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研究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促进社会治理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尚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促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深入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困境1. 公众认知度低我国大多数地方立法仍然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普通公众对地方立法的认知度较低,缺乏了解和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
2. 参与渠道狭窄目前,除了少数地方实行了一些民主参与制度外,绝大多数地方立法的参与渠道较为狭窄,公众参与的形式和途径单一,很难形成广泛、深入的参与。
3. 反映问题滞后在一些地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不畅,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无法被及时解决,影响到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果。
4. 参与主体单一目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主体仍然以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为主,社会组织和普通群众的参与意愿不强,形成了参与主体单一的困境。
5. 参与效果不明显尽管一些地方尝试在地方立法中引入了公众意见征求的机制,但参与效果并不明显,公众对地方立法影响力和决策结果的质疑较多。
二、解决途径1. 宣传教育加强对地方立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认知度和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2. 拓宽渠道拓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可以在地方立法的过程中,设置多种形式的意见征求和参与渠道,吸纳更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
3. 强化反映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问题反映机制,畅通公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政府部门要及时回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提高地方立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拓展参与主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经费支持等方式,促进更多社会组织和普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2024年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地方立法是构建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过程更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逐渐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我国地方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一)参与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立法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公众参与的范围,从单一的社区事务扩展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体现了我国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立法的重视,也反映了公众对自身权益的关注。
(二)参与方式日趋多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式也日趋多元。
例如,地方政府通过网上论坛、在线调查、听证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公众意见,为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参与渠道。
三、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一)公众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地方政府在立法过程中逐步扩大了公众参与的范围,但公众的参与意识仍需提高。
部分公众对立法过程及自身在立法中的角色缺乏认识,导致其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
(二)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仍不够完善,如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信息公幵程度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四、完善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增强公众的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完善参与机制,提高参与效率地方政府应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如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信息公幵程度等。
此外,还应创新参与方式,如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参与渠道。
(三)保障公众权益,促进实质性参与在立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充分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实质性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方立法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方立法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不仅是一种民主的体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
我国的地方立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境,公众参与度低、意见反馈效果差等问题屡见不鲜。
本文将围绕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困境1.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在我国,很多地方居民对地方立法的了解程度较低,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他们很少会主动参与到地方立法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中,导致了公众参与度低的问题。
2. 参与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地方立法的参与渠道相对不畅,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导致了公众在地方立法过程中无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立法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 反馈机制不畅即使有一些公众参与机制,但是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导致很多公众的意见无法被及时听取和采纳,使得公众对地方立法失去信心。
二、解决途径1. 提升公众参与意识要解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困境,首先要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强对地方立法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向公众介绍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地方立法的讨论中来。
2. 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地方政府要及时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提供合法、规范的参与渠道。
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站或者在线平台,开展公众征集意见活动,让更多的公众享有参与地方立法的机会。
3. 加强反馈机制政府部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将公众的意见充分纳入到地方立法中来。
政府要主动向公众汇报地方立法的进展情况,增加公众对地方立法的信心。
4. 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政府可以积极地与各种社会组织合作,在地方立法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帮助政府收集公众意见,为政府提供专业性的建议,从而提高地方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公众参与是保障民主、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现代化立法制度建设的基础。
然而,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立法中的民主性、话语权和公平性。
本文将探讨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困境一:拿不到“入场券”首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最大困难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不畅。
政府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定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往往信息公开不足、渠道不畅,许多群体无法获得真正的参与机会。
即使能获取信息,很多公众也无法应对繁琐的立法文本,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决途径:政府需要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建立合理、便利的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听证会、专家论坛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公众在“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氛围中建言献策。
