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

合集下载

何处是吾乡——评阎连科小说《风雅颂》

何处是吾乡——评阎连科小说《风雅颂》
表达 了对城市和 乡村的双重批 判。作者在批 判时采用 了互文性反讽、 荒诞 等艺术手 法。
关键词 :风雅颂》 身份 ; 《 ; 互文性 反讽 ; 荒诞
中图分 类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阎连科 的新作 《 风雅颂》 出版 即引来无 数 一 争议。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 , 似乎都能找到
苦 读终 于 考 上 皇 城 的清 燕 大学 , 了 “ 里 解 放 成 村 几 十年 才 考 上 大 学 的第 一 位 大 学 生 ” 。之 后 , 他
何处是吾 乡
— —
评 阎连科小说《 风雅颂》
孟 令 花
( 南大 学文 学院 , 河 河南 开封

450 ) 70 1
要 :风雅 颂》 《 中农民 出身的主人公杨科进城 后 处处碰壁 , 身份 变得 非常混乱模 糊 , 其 随之而 来的 身
份 分裂、 身份 焦虑始终伴随 着他 。他之所 以陷入 困境 、 走向 堕落, 因是 多方 面的 , 原 既有 因农 民出身造成 的 自 卑, 也与他 内在持 守不 坚定及在 向外 求同时屡屡 受挫 的外在环境 有关。作 者试 图通过杨科来表达 包括 自己在 内的 , 所谓农 民知识分子进 而包括整 个知识分子阶层在 当 代社会 所遭遇 的现 实 困 、 境 身份焦虑及 内心迷惘 , 并
自圆其说的理由。笔者赞同复旦大学杨振声 的观 点 :这部小说的用意恐怕也不在实指 , “ 而是凭借
涵盖性 , 寓 ( 喻 ) 取 胜 。所 以 我 赞 成 读 得 以 或 指
“ 身份” Iety , (dn t)在哲学中它是一个区别差 i
异 的 问题 … …关乎个 人 的身份 主要关 注一 个人 的
直怀有深重的 回避 矛盾 , 敢于 揭露 现实 中 的沉疴 痼疾 , 不愧 其 “ 苦难 作 家 ” 的称 号 。所 以读

欲望放逐后的逃离之殇——重读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

欲望放逐后的逃离之殇——重读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

欲望放逐后的逃离之殇——重读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作者:陈劲松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陈劲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广东深圳518055]摘要: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是一部直面现实的作品,贯注了作家一贯的批判激情。

作品在刻画知识分子杨科这样一个小人物失败的命运中,抗拒了时代的荒诞与异化。

在现实巨大的荒谬围剿下,作为正统知识分子的杨科,无法坚守他的风雅,等待他的只有虚无和幻灭,由此隐喻了乡土中国的精神衰败和信仰坍塌。

小说探讨了20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形象嬗变的文学史意义,提供了又一个有价值的范本。

关键词:阎连科《风雅颂》欲望叙述逃离与回归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们时代,离开了羞耻、焦虑和厌倦,便不可能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思考。

在我们这个时代,离开了忧伤和无止境的心灵痛苦,便不可能体会到喜悦;离开了窘态的痛苦,便看不到个人的成功。

”a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皆指涉人类的内心欲望。

阎连科的小说在精神气度上正暗合了赫舍尔所说:通过欲望叙述对人类处境进行思考的同时,为读者带来忧伤和无止境的心灵痛苦。

当他将欲望叙述的对象由耙耧山农民转至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时,这种痛苦就成了一种窘态的痛苦,譬如长篇小说《风雅颂》。

《风雅颂》的故事线索与欲望放逐后的逃离及回归有关。

在权力欲望的压制下,知识分子杨科由大学副教授被迫变成了精神病人;在生理欲望的驱使下,知识分子杨科由精神病人变成了嫖客,继而变成了杀人犯;最后,在精神欲望的召唤下,知识分子杨科又由杀人犯变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者。

而在整个过程中,杨科的实际身份是一个逃离者与回归者。

但是,一次次的逃离与回归,并不能拯救知识分子杨科的灵魂。

阎连科说,《风雅颂》是他个人的“精神自传”。

在我看来,《风雅颂》岂止是他个人的“精神自传”,分明是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精神自传”。

一、知识分子书写与《风雅颂》回顾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对于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讽刺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主题。

《风雅颂》读后感

《风雅颂》读后感

《风雅颂》读后感《风雅颂》读后感(一)在图书馆中偶然遇到的一本书,第一眼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是可以怡情的,权当闲暇时的消遣物,却不料读完这本书后内心的郁结不减反增,就像一根细长的针扎进了心里头,拔也不是,不拔也不是。

首先来说一下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本身,贯穿全书作者想要揭示的精神逻辑是当今社会正迅速发展成型的极权社会的官本位逻辑,这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一吧。

由此作者通过几个夸张得超乎现实的事件来酣畅淋漓地展现。

先是作为着名大学的教授杨科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学校的副校长通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愠怒和气愤,反而连连为自己没有事先打个电话回家而撞上这事来道歉,在三方都沉默的凝重对峙中竟对着副校长李广智下跪乞求他不要再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待事情的应有的素养。

他常对别人说我是知识分子,是教授……不愠不怒是因为他要保存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教授的身份和颜面,但其实他只不过是生活在官本位逻辑阴影下的一只蝼蚁,他并非不怒只是不敢发怒,他并非为了保存脸面而退步而是对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学校的副校长。

来自农村的他清楚地明白到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天生性,在人的价值与官职等级相挂钩的社会里即使他拥有满腹的诗书,满腹的才华他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他的职称来显示,这样一来身为副教授的他自然是没有本钱,没有力气与自己的情敌副校长较量的。

其实在这里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作为调节社会秩序,劝导教化人心的道德伦理在官本位逻辑下的惨淡色彩,悄然褪色。

