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文化景观的构成复习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景观与地理、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景观与地理、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景观与地理、文化
源地与文化区
第三节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四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最新地理高一-高一地理文化景观的构成复习 精品
人教版地理选修一知识输理与课堂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考点搜索】文化景观的判断和区分【教材分析】◆知识纲要文化的概念广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文化要素:认知型、规范型、社会型、器用型文化形态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器用型文化要素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社会型、认知型、规范型、艺术型等要素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自然界原有的事物的构成文化景观: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文化景观与不是所有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是文化景观文化事物、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文化现象:文化景观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景观的人类生产生活的景观类型: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学习目标:1、了解广义和狭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分类2、理解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学习重点;文化的分类和文化景观的分类◆学习难点:1,区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2,区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重要图释:图3.2-----图3.5 “指南针”“云南傣家竹楼”“京剧剧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形态,所以它属于物质文化。
云南傣家竹楼背景的原始森林多少受到人为的破坏,但森林的功能性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属于自然景观。
而竹楼本身反应的是与当地的生活有关的文化内容和一种村落的建筑形式,属于物质文化景观。
京剧体现的是人们美学感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属于精神文化。
龙门石窟反映的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宗教信仰,属于精神文化,也属于文化景观,同时也说明精神文化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式。
【学习策略】该内容主要需要区分概念,采用判断的办法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例如区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可根据功能性来区分,未受人类影响,或者只受到人类间接的、轻微的或偶然的影响而原始的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景观为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功能变化)后,就成为文化景观。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教大纲版选修1
●备课资料一、中国的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昔日这两地的人都以会做生意而出名。
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两个地方。
而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
中国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韵。
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
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杂声,使宅内保持着安宁恬静的气氛。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
这样单坡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性。
山西、陕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这样可以防风。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黟县西递村民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蒲城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它的特点就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州民居的最显著特征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人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据说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二、“中华民族”族称考田晓岫在详细考察和分析后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舜名“重华”。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6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内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景观: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3)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地理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往往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能反映地域文化:江西婺源月亮湾的空间格局是“宅高田低”,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民居建筑形式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对内适宜聚族而居,对外则可以共御外敌,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景观色调、色彩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白色的墙可增加室外采光条件、弥补多云少光的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发达海外商贸活动的生产特点和节约、简朴的风俗习惯(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思考中国的古城墙、欧洲的古城堡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征?答案封闭性、防御性。
1.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3)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如下:民居特点反映的环境特点黄土高原窑洞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北方民居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冬季寒冷,降水较少新疆平顶屋屋顶平,墙厚窗小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蒙古包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江南民居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湿热云南傣族竹楼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青藏高原碉楼平顶,门窗少,墙厚高寒,光照强东南亚民居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因纽特人冰屋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终年寒冷2.地域文化在城镇建筑上的体现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格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城市发展历史短,受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欧洲城市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建筑物风貌杭州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风光城市”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建筑结构中国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2022·湖南地理)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
高中人文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
高中人文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
Ⅰ.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文化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具有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精神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有些精神文化也有物质形式。
Ⅱ.文化景观的构成:区别于自然景观:即自然界的原有事物,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也要区别于文化现象,如街头表演。
·文化景观概念: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文化景观分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油田、棉田等。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长城、清真寺、金字塔等。