困境二:看不到实际效果其次,许多公众对自己参与地方立法的有效性怀有疑虑。
即使能参与,很多公众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意见被真正采纳,更不能看到自己的建议得到实际落实。
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就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缺乏实际效果。
解决途径:政府应该充分评估公众建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尽量多采纳公众意见。
同时,政府应当公开展示公众建议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后续效果,让公众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增加公众的信任和参与度。
困境三: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再次,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在现实中,一些利益集团或个人会利用各种手段限制或干扰公众参与,从而影响政策立法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此外,一些公众对于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可能面临的威胁、打击等问题感到担忧,也限制了其参与积极性。
解决途径: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建立公正的审批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各类干扰公众参与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公众充分享有制定地方立法的权利,保持广泛、平等、充分的参与机会。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呼声。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民主建设,增强政府合法性,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地方治理提供更加科学、民主、法制化的保障。
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定的困境。
本文将从困境的角度出发,探讨解决途径。
1.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前提是公众对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认识,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公众对地方立法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刻,对地方立法主权和地方自治的理念认识不足。
2.公众参与渠道单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需要有相应的渠道和平台,但现实情况是,公众参与渠道单一,大多只是象征性地设立了一些听取群众意见的会议或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缺乏具体措施和实际操作。
3.公众参与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包括地方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合法性、地方立法实施后的效果等。
但现实情况是,地方立法的信息不够透明,不太容易获取到相关信息,公众对立法的了解受到限制。
4.公众参与诉求难以实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目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但现实情况是,公众的参与诉求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有些涉及到利益关系紧密的地方性立法,公众参与诉求难以得到实现。
增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法制教育,普及地方立法和公众参与的相关知识;二是加强媒体广告宣传,对地方立法和公众参与进行更好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丰富公众参与方式和途径。
线上渠道可以采用网络民意调查和网络讨论等形式,线下渠道则可以举行公众听证会、专家讲座等。
3.提高立法透明度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网上立法信息公开平台;制定立法公示实施细则;加强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跟踪监督。
建立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诉求机制,可通过设置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公众提供法律支持和协助,帮助公众制定诉求方案以及法律维权建议等,从而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舆论环境的逐渐开放,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渐成为趋势。
然而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却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欠缺。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民主法制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高度重视。
但是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往往缺乏密切的联系和交流,甚至对公众意见不闻不问,导致公众参与意识薄弱,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
其次,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难度。
在现实中,由于法律知识和立法专业技能的不足,公众无法直接参与到立法的具体过程中,而且地方政府也往往缺乏与公众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公众很难在立法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这些困境,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和方式也需要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首先,要营造公众参与氛围。
政府要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扬民主理念和法治精神,争取公众对地方立法充分认可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电视访谈、听证会、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为公众提供参与渠道,使公众能够了解立法进程、参与立法讨论,并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要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培训计划,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强立法专业人士的培养和选拔,提升立法水平,促进垂直顶层立法能力的提升。
最后,要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与机制。
政府应积极构建公众参与立法的平台,使公众意见更容易被获取和处理。
此外,还应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健全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支持。
总体来说,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困境主要是专业性不强、难度大、参与氛围不浓等等原因。
为解决这些困境,政府不仅需要进行立法知识的普及和公众能力的提升,也需要重视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处理,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立法的目标。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公众参与立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促进法律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增强公民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和尊重。
公众参与立法活动不仅能够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与民众的交流互动,更可以反映广大公众的诉求和利益,提升法律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因此,对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多样化。
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如网络问卷调查、听证会、民意测验等,以便收集民众意见并促进法律的公正和透明。
然而,公众参与立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程度不均、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效果不明显等。
三、公众参与立法的问题分析(一)参与程度不均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发达地区的公众参与程度较高,而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公众参与机会相对较少。
此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法律政策关注度较高,也更容易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
(二)参与渠道不畅目前,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如网络调查、听证会等,但这些渠道的使用效率不高。
一些公民对于如何参与到立法过程中缺乏了解,而且存在渠道不畅、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三)参与效果不明显尽管公众参与立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公众的参与效果并不明显。
