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3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办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妻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矛盾。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矛盾的方式是()A、依靠传统关注人性B、加强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着重规范D、提高公众道德水平分析:选 C。

依据资料“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不难看出,这是经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应选 C 项。

孔子的思想着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资料要旨意欲重申“解决矛盾的方式”,故 B 项错误;资料要旨与提高公众道德水平没关,故 D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聚集了孔子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

《论语》的问世表示 ()A、儒学形成真理化、思辩化的理论系统B、儒家思想拥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分析:选 B。

题干《论语》中“对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的记录,反应了儒家思想拥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应选 B 项。

3、孟子以为“天子不可以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益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看法。

并以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因而可知,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数有常D、天人感觉分析:选 B。

资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示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应选 B 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期间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期间的孟子,故 A 项错误;“天数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 C 项错误;“天人感应”相同是西汉董仲舒的看法,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向来有“背反”式神往——其欲将社会各样制度所有推倒的激动,只表示它对现实社会深怀无望而其实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坏。

这反应了道家()A、对国家一致平定的激烈盼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神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分析:选 A。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1、(2018·长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选 D.据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D项.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权力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解析:选C.题干“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取得票拟谕旨权力,故选C项.3、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选 B.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膨胀,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最终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4、(2018·茂名调研)清朝前期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主要目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财政开支解析:选 B.题干材料表明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一切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5、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选D.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 项正确.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6、(2018·开封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管理B、中央集权加强C、专制主义削弱D、地缘政治特点解析:选A.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管理,故选A项.7、(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基本国策,其目是要用儒家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内容大为增加.——《从〈大明律〉制定看朱元璋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治国思想相同之处.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吸取历史教训、统治目及特点角度说明.(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内容角度分析不同;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从本质角度归纳.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商丘高三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 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与朱元璋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没有涉及官僚政治体制终结,故D项错误.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权解析:选 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3、(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清史稿》:“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内阁学士地位尊崇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解析:选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可知重用内阁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表明内阁学士地位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内阁,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4、(2018·孝感统考)明朝宦官专权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解析:选 B.据题干并结合明代宦官制度相关内容可知,明代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宠信,因而宦官专权体现出了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5、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明朝内阁并非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是中央机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以达到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以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6、(2018·滨州期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对户籍政策进行了变革,通过“客籍”“商籍”“卫籍”等户籍形式设置而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人户占籍,进而解决流动人口科举考试资格问题.明朝户籍政策调整反映出()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C、阶级矛盾尖锐D、考试内容变更解析:选 A.明朝中国户籍形式多样性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7、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目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解析:选 B.题干中“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实际上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选B项.明朝实行“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照顾了南方民众利益,故A项错误;科举取士并不能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只是表面现象,实质还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D项错误.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对平民保护形同虚设B、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威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解析:选 D.材料中主要强调是对权势家族法律规定,并未涉及对平民保护信息,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规定可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权势家族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9、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权力解析:选 D.材料“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不能说明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也不是题目选项中“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材料“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内阁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10、(2018·佛山模拟)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A、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B、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C、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D、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解析:选C.题干材料“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说明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故选C项.11、(2018·成都模拟)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造碑运动不能对镇压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不会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号召,体现了地方对中央认同,故D项正确.1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 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顾问职能,故B项错误;军机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沧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历史作用.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督邮制.(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从机构、职权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14、(2018·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51名贡生清一色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大臣在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学子,按照其所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主题,然后选择合适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选定、科考案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论证科考事件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1)科考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充分体现了皇帝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选拔结果是公正,可是出于“稳定”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二: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1)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反映在科考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文化教育事业进步,需要有相当大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感慨.③科举考试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④北方落榜考生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失败.等等)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1.(2018·昆明摸底)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候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只凭契照为之定夺”“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可得出主要是为了对租佃关系进行规范,故选D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主要是规范租佃关系,并不是维护佃农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政府的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维护地主特权,故C项错误。

