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题组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0·河南豫南九校二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B ) 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

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B )

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

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题组二: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解析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4.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 mm)(15°C, 900 mm)(7°C,5 mm)(23°C,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解析由上题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甲地与乙地年降水量接近,

因此岩石风化深度两地大致相同。

题组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

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

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

干旱地区。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

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

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为岩浆沿着原

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

答案(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

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

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第2课时山地的形成

题组一: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B ) 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

题组二:板块构造理论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山脉M是( B ) 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

C.昆仑山D.横断山

解析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为喜马拉雅山。

4.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解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题组三: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读下面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干线类型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7%~9%

铁路3%

材料二交通线示意图(如右图)

(1)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原因是建设成本低、难

度小。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

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不合理,理由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b处合理,理由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增加交通运输量,方

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解析(1)、(2)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影响比较大。(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4)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济南模拟)读下面“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图示中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由图示知,①是褶皱,②是风蚀蘑菇,③是河口三角洲,④是断层,其中褶皱和断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而每一地貌形态都是由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D

3.(2009·广东文基)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水下沙坝位于河流入海口,是因为河水在海水顶托作用下流速减慢,河流中泥沙堆积而形成的。

答案 B

(2010·南通调研一)下图为“某地岩层及地貌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