有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未被充分采纳和反映在法律中,导致公众对立法活动的信任度降低。
四、解决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公众参与立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
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民对立法活动的关注度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
(二)完善参与渠道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优化参与流程、提高反馈效率等。
同时,应加强对公民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了解如何有效地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
地方立法论文地方立法实践论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践与完善
地方立法论文地方立法实践论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践与完善〔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够健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效果有待提高。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需要细化参与的实体规则,完善参与的程序规制,建立参与的诉求聚合机制,实现立法机构主导下社会力量的介入。
〔关键词〕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立法法,听证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是立法体现民主、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各级地方立法机关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程序化、法律化方面仍有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践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第一阶段(1979年~1982年)为起步探索阶段。
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这一阶段国家开始注重立法民主问题,在推动公众的立法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在地方立法中,根据地方组织法,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到1980年年底,地方人大常委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自1979年11月29日新疆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集市贸易的布告等三部地方性法规起,各省级人大常委会先后启动地方立法工作,立法中的民主形式基本沿用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主要方式则采用召开座谈会、基层调研等。
第二阶段(1983年~1992年)为逐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地方立法数量增多,地方立法民主化取得新进展。
除了采用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始将征求法规草案意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各市、区、县人大常委会和省级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学者等,有些地方人大开始委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起草地方性法规。
第三阶段(1993年~2000年)为全面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一些地方出现了立法咨询委员,专家论证会,将法规草案公开登报向社会征求意见等方式;部分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尝试公民旁听会和立法听证会,立法参与日趋为公众所关注,各地开始探索制度化的公众立法参与模式。
济南市城乡规划制定公众参与立法研究
济南市城乡规划制定公众参与立法研究路曈,吕媛媛,徐武摘要:2016年以来,为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规划工作改革的有关精神和相关部署,济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管理需要,启动了《济南市城乡规划条例》修订和《济南市城乡规划制定公众参与管理规定》等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加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工作。
现修订后的条例已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并施行,《济南市城乡规划制定公众参与管理规定》业已完成草稿。
本文根据规定制定过程中的思考,剖析城乡规划制定环节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实际困境与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城乡规划制定工作应当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立法工作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与需解决的主要矛盾,确保规定条文能够与当前社会民主发展进程相适应,并切实发挥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公众参与,利害关系人,公众意见,邻避设施1立法背景与指导思想1.1立法背景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有关要求不断深化。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开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是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部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的制度落实。
经济南市规划局党委研究,决定按照规划编制、规划许可和批后监管三个阶段,从加强公众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个角度,分别制定规则,对该制度予以完善。
其中,针对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设计定名为《济南市城乡规划制定公众参与管理规定》。
1.2考虑因素城乡规划的制定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而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不够详细、明确,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
《2024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
环境影响评价(EIA)作为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其公众参与的立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立法成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公众参与的程序不够明确,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和效率,也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一)立法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实施办法;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此外,公众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缺乏独立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公众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
四、解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对策(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实施办法,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几个问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人 民大 学出版 ,
社 21 年版。 00
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o8 > 0 年第 1 期。 2 1 [ 2 陈斯喜 :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法律体 系的主 要特 1] 《
征》 载《 民 日报> 0 , 人 > 1 2 1年3 1 月 2日。 [ 4 徐显 明:论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的形成和 1] 《
蘧
公参地立的个题 众 与 方 法 几 问
口 刘 晓 东
论证会 和听证会等等。除了法律 、 法规 民主立法 、 公众参与是我 国立法制度的一项重 立法座谈会 、 地方立法信息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 使 大原则 。立法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 , 辽宁省人大常 另有规定之外 , 委会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方面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 , 公众对地方立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公开地方立法 信息还应 当及时 , 特别是需要公众反馈意见的信息 , 取 得 了喜人 的成果 。
律体 系的形成( 》 载《 五), 中国人大>O 1 > l 年第 1 期。 2 5
(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大研 究> o2 人 > 1 年第 1 ( 2 期 总第2 1 ) 4期 一2 5—
