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教学设计2
摩擦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只有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 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理
1
-摩擦力教学设计
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们说说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归纳总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3 就是滑
【思考与讨 论】 两相互接触的 物体间,存在 相对运动时,在 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二) 动摩擦力。
探究滑
动摩擦 (二)实验探究、合作研讨
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 【课件展示】 摩擦力 的利用 与防止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 少有关摩擦的知识。自行车的哪些部位 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用的呢?哪些是有 害的?请分析一下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 擦力的地方及方法
【学以致用】 分析交流自行 车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地方 及方法。
置作业 里,我一天的遭遇,题目自拟。
巩固提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将来的学习中,在初高中都具体学习这一步分内容,在中高考题中都以难点 的形式存在。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和物体 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这与所想所见不同,需要理性分析考虑周 全才可以,这就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 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 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还会猜想跟接触面积、物体的速度等因 素有关。作为教师应及时做好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排除干扰 项。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 的具体操作,因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的讨论时间较 为少。这些内容不可能在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全部探究完成,应该让学生先熟 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答案:C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所以D错误。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摩擦力》。
教材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如走路、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理论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 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器材,演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现象。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1)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
2. 课后习题:(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有什么区别?(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列举三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摩擦力-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摩擦力-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概念,掌握计算摩擦力的公式。
2.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而生活化的例子,介绍什么是摩擦力。
例如,鞋底与地面摩擦力的形成原理、打磨木材时的摩擦力等等。
学生通过理解实际现象,明确摩擦力的概念。
2. 学习计算公式(1)摩擦力的定义:当两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由于表面间的摩擦作用而产生的力。
(2)计算公式:摩擦力F_f = μ F_n ,其中 F_n 是物体所受的法向支持力,μ是摩擦系数。
(3)摩擦系数的定义:表示两种不同物质表面间摩擦作用大小的比值。
该值不依赖于物体的质量和摩擦面积,只与两种不同物质的表面性质有关。
3. 练习及探究通过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明确摩擦系数、法向支持力如何影响摩擦力大小。
例如飞行员如何降落飞机、汽车行驶中如何使用马路的凸起、人们如何利用薄木片将重物向上推动等。
4. 巩固课程知识应用之前所学知识,对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分析,解决由于摩擦力造成的问题,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及发现。
三、课后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个小结。
2.练习课本上的例题并检查答案。
3.阅读有关摩擦力的相关书籍,扩大认知范围。
四、教学反思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化的探究,让学生对摩擦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如何根据公式计算摩擦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展示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摩擦力教学设计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摩擦力》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
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讲述摩擦力时,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在教学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学生分析】优势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所涉及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相关的生活体验。
劣势以形象思维仍占据主要位置,对直观现象更感兴趣;分析现象,自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够联系分析日常生活中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及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4.实践操作题: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物品(如尺子、硬币等)设计一个简单的摩擦力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论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
4.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与学生一起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摩擦力的方向。
2.学会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摩擦力问题。
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利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和大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生活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1.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花纹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用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列举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哪位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玻璃杯受到什么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个力不是弹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讲授(一)、摩擦力的定义(F摩)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图片:扫地、磨刀、滑雪、写字,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发生在哪两者之间。
2、体验摩擦力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拖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3、提问: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够产生摩擦力呢?4、再一次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手掌放在纸面上,保持不动。
用另一只手拖动纸运动。
5、两次感受相结合,说明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产生摩擦力并不是需要“运动”这个条件。
(提示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6、提问:通过感受实验,同学们觉得摩擦力对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起到阻碍作用呢?7、总结归纳出摩擦力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8、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以手持杯子、磨刀为例)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以斜面上的重物为例)c.接触面不光滑9、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3节《摩擦力》。
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作用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小车、测力计、粗糙程度不同的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 实践情景引入:摩擦力演示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6.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主要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力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8.3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