作者揭示的第二层意思是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由此他塑造了清燕大学文科教授杨科这样一个角色。

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的妥协;对维护自身身份名声而压抑内心冲动的虚伪;对广大普通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的自命不凡都一一在杨科身上深刻地体现。

杨科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妥协,先是对副校长与自己妻子奸情的妥协,再有对学校领导决定将其送往精神病院以确保学校获得评比冠军的妥协;最后有对学校再次决定将他送往精神病院以掩盖校长奸情的沉默的妥协。

知识者的“逃离”与“回家”——读阎连科《风雅颂》

知识者的“逃离”与“回家”——读阎连科《风雅颂》

曾经一度,阎连科作为一位坚定的乡土写作者,他以其勤恳与朴实,见证着黄土地上无尽的苦难。

在他笔下,《年月日》、《黄金洞》皆是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作品。

这些“耙耧天歌”的故事,显示出敏锐的触觉与惊人的胆识,对“瑶沟村人”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以及生存状态都有着令人震惊的真实描绘。

与此同时,他的《和平寓言》、《自由落体祭》等“和平”系列小说,因对军营生活权力关系及人性异化图景的深切审视,也同样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然而,似乎就是在1998年广受好评的《日光流年》之后,阎连科开始逐渐告别写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转而拥抱一种荒诞和寓言式的极限形态,极尽夸张的《坚硬如水》、《受活》其实就完美演绎了“他的现实”和“他的主义”。

此后,阎连科在经历了《为人民服务》、《丁庄梦》等作品所造就的诸多风波之后,大有将其无比焦灼的批判主义论调和夺人眼球的嘉年华式的写作继续推进的趋势,这些都足以证明他逐渐沦为了极限写作的信徒。

发表于2008年的《风雅颂》便是这样一种写作的产物。

联想到此后没能在内地出版的《四书》,以及最近同样争议不断的长篇新作《炸裂志》,或许托多罗夫对爱伦坡的那句评价真的可以极为恰切地用在阎连科身上:他是“极端、过分和最高级事物的制造者;他把任何事物都推至极限,他所感兴趣的是最大或最小:某种性质所达到的最高程度。

”就小说《风雅颂》而言,知识者在这个时代的堕落,并不是罕见的叙事主题。

欲望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见所感昭示的时代精神颓败的印记,通过叙事惊人地展示了出来,其间性的泛滥,道德化的臧否,以及精神性的寓言推论,构成了此类叙事的基本模式与脉络。

从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到阎真的《沧浪之水》,从张者的《桃李》再到邱华栋的《教授》,皆为此类代表。

值得庆幸的是,《风雅颂》并没有一味张扬所谓的启蒙主义传统,这种知识分子自鸣得意的叙事主题,被一种更为深沉的时代精神的忧虑所取代。

尽管就小说而言,这样的忧虑行诸笔端还显得问题重重,但它终究打开了一层重要的面向:在这粗鄙的年代里,新的社会观念浸染下,知识分子在传统人伦道德与现代利益获取之间不断撕扯,而最终何去何从?人们不得而知。

