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育种创新趋势与发展对策——基于近12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信息
水稻育种实践活动报告
水稻育种实践活动报告1. 引言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水稻育种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探索高产强优水稻品种的选育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不同品种的特点以及育种的基本过程。
2. 实践目的1. 熟悉水稻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习如何评价水稻种质的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3. 考察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3. 实践过程3.1 材料准备本次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包括不同水稻品种的种子、播种用的育秧盘、育秧土壤等。
3.2 播种育苗根据实验要求,将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均匀地撒在育秧盘中,并覆盖适量的育秧土壤。
在播种过程中,保证种子与土壤的充分接触,以便促进发芽和生长。
3.3 管理栽培在播种后,及时给予水稻适量的水和养分补给。
同时,注意调整温度和湿度条件,为水稻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整个栽培过程中,要定期对每个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3.4 产量和品质评价在水稻长至一定时期后,对每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
通过测量每个品种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并对稻谷的外观和口感进行评定,以确定每个品种的优劣程度。
4. 实践结果和分析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我们成功培育出了若干个高产强优水稻品种。
它们不仅产量高,而且具有优良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优异的品质。
经过对产量和品质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些品种的产量高,但品质较差;而有些品种则产量与品质兼具。
这些结果为今后水稻育种工作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实践心得与建议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水稻育种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在选育优良品种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细的实验操作,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和总结。
因此,我将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与建议总结如下:1. 加强理论学习:水稻育种需要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要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636号(农业水利类200号)提案答复的摘要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636号(农业水利类200号)提案答复的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8.12•【文号】农办案〔2024〕107号•【施行日期】2024.08.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636号(农业水利类200号)提案答复摘要农办案〔2024〕107号民建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的提案》收悉。
经商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现答复如下:发展再生稻是有效利用光温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我部大力支持再生稻生产,推进再生稻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再生稻协同攻关。
2022年我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培育及筛选了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创制了一批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及装备,集成了一批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稻作效率和产能潜力不断提升。
二是推动再生稻良田良种良法配套。
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持续释放再生稻发展潜力。
积极指导各地将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善农田灌溉排水等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再生稻生产要求。
将再生稻品种选育纳入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重点筛选出了一批再生力强、两季总产高的优良再生稻品种。
积极组织技术集成示范,开展头季稻—再生季稻—冬季作物周年种植制度配套研究,进一步完善头季稻—再生季稻栽培技术体系。
三是调动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取报酬。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涉农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到乡村创业。
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与展望
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与展望作者:马永强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08期摘 ;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我国水稻的种植经历了很多个阶段,水稻育种的历程比较长,在遗传育种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种植经验,有利于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
对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工作的历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今后育种工作开展的前景。
关键词: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历程水稻遗传育种的开展是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近几年来,转基因技术与现代化技术为水稻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1 ; 分析水稻育种的历程在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中,水稻育种方法与理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遗传基因是育种变革的重要基础。
每次变革都给我国水稻种植业带来了很多的优良技术,推动了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很多水稻种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 水稻“绿色革命”在我国种植水稻初期,由于水稻高秆容易倒伏,导致水稻的整体产量下降,所以必须要研究矮秆品种。
1956年我国育种专家研究出了矮秆,并让其与高秆种杂交,成功培育出了矮秆籼稻,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整体产量。
1.2 ; 去雄与三系杂种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或者物种杂交产生后代,其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原种的现象则为杂种优势。
袁隆平先生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并且发现了野生稻,推动了雄性不育系稻米选育工作的发展。
1973年袁隆平先生发表论文,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成功配套。
之后,谢华安先生成功培育出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品种。
