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体会符号思想。
数学广角《集合》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案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部分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案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案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案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包括长度、重量等方面的测量。

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如下:1、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注重综合运用,让学生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度、重量等方面的基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实践的能力,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度、重量等方面的基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难点: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时安排:5课时。

1、长度的认识和测量………2课时2、重量的认识和测量………1课时3、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2课时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倍数的概念,研究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对倍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掌握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倍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倍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倍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倍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为8课时,具体分为:1、倍数的认识和计算方法……2课时2、倍数的应用1:时间和长度问题……2课时3、倍数的应用2:面积和体积问题……2课时4、整理和复……2课时由于“倍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和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数”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加减法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合理分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合理分配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合理分配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应该分得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研究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并掌握了一些测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接触到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重量单位。

然而,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以及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研究不仅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并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常用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应该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并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生应该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的进率及换算,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应该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并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2.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

在编排上的特点是: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 5)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教材结构分析(思维导图)教学注意点:1、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

因此,在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时应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表象,通过分类归纳出概念特点,从而形成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概念。

2、明确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为推导周长公式和计算周长打下铺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p40第4题)3、完善周长的概念。

教材p41呈现周长的概念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事实上,周长的概念应该包含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过程,进而明确周长概念应该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理解周长的概念。

(1)理解封闭图形。

(2)区分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周长。

(不仅仅是“直直的”图形有周长,圆形或树叶也有周长)(3)渗透“绳测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34—36 页上的例 1、例 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量、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者小组说。

)3、子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 1。

(认识四边形) ( 1 )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 2 )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条直的边四边形有四个角 (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 2。

(给四边形分类)( 1 )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 2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 36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理解;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理解;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即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因为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协助学生理解。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协助学生建立长度观点和质量观点。

2.重视估测意识和水平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点和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水平。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点和质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因为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协助学生理解。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学情分析及教案目标第一单元《时、分、秒》学情分析:学生经常在生活中使用时分秒的知识,但他们可能没有将这些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是以前经常使用的一进位制,而是60进位制,学生可能不适应。

因此,在教案中需要重点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单元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详尽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惯。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情分析:大部分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优良的研究惯,有比较强的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他们的计算基础知识比较结实,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喜欢表现自己,特别适合创设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和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与大家分享。

单元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在解决详尽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应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详尽情况选择合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测量》学情分析:在教案前,学生已经具备了M、分M、厘M、毫M的基础知识,并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M这个单位的存在。

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优良的。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千M和重量单位吨的认识不深入,可能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准确的错误。

因此,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千M的长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估算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估算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估
算时间》
教学目标
- 了解估算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 学会使用估算时间的方法来评估各种日常活动的时间;
-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内容
- 估算时间的定义和意义;
- 通过实例练估算不同活动的时间;
-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教学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导入新知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向学生介绍估算时间的概念,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生活中需要估算时间的场景。

第二步:研究理论知识
-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解释估算时间的含义和重要性。

- 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估算时间很重要,并讨论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

第三步:实际练
- 给学生一些实际情境,比如:估算上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家庭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用自己的估算方法计算出时间,并与实际时间进行比较。

第四步:总结归纳
-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估算时间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实际练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估算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了解他们对估算时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估算时间的方法,并思考如
何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时间。

教材参考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估算时间》教材相关内容。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估算时间》
的简要说明。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合理分配资源,理解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和实际问题解决,对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涉及分配的问题时,仍有可能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配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配的概念,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涉及分配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配的原理和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合理分配资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模型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如分配食物、分配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涉及分配的实际问题,如:“有10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糖果、分配玩具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分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3.《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4.《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如《去年的树》中信守诺言的小鸟;《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质量分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质量分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作业质量分析表
作业人数
24
及格人数
24
优秀人数
14
总人数
24
及格率
100
优秀率
58.3






优点及分析:
1、本次测试整体成绩较好,优秀率达到58.3%。
2、学生计算正确率较高,并且逐步养成了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出错较多的题目及原因分析:
第四题列综合算式73-7*3大部分学生把73写在了后面,失分较多。另外两个综合算式也出错较多。
教师:(签名)
第五题填一填5.47余33的和,除以8,求商,列式为(),有部分同学没有加括号,导致错误。
第六题解决问题2.先求,再求,学生在填写先求什么时,叙述不准确,正确答案为先求其他四个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参加活动。
改进措施:
1、讲解出错较多的题目。
2、学生改错,注意让学生说说是如何错的。
学科:数学第三单元内容混合运算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一、试题整体情况:从整体上看;试题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具体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总体来说考察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并且注意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命题理念。

二、学生测试情况分析: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1、凃一涂;出错率较高的是第1、4、6、8小题;学生大部分都只涂了一种颜色;而没有注意到下面提醒了“两种颜色都涂的图是?”;所以学生在做题期间还不够仔细。

2、画一画;这道题总体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也没看清题意;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导致有学生画了实际的厘米数。

3、辩一辩;出错率非常高。

学生虽然掌握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与特性;但是却没有很好运用到题目中。

4、做一做;考察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学生基本正确。

5、拼一拼;主要考察平行四边形的组成。

平行四边形可以由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组成;可以是梯形;可以是三角形;而要组成长方形的话那么原图形中必须要有直角的出现;很多同学没有拼接正确。

6、算一算;这部分学生总体还不错。

出错最多的是第1、2小题。

第1小题个别同学没有进行单位的换算。

第2小题的话是题目故意有一条边没有标出来;而学生就理所当然的忽略了那条边;导致算出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中第3题错误率较高。

这道题与数学课本中的一道题比较类似;所以学生在做题期间可能没有去认真的读题和理解题;从而多算了一条边导致错误。

三、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读题;做完检查等。

2、要注意学过知识的巩固。

3、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4、多做测试和分析;力争在考查教与学的同时;也能够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导向的作用。

5、继续探索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千米的认识》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科学需要实验.但实验不能绝对精确.如有数学理论,则全靠推论,就完全正确了.这科学不能离开数学的原因.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帮助大家学习数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分析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富饶的大海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程标准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2.要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与同伴交流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单元教学难点
单元核心
探究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及一个因数中间或未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算理的探究和算法的形成。
文化渗透
(课程开发)
易错题:500×6=300,口算时忽略了5×6=30中的0。
2.结合现实情境,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评价
1.注重学生所堂握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学生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进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乘号“×”一三百多年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易错题
(易考题)
易考题:
200×8=500×6= 3×700=
7×800= 900×9= 6×3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
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