应当每次审议都要公开 , 要有连续性。所谓完整 , 就 3完善 立 法论 证 。立 法论 证 指 的是 , 立 法 过 . 在 是公开的信息 , 不能仅为法规草案 , 还应有其他相关 程中, 立法机关组织有关专家对遇到的专业性 、 技术 的文件一并公开 , 如法规草案说明 、 审议意见 、 审议 性 较强 的问题 进 行论 述 和证 明 。立 法 论证 的 目的 , 结果报告乃至立法依据等。连续完整地公开法规草 是为立法机关作 出准确 、 科学的立法决策提供参考 案信息 , 使公众对法规草案有一个整体把握 , 提出意 和依据 。但从实际情况看 , 一些地方进行 的立法论 见 建议 的针对 性会 更强 。 证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立法机关对立法论证必 3 . 采用多种方式公布地方立法信息。媒体受众 须精心组织, 选择参加论证的专家必须对论证的问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情况分析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情况分析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是指在地方政府制定或修改法规、政策时,通过一系列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发表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民主决策和提高决策质量。
本文将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案例分析、改进措施等方面,对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分析。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公众是政府决策的直接受益者和承受者,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对决策的实施及效果至关重要。
其次,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防止决策者盲目、专断地制定政策,减少不合理法规、政策及决策导致的社会冲突。
最后,公众参与能够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素养,促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滞后。
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具体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对立法决策的了解渠道不多,参与的渠道有限,导致公众参与的整体程度较低。
其次,参与者质量有待提高。
公众参与过程中,往往出现参与者多是利益相关者、有组织利用公众参与平台推动自身利益的现象,普通市民参与的机会较少。
再次,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回应,导致公众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说明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情况。
以地方城市规划立法为例,该地方政府制定城市规划法少有公众参与,导致最终的规划法不符合市民的实际需求,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公众对政府决策不满的情况。
这一案例表明,公众参与是规范地方立法的必要条件,能够避免制定不合理的法规及政策,增加市民的满意度。
要改善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公众参与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的参与机制和制度。
政府应当提供一系列透明、有效的参与途径,如公众听证会、网络征集意见等,方便公众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其次,加强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分析,确保公众意见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
政府应当建立科学的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意见和建议。
论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
关键词 地方立法 公众参与
中圈分 类号 : D 9 2 1 . 8
一
法治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3 - 2 1 4 ・ 0 2
的法律意识 和法制观念 显著提高 , 不仅保证 了地方法规 的顺 利贯
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 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
信 息 。就这层 面来看 , 地 方政府 享有主 动权 , 而 公众则 显得 比较
被动 。 另外 值得一提 的 是在参与 地方立 法活动 时 , 公众 提供 的建
参 加听证会 在 以前公民立法参与意识较弱,并不关心法律法规如何出 设性意 见和反 映的 问题常 常得不到立 法部 门的重视 ,
( 二) 公 众参 与地 方立 法 的方 式比较 单一
现 阶段让 公众直接 参 与地方立 法最 主要 的途径 是开展 立法
法有 利于 唤醒 公 民主 体意识 , 增强 公 民责任 感 , 提高 公 民管 理 国 听证会 , 但在 实践 中这一 方式大都过 于注重 形式 , 搞排场 , 导致公
是否有 利于地 方立法 活动 的展开 , 都还值 得探讨 。 法规的公平、 公正和完整。当地方立法机关的权力不断扩大、 责 否真 实可靠 、
任不断减少, 而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迭时便容易引发公
众和立法机关的对峙, 滋生社会矛盾 因此,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 三) 公 众参 与缺 少平等对话 机制
i ▲{ I } I 占毒 ▲ 金
◆ 城 乡建 设
2 0 1 3 ・3 ( 上)
论地 方立法 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浅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内容摘要: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法制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开门立法”让公众广泛的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已经成为民主法制建设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问题完善地方立法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公众广泛参与地方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也是地方立法二十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
法学视域中的公众参与,更多关注的是公众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的权利,其理论基础为民主政治。
公众是指广义的公众,即除了立法机关以外的所有公民或团体,包括专家等社会精英阶层。
[1]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是指在有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吸收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权利义务将受法规内容影响的利害关系人及拥有涉及立法中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与立法程序,表达意愿,发表意见、建议并对立法运行及其结果施加影响的活动。
[2]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形式很有限,主要有: 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公民讨论、书面征求意见、公民旁听、委托社会力量起草法案、列席旁听、媒体讨论等。
各地有权立法的地方人大常委会纷纷采取听证的形式,借此作为提高立法质量的一种新的手段和途径。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进行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方面的实践。
如:湖北农民参与地方立法;重庆委托律师起草法案;上海中学生参与《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过程。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性在逐渐增强。
但由于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起步较晚,所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程度有限,公众的热情不高,公众参与表达不足与过度并存。
(二)存在的问题1、立法信息不够公开,公众的知情权不能充分落实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正式的法律对国家立法及地方立法的公开事宜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没有法律的约束,立法机关完全拥有自由处置的权力。
浅谈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
浅谈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摘要:地方立法是立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立法相对国家立法有其特点。
同时,公众参与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公民所重视,公众不仅仅要参与政府管理,立法工作也需要公众的参与。
地方立法作为更加细致,与公民联系更紧密的立法活动,公众参与在其中更有着深刻的意义。
而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存在着不少缺陷,亟待解决。
关键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途径在我国现有的“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模式下,所谓地方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专门的技术,制定、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笔者觉得以上概念是一种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立法活动,它仅仅是在说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具有审议和通过法律的权力。
然而立法是一个呈体系化的特定活动,它是由提案权、起草权、发表建议权、审议权、公布权等一系列的权力所组成的。