论阎连科《风雅颂》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

论阎连科《风雅颂》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

第19卷第1期2020年3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l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e V o l .19N o .1M a r ,2020㊀收稿日期:2019G09G22作者简介:王静文(1993G),女,河南平顶山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阎连科«风雅颂»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王静文(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摘㊀要::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家乡河南底层农民的苦难与畸形的生活状态.而在«风雅颂»这本著作中,阎连科一转常态,将自己关注的视角对准了高校的知识分子行列,用批判的视角与反讽的手法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现状进行了呈现与反思,具有一定程度的警醒意义.关键词: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精神归宿中图分类号:I 206.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9131(2020)01G0031G04S p i r i t u a l L o s s o f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t h eB o o ko fY a nL i a n k e 'sE l e ga n t P r a i s e W A N GJ i n gGw e n (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 ,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x i 3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Y a nL i a n k e i s a f a m o u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r e a l i s tw r i t e r .H i s f o c u sh a s a l w a y sb e e no n t h e s u f f e r i n g a n da b n o r m a l l i v i n gc o nd i t i o n so f t he p o o rf a r m e r s i n h i s h o m e t o w n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B u t ,i n t h e b o o k o f E l eg a n t P r a i s e ,Y a nL i a n k e f o c u s e dhi s a t Gt e n t i o n o n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r a n k s o f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r e f l e c t i n g o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p i r i t u a l l o s sw i t h a c r i t i c a l p e r Gs p e c t i v e a n da n i r o n i c a p pr o a c h .K e y wo r d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t h e s p i r i t o f t h e l o s t ;s p i r i t u a l e n d Gr e s u l t ㊀㊀阎连科作为批判色彩浓郁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始终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来揭示社会的阴暗面.阎连科擅长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农村,以自己老家为原型创造的 粑耧山脉 承载了太多农民的生死与苦难.在«风雅颂»这本书中,阎连科却将自己的眼光从乡村拉回了城市,对高校中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审视与批判.把当下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现状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呈现,并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这无疑将社会的关注度再次集中到了 知识分子 这一身份角色上来.1㊀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风雅颂»中,阎连科塑造了两大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是没有呈现过程,只展示精神迷失结果的知识分子形象,如杨科的妻子赵茹萍和副校长李广智以及学院里的一些领导,他们一出场就是典型的精神迷失了的负面知识分子形象,这类人物身上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再具有知识分子的操守与良知.如在该书开始的第一章,就是杨科撞见自己妻子和当时身为副校长的博导李广智在自己家里 偷欢取乐 的场景,而李广智看到事情败露后的第一反应竟是用一系列职称和模范学者的称号等来收买杨科不要声张.作为知识分子,李广智通奸本身就是道德沦丧的体现,怕自己的仕途受影响还用物质声誉来讨好杨科,这更是精神迷失后的知识分子丧失操守的体现,这类知识分子不再具有高尚的情操,并企图用物质与权力来摆平一切,更不要说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底线了.六月初的沙尘暴将杨科卷入了学生抗击沙尘暴的浪潮里,因被媒体大肆报道,清燕大学即将到手的 国际教学质量最高成就奖 成了泡影,校长也因此丢了政绩.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学校领导紧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杨科给国家领导写签名信,表明校领导有积极重视防沙事件,最终,以保护杨科为名将其送进了精神病院囚禁了起来.由此可见,作为中国重点高校的领导,已被利益㊁权利㊁名誉这些世俗与外在的事物迷乱了双眼,职称㊁学术奖金都成为了交易的砝码,他们失去了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者应有的关心学生㊁注重学识的基本品质,在他们心里,自己的政绩才是毕生所要追求的事情,这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过是披着知识分子的外衣在满足一己私欲罢了.阎连科在«风雅颂»中塑造的另一类知识分子形象是以主人公杨科为代表,详细地展现了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自我精神迷失的结局,并通过这个过程将知识分子身上的劣根性展露无遗.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杨科本是粑耧山脉的农村孩子,经过苦读考上了皇城最好的大学 清燕大学,后又读了硕士㊁博士, 成为研究«诗经»界最年轻的半个专家 [1].所以,最初的他是算是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并有着农民的朴实与淳厚.杨科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研读完«诗经»相关的所有论著,并完成了自己的专著«风雅之颂 关于<诗经>精神的本根探究».这部著作是杨科五年的研究成果,更是他日夜奋斗,一字一字写下的心血.正当他手捧已完成的著作打算把这一好消息与自己妻子分享时,却撞见了妻子赵茹萍与副校长李广智通奸的场景,这一场景可以说是杨科精神迷失的开始.杨科在撞见妻子与别人通奸后,第一反应不是暴跳如雷,而是跪下后重复的说: 我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名誉,一是请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二是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三是我跪下来请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 [2]这种反应可以看作是人格防御机制的一种反应: 他还不敢或不愿正视这个社会人性被扭曲的事实,而宁愿它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出轨,从而把危机层次控制在低级层面. [3]但同时这一反应也体现出了杨科作为知识分子固有的软弱性,他不敢理直气壮地批判不道德的行为,更不敢为自己的知识分子尊严作斗争,而是以逃避与祈求的态度来面对事实.妻子出轨再加上随后因防风沙事件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杨科的人格系统再也无法通过自己调节得以复原,开始走上了精神迷失的道路.从精神病院逃离出来的杨科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粑耧山脉,因为是村里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杨科的出现,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村民们甚至认为他摸一下孩子的头,孩子就能考上大学.因为无知,所以粑耧山脉的老乡们对知识产生了盲目崇拜,并间接地将杨科神圣化.在城市受到打击的杨科此时在自己的老家重新拾回了自信,他以自己要考察«诗经»发源地为由,在村里顺理成章地住下了.乡民们的极度崇拜使得杨科露出了知识分子伪善的一面,他刻意掩饰自己在城市的失败经历,当村民怀疑他时,他甚至还冒充学校领导给村支部打电话,营造出自己仍受重用㊁身份了得的现状.去天堂街时也以救赎者的身份登场,给那些小姐们钱,让她们改邪归正,通过小姐们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话语,来找回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让杨科在精神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杨科与十几个小姐一起在天堂街荒淫无度了一整个春节,标志着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彻底迷失了.杨科不再是具有知识分子冷静意识的人了,他幻想着那些小姐们是自己最忠实的学生,不仅是对自己的欺骗,也是对知识的玷污.从最初一心只有学术的知识分子到最终兽性爆发㊁荒淫无度的野兽,杨科将精神迷失的道路走得十分彻底.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这样给知识分子下定义: 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㊁业余者㊁搅挠现状的人,知识分子是流亡者和边缘人,业余者,对权势说真话的人. 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 向(t o) 公众以及为 为(f o r) 公众来代表㊁具现㊁表明讯息㊁观点㊁态度㊁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4]而在阎连科笔下的杨科,作为知识分子却失去了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与操守,精神迷失的他不再具有清醒的自省意识与批判意识.阎连科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正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全面审视,将知识分子自身的软弱性㊁伪善性暴露无遗,同时,也对当今学术界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无论是李广智㊁赵茹萍这类已经迷失的知识分子还是杨科这类逐渐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警醒意义.2㊀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原因正如阎连科在«风雅颂»中所呈现的,当前知识分子精神迷失是不可被忽视的现象.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看待,即时代原因和知识分子自身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一结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时代发生了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化更加明显,网络碎片化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新媒体也在迅猛发展,对于人们而言,这一时代拥有更多的机遇和诱惑,而这些机遇和诱惑对于定力不强的知识分子来说可能就是自己精神迷失的开始.