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音乐学家的地位与作用
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思考
巨大冲击 。一些极具地方及 民族特色 的传统艺术形式濒 临
灭绝或 已经消亡 , 化趋 同现象严 重 。 文 因此 , 必须 采取有效 的措施加 以保护 , 以此来弘扬我 们的传统文化 , 保持传统文 化 的多样性 。 促进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 院
的同时通过 自身 的特殊身份给予学生强大的影响力 。使学 生认识 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意义 。 最后 , 他机 较其
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这为高师院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 ” 产保护工作 指明了方 向。 2硬件资源优势 . 首先 , 政策上 的支持使高 师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了
资金的到位 .避 免了 因资金短缺 而造成工作 无法开展 。 同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 中的地位及作用 , 有助 于我们采 取
设和管理 , 建立与传统音乐相关 的社 团, 以此作 为传 承传统
音乐 的平 台 。 于 学生 加 人 社 团 是 基 于 自愿 和 爱 好 , 团 的 由 社
养 的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中小 学 ,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音
乐 教 师 在 音 乐 类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过 程 中有 着 重 要 作 收 稿 日期 :0 o 0_ 6 2 l _ 3- 1 作 者 简 介 : 若 男 (9 4 )女 , 州 师 范 学 院 音 乐 韩 18一 , 郑
构 而言 ,高师 院校 拥有 政府 的政 策支持 。0 5年 3月 2 20 6
日, 由国务 院办公厅颁布 的《 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
保护工作的意见》 特别指 出 :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 、 “ 科研机 构 、大专院校及 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大理论和
系肩 负着 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 培养大量合格 人才 的重 任 , 它培养 的音乐人才对于音乐类 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 、 传 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 高师院校在音 乐类 非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定义,接着分析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遗产的必要性和方式。
也指出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发展现代音乐与保护传统音乐的平衡。
国际合作对于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至关重要。
结论指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每个个体也应该为传承这一遗产尽自己的努力。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挑战、困境、发展、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国际合作、重视、个体、努力。
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和实践的音乐形式、音乐技艺、音乐概念等非物质文化财富。
它承载着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遗产。
音乐作为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增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更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情绪表达和思维启迪,有助于舒缓压力、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们心灵的愉悦和平衡。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滋养。
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
1.2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音乐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技术、表现形式、实践、传统知识和传统艺术形式等,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和认同。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演唱、演奏、创作等形式传承并体现特定民族或地区音乐风格、技巧、曲目以及相关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音乐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古老传统的音乐形式和曲目,还包括各种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儿童歌谣等。
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和实践传承,这些音乐文化传承下来,成为代表着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音乐符号和象征。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这些古老音乐传统,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尊重与呵护。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涵盖了相关的传统知识、技艺、仪式习俗等多方面内容,是文化的综合体现。
通过保护这些音乐文化,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1.2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或表演技艺,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物。
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是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忆和传承。
通过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风格各异,通过保护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和谐。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许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通过保护这些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
是传播媒 介的大 力宣传 。 中央 电视台 如
的青年歌 手电视大奖赛 , 由于加入 了原 生态 民歌 的比赛内容 , 使全国许 多观众
了解并 喜欢上 了原 生态音 乐 。三是教 育。 通过各级各 类学校 的教育推动非物
态文 化在 各级各 类学校 特别 是在高 等
式的, 供大家参观 、 鉴赏的方式外, 就是
舞台展 示 , 如杨 丽萍 的《 南映像》张 云 、 艺谋的“ 印象系列” 。 等 此外社 会各界群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4 3
作者 简介 : 雍敦全( 9 4 ) 男, t6 一 , 四川音 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院长 , 授 , 士研究 生导师。 教 硕
笔者认 为 ,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 多管齐下 。一 是政 府重视 。国家 “ 十二
, 对灾 区文化特
别是羌族文化 的抢救和挖掘 , 得到 了社
种非物 质文化 遗产世代相传 , 在各社 区
五” 规划纲要在文化和 自然遗产保护工
程 中提 出重点 支持 国家重 大文化 和 自 然遗产地 , 加强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 自然 遗 产保护 ,拓 展文化 遗产 传承 利用途
提 出重 点 支 持 国 家重 大 文 化 和 自然 遗 产 地 … … 推 进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利 用设 施 建 设 试 点 。 笔 者认
为 , 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 保 应该从政府 支持 、 传媒 宣传、 学校教 育以及舞 台展演入手 , 以四川音 乐学 并