1.3 ;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石明松先生发现了光敏性核不育系植株,这一植株与先前的不育系植株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可育也可不育,能够应用到不育系品种的培养过程中。
2 ; 水稻遗传育种技术概述常规育种是水稻育种过程中最基础的育种,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育种过程中主要选择优质的亲本来有效地完成育种工作。
水稻品种改良的方法及进展
水稻品种改良的方法及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因其高产、广适性、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种植。
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水稻品种改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稻品种改良的方法及进展。
一、遗传育种法遗传育种法是水稻改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使得后代具有更好的性状。
水稻育种的核心是选优育优,利用良种亲本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选取其中最优良的个体进行选种。
经过多代循环选择,最终繁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性状优良的品种。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水稻品种改良技术之一,它能够修改或替换水稻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以改善其性状。
该技术基于特定的酶系统CRISPR-Cas9,可精准地切除水稻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并在其切位点插入新的DNA片段,使得水稻基因组中的该基因得到改良,从而达到良种选育的目的。
三、遗传多样性利用遗传多样性利用是另一种常用的水稻品种改良方法。
根据水稻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应这些变化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育种,是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和水稻抗性的关键。
通过对不同种源的杂交,产生更强的适应性、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的优良基因型,从而实现优质高产和全面抗逆的综合性状。
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项快速、准确、高效的水稻品种改良技术,可通过特定的分子标记对遗传多样性进行筛选和鉴定。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不仅可以在不破坏遗传多样性的情况下提高选择的准确性,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花费中获得更多的品种信息。
五、生物技术配合种质创新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的配合运用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水稻品种改良手段之一。
常见的生物技术包括组织培养、基因克隆、基因工程、植物混合和转基因技术等。
将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相结合,既可利用生物技术创新、改良和优化基因型,又可利用种质创新繁育更优质的水稻品种,以实现水稻生产和品质口感的全面提升。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一、引言水稻是全球重要的食用谷物之一,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优化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和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水稻育种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为育种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手段。
在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对基因型鉴定,即通过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序列特异性扩增(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标记技术对水稻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实现育种的精准选择;二是对基因功能研究,即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为优异基因的转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转录组学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转录组学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基因表达状况的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解析种质资源的基因表达差异和调控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系统性、高效性手段。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快速鉴定优质高产的水稻种质,筛选出高表达的关键基因,进而实现农艺性状优化或基因改良。
同时,转录组学技术还可以加速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功能差异分析,揭示水稻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为选配更优秀的基因组合提供理论基础。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编辑、插入或删除,为育种提供一个高效的基因改良方法。
在水稻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穿孔法、CRISPR-Cas9和TALEN等技术。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改良、耐盐碱性和耐病性的提高等方面的应用。
五、遗传多样性保护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遗传多样性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水稻育种的需求之一。
在中国,水稻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但同时还受到了基因资源保护不足的问题。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如今,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于水稻生产高产、多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种情况,水稻育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展望。
一、水稻育种技术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解水稻育种技术,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
水稻育种技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学科,例如生物学、农学、化学等等。
通过栽培新的高产高效的水稻品种,可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水稻育种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基因进行研究,开发出可耐受低温和干旱的新品种。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进行水稻育种,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并提高精度和效率。
三、未来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也会不断更新。
例如针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将会开发出更加相应的高温耐性、干旱耐性和抗病性的品种。
同时,将会探索出更优秀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水稻育种提供更广的应用范围。
四、水稻育种技术的意义水稻育种技术对于多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