首先便是市场化的冲击使知识分子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定力,«风雅颂»中杨科的妻子赵茹萍本是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校图书管理员,用高价读完函授本科和函授研究生后,通过父亲的帮助成为了系里面的老师.学历不再是自己辛苦读下来的,而是可以用金钱买下来的,在经济时代,学历和知识2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9卷都在市场化中变得物化,使得那些跟赵茹萍一样投机取巧的人也混入了知识分子的行列,对于这些伪知识分子来说,根本不存在精神家园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信念,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精神迷失的状态.当市场化波及到编辑出版行业时, 再发表论文,不光不给稿费,编辑部和出版社还会倒打一耙,反过来向我索要发表和出版的经费了 [5].于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学术专著的重视不再单纯以知识为主,而是死死盯着学校给的学术出版经费,使得知识与专著也开始有了买卖的意味.正如杨科就拿通奸一事威胁赵茹萍说: 他要给我们一百万,过去的事我真的既往不咎.拿二十万我出精装豪华本的«风雅之颂»,那八十万就存到你的存折上. [6]在金钱的诱惑下,知识不再是崇高的,知识分子也难能坚守自己的良知与信念了,他们开始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了精神的迷失.其次是权力与学术相勾结,使得知识分子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开始动摇了信念,迷失了心智.在«风雅颂»中多次出现把职称㊁名誉㊁经费作为权力交易的砝码.如李广智通奸被杨科发现时,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向杨科许诺帮他升为正教授,并评上国家级模范学者,奖金五万元.李广智作为学校的领导,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帮助杨科来满足一己私欲,他滥用权力的同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于是,李广智这类知识分子在权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不再具有自我审视的能力,开始走上精神迷失的道路.赵茹萍为了能评上职称,获得相应的待遇和权力,先是杂揉抄袭别人的论文形成自己的专著从而评上了副教授,后又将杨科的«风雅之颂»变为自己的«家园之诗»,阎连科将这些知识分子的剽窃行为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这些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弄丢了道德信念,反倒把剽窃当作了理智气壮之事,黑白颠倒.当下权力与学术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能坐着冷板凳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盯着学术背后的权力,知识分子和学术都不再纯粹.最后,知识分子当前边缘化的现状让不少人在焦虑化的境况下开始了精神迷失.当前社会从文化中心转向经济中心,之前旧的文化价值体系崩坏,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几经聚散仍未形成,于是,知识分子开始在新旧文化价值取向之间表现出虚无性与迷茫性.学生们不爱听杨科的诗经课,常常是两百多人的教室最后只剩十几人,面对这样的现状,杨科有心无力难以改变.无人听课也从侧面映射出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现状,他们不再是社会围绕的中心,一时又难以走出边缘化现状,于是,知识分子们开始陷入精神迷失的状态,像 零余者 一般,一边自怨自艾一边寻找新的信念支撑点,杨科就选择了落荒而逃回到自己的老家,可是,这种逃避性质的逃离只会让知识分子在精神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时代原因,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 软弱性与伪善性也是造成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主要原因.杨科的软弱主要表现在抓到自己妻子出轨,却没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回到粑耧山脉的老家时,又没有勇气对老乡们坦白自己的现状;去清燕读书前面对玲珍的表白也是唯唯诺诺,不敢说出对玲珍负责的话,面对导师让他娶自己的女儿,也只能百般顺从.由此可见杨科是个软弱的知识分子,他没有维护自己尊严的勇气,也没有跳出来指正不公的气魄,他因自己的软弱而丧失了知识分子的骨气,没能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走上了精神迷失的道路.伪善性无疑加速了杨科在精神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回到粑耧山脉的杨科受到老乡们的重视与崇拜,这份崇拜使杨科停止了自我审视,开始自欺欺人,他营造出自己要做学术研究的假象,以救赎天堂街的小姐来找回属于知识分子的阶级优越感,杨科沉醉于老乡们以及和天堂街小姐们的夸赞之中,从中建立起自己畸形的自信心和信念支撑.对于始终喜爱他的玲珍,杨科年轻时未能对其负责,自己找不到立足之处时又想着回到玲珍这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是十分自私又虚伪的做法,当玲珍去世之后,仅陪葬了自己的一套衣服就企图将之前对玲珍的伤害都一笔勾销,从始至终杨科都只是一个怯懦的索取者.至此杨科已不再是有清醒独立的意识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软弱伪善㊁随波逐流㊁自欺欺人的庸人了,这也标志着他的精神因自身的劣根性而彻底迷失了.由此可见,时代的大环境是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潜在诱因,知识分子内在的软弱性和伪善性则是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根本原因.3㊀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阎连科曾在采访中提及最初计划将这本书命名为 回家 ,后来朋友觉得不合适,就又取名为 风雅颂 .正是 回家 二字体现出阎连科对知识分子精神迷失后的态度,正如在«风雅颂»中杨科在城市中走投无路时,回到了养育他长大的粑耧山脉.可见,当知识分子在城市中难以维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精神迷失时,阎连科认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就是回家,回到乡村去[7].虽然33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静文:论阎连科«风雅颂»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阎连科笔下的粑耧山脉有众多的苦难,但他始终坚信乡村拥有的淳厚与忠诚是城市所不具有的.«风雅颂»中的玲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乡村的美好象征:与杨科妻子赵茹萍出轨相比,玲珍始终对杨科一往情深,这是忠心与坚定的象征;当杨科落魄而归时,玲珍没有多问,再次一心一意地坦诚接纳,这是宽容与大度的象征.但乡村真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吗?可能未必.杨科在城市可谓是节节败退,不仅自己家庭破碎,自己的学术抱负也未能成功,于是,他选择回到养育自己的粑耧山脉.老乡们虽然善良淳朴,但也有着难以避免的愚昧性与落后性.他们认为杨科家能出大学生就是风水好,便把他家的门楼扒着分掉了,他们崇拜知识分子,却只是一味地盲目崇拜,将自己家的孩子领来让杨科摸头,认为摸了头就能考好成绩.这种将知识分子神圣化的扭曲态度,一开始确实让杨科从中获得了自尊心与虚荣心的满足,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真正懂得杨科的人,盲目地崇拜让他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之中:老乡口中的我和城市中受挫的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为了维持老乡们的崇拜,杨科不得不营造各种假象来使他们信服.起初,杨科对天堂街的小姐们是以教化者的身份出现,给他们钱,让她们从良过正常日子,后来,因春节无处可去的杨科竟与天堂街的十几个小姐们共度佳节㊁荒淫作乐,其中,对这些天堂街的小姐们进行诗经的讲授这一场景,是对杨科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堕落的最大讽刺.最终,因教化小敏没能如愿,兽性爆发的杨科杀死了小敏的丈夫,落荒而逃,本想回到粑耧山脉重建精神家园的杨科以失败告终.乡村确实有着城市的宽厚与仁慈,它没有尔虞我诈,少了城市中的虚假刻薄,但它的落后性也同样是必须正视的硬伤,从乡村长大并走出去的知识分子,再回到乡村寻求安慰时,会发现这里不再是自己脑海中的那般美好模样,在城市中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回到乡村,只能是一时的逃避,不能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乡村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就像杨科回到老家所见到那样: 回到村头时,我知道我家除了倒塌,没有别的啥,可我还是要固执的往我家里去. [8]只可惜,这份固执换来的依旧是失败.杨科杀完人后,又回了一趟北京的家,发现妻子和李广智明目张胆地生活在一起了,自己的著作也被妻子抄袭后出版,没有了杨科之后,妻子的生活更加如意了起来,他的突然出现则更像是一个破坏者,面对妻子提出离婚的要求,找不到一席之地的杨科再次踏上了逃离的道路,城市这个家是彻彻底底的不再属于他了.乡村回不去了,城市又不再被接纳,杨科成了真正的飘零者.乡村和城市都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阎连科在书的结尾为以杨科为代表的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们创造了一个 世外桃源 诗经古城.在古城里,有天堂街的姑娘们,有和杨科一样精神迷失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在一起过着荒淫无度的 大同生活 ,每个人都无比满足,这也正是他们精神彻底迷失堕落的表现.这座古城是作者虚构的,它的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并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归宿,可见,阎连科最终也没能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给出正解.或许,正如阎连科所说:每一个人的 回家 ,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物质的家园,但人类发展到今天,每一个人可以说都是没有精神家园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其实都是精神上的丧家之犬.杨科,的确是一次失败的回家,但他所做的,却是人类普遍的对 家园 的那种努力的寻找.人类只要是一代一代地延续,那么这条 回家 的路,就要一代一代地走下去. [9]对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审视和精神家园的重建依旧是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与探索的重点.在«风雅颂»中阎连科将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现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价值的立足点,未能营造精神家园的尴尬处境进行充分展现.阎连科用讽刺的笔墨对知识分子的软弱与伪善进行批判,将知识分子被利益与权力迷失了心智进行揭露.虽然«风雅颂»一面世就受到不少争议,但他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与警醒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参考文献:[1][2][5][6][8]㊀阎连科.风雅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㊀姚晓雷.何处是归程 由«风雅颂»看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殇[J].文学评论,2009,(1).[4]㊀[美]爱德华 W.萨义德(E d w a r d W.S a i d)知识分子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7]㊀洪治纲,欧阳光明.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 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J].南方文坛,2008,(6).[9]㊀刘我风.阎连科的风雅之颂[N].楚天都市报,2008-06-16(4).4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9卷。