《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由此可见,立法不是政府独有的权力,公众也有参与立法的权力,只有充分保障公众的立法参与权,才能保证立法从提案到法律公布以及实践中的立法监督都符合科学化和民主化,因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法律依据(1)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立法是一项国家事务,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宪法赋予了公众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活动中的参与权、提出意见和建议权、监督立法机关以及其工作人员立法活动权。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公众参与立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公众参与立法不仅有助于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能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对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为立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公众参与立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立法机关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网络征集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此外,公民还可以通过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和议案的提出等方式,间接参与立法活动。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公众参与立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度不够高,部分公众对立法活动缺乏了解和关注。
其次,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宽和优化,以便更多公众能够方便地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
此外,公众参与立法的效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部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采纳。
四、影响公众参与立法的因素
影响公众参与立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公众对立法活动缺乏了解;二是公众的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公众对立法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立法机关的公开透明程度和沟通机制有待加强,以便更好地听取和吸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五、改进公众参与立法的措施
针对。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IA)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旨在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的考量。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其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问题仍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立法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的过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立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缺乏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立法。
2. 参与渠道有限: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相对有限,缺乏便捷、高效的参与途径。
3. 法律保障不足:现行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保障措施不足,如信息公开不充分、听证制度不完善等。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一)立法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统一、系统的法律规定。
这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环保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部分公众对环境问题缺乏关注和认识,导致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部分公众对自身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足,也影响了其有效参与。
(三)参与渠道和方式有限当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和方式相对有限,缺乏便捷、高效的参与途径。
如部分地区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环境信息;听证制度不完善,听证程序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果和公正性。
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报告
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报告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地方性法规立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的进展和改革。
此次调研的意义在于:1. 增强法治意识:调研过程中,可以对全体参与者进行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大家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任。
2. 改善地方立法环境:通过调研,可以找到地方性法规立法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地方立法环境提供参考。
3. 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的进展:调研能够了解地方性法规立法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短板和不足,加强工作推动力。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1. 文献研究: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研究报告的调研,梳理出地方性法规立法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实地调查:选择了多个地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地方性法规立法的实际情况和运作机制。
3. 面对面访谈: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立法机关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他们对地方性法规立法的意见和建议。
4. 问卷调查:针对相关群体,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通过以上的调研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的调研结果和分析:1. 地方性法规立法环境优化的需求:(1) 立法部门的协同合作不足,导致法规的制定难以协调和一致。
(2) 法规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和透明,容易给特定利益集团以机会。
(3) 法规制定的依据和数据支持不足,缺乏科学性和预测性。
2. 地方性法规内容和效果的改进:(1) 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调研和评估工作。
(2) 应加强对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力度,确保实施的效果和成果。
(3) 需要注重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法规的知晓度和遵守度。
四、建议和对策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1. 建议加强立法部门的协作合作,确保法规的制定过程更加高效和合理。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众参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作为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公众参与立法也逐渐被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法律进步的关键性措施。
本篇论文将对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为立法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近年来,公众参与立法逐渐成为我国立法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和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包括网络调研、公开听证、专题研讨会等形式。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公众参与立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三、公众参与立法面临的问题(一)立法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在公众参与立法的过程中,部分立法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较低,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果。
有些法规在立法初期或执行阶段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相关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二)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尽管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多样,但公众的参与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