2.(2018·淄博摸底)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解析:选A。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宋太祖所指的“民”是豪强地主而非一般的自耕农,“藏富于民”就是北宋王朝奉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不断衰退,故选A项。

3.南宋时期,金帝完颜亮南侵及南宋北伐战争后,南宋诏令在两淮地区“许民户租佃”,五年内免税,五年后轻税。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普及农村租佃关系B.募民垦荒恢复农业C.防范金兵南下侵宋D.发展江淮商品经济解析:选B。

据题干中“南宋北伐战争后”“许民户租佃”“五年内免税,五年后轻税”,可知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战后农民和农业需要休养生息,故选B项。

4.(2018·郴州模拟)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选C。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商业发展而带动的,由于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市场份额是一定的,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展又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向市镇转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选C项。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五第3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五第3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2018 ·安徽大附中模 ) 李主“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所”。

李的些言()A、重人的主意志力量B、主展人的个性C、否认了“公理”的存在D、抨了道学的虚分析: B。

李主“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所”体其主展人的个性,故 B 。

理学重人的主意志力量,而李批评理学,故 A ; C与资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所”没关,故;抨了道学的虚,与资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所”不符,故D。

2、黄宗羲在《明夷待》中指出史上的税制度有“三害”:“有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他的点以及所反应的史象被代学者“黄宗羲定律”。

一“定律”反应的古代税制度的缺点在于()A、沿用旧制,有改革B、役深重,百姓困苦C、一种,没有差等D、一征,耗力分析: B。

据资料“有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役深重,百姓困苦,故 B 。

资料并未涉及沿用旧制,有改革,故A;资料没法体一种,没有差等,故 C;资料未波及一征,耗力,故D。

3、炎武在《日知》中:“有亡国,有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而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焉耳矣。

” 资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国”指整此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拥有盲目自傲的心态分析:选 D。

据题干资料“知保天下,而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看法,反应了他的思想中拥有必定的盲目自傲的心态,应选D项。

4、(2018 ·南充模拟 )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热潮期间的主要特点。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全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修业用一致、经世济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潮否认了儒学思想C、对理学批评切合统治者的需要D、爱国“经世”思想获得继承弘扬分析:选 D。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第1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专题六第1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2018 ·湖南十校联考 ) 有学者以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看法的矛盾: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系统与西方的外交来往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西方工业的扩充之间的抗衡。

”这段话 ()A、说了然鸦片战争的必定性B、掩饰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贬斥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D、离开了当时详细历史背景分析:选 A。

依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中国天下宗主与西方国家主权的矛盾,中国朝贡系统与西方外交系统的矛盾,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对外扩充的工业文明间的对抗,也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矛盾使鸦片战争必定发生,应选 A 项。

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看法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分析:选 A。

题干资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应选A项。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民众自觉的,故 B 项错误;资料没法表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 C 项错误;资料不可以反应走在近代化前列,故 D 项错误。

3、美国从 1805 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据不完整统计,1805-1837年的 30 多年间,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 169 箱。

为此美国人丹涅特就曾说过,“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同样,成为很多美国大财富的基础”。

这说明美国对华输入鸦片()A、主假如找寻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B、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C、主假如为美国经济发展累积资本D、为美国黑奴贸易供给资本支持分析:选 C。

据题干,美国向中国输出大批鸦片,为展开工业革命供给资本,应选C项。

美国此时致力于展开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此时美国对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不大,故 B 项错误;早期欧洲殖民者从事黑奴贸易而非美国人,故D项错误。

4、(2018 ·淄博摸底 )1839 年,林则徐草拟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开头谅解她对清帝国最近几年来禁烟措施不知情,而后劝说她在统治的国土上禁止鸦片生产。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3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3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1.(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李贽的这些言论()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解析:选B。

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其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选B项。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解析:选B。

据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选B项。

材料并未涉及沿用旧制,鲜有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单一赋种,没有差等,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征缴,耗时费力,故D项错误。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选D项。