文化反思与道德批判——解读阎连科新作《风雅颂》

文化反思与道德批判——解读阎连科新作《风雅颂》

文化反思与道德批判——解读阎连科新作《风雅颂》赵彬;苏克军【摘要】阎连科小说<风雅颂>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作家通过清燕大学古典文学教师杨科遭遇的一系列不幸而尴尬的"现代性"处境,表明传统文化已在西方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围攻解构下,陷入全面溃败的社会文化事实,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之殇的哀悼与表现,作家完成了对当下流行现代性文化的深刻反思与社会道德批判.【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10)002【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传统;西方现代性;解构;文化【作者】赵彬;苏克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闷和困惑,无论我们吃得饱,还是吃不饱。

而每一个时代的苦闷和困惑,总是最先触及到那个时代最优秀作家的敏感心灵,并将其投影在他作品所酿成的精神世界里。

阎连科的小说《风雅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阎连科正是将我们这个文化飘零时代集体性的精神苦闷和困惑,以知识分子为载体,浓墨重彩的浓缩在他的新作《风雅颂》中。

因此,他的小说《风雅颂》反映的不仅仅是作家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性苦闷和困惑,而是我们时代集体性的精神苦闷与困惑,或者在一个更高的意义层次上说,《风雅颂》反映的是居住在整个现代城市里现代人的集体性精神苦闷与困惑。

这苦闷与困惑就是由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在当下中国偏至性的发展,而使传统文化陷入全面溃败和解构,从而使我们这群生于斯、长于斯、居住在本土而被西方文化武装起来的现代人,因本土文化丧失而被弃绝成了文化上飘零的异乡人,成了文化的弃儿,成了丢失精神家园的无根之人,处于漂泊、异化的精神状态。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面对当前由于传统文化遭到全面解构、国学衰微、世俗文化兴起,西方现代文化盛行并走俏而造成的世风日下、物欲泛滥、教育失范、精神式微、道德沦丧的严重衰败的社会文化现实,小说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对百年西学东进、百年现代化历程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文化反思和批判。

《风雅颂》读书笔记

《风雅颂》读书笔记

《风雅颂》读书笔记《风雅颂》读书笔记阎连科的《风雅颂》中的主角杨科是第三集一个极伤脑筋的形象。

“他懦弱、浮夸、崇拜权力、很少承担、躲闪落下的灾难,逃避应有的责任,甚至对生活中那些敢做敢为的嫖客和盗贼,都充耳不闻一份敬畏之心。

”杨科自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时时约束着自己,端着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一份在这份优越感和各种因自己性格、外因铸就的挫败感中沉浮,矛盾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当他回家撞破妻子赵茹萍与领导时候的奸情时,他首先反应的居然不是愤怒、羞恼等正常人应有的反应,而是自责自己,甚至懦弱的下跪三求他们不要再有下次。