通过改良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从而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水稻育种技术还可以使我国的农业产业更加现代化,向着更加社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意义和贡献不可低估。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发展,相信未来水稻育种技术一定会实现更重大的突破。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近年来,水稻育种技术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
水稻育种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确保了我国的口粮安全,育种目标也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1.1水稻品种数量井喷、品质提升2014年后,国家先后启用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渠道,品种试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试品种的数量因此迅速增加。
2016年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数为551个,2017年为676个,2018年达943个,是2017年审定品种数的1.40倍,其中,籼稻品种数增加77.3%,杂交稻品种数增加71.8%,两系杂交水稻比重已占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数的44.8%。
通过审定品种的品质性状得以改善,2018年268个国审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50.0%,地方审定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34.6%;在抗性方面,国审品种中抗稻瘟病品种的比例相对较高,有38个,占比为14.2%;抗白叶枯病品种为8个,抗褐飞虱品种为2个;地方审定水稻品种中有255个品种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占比37.8%,另有抗白叶枯病品种71个,抗稻曲病品种57个,抗纹枯病品种76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43个。
1.2超级稻实现第五期育种目标自199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项目以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我国在超级稻理论方法、材料创制、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育成了一大批超高产品种,当前可冠名超级稻的品种数目为132个,其中常规稻35个,杂交稻9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7 000多万hm2,目前年推广面积在800多万hm2以上。
在高产攻关和生产实践中这些品种均表现出超高产潜力,2016年实现16.0 t/hm2的第五期育种产量目标,为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于1979-2012年辽宁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生产 函数对我国 9 0 年代初期 的农业 生产能 力进 行研 究 时表 明资本 要素 投入 对农业 产 出
贡献 最大 ,其 次为 劳动 力投 入和 科技进 步 能 力。 嘲尹成 杰从 理 论 角 度 分 析 了粮食 产 量 的 制 约 因素 ,包括 耕地 资源 、水 资源 、技术 进
研究表明,由于传统要素投入逐渐饱和
等原 因 ,科 技 发展逐 渐成 为推 动粮 食增 产 的 重要 手段 。朱 希刚提 出土地生 产率 的提 高 主 要 依 赖于技 术 。 ¨ 献每增加 1 ,水稻单产将提 高 1 . 6 9 / 6 。因 此 ,应重 视育 种技 术 的提升 。马兴 全 等运 用
3
川
n
n
l n -_ H
n
I n
卜、
一
器
累 …
誊 害 …
8 8 8 8 8 " t q N N N N
图1 1 9 7 9 —2 0 1 2年 辽 宁 省 水 稻 生 产 总 量 单 位 :万 吨
资料来源 :根据 《 辽宁省统计年鉴 》( 1 9 7 9 -2 0 1 2 )数据整理
水稻生产 “ 百亿工程”的原因。下降幅度最
大在 1 9 9 5年 ,下 降 幅度 为 3 8 . 9 。这 主要
是由于辽宁省在水稻抽穗前期遭遇重大洪涝 灾害 。水 稻产量 波 动大 ,在一 定程 度上 影 响
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 ,增加 了我国水
9
・
古今 农 业 ・
・ 2 0 1 4年 第 l期 ・
因子 的 影 响 力 度 最 大 。 踟单纯 就水稻而 言 ,
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
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摘要:1.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背景2.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及相关信息3.这些新品种的特点和优势4.对我国水稻产业的影响和意义正文: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一批新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审定,并发布了审定公告。
以下是关于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的详细解读。
一、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背景为了推动我国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对申报的水稻品种进行审定。
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对申报的水稻品种进行了严格的审定,最终审定通过了一批新品种。
二、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及相关信息根据2023年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公告,本次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共有97个,包括常规水稻品种和杂交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表现。
具体品种及相关信息详见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公告。
三、这些新品种的特点和优势1.高产性: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在产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平均单产高于现有主推品种,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总产量。
2.品质优良:这些新品种在品质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均符合优质米标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口感体验。
3.抗性较强: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逆能力,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环境,有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4.多样化:审定通过的品种涵盖了不同的生育期、米质和种植区域,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四、对我国水稻产业的影响和意义1.提高粮食产量:新品种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产量,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的推广有助于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高产、优质、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新品种可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福祉。
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展望
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展望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水稻遗传育种正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培育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在遗传育种领域积极探索,先后培育了“云南农1号”、“华中农2号”、“苏优7号”等一批优良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均展现了优异的性状和高产性特点,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正在以“超级稻”为代表,推动遗传育种的深入发展和水稻产业的升级。
