[文本·精析]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成,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伍员之死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吴国太宰伯嚭和伍子胥已经在关系上产生裂痕,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 话:“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 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最终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 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 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 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 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 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 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9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助读·参考译文] 夫差继位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 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领残兵败将五千人栖息在会稽山上,派越大夫文种用 重礼赠送太宰伯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 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如 果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 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二、同步听课法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记 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尖子生好方法:听课时应该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要善于抓住老师讲解中的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猜想老师还会讲什么,会怎样讲, 怎样讲会更好,如果让我来讲,我会怎样讲。这种方法适合于听课容易分心的同学。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习: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练习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左.,乃陷大泽中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汉军围之数.重寡者百数.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D.所当.者破当.室者死解析:选C。
A项,几;人数。
B项,跟随;嘱托。
C项,带领。
D项,抵挡;掌管。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此天之.亡我”中的“之”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D.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日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的;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动词,到、去、往;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子中与“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B.不忍杀之,以赐公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解析:选C。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侥幸B.然今卒.困于此卒:终于C.亡.其两骑耳亡:损失D.吾为若德.德:恩德解析:选A。
A项,应为“被君王宠幸”的意思。
6.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项羽英勇无敌”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②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③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④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解析:选B。
①写了项羽被围于垓下半夜突围;⑥写了项羽的知耻之责。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情势垂危,气氛悲凉,与虞姬诀别时“泣数行下”更是慷慨悲凉,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却又无奈的心情。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10荆轲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蚜202002150413
10 荆轲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一、字音曩.者(nǎnɡ)说.卫元君(shuì)有不称.者(chèn)嘿.而逃去(mò)沈.深(chén)泾.渭(Jīnɡ)殽.之险(Xiáo)居有间.(jiàn)樊於.期(wū)单.于(chán)饿虎之蹊.(xī)蔽.席(piē)戮.没(lù)揕.其匈(zhèn)焠.之(cuì)变徵.(zhǐ)擿.秦王(zhì)被八创.(chuānɡ)夏无且.(jū)箕.踞(jī)不能.须臾(nài)二、通假字①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震慑②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沉默③祸必不振.矣振,通“赈”,救④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和好⑤心惛.然惛,同“昏”,迷惑⑥恐不能.须臾能,通“耐”,经受得住⑦太子送至门,戒.曰戒,通“诫”,告诫⑧其意不厌. 厌,通“餍”,满足⑨莫敢合从. 从,通“纵”,合纵⑩使悉反.诸侯侵地 反,通“返”,返还○1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12右手揕其匈. 匈,同“胸”,胸膛○13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通“拊”,拍○14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1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摄○1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17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1)及⎩⎪⎨⎪⎧①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连词,以及②及.政立为秦王 介词,等到(2)故⎩⎪⎨⎪⎧①故.尝质于赵 名词,以前②故.丹怨而亡归 连词,所以(3)固⎩⎪⎨⎪⎧①固.去也 副词,本来②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③固.请毋让 副词,坚决地(4)而⎩⎪⎨⎪⎧①而.之燕 连词,表承接②盖聂怒而.目之 连词,表修饰③民众而.士厉 连词,表并列④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连词,表假设(5)其⎩⎪⎨⎪⎧①其.后秦伐魏代词,那②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代词,他③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代词,那些④其.后乃可图也 代词,这(6)以⎩⎪⎨⎪⎧①以.术说卫元君 介词,用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③奈何以.见陵之怨 介词,因为④以.次进 介词,按照(7)于⎩⎪⎨⎪⎧①徙于.卫 介词,到②荆轲游于.邯郸 介词,在③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介词,被④言足下于.太子也 介词,向(8)因⎩⎪⎨⎪⎧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介词,通过②因.遂自刎而死 副词,于是③因.而刺杀之 介词,趁机四、古今异义①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越王为人能辛苦..B .子胥以为..不可 C .此商之所以..兴 D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 解析:选B 。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 .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 B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 C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D .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解析:选D 。
沮: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辍谢,详.病不行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D.⎩⎪⎨⎪⎧且嚭使人微.伺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解析:选B 。
A 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
B 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C 项,“详”通“佯”,假装;了解。
D 项,暗中,悄悄地;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 .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 .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 .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解析:选D 。
A 项,让伍子胥自杀;B 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 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译文:(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译文: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
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 D.①②④解析:选D。
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解析:选B。
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译文: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
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讲得好。
”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
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
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
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
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
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
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
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
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
”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
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