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手巾(手巾固定在桌面上),手在压在毛巾拖动,就比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学生分析原因: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时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简单补充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师:你们提出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我们这节课先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设师:你们的猜想一下,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生:压力的大小。
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速度大小;接触面的大不;推力大小……3、设计实验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些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2.掌握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摩擦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基本分类。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知识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4.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摩擦力——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设计;减小摩擦力——滑板、冰鞋等。
5.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利与弊,如:摩擦力在行走、刹车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摩擦力导致的能量损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摩擦力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认识到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和减小摩擦力;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2.教学步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摩擦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教案)滑动摩擦力教案2
滑动摩擦力教案2八年级物理教案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通常认为是接触表面凹凸不平产生滑动摩擦,所以为了减小摩擦,总是使接触面光滑些。
但是,当物体表面研磨得相当平的时候,滑动摩擦反而增大很多,两个接触面像用胶水粘着似的更难滑动了。
这是因为滑动摩擦产生的原因除表面粗糙外,还有物体表面层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当接触面比较粗糙时,表面的隆起使物体间只有一些点互相接触,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引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当接触面光滑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凸凹不平而产生的摩擦力变的很小,因接触面积增大,大量分子间的距离缩短,使两物体表面层分子间的引力变的很大,阻碍着表面的相对滑动。
所以,使表面光滑而减小摩擦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当然,当表面还比较粗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只跟压力大小、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而跟接触面积的大小(从宏观看的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总之,摩擦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尚在研究中,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定论。
2.滚动摩擦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无滑动得滚动或有滚动得趋势时,由于两物体在接触部分受压力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一般用阻力矩来量度,其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性质、表面的形状以及滚动物体压力有关,滚动摩擦实际上是一种阻碍滚动的力矩。
当一个物体在粗糙的平面上滚动时,如果不在受动力或动力矩的作用,它的运动将会逐渐地慢下来,直到静止,这个过程中,滚动的物体除了受到重力、弹力外,一般在接触部分受到静摩擦力。
由于物体和平面接触处发生形变,物体受重力作用而陷入支撑面,同时物体本身也受压缩而形变(图5-19)。
当物体向前滚动时,接触处前方的支撑面隆起,而使支撑面作用于物体滚动的合弹力的作用点从最低点向前移。
正是这个弹力,相对于物体的质心产生一个阻碍物体滚动的力矩,这就是滚动摩擦。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还未掌握力矩的概念,就不要把滚动摩擦讲成一种摩擦力,只能讲滚动摩擦就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受到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3.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探究摩擦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放一个书本,当我们用手推书本,会发现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请问发生了什么?2.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浮力和重力,提出今天的课题,摩擦力。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一支笔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讲述其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认识到,笔在桌面上不会自由滑动,说明有一种力阻碍了它的运动。
这就是摩擦力。
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其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阻止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后的阻力。
4.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度和微不平整造成的,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其粗糙表面之间会互相咬合或相互插入,从而产生阻力。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内容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然后逐渐增加重物,观察物体开始滑动的瞬间。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并提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并与动摩擦力进行对比。
3.讲解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物体还没有开始滑动时,我们增加重力,摩擦力也随之增加?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当我们增加重力,物体和表面之间的咬合和插入会增加,从而使摩擦力增加。
3.教师总结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五、应用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如何利用摩擦力减缓物体的速度等。
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材质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控制。
初中物理八下摩擦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八下摩擦力说课稿一、说课背景及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是力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关于摩擦力的章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作用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
- 掌握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 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学会使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摩擦力的性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
- 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区分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 利用实验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和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动画演示。
- 实验器材:包括弹簧秤、不同材质的表面、压力计等,用于实验演示和学生操作。
-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 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8.3摩擦力
《8.3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掌握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他人合作的精神。
2.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提高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两面粗糙程度不同)、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板书设计】摩擦力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变滑动为滚动(4)使两个互相接触的面隔开【教学反思】本课以演示实验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本、大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师生演示对比鲜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完本节知识点时,及时点拨,通过分组实验的更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
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
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
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
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
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
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