2. 全基因组序列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作为一种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水稻的遗传信息,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此外,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还能促进新品种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水稻遗传育种的未来展望1. 基于遗传信息的精准育种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挖掘水稻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并将其应用于高效、精准的育种环节,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人工选择”。
这种精准育种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遗传育种效率和水稻品种的稳定性。
2.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高效遗传育种在基因编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基于CRISPR/Cas9等现代基因编辑技术的水稻遗传育种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该技术能够实现对水稻基因组的精准修饰和修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遗传育种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杂交育种和人工选择方法,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及更有效地促进新品种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3. 遗传育种与数字农业的融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农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水稻遗传育种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稻各种性状和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从而为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分析。
水稻种植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路径选择方案建议
水稻种植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路径选择方案建议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如何创新和推广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选择合适的路径方案,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当前水稻种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推广路径选择方案建议。
一、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种植方式技术陈旧,效率低下。
许多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规范,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其次,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另外,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机制推广种植技术,使得一些新技术难以普及到农户中。
二、技术创新的方向针对当前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技术创新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型高效育种技术的研发:通过基因改良、细胞培养和遗传工程等手段,研发出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新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2. 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根据土壤质量和水稻生长的需求,合理配比肥料,科学施肥,减少施肥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
3. 水稻生长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通过优化灌溉制度,合理浇水量和灌水时机,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研究温度、光照和CO2浓度等因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长速度。
4. 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通过研究水稻的抗病虫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开发新型病虫害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5. 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倡导生态农业的理念,推广多种植、多品种耕种模式和水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种植,增加农田生态的多样性,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三、推广路径选择方案要想推广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方案。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建议:1. 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在适宜的地区建立水稻种植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展示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示范效果,吸引农民参观学习,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
我国水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水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步增长。
本文将分析我国水稻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现状分析1.1 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万公顷,水稻产量超过2亿吨,占据了全球水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们的不懈努力。
通过国家实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和技术创新,水稻的种植面积和单产率持续提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1.2 水稻品种结构的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传统的品种逐渐被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所代替。
例如,超级稻、绿色优质稻等新品种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人民对粮食品质的要求。
1.3 水稻种植模式的调整和创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我国水稻种植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
传统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兴的高效种植模式所取代,如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和监测效率。
同时,合理的水肥管理、轮作休耕制度等措施也在推动水稻种植向着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2. 未来趋势分析2.1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未来,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品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力度,培养更多的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品质。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水稻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基因编辑、基因改良等技术的应用,有望为水稻生产带来更大的突破。