Ⅲ.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⑴功能性:即创造和使用每种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目的,因而,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
如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纪念碑。
⑵文化景观最主要的特性是:空间性和时代性。
a.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的表现:①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文化景观是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同类文化景观,可能相差很大;功能意义不取决占据的空间大小。
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大小差别很大。
②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不同地区有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如南北方的差异)。
b.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
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如长城、烽火台等)。
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它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如: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不仅是佛教的圣地,还是当地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Ⅰ.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文化景观的构成及主要特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文化景观的构成及主要特征文化景观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与分类广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许多精神文化也具有物质形式。
2、文化景观的构成概念: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之间也可能相差很大,文化景观的功能意义并不取决于其占据的空间大小。
每个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
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必然带有创造和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或转化。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及类型:1、自然景观:类型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五大连池、泰山、华山、庐山、嵩山、云南石林、天涯海角、武陵源、茂兰气象气候景观春城昆明、吉林雾凇、泰山日出、巴山夜雨水文地理景观境泊湖、北戴河、千岛湖、白洋淀、长江三峡、壶口瀑布、太湖、漓江生物景观香山红叶、鼎湖山、梵净山、卧龙、青海湖鸟岛综合景观长白山天池、博格达峰、西双版纳、大理苍山洱海、九寨沟、锡林郭勒草原1、人文景观:类型旅游资源古建筑景观平遥古城、武当山古建筑群、岳阳楼、丽江古城风土民情景观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文化艺术景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文化景观与环境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指示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景观的建设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文化景观”知识点梳理有关《文化景观》的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并且该部分内容容易与政治学科相联系,掌握它的概念与规律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一、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1. 文化景观的空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即使同类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也不同。
(2)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2.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性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二、文化景观的判别和区分1. 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洪、泰山日出、高山流水等。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的文化活动留在地球表现上的印迹,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园林建筑、泰山上的各种石刻等。
2. 文化事物与文化景观的区分具有文化景观两个基本特性(空间性、时代性)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才是文化景观,特别是看其空间位置是否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而不一定具有物质形态。
如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火车因无位置的固定性而不是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主要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对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紧密的农业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2)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②由于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中地理总复习能力训练:文化景观
"【把握高考】2018高中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能力特训33文化景观练习"一、选择题(4分X 15= 60分)1 .下列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环境与其他三幅明显不同的是()龙门石笫东方明珠苏州园林龙胜梯田ABC D解读:龙门石窟、上海东方明珠、苏州园林反映的是精神文化环境,广西龙胜梯田反映的是自然环境。
答案:D2. 关于下面两幅农业景观图反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乎恢丘陵A. 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B. 不同自然条件下,耕作方式不同C. 反映精神文化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多D.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解读:自然环境对反映物质文化环境的景观影响较大,对反映精神文化环境的景观影响较小。
答案:C(2018上海模拟)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息息相关。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 文化景观多样。
读我国部分地域文化区示意图,回答3〜5题。
3. 以下景观图中,反映③地区地域文化的是()解读:③地区为黄土高原,该地区的典型民居为窑洞。
答案:B4. 黄河从下游到上游依次经过的文化区是()A. 黄土高原一内蒙古草原一新疆荒漠绿洲一青藏高原文化区B. 华北平原一黄土高原一内蒙古草原一青藏高原文化圈C. 华北平原一黄土高原一内蒙古草原一云贵高原文化区D. 东北黑土一黄土高原一四川盆地一青藏高原文化区解读:黄河自下游到上游依次经过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答案:B5. 关于我国部分地域文化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区的代表音乐戏曲是评弹,具有精巧灵秀的风格B. ②地区的古老水利灌溉工程是坎儿井,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C. ③地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适应草原游牧生活D. ④地区的传统服饰是吊袖藏袍,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解读:④地区的传统服饰是吊袖藏袍,主要是适应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答案:D读下列景观图,回答6〜7题6.能够体现“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地域文化特色的是A. aB. bC. cD. d解读:b图是我国的江南园林,以“粉墙黛瓦,竹影兰香”为建筑特色答案:B7 •最能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是()A. aB. bC. cD. d解读:d图为我国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的,也适应降水少的气候特点。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文化、文化景观与旅游活动-3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文化、文化景观与旅游活动-3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文化、文化景观与旅游活动考纲要求一、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
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
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
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
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与地理、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与地理、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文化与地理、文化景观
及其特性
