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兴灭国继绝世”分封先代贵族的后代为诸侯是为了保留贵族的血统。由此可知A项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这句话在周初是正确的,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追求政治文明应该继承政治制度,而不是延续先代血统,所以C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兴灭国继绝世”,血缘宗族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的重要部分。

2.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答案】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

对乡民进行宣讲”,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

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B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4. 《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

A. 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 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 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D. 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对官员察举孝廉的奖惩措施,“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对察举孝廉不积极的惩罚比较严厉,反映了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的情况,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察举孝廉不积极的惩罚比较严厉。

5. 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决策中心的转移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表明君权和相权的博弈,只是相权转移,难以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的史实,因政事堂是议政的场所,所以表明决策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没有涉及到对地方的事务,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给“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是解题的关键。

6. 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扩大了地方权力

C. 加强了君主专制

D. 导致了冗官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等信息可知,该做法使职权集中,具有较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B。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的做法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冗官局面,排除D。

7. 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

A. 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

B. 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

C. 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

D. 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这并不能说明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故A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解除了边患,故B错误;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夺得帝位,说明明朝的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故C正确;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说明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有影响,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但材料反映了分封的燕王夺取了皇位,据此即可得出“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的结论。

8.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不一定是反映地方官僚腐败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这一题眼,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

9. 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 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 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 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雅典权力机构对于不会演说的“弱势”一方会因同情而作出有利于“弱势”一方的决定,这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当时辩论在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