2.2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国将加大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强病虫害的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2.3 推动水稻种植方式的创新水稻种植方式的创新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应对措施
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水稻产业的现状、趋势及对策,旨在为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水稻产业现状我国水稻生产规模庞大,年种植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0%以上。
水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我国水稻产业在地区分布和品种结构上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地区和品种的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我国水稻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1. 生产效率低下:水稻生产过程仍依赖大量人力,机械化水平不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
2. 品种结构单一:部分地区水稻品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抗风险能力较弱。
3. 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相对较少,在水稻育种、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水稻产业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对水稻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未来,我国水稻产业将面临以下趋势:1. 市场需求升级: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有机水稻产品的需求增加,市场对水稻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2. 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将在水稻育种、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水稻产业升级。
3. 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将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政策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水稻产业对策针对我国水稻产业现状和趋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品种多样性,推广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2. 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3. 加强科技研发: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水稻育种、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科技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率。
4. 推动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水稻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5.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政策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育种一直是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从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以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水稻育种发展现状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从传统育种到现代育种的转变,从单一育种到多元化育种的发展历程。
在育种技术上,我国已经掌握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国的水稻品种也经历了从品质类型到功能类型的转变,从传统的高产优质型向耐逆型、高品质型、特色型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品种推广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我国水稻品种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其中以超级稻品种为代表的高产品种,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力品种。
同时,我国也在推广特色品种、优质品种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水稻育种发展展望尽管我国水稻育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国际上的竞争中,我国的水稻品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未来水稻育种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指标,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具体来说,未来水稻育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1. 品质型和功能型水稻品种的开发。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质型和功能型水稻品种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抗逆性水稻品种的研究。
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抗逆性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3. 智能化育种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育种技术将成为未来育种的重要手段。
4. 国际合作和交流。
与国际上的育种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开发水稻新品种,将有助于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
三、水稻育种发展对策为了推进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 加强基础研究。
水稻育种需要依托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至关重要。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水稻是中国的主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育种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满足人们对高产、高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需求,水稻育种一直在探索和发展。
本文就当前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水稻育种的现状当前,水稻育种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果。
首先是水稻品种的多样化和规模化。
我国水稻品种数量达到了4000个以上,其中包括了常规杂交、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水稻等多种类型。
其次是水稻的高产优质化。
在育种的推进下,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多个高产优质水稻种类,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另外,针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病虫害等方面的逆境,水稻育种也在不断努力,研发出抗倒伏、抗病虫、适应高寒等特殊条件下种植的特种水稻。