院绵 阳艺术学院为例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 以及推广等 问题 。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原生 态民歌 ; 四川音 乐学 院绵 阳艺术 学院; 保护 中图分类号 :6 7 J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4 2 7 (0 1o - o 4 0 l 0 — 122 1 )3 0 3 — 3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07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简介:于乐,吉林市艺术研究所,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于乐(吉林市艺术研究所 吉林 吉林 132000)摘要:传统音乐能够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艺术,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以及自信心的作用。
但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未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传承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 传承 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07-02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光辉灿烂,传统音乐品种繁多,体裁形式多样。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有戏曲、曲艺以及民歌等各种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了不断提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在5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46项曲艺、92项传统戏剧、72项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非物质性、地域性、群众性、民众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使其传承具有很大的困难。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1)切实政策与法规的支持。
目前我国文化状态产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依靠口传心授方法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很多珍贵资料、实物流失或者被弃用,也经常会产生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
但是,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应的法律法规。
(2)正确认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将非物质文化和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间的联系进行区分,明确非物质文化指示的对象。
例如古琴乐器自身是物质文化,古琴制作工艺、弹奏手法、传统记谱方法以及口传心授的乐曲调式等综合形成的文化链接。
[1](3)保存与存活交替运用。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是放在博物馆等场所便可以了,例如可以将河姆渡文化摆出来,或将新发现就地保护,采用科学手段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本文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为案例,分析其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出发,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护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他们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我们要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者老者相继离世,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大众对于商业音乐的追求,也影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
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要深入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传统音乐,增加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热爱。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专场音乐会、文化节等形式,将传统音乐呈现给大众,增加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可以采取措施保护传统音乐的原始载体,例如乐谱、曲谱、乐器等,保护传统音乐的资源,为传承工作提供保障。
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传统音乐的宣传与推广。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音乐比赛、音乐讲座等,积极传播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艺,增加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知。
媒体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扩大传统音乐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传统音乐,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推广。
政府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资助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支持民间音乐团体、个人等开展相关活动。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传统音乐资源的保护力度,维护传统音乐的合法权益,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好传统音乐资源不被侵犯。
除了以上措施,个人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传统音乐的珍贵性,积极学习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艺。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知识、参加音乐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水平,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传统音乐活动、购买传统音乐作品等方式,支持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出一份力。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简介:赖雅琳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而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第一章: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多种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保护和传承。
本论文将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二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由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民创作、传承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这一音乐形式具备重要的文化表达功能,并且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而著称。
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拥有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中,通常在社区内进行,参与者涵盖了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形成了一个跨代的传承体系。