4.(2018·南充模拟)“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五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五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2018 ·潍坊期中 ) 利玛窦 (1583 年进入中国, 1610 年在北京去世 ) 札记中写道:“ ( 中国 ) 凡是人们为了保持生计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其主要依照是当时中国()A、国家一致社会稳固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分析:选 C。

依据资猜中“凡是人们为了保持生计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可知重申的是物质生产,明清期间,我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知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故选 C项。

2、据有关资料记录,明朝的宏观经济状况为:农业占明朝GDP 比重均匀为 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打破20%;政府税收占GDP比重为 3%—9%,均匀为 5%。

依据资料推测当时明朝()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久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钱币分析:选 A。

依据资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最高,应选A 项。

资料没法说明经济总量长久雄踞世界第一,故 B 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项错误;资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钱币,故 D项错误。

3、(2017 ·株洲模拟 ) 在明朝,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生享有免税特权,并且能够泽及后代。

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富投奔缙绅府下。

这会致使()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停减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见迭出分析:选 A。

依据资料可知举人缙绅及其后代终生享有免税特权,小户农民为躲避政府的赋税投奔缙绅府下,因此会壮大缙绅的实力,也会加剧土地吞并,应选 A 项。

4、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质地位与奴婢差不多。

在清朝,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

这一变化反应了()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旧存在D、人身依赖关系渐渐废弛分析:选 D。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解析

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 ( 有称人身牛首 ) ,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录,这些内容()A、是远先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体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供给着农业萌芽期间的信息D、记录着以农立国的大政目标分析:选 C。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鼻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题干资猜中信息反应出农业萌芽期间的信息,应选C项。

耜耒是初期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是想象,故A 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没关,故 B 项错误;以农立国的目标是陪伴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渐确定的,故 D 项错误。

2、(2018 ·乐山模拟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绘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能够益,不可以够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此中矣。

”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改革C、土地私有制确实立D、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分析:选 B。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期间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由,应选 B 项。

资猜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A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不是资猜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由,故 C 项错误;水利浇灌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要素,故D 项错误。

3、(2018 ·郑州模拟 ) 春秋战国及秦汉期间,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计算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 2 年或 3 年为周期。

这类循环论没有科学依照,可是有必定的事实和经验依照。

其主要依据是 ()A、小农柔弱的程度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D、天人感觉的学说分析:选 B。

题干中 2 年或 3 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照是当时农业上推行的休耕制度,应选B项;“小农柔弱的程度”与 2 年或3 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系,故A项错误;“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觉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成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二专题综合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专题二专题综合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 ( 二)( 时间: 45 分钟,分值: 85 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 ·黄冈质检 )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好部是熟习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旧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浸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场面。

对此合理的解说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分析:选 A。

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旧占有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示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浸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场面”表示状况已经有所变化,应选A项。

2、(2018 ·石家庄质检 ) 秦朝此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多数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的看法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广泛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政界常态D、儒学重申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涵养分析:选 C。

据资料“颂扬君主圣明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得出尊君卑臣成为政界常态,应选C项。

孔孟礼的看法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 A 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广泛信条,错在“广泛”,故 B 项错误;资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人的社会任和道德涵养,故D。

3、《·翟方》:“方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法律,号透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妥意。

⋯⋯和二年春,惑守心,方不知所出。

上曰:‘朕怪君,何持容容之,将何以朕道群下?而欲久蒙尊之位,不哉。

’方即日自。

”资料表示 ()A、丞相位高重,皇组成了威B、丞相位高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的大小作丞相任的准D、除了丞相,解决了相皇的威分析: B。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专题综合训练(五)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专题综合训练(五) 含解析

专题综合训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解析:选C。

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实掌宰相之职是太监,故选C项。

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表明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和太监共同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

2、《明实录》中记载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选B。

《明实录》是明朝官修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是官方编撰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差异不会出现截然相反结论,故D项错误。

3、(2018·沧州联考)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

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A、文官体制对皇权制约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解析:选A。