二、水稻育种的未来发展趋势1.基于分子标记的水稻育种如今,通过转化基因技术可以使提高水稻的产量、生长速度以及病虫害防治能力。
但是,基于分子标记的水稻育种,是无需转化基因技术,通过选择有优良遗传特征的品种来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种。
基于分子标记的水稻育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以更加系统化的手段来研究千粒重、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遗传特征,并选取适合的品种进行杂交和配对,极大地增加了培育新品种的成功率。
同时,基于分子标记的选择是精确的,不会对水稻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2.创新种植管理技术这里指的是应用新兴的技术来优化水稻育种的种植过程,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如:利用精准灌溉技术,依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情况来灌溉,精确控制水稻生长环境和使用水量;又如:利用“3S”技术(GPS、RS、GIS),建立水稻生长环境的基础平台,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减少浪费。
3.推广耐盐碱水稻中国是一个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许多地区的土壤是盐碱化程度较高,该土地适宜种植耐盐碱水稻。
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够适应盐碱性大的土壤的水稻品种。
这类水稻品种适应性强,不容易受到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周正平占小登沈希宏曹立勇*(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杭州310006;*通讯作者:caoliyong@ )近年来,水稻育种技术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
水稻育种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确保了我国的口粮安全,育种目标也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1.1水稻品种数量井喷、品质提升2014年后,国家先后启用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渠道,品种试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试品种的数量因此迅速增加[1]。
2016年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数为551个,2017年为676个,2018年达943个,是2017年审定品种数的1.40倍,其中,籼稻品种数增加77.3%,杂交稻品种数增加71.8%,两系杂交水稻比重已占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数的44.8%。
通过审定品种的品质性状得以改善,2018年268个国审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50.0%,地方审定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34.6%;在抗性方面,国审品种中抗稻瘟病品种的比例相对较高,有38个,占比为14.2%;抗白叶枯病品种为8个,抗褐飞虱品种为2个;地方审定水稻品种中有255个品种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占比37.8%,另有抗白叶枯病品种71个,抗稻曲病品种57个,抗纹枯病品种76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43个[2]。
1.2超级稻实现第五期育种目标自199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项目以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我国在超级稻理论方法、材料创制、品种选育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育成了一大批超高产品种,当前可冠名超级稻的品种数目为132个,其中常规稻35个,杂交稻9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7000多万hm 2,目前年推广面积在800多万hm 2以上。
水稻 育苗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水稻育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水稻育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水稻的育苗阶段对于后续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育苗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水稻育苗的发展现状1. 传统育苗方式传统育苗方式主要是利用水稻种子进行湿润、透气的环境中,使种子发芽并生根形成幼苗。
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种子使用量大,不利于节约资源。
其次,种子发芽率不高,影响幼苗质量。
另外,传统育苗方式对于杂草的控制相对较差,容易导致幼苗与杂草竞争营养、光照和水分。
2. 新型育苗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水稻育苗效果,减少资源浪费和杂草生长对幼苗的影响,近年来新型育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气动播种技术能够实现种子的精确定量播种,减少种子的使用量,提高幼苗质量。
另外,利用生物质炭覆盖床面能够提高温度,增加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同时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水稻育苗的未来趋势1. 精准农业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准农业的概念和技术已经逐渐被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水稻育苗中,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种子的精确投放,监控和调控育苗环境,提供个性化的生长管理方案,从而提高育苗效果和产量。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农田的土壤含水量和营养状况,结合智能控制系统调整种子的湿度和养分供给,可以实现精准育苗。
2. 环境友好型育苗技术未来水稻育苗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无土栽培或少量土壤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耕作,避免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
另外,利用优良品种和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生态友好型育苗。
3. 数据驱动的育苗管理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在水稻育苗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可以为育苗阶段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水稻品种改良与优化育种技术研究
水稻品种改良与优化育种技术研究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水稻的种植和生产一直是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在实现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水稻的品种改良和优化育种技术研究愈来愈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水稻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水稻品种改良的现状水稻品种改良是指通过选育、杂交、突变或基因工程等方式,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其种植和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种质资源的提高,水稻品种改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成果有:1. 晚稻杂交优势明显。
晚稻是我国主要的稻种之一,但长期以来其产量一直不高。
近年来,通过选育高产优质的品质杂交稻,晚稻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2. 矮秆水稻的应用较广。
传统的稻种长势茂盛,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倒伏,对产量和品质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运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矮秆水稻。