甚至在妻子窃取自己心血《风雅颂》的内容,加以改头换面,而轻而易举地摘得了杨科所梦寐以求的一切,逍遥的和奸夫住起住宅、享尽权力荣耀的背叛面前又的麻木,懦弱可怜。

在沉浸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授课快感中,笨拙、怪诞的不明脸面,甚至是摆出低姿态,卑微可怜地望著目送满堂学生离开。

似乎已经失去了尊严和感观一个普通人对此境况所有的正常的作为和反应。

好似杨科本来就拥有一个病态的和扭曲的自尊,在他人面前总是一副知识分子既然如此的斯文样子,内心则似住着一头恶魔,叫嚣着不可一世。

自我认识和学术追求上的浮夸,这种剪刀差总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

强烈而略带荒诞的对比,轻易地戳破局限性了世人的复杂性——真实的讽刺与在现实的逃奔,自视良好的优越感与源自现实的挫败感的较佳交汇,可以说是带有更深层次的阴暗的阿Q精神。

杨科渴望他的呕血力作《风雅颂》能够一鸣惊人,影响文坛,带来声望、荣耀、权力、钱财……所有他所没有的,和应得到的。

他沉浸在自己想象出的未来里,他带着胸有成竹的美梦,高傲的俯视每一个人,却又承担不了《风雅颂》因资金、因社会问题不被出版社撰写的失败。

在这种刺激下,作出激愤不已又神经质丑事的事,而后“顺理成章”的被利己主义的校领导们以空口好话利诱进了精神病院。

讽刺的是,不能被别人理解认可的《风雅颂》却似乎在精神病院被不同身份的犯人所理解、接受。

欲望的旗帜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出路——长篇小说《风雅颂》、《教授》阅读札记

欲望的旗帜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出路——长篇小说《风雅颂》、《教授》阅读札记

作者: 赵黎明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0页
主题词: 《风雅颂》 《教授》 人文知识分子 物质 权力 异化
摘要:邱华栋的《教授》和阎连科的《风雅颂》是表现当代高校知识分子精神状况的两部长篇小说,二者均以古典主义立场观察现代知识分子的行止,呈现了物质和权力如何腐蚀知识分子的灵魂,从而使其走上异化之路的可怕图景。

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办?两篇小说给出了绝然不同的答案:《教授》试图给人指明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而《风雅颂》则既是一曲知识分子回乡无望、救赎无门、反抗无力的哀歌,又是一篇知识分子无处诉说孤独的心灵愤书与绝望神话。

沉沦与救赎--阎连科《风雅颂》知识分子形象论

沉沦与救赎--阎连科《风雅颂》知识分子形象论

沉沦与救赎--阎连科《风雅颂》知识分子形象论
阎连科是20世纪中国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体
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他的代表作《风雅颂》所呈现
出的沉沦与救赎主题,更是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
经历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阎连科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知识分子的沉沦状态。


《风雅颂》中,他写到“忧愤挥不去,恶思留犹在”,表现出他对
时代的痛苦与失落。

同时,他也提到“背负复仇之仇恨,凤凰涅盘
之心”,暗示着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难以采取果断的行动,而是心怀愤懑,内心煎熬。

其次,阎连科的诗歌中也描绘了知识分子的救赎之路。

他在
《风雅颂》中提到“观复古之尘霞,醉时空与寰宇”,表现出他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
寻求自我救赎的努力。

此外,他也提到“吾有知行合一之方”,意
在表达用自身的实践来拯救自己和他人的信念。

综上所述,阎连科的《风雅颂》呈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
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也展示了知识分子通过对传统文化
的回顾和自我实践,努力寻求救赎的努力和信念。

这一形象论体现
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
子的角色和挑战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阎连科:《风雅颂》

阎连科:《风雅颂》

阎连科:《风雅颂》阎连科:《风雅颂》风雅颂》,定时炸弹再次拉响阎连科就像中国文坛的定时炸弹,他的新作《风雅颂》在辗转几家出版社之后得以问世,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大批知识分子的不安。

《风雅颂》讲述了一个名叫杨科的知识分子荒诞的人生经历。

他是高校里研究《诗经》的专家,当他抱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家中,却发现同为教授的妻子竟然与校长滚在了自己的床上。

接下来的日子,他在高校里先是被讨好,既而被排挤,最终被赶进了高校附属的精神病院。

而在那里,一群“疯子”却给了他大师般的礼遇。

“飞越疯人院”之后,杨科又和县城里的坐台小姐成为知己。

据《怀尧访谈录》透露,因为出版的原因,小说不得不修改了杨科的结局。

即使经过了修改,这样无情的揭露,已经像一弹口水吐在了知识分子的脸上。

在研究会上侃侃而谈的专家教授们,此刻仿佛裤裆里被狠命踹上了一脚,他们的文学胸怀荡然无存,以知识分子和高等院校的面子问题向作者发起了非难。

在羞愧不安中,有人指责,《风雅颂》是在影射北京大学,它对高校的描写过于龌龊。

而阎连科则坦言,“如果你可以正视,高校里边有很多很多事情比我写的还龌龊,只是大家不愿意去面对而已”。

《怀尧访谈录》对阎连科的访谈在搜狐网推出之后,有网友留言:“我是高校老师,高校本身就很龌龊,清华、北大都不例外。

”杨科的荒诞经历诚然折射出了当下学术界的龌龊面孔,但《风雅颂》的意义却不只如此。

我认为,《风雅颂》的更大贡献在于,继钱钟书的方鸿渐之后,它为汉语文学提供了又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杨科是一个一直在“逃”的知识分子,他用学识与修养伪装了自己的懦弱以及对权力的屈服,然而,在高校的象牙塔里,他依然无法逃脱丛林法则的罗网。

