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16课_三国鼎立(无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下列图示大致准确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是A. B.C. D.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局面的有()。
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三国鼎立形势图A.曹操B.刘备C.孝文帝D.曹丕5.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东汉②两汉③两晋④曹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
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黢,北元魏,分东西……”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7.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西晋8.《三字经》写道:“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曹丕称帝,国号为魏B.刘备称帝,国号为汉C.孙权称帝,国号为吴D.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9.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10.武侯祠(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其中奉有与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民间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请问该历史人物是A.周瑜B.诸葛亮C.鲁肃D.关羽1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D.袁绍3、刘备在成都称帝是在(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C.吴D.西晋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7、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9、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1、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建立魏国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统一天下1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二、填空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答案】C【详解】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C项正确;ABD都没有完成统一,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某中学史学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的表述和逻辑正确的是史实结论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A.造成民族矛盾的家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B.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展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八王之乱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A.A B.B C.C D.D【答案】B【详解】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推动了中原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江南经济发展起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排除C项;八王之乱与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没有逻辑关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最主要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统治者的措施D.稳定的社会环境【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措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C、D项。
故选B项。
4.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与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D.民族矛盾激化【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君主的腐朽统治与汉景帝无关,排除C项;民族矛盾激化与“乱七八糟”的发生无关,排除D项。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C.孝文帝 D.曹丕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A4纸张2023-2024学年度初一历史人教版第16-17课复习题参考答案(详版)
2023-2024学年度初一历史第16-17课复习题参考答案(详版)1.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爆发的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爆发于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朝末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淝水之战爆发于383年,交战的双方是前秦与东晋,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C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排除D项。
故选C项。
3.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到达过夷洲(今台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C项正确;三国时期台湾称夷洲,排除A项;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而三国时期的台湾称之为夷洲,排除B项;柴桑是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项。
4.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C项正确;其余朝代不正确,排除ABD 项。
故选C项。
5.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A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排除C项。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
第16--17课期末滚动练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达标训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2.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政权是( A )A.前秦B.后秦C.西秦D.成汉3、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C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旨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B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5、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B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8.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A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9、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10.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A.西周的灭亡B.东周的灭亡C.西晋的灭亡D.东晋的灭亡11、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B )A.洛阳 B.南京 C.成都 D.武汉12.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2017-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7-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同学们:时光飞逝,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这一学期你肯定收获了很多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收获的知识攻克下面一道道难关吧!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A.北京周口店遗址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D.陕西省半坡遗址2.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不会遇到的是( )A. 住干栏式房子B. 骨耜耕地C. 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D. 饲养猪狗等家畜3.老师让欣欣做组长。
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下面那一制度的再现啊!()A.推恩令B.王位世袭C.禅让D.大一统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5.中新网11月16日电: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
从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来判断,在这里展出的第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应该是()A.大篆B.甲骨文C.小篆D.隶书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
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黄河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最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地处偏远的西北C.没有参加诸侯的争霸战争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8、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9.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16-17七年级上册第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课件 共41页
返回
2.汉赋
“汉赋” 是一种带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长门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都是 杰出的汉赋名篇。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灵丹妙药 胡说八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脱胎换骨 仙风道骨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佛教、道教 与中华文学
《西游记》
《东游记》
返回
佛教、道教 与中华建筑
大 雁 塔
武当山古建筑群
返回
佛教、道教
与中华武术
太
极
的是( B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D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返回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1.内容:
“史家之绝唱,无韵
记述了从黄帝到 之《离骚》”
汉武帝的历史 2.成就:
——鲁迅
①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
②史书的典范,
文学的杰作
返回
这荆将奏泪易又怒件 起 奏上 涕 水 目轲衣 取 为 前 壮 忼 于路泣寒圆事了起(饯变冠道而士慨是燕“,。,睁行的了(以,为一,徵荆)凄太壮 ,。太高荆宾慷送 歌 去 士高 轲之凉子士 怒客 慨到渐子 轲之 曰 兮 皆渐就声的及一 发们 激了离(又。 : 不 瞋,离车丹)宾去 冲易, 昂击 上“至 复 目士而击 ‘)客兮 冠水都的着 前和变易 还 ,皆去筑风知不。穿边筑唱知“徵水!发,垂,萧其复于,戴,到道羽”之尽泪终萧荆’事还是祭着:荆”调上上涕已兮轲复(者!祀白行轲‘调荆,,指不泣易和为,衣礼,刺轲和风’人既冠顾。水而羽皆毕冠人筑萧秦就们祖。又。寒歌声此白,来们而萧王登都,,,”时即为歌兮车)都垂, 而去,—终—竟司不马肯迁回《史头记一·顾刺。客列传》
【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同步测试(新人教含答案
【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同步测试(新人教含答案初一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同步测试(新人教含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历史知识可以修改的是a、李白的诗歌豪迈典雅,清新壮丽。
他被称为“诗仙”b.杜甫的诗真实再现了时代的变化,风格“沉郁顿挫”,他被称为“诗圣”c、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他们被称为“苏轼”d.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2.司马迁的伟大历史著作是什么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道德经》3.成都北门“司马桥”地名的起源与汉代作家有一定渊源。
作者是a.杨雄b.司马相如c.杜甫d.薛涛4.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游历十余年,回国为祥子传经。
他的主要贡献是a.宣传道家思想b.注释《墨子》c、传播儒家思想D.编辑郑智5.右图所示是初三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作的笔记,其中“4.”后面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人物是a、祖冲之b.顾恺之c、司马迁d.贾思勰6.“人的变化”的图片由“人的变化”的图章显示。
他的书是a.《史记》b、朱水晶c.《伤寒杂病论》d、《齐民要术》7.《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 上汤灭夏② 齐桓公称霸③ 商鞅变法④ 赤壁之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通过右图所示的作品可以发现的历史事实如下: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二、非多项选择题9.辨析:张良是汉高祖时期的一位读书人,为了更好地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他认真研读了《史记》,并深深地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
课文中有个错误。
请指出并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一、达布卡布二、9.错误:张良研读《史记》。
理由:《史记》创制于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编纂。
此时,西汉王朝已经建立了100多年。
张良是秦末汉初的人物。
研究《史记》是不可能的。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18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