3. 倍半梗水稻是目前最新推出的水稻品种,其梗形状像准圆柱形,使稻穗单穗粒数明显提高,增产效果显著。
以上成果是我国水稻品种改良的代表性成果,为水稻的优化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优化育种技术是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精细的选择和培育手段,提高作物的生产性能和品质的一种育种技术。
在水稻产业中,优化育种技术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研究现状主要包括: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该技术不仅提高了选育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依赖。
目前,其在水稻育种研究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杂交育种技术。
该技术通过选育优质、强株性等优良特性的亲本杂交后,通过F1代的自然杂交,得到一种整体优越性状的水稻品种,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抗性和品质等。
3. 基因编辑技术。
该技术通过人工选择、修改有利的基因,对水稻进行适应性改造,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产量,有效应对水稻生产中的种种挑战。
现代农业水稻技术
5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物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智慧农业可以实现农田环境监测、智能化灌溉、智能化施 肥和施药等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同时,智慧农业还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 保障食品安全
智慧农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6
结论
结论
现代农业水稻技术的发展对于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品种改良、精准农业、生 物技术和智慧农业等手段的应 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
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农业水稻技术还将不断创 新和完善,为我国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
展望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 来现代农业水稻技术将呈
现以下发展趋势
展望
-
感谢您的观看
3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 向之一,通过智能化、信息化 技术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
通过安装农田传感器,可以实 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 温度等参数,根据作物生长需 求进行精准灌溉、施肥和施药
精准农业包括农田信息采集、 智能灌溉、变量施肥和施药等
此外,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 等技术也可以实现大面积农田 的监测和管理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和智慧农业
2
品种改良
品种改良
1
2
3
4
品种改良是现代农 业水稻技术的核心
之一
通过育种技术,我 们可以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水稻品 种,如抗病、抗虫、 抗旱、耐盐碱等
这些品种的水稻可 以适应不同的生长 环境,提高产量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学彬,赵 珩,刘世家.我国水稻育种创新趋势与发展对策———基于近12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信息[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9-1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5.003我国水稻育种创新趋势与发展对策———基于近12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信息石学彬1,赵 珩1,刘世家2(1.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梳理2005—2016年间我国审定的629个水稻品种信息,分析其育种方法、品种特性与适宜区域等特性;预测水稻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稻品种选育政策建议,既改进法规制度、加强转基因育种技术储备、强化品质育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水稻;品种选育;国家审定;种质创新;粮食安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5-0009-03收稿日期:2017-1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编号:L142203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105)。
作者简介:石学彬(1979—),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
E-mail:shixuebin@njau.edu.cn。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16年播种面积为3018万hm2,产量2.07亿t左右[1],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
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是水稻稳产增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创制与应用,实现了我国水稻产量的2次飞跃,奠定了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近30年来,我国水稻育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提出并实施了“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超级稻计划”等创新理念与计划,发掘利用了光温敏不育材料、创立了两系法水稻育种新技术,参与完成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水稻育种科技迎来了新时代。
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我国农作物种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种获准进入市场推广的关键环节。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在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2]。
农作物品种审定信息,反映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种业科技进步方向、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等趋势,是良好的科学计量学标本。
本试验以2005—201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梳理近12年我国水稻育种科技进展,揭示水稻育种科技进步方向,预测未来水稻育种的技术趋势,藉此提高水稻育种的科技管理水平。
1 近12年水稻国审品种的总体情况1.1 审定水稻品种的数量与品种类型 2005年以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下简称“国审”)的共有629个水稻新品种,平均年审定50余个水稻品种,2006年审定86个水稻品种,其中籼型三系杂交稻53个通过国审;2011年国审仅29个水稻品种。
其他各年份审定40~55个品种,近3年维持在50个左右。
林海等统计发现,我国水稻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数量约400个/年,国审水稻品种占省级以上审定品种的1/8[3]。
近12年我国水稻国审品种的数量和类型趋势见图1。
杂交水稻处于国审水稻品种主导地位,其中三系法杂交水稻品种占国审品种一半以上,年平均选育三系法杂交稻28个品种,2011年后略有下降,平均年通过审定数量20个左右。
近12年,累计审定两系法杂交稻品种155个,从2005年5个增长到2016年35个,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3年19个两系杂交水稻通过国审,首次超过当年三系杂交水稻数量(18个)。
近12年累计审定136个常规稻品种,由于北方稻区常规稻区试对照品种的综合性状优良(特别是抗性强),参与审定新品种选育难以超越,使近年来常规稻国审品种增加缓慢。
按水稻品种的籼粳亚种分类,籼稻品种占据优势地位,累计通过审定454个籼稻品种,其中286个三系杂交籼稻,接近统计总量的1/2,152个两系法籼稻,仅15个常规籼稻。