第一节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二节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61文化景观课件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解析】 第(1)题,玉石是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经过 变质作用形成的。第(2)题,“金镶玉”的实质还是奖牌, 只不过在形式上作了一些(yīxiē)变化,添加了玉的元素, 属于形式变化但实质没有变化的文化扩散类型,即刺激扩 散。第(3)题,中华文化经各国运动员带回国内,能极大地 扩大中华文化的扩散空间,带回后必然会与当地文化相结 合;文化扩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各取所 长,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知①~②的文化扩散类型 为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 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 项大豆的传播属迁移扩散,而中国“礼”文化的传播,四夷是 逐步接受的,因此属于传染扩散,话剧在中国的传播,先在学 校兴起,后流传社会属等级扩散,而天津附近相继建立绿色食 品基地属传染扩散。第(2)题,可用排除法。文化扩散以人或传 媒为载体是肯定的;文化扩散的内容可以是精神文化也可以是 物质(wùzhì)文化;文化扩散的范围扩大可以因综合国力的增强, 也可能是由于
空间
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是 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 属于文化景观的判别
标准
时代性
文化景观带有创造或 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
特点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 定时代的产物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一 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 化景观,了解该地区 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
变化轨迹
功能性 各种文化景观对人类 社会都具有某种功能 意义,即在人类社会
中的文化功能性
人类创造每种文化景 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文化景观的功能性可 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 否已在人类作用下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十单元讲文化与文化景观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十单元讲文化与文化景观第讲文化与文化景观考能联动提升考向真题探究考题优化演练第讲文化与文化景观考基自主落实一、文化景观的构成和主要特性.概念: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并通常附加在地表之上的。
创造人类创造物需要二、文化景观与环境.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影响文化景观的和。
()自然环境对景观的影响最为明显。
()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存在。
()文化景观的建设应顺应对自然环境产生无害的影响。
功能形态农业文化局限性自然发展规律.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通过文化景观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和环境。
()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源地: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最初产生的地方。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同文化系统.文化区()含义:(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如语系、政权、农业区、工业区等。
()特点:范围边界有实有虚与不一定重合。
()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如图)。
文化事物有大有小自然区甲:文化地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乙:文化地区。
丙:文化地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内蒙古文化副区。
东部农业西南少数民族农业西部游牧文化源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文化要素源地)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的产生地。
在地图上表现为点状分布。
另一种是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在地图上表现为面状分布。
四、文化的空间扩散.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类型:甲:乙:。
.作用:有利于文化的。
各种形式文化传承扩展扩散迁移扩散发展和繁荣【图表解读】()甲是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地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乙是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主要通过移民扩散可能形成新的分布区。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选修一知识输理与课堂练习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考点搜索】文化景观的判断和区分【教材分析】◆知识纲要文化的概念广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文化要素:认知型、规范型、社会型、器用型文化形态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器用型文化要素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社会型、认知型、规范型、艺术型等要素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自然界原有的事物的构成文化景观: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文化景观与不是所有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是文化景观文化事物、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文化现象:文化景观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景观的人类生产生活的景观类型: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学习目标:1、了解广义和狭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分类2、理解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学习重点;文化的分类和文化景观的分类◆学习难点:1,区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2,区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重要图释:图3.2-----图3.5 “指南针”“云南傣家竹楼”“京剧剧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形态,所以它属于物质文化。
云南傣家竹楼背景的原始森林多少受到人为的破坏,但森林的功能性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属于自然景观。
而竹楼本身反应的是与当地的生活有关的文化内容和一种村落的建筑形式,属于物质文化景观。
京剧体现的是人们美学感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属于精神文化。
龙门石窟反映的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宗教信仰,属于精神文化,也属于文化景观,同时也说明精神文化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式。
【学习策略】该内容主要需要区分概念,采用判断的办法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例如区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可根据功能性来区分,未受人类影响,或者只受到人类间接的、轻微的或偶然的影响而原始的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景观为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功能变化)后,就成为文化景观。
也可根据成因来区分,自然景观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
再例如文化要素与文化景观的区分是由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确定的,文化景观不论大小、形态,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其空间位置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的文化要素构成文化景观,否则不是文化景观。
【教学内容】[知识归纳]文化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比较【文化和文明:文化出现的历史较长,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文化的历程就有多长。
文明出现的较迟,它以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和城市的形成为标志。
【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文化就是科学知识B . 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C .精神文化是指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D .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属于文化范畴2、下列属于物质文化的事物是:A .巴西的狂欢节B . 法律制度C .信息高速公路D .生产工具3、下列有关精神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图3-1A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B . 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C .意大利歌剧和世界名画属精神文化D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属于精神文化4、下列地区与其农业景观组合正确的是:A . 阿根廷—精耕细作的农业B .珠江三角洲—混合农业C .东南亚—商品谷物农业D . 西欧—大牧场放牧业5、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同是被利用为耕地,但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耕作方式不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东北平原为棉花的生产区B .华北平原一冬小麦种植为主C . 长江中下游春小麦、水稻种植普遍D .海南岛以种植蔬菜为主二,综合题:图3-1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2)乙地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3)丙地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4)丁地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 为主。