材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制约,故选A项。

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选A。

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

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选C。

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项。

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但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4.(2017·济宁模拟)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专题十-第2课时-能力提升-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专题十-第2课时-能力提升-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三部分-专题十-第2课时-能力提升-含解析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观点。

题干反映了()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B、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辅助作用解析:选C。

据题干中信息,从1978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表明中共中央实际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中地位和作用,反映了中共中央在不断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项。

2、(2018·长沙一中月考)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

”这意味着()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D、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解析:选B。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选B项。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故D项错误。

3、(2018·黄冈调研)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A、严重经济匮乏初步缓解B、经济增长为物价上升抵消C、人民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D、改革现有体制任务紧迫解析:选A。

根据提供表格数据,从1978到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而物价指数却只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可见物资是比较充裕,故选A项。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1.下表是1845—1856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实业救国的探索初显成效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故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中外贸易缩减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题干反映的深层问题,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索出现在19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洛阳期中)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依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瓦解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选D项。

受国际市场影响,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产地,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提供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3.(2018·黄石调研)“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C.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群情若骛”“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表明国人对工商业的看法发生变化,故选C项。

4.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8·潍坊期中)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道:“(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出产。

”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出产”可知强调是物质生产,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故选C项。

2.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 比重为3%—9%,平均为5%。

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最高,故选A项。

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B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D项错误。

3.(2017·株洲模拟)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

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

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范围不断缩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现象层出不穷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举人缙绅及其子孙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小户农民为逃避政府赋税投靠缙绅府下,因而会壮大缙绅实力,也会加剧土地兼并,故选A项。

4.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

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雇工。

这一变化反映了()A.明朝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解析:选D。

据题干,雇主与雇工关系由主仆关系到没有主仆名分,反映出雇主与雇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D项。

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兴起C.全国手工业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知景德镇瓷器、佛山镇铁锅、浙江桐乡县炉头镇铁器品远销全国不同地方甚至是海外,故选D项。

6.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出现标志着()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解析:选C。

据题干可知,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选C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人、财、物流动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朝贡体制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延续和应用”。

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多层次、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一种体制”。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观点予以说明。

(要求:归纳材料中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

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如观点一据材料“7世纪至13世纪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形成,据材料“这一经济圈在亚洲人、财、物流动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朝贡体制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延续和应用’。

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多层次、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一种体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亚洲人、财、物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再如观点二据材料“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目,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缩减,影响了正常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优势地位。

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形成。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

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亚洲人、财、物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贡赐贸易。

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目,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

明朝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缩减,影响了正常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优势地位。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桂林、百色、崇左调研)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土地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表现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租佃普及也反映土地兼并严重,其中土地租金抬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增,价格升高,故选A项。

2.(2018·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浆染很有名,所用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选C。

材料强调是松江棉纺织业所需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浆染所用原料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 项错误;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3.下图为清时期绘制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A.“敬天法祖”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文化政策解析:选C。

此图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重视,表达以农为本治国思想,故选C项。

4.(2018·绵阳模拟)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解析:选C。

据题干可知,历代技术命运背后反映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化,故选C项。

材料中技术变化与周期性动乱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行业技术确实也被严格保密,但是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在于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

5.(2018·湖南十校联考)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 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B。

题干反映了两层信息,第一层体现乾隆时期地方政府设立机局教民纺织;第二层体现乾隆时期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矿产。

教民纺织与允许民间开采矿产,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手工业发展,故选B项。

6.(2018·四川黄金大联考)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20道工序;景德镇《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解析:选C。

手工工场和生产中雇佣关系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描绘了制瓷业20道工序”不能用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实现流水作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瓷器生产过程中专业分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瓷器生产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能用以解释瓷器质量提高,故D项错误。

7.(2018·太原期中)中国古代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力商品化进程加快解析:选A。

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转变”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了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

8.(2018·宜宾期中)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六部,以代表中央并彰显南京特殊地位,南京六部大多只是形式,这一举措有助于()A.改变中央对江南地区长期、有效管理B.提高南京为中心两江地区经济地位C.分割北京六部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D.迅速改变江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