同期粳稻品种为175个,粳稻品种选育方式相对集中,121个品种为常规育种,占粳稻国审品种的2/3,国审两系杂交粳稻只有“信旱优26”1个品种(图2)。
1.2 审定水稻品种区域特性我国地理生态区广阔,区域光温条件差异大,水稻品种地域性和生育期差异明显。
根据审定水稻公告的适宜种植区域和稻作建议,将近10年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分类(图3)。
北方稻区审定157个水稻品种,其中在东北稻区有54个,华北及黄淮区103个。
华北黄淮区以单季粳稻种植为主,粳稻品种感光性较籼稻强,稻作亚区品种差异大,其中适合京、津辽南及冀北稻区有27个品种,黄淮区有66个(包括黄淮海麦茬稻区26个旱稻)。
南方稻区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区域,水稻与其他作物轮作、双季稻等多种耕作制度并存。
审定水稻品种中一季中稻育成数量达279个,南方单季晚稻国审仅23个品种,双季早稻和晚稻育种相对稳定,分别育成74、96个。
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分为6个稻作区、16个稻作亚区。
华中双单季稻区国审品种最为集中,其中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国审水稻品种达120个,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通过国审58个品种,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国审51个品种。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包括云南、贵州亚区和黔、湘、鄂、渝的武陵山区,适合两亚区的国审水稻品种各50余个,以一季中稻为主,部分品种也适合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华北单季稻区包括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适宜于两亚区的水稻、旱稻品种各50余个。
东北稻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适宜种植国审38个品种,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20个品种。
东北早熟单季稻区育成的32个品种适合在宁夏、内蒙古黄灌区种植,10个品种适合北疆沿天山稻区、南疆种植(图4)。
依据水稻品种育种单位属地归类,我国23个省(区、市)参与了国审水稻选育工作,而品种培育能力呈区域集中趋势(图5)。
西南地区四川省品种创新能力突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四川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等单位育成了大量的籼型三系法水稻,在滇、黔、渝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川平坝丘陵稻区、陕南部稻区等稻作亚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在整个西南稻区水稻品种选育具有领导地位。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育成了大量两系、三系法杂交籼稻,在江西、湖南、广西桂北稻作区、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作双季早稻、晚稻或一季中稻种植。
江苏、浙江、安徽3省是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的水稻品种创新基地,域内覆盖黄淮稻区、长江下游粳稻区和江南双单稻区,水稻品种选育需求多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常规粳稻、三系粳稻、三系籼稻育种成绩突出,为域内单季晚稻、一季中稻、黄淮旱稻等不同的种植需求提供了保障。
北方稻区(天津市水稻研究所、天津市原种场、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育成了大量常规、三系法粳稻品种,除满足所属区域水稻品种需求,还为宁夏引黄灌区以及蒙赤峰、通辽南部、甘中北部及河西稻、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等西北干旱稻区提供了适宜品种。
2 水稻育种科技创新趋势与发展对策 我国水稻育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12年水稻审定品种创制情况表明,水稻育种仍以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为主导。
品种创新依赖于核心优异种质,我国在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方面形成了较多的优质品系,为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基础。
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方面,三系杂交仍是水稻杂交育种的主流,但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两系水稻综合优米率、单产等高于三系水稻,近年来育成品种不断增多,呈现逐渐超越三系杂交育种的趋势。
2013年国内五大水稻品种中有3个(Y两优1号、深两优5814、扬两优6号)是两系水稻。
但两系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受光照温度条件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异常气候,制种失败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对制种基地的选择以及制种过程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使双季早稻面积锐减,在南方双单季稻区,近10年水稻育种以一季中稻品种选育占主导,双季晚稻育种略高于双季早稻。
刘珍环等对1980—2010年间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黑龙江、吉林和山东等我国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保持持续增长,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浙江、福建和广东地区种植面积持续减少[4],这与基于审定水稻品种研究的趋势一致。
水稻栽培制度的变迁、社会需求的改变引领水稻育种创新的未来。
2.1 保障粮食安全,加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 早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的7%左右,但早稻生育期短、米质不佳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双季早稻面积萎缩。
为此,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中专门指出,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而品种优质化、专用化是早稻生产的根本出路,早稻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品种选育须要突破。
北方稻区种植面积的持续增加,须进一步提高区域种质创新与品种保障能力,维持区域高产稳产,并针对盐碱地区、寒区、旱区加强专用型品种选育。
1996年,农业部启动我国超级稻育种专项,确立了“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路线。
截至2016年,农业部已认定125个超级稻品种,年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25%以上,为水稻增产奠定了品种基础。
超级稻育种的成功得益于种质产量潜力挖掘与栽培过程库、源的调优利用。
因此,建议栽培领域技术早期介入品种选育,尤其是优良种质的高世代选择,实现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协同,对未来水稻品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2 完善作物品种创新的法规体系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种子法》修订草案也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水稻杂交制种及产业化推动了育种企业发展壮大,激励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种业创新是未来发展趋势。
须要健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严格品种权执法、建立国家补偿机制等[5],激发种业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开展品种创新的积极性。
在转基因品种选育方面,我国实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审批管理程序繁复,且尚未出台与安全管理衔接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审批办法,致使国内近年研发的许多成果未能转化为产品推广应用,须要国家农业主管部门打破政策桎梏,改进品种审定制度、完善转基因安全监管、推进有安全保障的转基因作物尽快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