3.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考点搜索】 文化景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材分析】知识纲要:含义: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都具有某种功能意义功能性 成因:人类创造使用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的目的城市雕塑:美学享受功能举例 烽火台:信息传递功能寺庙:宗教活动场所表现: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文化景观 空间性 每个文化景观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或稳定的的特性 意义:反映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举例 我国东部平原旱地、水田的空间位置相对稳定形成不同耕作类型的文化景观反映不同的农业自然景观和耕作系统含义:文化景观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时代性形成: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学习目标:1、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景观的形式。
2、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学习重点:文化景观的特性◆学习难点:文化景观的空间性◆重要图释:图3.8 “寒山寺”这一景观的空间性表现在其位于苏州城外,功能性表现在一千年来主要是当地的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时代性表现为佛教文化继续延续的同时,其旅游功能表现越来越明显。
【学习策略】本课在分析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后,分析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特性。
在具体了解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烽火台、古长城、宗教建筑、聚落和耕地等景观的特性。
而分析文化景观的特性应从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说明此处的文化与其他处不同,从而体现了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如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
文化景观是当地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创造的,这种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体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如龙王庙、古长城等。
这样既联系了前后的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知识归纳]【拓展迁移】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体现了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指示意义: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材料(竹楼)和结构(高脚)既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
黄土高原的窑洞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少雨干燥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环境状况和文化特征。
北京的四合院的住宅结构特征(四周有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四合院正房、厢房的配制,反映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间地位的差异。
龙门石窟反映当时(北魏至唐代)该地区(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佛教)和造像艺术水平。
【知能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文化景观中,按文化景观与自然关系的亲疏划分,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文化景观是( )A.南昆铁路、都江堰水利工程B.北京故宫、攀枝花市C.基塘农业、西双版纳竹楼D.泰山旅游区、虫神庙2、“从北京西直门北的西土城路,以及北三环路北的土城河附近留下的低矮土岗.可了解元朝大都城北城墙的景观”,这段话反映了文化景观的是( )A.空间性B.功能性 C .时代性D.指示意义3、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作为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 )A .空间性B .功能性C.时代性D.指示意义4、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而火车不是文化景观,这说明文化景现具有( )A.多样性 B .空间性C.时代性D.复杂性5、下列有关文化景观基本特征的说法( )①空间性是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在人类作用下已成为了文化要素的关键尺度②功能性可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为文化景观③时代性体现着文化景观创造和生产时的文化特征④根据空间性可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是文化景观A.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D.③④二、综合题6、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图3-2中塔是佛教中的一种专门建筑,原本是埋葬佛骨的建筑物,井作为佛教的象征,供信徒顶礼膜拜。
它的最初形式如图所示。
印度的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多层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且形式多样,如图中其他各图所示。
它位于佛寺中心,不但埋有佛骨而且藏置佛经,在塔内供奉佛像,便于佛教徒们膜拜。
佛塔原是属于专门的佛教建筑,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功能逐渐扩大了。
佛寺中自从有了佛像,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塔面占据了主要地位。
塔被移至佛殿之后,殿的两旁或佛寺旁的塔院里,作为佛教的标志,塔仍要占据好的位置,所以凡山岭高耸之地、山腰显著之处、江河之滨都成了建塔的胜地。
所有塔的所在地,使之成为城郊的风景点,游人的好去处.图3-2(1)试从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三方面分析佛塔这一文化景观的基本特点:(2)中国塔的外型与印度塔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些事实你如何理解“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3)从古到今塔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3.3文化景观与环境【考点搜索】文化景观的生态要求【教材分析】◆知识纲要:原因: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属于社会活动表现在形态和功能上自然环境对文化对物质文化景观影响突出景观的影响只是产生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的文化景观与影响程度在减弱,影响并非绝对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的文化景观对环境有利文化景观对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文化景观对环境有害环境的影响文化景观能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分布文化景观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环境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能够反映人文社会环境特征◆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有关的资料、图象和事例,综合分析文化与环境的关系2、了解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3、了解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正、负两方面4、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学习重点: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上和形态上◆学习难点:自然对文化景观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重要图释:图3.13 “农业景观”说明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且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上和形态上。
锡林郭勒草原(牧场景观)的功能为发展畜牧业,其形态平坦、辽阔,反映了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地形。
浙江沿海平原(农田景观)的功能为发展水稻种植业,其地表形态低、平,反映了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原地形。
热带山麓茶园(种植园景观)功能为茶叶生产,其地势有起伏、地形坡度小,反映了热带湿润气候、丘陵地形。
菲律宾梯田(农田景观)功能为发展种植业,起地势起伏较大,反映了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地形。
图3.15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在长江支流岷江上,是历史上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
在今四川省灌县一带进入成都平原。
过去常发生水旱灾害。
都江堰工程地理位置选择适宜、规划完美、布局合理。
它通过都江鱼嘴引水,宝瓶口分水,飞沙堰和人字堤溢洪,这样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