他逃回了乡下的老家,却只能从坐台小姐那里借贷人性的温暖。

他唯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是他被迫进去,已经逃离的疯人院。

人们当下的精神处境,不就是这样吗?无家可归的窘境杨科一直在逃,却总是无处可逃,因为时代给了他无家可归的命运。

无以寻归的精神复乐园--论阎连科的小说《风雅颂》

无以寻归的精神复乐园--论阎连科的小说《风雅颂》

无以寻归的精神复乐园--论阎连科的小说《风雅颂》
宋倩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作家阎连科在小说《风雅颂》中以一个农村出生的知识分子的人物身份来探讨当下人们精神的归属问题,通过情感价值的错位和人文价值的偏移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漂泊不定。

他将视角内置于人物的生活体验中,又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漂浮感的书写来批判知识分子精神的无所归依。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宋倩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权力和伦理的双重突围与建构——关于阎连科小说《风雅颂》的一种解读 [J], 冯庆华
2.论转型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失重--以阎连科的《风雅颂》为例 [J], 孙谦
3.论转型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失重——以阎连科的《风雅颂》为例 [J], 孙谦;
4.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的版本对校与修改动因考察 [J], 韩爱强
5.阎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的版本对校与修改动因考察 [J], 韩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荒诞——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的《围城》之比较

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荒诞——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的《围城》之比较

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荒诞——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
的《围城》之比较
裴恒高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本文将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的《围城》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二者在深层内涵上的相似性。

二者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对现代文明背景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进行了露骨的剖析,但其犀利与绝望之余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与信心。

【总页数】2页(P241-242)
【作者】裴恒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生存困境与精神契合——《城堡》与《在酒楼上》、《围城》、《雷雨》比较
2.荒诞世界里的精神突围——阎连科长篇新作《风雅颂》读后
3.论阎连科的荒诞世界\r——以《风雅颂》为例
4.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
5.生存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围城》对人性的审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洪治纲/欧阳光明CCHong Zhigang, Ouyang Guangming【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09年02期【原文出处】《南方文坛》(南宁)2008年6期第101~105页【英文标题】Depravity and Salvation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The Novel Feng Ya Song by Yan Lianke【作者简介】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欧阳光明,暨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阎连科无疑是一位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叙事激情的作家。

长期以来,他总是借助丰沛的艺术想像和狂放不羁的话语方式,不断地深入到当代社会内部,尤其是围绕着各种隐秘的权力结构形态,展示了种种尖锐且又不乏荒诞色彩的人性景观。

特别是在那些以耙耧山脉一带的中原文化为背景的作品(像《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年月日》、《受活》等)中,阎连科不仅生动地演绎了各种欲望喧嚣与人性狂欢的生存场景,还揭示了乡村社会结构中权力之间彼此勾连且又相互倾轧的复杂状态,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极度焦灼与愤懑的精神状态。

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群里,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人像他那样,对现实永远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关系。

也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使得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剑走偏锋”的极端方式,为他内心的某种理想,不断地向各种现实伦理发出巨大的挑战。

这种持之以恒的挑战姿态,在他的长篇新作《风雅颂》中再一次展示出来。

在这部小说里,阎连科以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清燕大学”为背景,通过一位大学教授、《诗经》研究专家杨科的荒诞命运,在充满诙谐和反讽的叙事语调中,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质和精神操守进行了一次无情的解构。

“混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及其生存境域严格地说,《风雅颂》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

从内涵上看,作者对当代中国大学内部的体制结构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域的了解,还只是满足于一些共识性的经验之上,缺乏精深有效的思考。

尽管有人认为,他“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地踹了一脚”①,但其意义也仅限于这种发泄的层面。

从叙事上看,小说虽然延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黑色幽默式的反讽基调,但在处理人物内心深处的一些精神状态时,脸谱化甚至平面化的倾向亦十分明显。

但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让我们产生某种内心的震动和阐释的欲望,主要在于,阎连科非常敏感地触及了中国当代文化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即一种被规则化和制度化的时代病症——它在强大的工具主义实用原则的驱动下,使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不得不接受被现实制度扭曲了的命运。

“事实上,艺术和学术活动的独特和有价值之处,正是它没有直接受控于工具主义风气。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不是着手生产顾客需要的东西,而是追求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②而在实际生活中,实利化的求知和无私的真理性的求知之间的界限却被模糊了,它导致了缺乏实用价值的人文知识分子越来越走向边缘,也越来越失去精英化的角色。

而在《风雅颂》里,主人公杨科尽管对此并没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反抗,但他以自己的生存际遇见证了这一吊诡的现实。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里曾经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神权时代、贵族时代、民主时代,而现在则到了一个混乱的时代。

这种混乱时代的文学特征就是,一切审美规范开始被打破,万物破碎、中心消解,仅有通俗的文学和大众的趣味在蔓延。

“文学生产和消费方式的社会化不能消除早期教育的这种滑坡。

当今大行其道的学术道德是鼓励人们放弃要历经艰难才能获得的快乐,而去追求那种容易获得的、到处可见的乐趣。

托洛茨基鼓励他的马克思主义同志们去读但丁,但他在今日美国大学里却不会受到欢迎。

”③也就是说,在当今的文学教育中,人们对传统经典的强力排斥,不是因为他们渴望开创新的经典,而恰恰是因为经典内在的丰富性“阻遏”了人们的接受——现在的人们再也不愿意去寻找“历经艰难才能获得的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种普遍放弃精神探索的大众审美趣味,现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却不是从知识精英的层面上去大力引导和改变它,而是不断地以制度化的手段来迎合这种趋势,“英语系及相关系科始终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还极不明智地吞咽下一切看上去可以吸收的东西。