一些公众对于复杂的法律问题理解不足,无法深入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也难以充分激发。
(三)参与程序不健全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序尚未完全规范和完善。
有的程序存在环节冗杂、耗时过长的问题,降低了立法效率;有的程序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导致公众对立法过程产生质疑。
四、解决策略(一)提高立法信息的透明度应建立完善的立法信息公开机制,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同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可获取性。
(二)增强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应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深入参与到立法过程中。
同时,建立健全的公众组织和引导机制,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此外,应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和形式,如引入网络投票、线上研讨会等互动性更强的形式。
(三)完善参与程序应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公众参与程序,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要求。
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立法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领域,公众的参与成为了立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公众参与立法,不仅能够增强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还能够提高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本文将对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公众参与立法的重要意义(一)增强立法的民主性民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而公众参与立法正是民主在立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通过广泛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立法过程能够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多元诉求,从而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
(二)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公众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立法过程中,公众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帮助立法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本质,从而使立法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因信息不全面或判断失误而导致的立法偏差。
(三)促进立法的公正性公众参与立法可以对立法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立法过程中的权力滥用和利益偏向。
当公众能够参与到立法过程中,他们可以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行平衡和协调,确保法律法规在分配权利和义务时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四)增强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如果法律法规是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制定的,那么公众对其的理解和认同度会更高,从而更愿意自觉遵守和执行。
相反,如果立法过程缺乏公众参与,公众可能会对法律法规感到陌生和抵触,导致实施效果不佳。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主要形式(一)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公众参与立法方式。
立法机关在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后,通过官方网站、报纸、电视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在线留言等方式反馈自己的看法。
(二)立法听证会立法机关就特定的立法事项组织听证会,邀请相关利益群体、专家学者、普通公众等代表参加,各方在听证会上发表意见、进行辩论。
这种方式能够让不同观点直接碰撞,使立法机关更全面地了解各方诉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研究
在2008年春先后召开的省级地方人大会议上,一些地方人大的省级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公众参与制定规
章的地方性立法案。
为此,受到了这些地方广大公民的热议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笔者作为其中的公众之一,想结合这些省级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
法案的情况,对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问题作一浅探。
关于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的意义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而立法关乎民生,理应更多体现公众参与。
目前,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立法层面,开门立法、公众参与的理念已经日渐得以体现,这让人欣慰。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政府规章的制定过程中公众的参与还较有限。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章的时候,根本不让公众参与,只是政府有关部门在闭门造车。
个别地方政府制定出来的规章脱离实际,操作性很差,影响了政府的工作质量,群众很不满意。
因此,规章制定的公众参与,不仅是立法和决策民主化
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从而提升立法质量。
除此之外,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之意义,还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政府规章制定过程中,保障规章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
从全国而言,有利促使政府规章的公众参与纳入全国法制建设轨道,让全国公众参与政府规章的制定工作有法可依,并能够充分体现全国公众参与程序和实体的权益依法保护。
二是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有利于依法规范政府在规章制定过程中的行为,促使各种利益主体有序、有效地参与;有利于依法督促地方政府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充分吸收涉及方方面面的公众意见,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有关地方性规章。
三是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有利于政府在依法制定有关规章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公众的权利而明确规定:凡是县以上各级政府规章的制定工作,不管是否与公众利益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公众都有权参与及提出意见。
也就是说,“公众参与”应成为政府制定规章的一项法定程序。
关于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为省级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这些“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议案叫“好”的同时,感到“公众参与”确实还需解决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公众参与”确实还需解决随意性的问题。
因为按照现行法律,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不是强制性程序,这实际上就给了政府部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制约了公众的参与。
二是“公众参与”确实还需解决缺乏民主性的问题。
因为公众参与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无立法动议权;公众意见只是在行政机关内部研究,不予公开说明,没有反馈机制,立法进程不透明。
三是“公众参与”确实还需解决存在模糊性的问题。
因为公众参与的概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何为公众、如何参与,参与方式和参与范围也不清楚。
由于程序不明,缺乏可操作性,所以保障公众参与权的机制目前尚还缺乏。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都尚待通过地方性立法的相关条款来予以解决。
关于公众参与制定规章的地方性立法必要条款的设置
参与的前提是知晓。
因此,在“公众参与”的地方性立
法中,至少有必要设置如下相关条款:
一是应当设置规章发布征求意见之形式的条款。
即应通过设置这一条款明确规定:县以上各级政府所有规章的制定,只要是列入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的规章,起草部门在形成规章送交本级或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前,都必须通过网站、媒体等多种形式发布征求意见的公告。
二是应当设置规章发布征求意见之途径的条款。
即应通过设置这一条款明确规定,征求意见的途径应该多样。
即应对媒体上如何发布公告,如何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何采取委托等形式,如何确定公众座谈会为规章制定的必经程序,如何把开放式听取意见、听证会、论证会作为规章制定的选择程序,如何弥补网络、媒体等覆盖范围不足的缺陷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三是应当设置公众参与规章制定具体操作方法之条款。
即应通过设置这一条款明确规定,必须严格区分座谈会、开放式听取意见、听证会、论证会的概念,明确各类会议的召开目的和具体程序,便于起草部门的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