第17--18课期末复习练李仕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2、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3.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D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处政权是( B )A.北魏B.西晋C.东汉D.三国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C )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②实行麦稻兼作③双季稻的栽培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6、(2018太原模拟)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期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7.“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D )A.手工业发展情况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农业发展情况8、西晋政权骤起骤灭,其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根本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阶级矛盾的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9.与“魏晋南北朝”“南方安定”“北人南迁”“奠定基础”等关键词相近的历史事件是( C )A.赤壁之战B.西晋短暂统一C.江南地区的开发D.孝文帝改革10、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D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B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洛阳12、(2018无锡宜兴)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八王之乱”有关。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_17课期末复习练新人教版
第16--17课期末复习练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C )A.羌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B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C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C )A. 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C. 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6、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B )A. 大都B. 夷洲C. 琉球D. 天京7.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20千米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25千米。
这充分说明了(A )A. 统治阶级的腐朽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制糖技术的发达D. 丝织技术的高超8、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D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9.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
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这一规定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A )A. “八王之乱”B. 西晋灭亡C. 十六国的建立D. 西晋的统一10、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_18课期末滚动练新人教版
第17--18课期末滚动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C )①匈奴族②蒙古族③羯族④氐族⑤羌族⑥鲜卑族⑦朝鲜族⑧壮族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⑧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⑧2.在汉朝,南京只不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县城,而在东晋南朝时,却发展成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这种变化表明( D )A.古代经济重心在南方B.北方人口都迁到南京C.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C )A. 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C. 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4.两晋南北朝是众多民族政权分裂对峙的时代。
如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政权正确的是( B )A.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宋B.①西晋②北魏③宋④梁C.①北魏②西晋③宋④梁D.①北魏②西晋③梁④宋5、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B )A.匈奴族 B.藏族 C.氐族 D.羯族6.东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能恢复中原。
祖逖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成语故事是( C )A.破釜沉舟 B.卧薪尝胆 C.闻鸡起舞 D.问鼎中原7、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20千米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25千米。
这充分说明了(A )A. 统治阶级的腐朽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制糖技术的发达D. 丝织技术的高超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时练 新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课练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它就是()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3.《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A. 佛教B. 基督教C. 道教D. 伊斯兰教5.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A.《论语》 B.《史记》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6.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18.下图是一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它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附近? ()A.南京 B.西安 C.北京 D.洛阳9.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开来的直接原因是()A.佛教本身的欺骗性 B. 佛教经典的大量涌入C. 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D. 历代高僧和传教10.道教把一个著名人物尊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他是()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老子1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A.秦始皇陵兵马俑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12.秦汉时期出现了一些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其中著有《论衡》的是()A. 范缜B. 司马迁C. 王充D. 张衡13.文物就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能够反映秦朝历史的是()A B C D14.与“千手观音”“普度众生”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A. 佛教B. 基督教C. 伊斯兰教D. 道教15.河南的名胜古迹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密切关系()A.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B. 佛教的传播C. 基督教的传播D. 伊斯兰教的传播参考答案21-15 BADCB ACBCD ACDAB3。
【初中历史】2018秋季学期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习题: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可打印
知识梳理.纸的发明: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纸,原来容易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生活时代东汉末擅长外科手术,他研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的最早的纸。
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的地震仪器。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一部数学名著。
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C.后期对纸的普遍使用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张衡 B.张仲景知识点二3.地动仪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器(A.测定地震震级的仪器B.东汉时期编写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著作主要总结)秦汉时期东汉时期战国到秦汉时期华佗和张仲景我国古代“医圣”是指()C.思邈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和孙思邈张仲景和李时珍佗和李时珍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为他做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答:西汉早期,我国已有世界上最早的纸;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书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张衡制造地动仪,是5.如图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发明,它能测量地震方向,它叫答:地动仪用铜制成,内有一根铜柱子,外有八条龙朝八个方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16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15--16课期末滚动练李仕才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2.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3、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的共同点包括( )①都创立于东汉末年②都以治病的方式进行传道③对贫苦人民有吸引力④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5、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B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6.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7、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里的“他”是( B )A.董仲舒 B.司马迁 C.曹雪芹 D.司马光8.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 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9、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
华佗现在已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
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B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提出“治未病”理论④编制“五禽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0.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二、非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17课期末滚动练
李仕才
第16课三国鼎立达标训练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
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2.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政权是( A )
A.前秦
B.后秦
C.西秦
D.成汉
3、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C )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旨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B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5、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B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8.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A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9、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10.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11、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B )
A.洛阳 B.南京 C.成都 D.武汉
12.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二辨析改错
西晋的历史非常短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前秦的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统一。
【】改正:
(2)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出现在东汉、魏、晋时期。
【】改正:
(1)ד前秦”改为“西晋”。
(2)ד东汉、魏、晋时期”改为“西晋末年”。
三、材料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2)当时的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少数民族,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内迁各族中哪个少数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的什么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答:(1)鲜卑族匈奴族羌族氐族羯族
(2)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3)氐族;前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从,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