这种生吞活剥产生的可怕结局将是自我毁灭:诗歌、戏剧、故事和小说的教学正在被各种社会与政治讨伐的摇旗呐喊所取代。

或者,通俗文化作品取了难懂的大家之作而成了教材”④。

这也导致了那些以思想精英自居的知识分子,在大学里越来越受到排斥。

对于这一情形,美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曾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析。

他认为,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充斥着一种反精英式的平庸主义文化思潮,“19、20世纪的进步运动所针对的是精英特权,以及寡头组织决心以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控制和垄断社会资源。

今天的反精英主义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权力上。

相反,它的攻击目标是各种常被错误地与精英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文化和教育。

繁复的语言、复杂的思想、挑战性的教育,以及高难度的形式,如今都被贴上精英化的标签,因此被认为是件坏事”⑤。

在弗兰克·富里迪看来,这种反精英主义所依据的理论口号是一种庸人主义的民主和包容。

“理想的民主参与的前提,是具有智力和责任心的公民,他们自主地行动,并行使他们的权利。

他们能够批评和接受批评。

他们成熟,具有责任感,乐于对不仅影响他们,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社区的其他部分的事情感兴趣。

当代文化和教育机构发出的信号,显示出并不希望大家按民主理想来行动。

相反,他们希望他们的听众是情绪化的,只对自己感兴趣,缺乏好奇心,尚未成熟。

”⑥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文化官僚看来,担忧大学面临着学术危机,担心变得弱智,或者担心把公众当儿童对待,这些都完全不合时宜。

他们相信所发生的一切,是教育和文化正在变得更包容……包容从概念上说,被认为表达了一种反精英的和参与性的欲望。

对精英主义的敌意现在成为每个希望加入文化精英队伍的人必须具备的。

‘精英’这个词的意义也被扩大到描述那些被认为不是直接与普通人相关或者无法被他们获取的用语、教育和经历。

充斥文化生活的平民主义语言充满了敏感,它用玩世不恭的眼光看待所宣称的艺术和思想上的卓越性。

把一个机构描绘为精英化的机构,常常包含着不赞许和责难的意思”⑦。

这种借助所谓的民主和包容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教育体制,不仅进一步激化了民众智商的衰弱,而且充满了工具主义的实用色彩,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充当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这种体制化的影响之下,那些大学里的知识分子们,几乎不可避免地开始以反精英主义的面貌出现,并以现代文化精英的身份自居。

由此而带来的结果,便是“所有将学术常规化的热心都被当代文化精英们视为应当受到一致嘲笑”,而“那些充满热情地追求自己爱好的个别学者越来越面临着被贴上‘不切实际’、‘精英’、‘脱离社会’和‘边缘化’的标签的危险。

学问、对卓越和真理的追求,不断被描绘为古怪的、任性的和不切实际的”⑧。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知识分子的权威得到一种信念的支持,这种信念认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

”但是,现在,“知识越来越被视为技术性操作的产物,而不是人类智慧的成果。

……知识与其思想渊源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⑨。

割断知识与思想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视为消费时代的产品,这是工具主义对思想价值的否定,也是我们这个混乱时代瓦解精英的一种隐秘的手段。

从本质上说,它消解了知识分子“为思想而活着”这一基本信念。

尽管布鲁姆和富里迪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西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体制,尤其是美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审视一下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现象,同样也会感到惊人的相似。

在中国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各种实用主义的学科正在大面积的滋生,而那些传统的、具有经典意味的人文专业却在不断地萎缩;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不再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能力和教学能力,而是取决于学生欢迎的程度。

它导致了大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坚持以独立的思考和前沿性的探索来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是不得不选择一些迎合学生兴趣和平庸思维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取悦于学生。

就科研而言,大学里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域或许更为严峻。

陶东风就曾指出:“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各个高校都制定了非常复杂、看似‘科学’‘客观’的量化学术评估、学术奖励、学术资助体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制度等等),资金投入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这套评估、奖励和资助体制又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它体现的是高校领导通过学术大跃进、学术GDP来创造所谓‘政绩’、跻身所谓‘强校’‘名校’行列的思路。

结果是,尽管各个高校都制定了非常复杂烦琐的量化考核体制,论文和项目的数量的确是上去了,学位点也增加了,教师——特别是那些能够及时适应这个学术体制的教师——的待遇也的确是上去了,但是学术的质量却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势。

学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浮躁风。

”⑩我们之所以花费上述这些文字来阐释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是想说明,阎连科所叙述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文化现象,也不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发现,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普遍的文化镜像。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说,作为人类精英的现代知识分子,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通过著书立说感召其他人,给他人的精神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们抗拒世俗的诱惑,批判不合理的存在,为真理和正义献身。

即便是在恶的重压之下,也要通过有效的反抗,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就像萨义德所说的那样:“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

”(11)然而,阎连科所塑造的知识分子杨科,显然无力肩负这样的使命。

他在困境面前不是去反抗,而是不断地逃离。

他没有铁肩担道义的气概,而只是在各种潜规则的夹缝中苟且偷生。

在不断的退让与逃离中,他的人格一点点被蚕食,最终留下一个猥琐、懦弱的悲凉形象,变成了一个彻底失去了话语的“零余者”。

在这个意义上说,阎连科给当代知识分子漂亮的脸蛋上留下了一块污点,并非是制造了一起知识分子神话的坍塌事件,而只是展现了现实文化境域中当代知识分子的客观生存现状。

他们渴望重返精英地位,却又不断被社会体制所钳制;他们努力重建理想的价值,却又常常被实用主义所嘲弄;他们试图通过忍辱负重的方式,寻找渐渐失落的人文精神,但利益化的现实却迫使他们最终逃离自我的生存角色。

因此,自我的分裂,几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命运。

“自我”的规训与沉沦尽管阎连科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并没有多少独特的发现,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杨科的精神挣扎过程,尤其是他那充满了自我分裂特征的精神结构形态,还是有些值得玩味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