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第十三章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_长江三角洲复习教案1

合集下载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现代化大都市、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中考地理第十三章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复习教案

中考地理第十三章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复习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中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在“2联系与差异”中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3环境与发展中”要求:“根据资料,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策略用教学课件引领课堂教学,用学生活动材料增加学生参与地理课堂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 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1 一课时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1 一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地理位置、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农业和工业的特点、城市和交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实例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资料:收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地图、图片、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区域,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区域的实际应用和区域合作的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区域合作等情况。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了解?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理解这些自然特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结果。

江西省近年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三章 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 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长江三角

江西省近年中考地理复习 第十三章 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 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长江三角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三章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三章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三章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1的全部内容。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长江三角洲的景观,请大家说得出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二、出示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出示自学提纲(一)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主要包括、南部和省北部地区。

2.位置:位于的下游地区,濒临和。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为主。

地势 ,河网,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

4.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四、疑难探究探究:河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五、教师小结依据板书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新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新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着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
练习布置作业
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条件?
读图教材56页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图
分析讨论:
1.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等
2、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
水乡: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3、阅读材料,学生介绍上海的印象,了解浦东开放开发二十几年的巨大变化。
4、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完成55页活动题
3
10
7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附案




上海的知识点: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2、我国最大的城市
3、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4、对长三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文化和旅游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
教学难点
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附案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位:
1)、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四、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主题二:
基础知识:核心城市—上海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条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探究o思考】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liuxue86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长江三角洲的景观,请大家说得出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出示自学提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范围:主要包括、南部和省北部地区。

2.位置:位于的下游地区,濒临和。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为主。

地势,河网,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

4.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四、疑难探究
探究:河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五、教师小结
依据板书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
2.检查完成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