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传统,由前辈传授给后代,传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载体,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一音乐形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第三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容忽视,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严重影响着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正逐渐走向衰亡,这引发了文化的丧失,不仅令人遗憾,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这些传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受众,传承人口老龄化,传统技艺临危。
受到商业化、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音乐传统面临被淡化、丢失的危险。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遗,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提倡多种传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发展,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同促进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1.2 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的传承方式面临断代的风险。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程度下降,传承环境的退化也给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了压力。
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得音乐类非遗面临着融合与传统之间的平衡难题,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合理调整。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还受到政策支持不足、资源保障困难、传承人数量稀少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意识传播、提倡多样传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等策略来应对,从而促进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国家财富,需要得到珍视和保护。
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增强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让人们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法律依据和责任义务。
重点加强对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分析
( 能利用 自身 的影 响 力 ,树立 非遗 保护 的 良好 意识 一) 流行 文化 的 巨大 冲击 和 当前 人 学音 乐 教 育的教 学 体 系 ,不但 改变 了人 们 的审 美取 I ,而 且使 许 多 中 国人丧 失 了文 化 自我 保护 口 , ] 与传 承 的 自主 意 识 。因此 ,用 正 确 的理 论 导 向、转 变 学生 的观 念 就 显 得至 关重 要 ,用 丌放 的 教学 观念 来 引 导学 生 的审 美追 求 。注 重 培养 学 生对 本 民族 文化 、本 地 传统 文 化 、传 统艺 术 的认 知和 认 同感 , 能 逐渐 的树 立起 民族 自尊心 和 自豪 感 。学 习 掌握 两方 、 才 现 代 、流行 的 艺术 样 式的 同 时 ,也要 认 知 、感 受、欣 赏距 离 自己 最 近 的传 统 艺术 。 当大 量 的学 生 懂得 本 民族 的 艺术 , 能够 用 音乐 人类 学 的观 念 ,接 受 了 自己 的传统 音 乐 时 ,才 能逐渐 的影 响到 全
一
“ 非遗 ”保护 工作 是 由政 府 主 导 ,文化 部 门牵 头开 展 的 。音 乐 学 院并 不直 接或 主动 承 担 非遗 保护 的任 务 , 并非 直接 当事人 , 因此 “ 非遗 ”和音 乐 学院 业音 乐教 育似 乎类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面 临 的困境
单纯 的就音 乐 、舞 蹈 、礼 仪 、庆 典等 和 音乐 人类 学 相关 的一 些项 甘, 因种种 原 因濒 于 失传 或 正存 失传 的 宵代 表 性 的 民间传 统 音 乐、舞 蹈 、戏 曲艺术 可 认定 为音 乐类 非 遗项 目。 凝聚 着 中华 民 族智 慧 与文 明 的各类 非 遗项 目,与 物质 文 化遗 产 共 同构 成 中华 民 族 的文 化 财 富, 是连 结 民族 情感 的纽 带和 维 系 国家 统一 的基 础 。 其 中所蕴 含 的 中华 民族特 有 的精 神 价值 、思维 方 式 、想 象力 和 文 化 意 识 , 载着 维护 唯 一 一 个拥 有 五 干年 不 间 断文 明史 的 多 民族 承 困家 文化 身份 和 文化 主权 的基本 依据 。然 而 ,土 生土 长 的文 化 反 而 有 些 自卑 ,这 强烈 的 自卑 心理 的 驱使 下, 围观者 悄然 的流 失 , 随着 时 间的推 移 圈子 越来 越 小 ,有些 非 遗项 目随着 老 一辈 艺人 地 故去, 文化 便 也悄 然地 消 失 了。其 消 失是 永 远 的, 不可 再 牛 的 : 是 有 些幸 运 的流 传下 来 的 ,人数 虽越 来 越 少 ,总 算还 在执 着 的信 奉 着 ,虔 诚地 坚 守着 心 灵深 处 的_。 净 土 。 曾经 喧 闹一 时的 文化 空 。 方 间变 得 宁静 了 ,曾经辉 煌 的艺术 也就 成 了如 今抢 救 的遗产 。
音乐在文化遗产的保护
音乐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存在使得历史更加生动,使得文化的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传承音乐的历史悠久,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在时间的流逝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音乐风格都反映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文明的气息,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传统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信仰,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音乐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每个民族的音乐中,都融入了其特有的文化符号。
比如,中国的民歌融合了地域风情、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而非洲的鼓乐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通过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后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具音乐不仅是文化遗产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表现手法。
通过音乐节、演出等活动,可以有效吸引公众的关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如传统的民间舞蹈和戏曲,往往与音乐紧密相连。
现代修复和保育项目可以通过音乐的方法,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通过典型的音乐作品进行现场演出,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音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际案例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少案例证明音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每年举办的全球音乐节,旨在推广和保护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
通过这些音乐活动,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非遗传承人通过音乐演出、教学等形式,积极推广地方传统音乐,增强了人们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同时,这些活动也为年轻一代的音乐创作者提供了灵感,让他们有机会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的音乐作品。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碎片化,许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口头、观察、实践传承方式传播的音乐形式、表演艺术和相关的社会实践、仪式等。
它不仅是文化传统的活体载体,更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承载着民族、地区和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纽带。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社会功能,如团结社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等,对地区发展、民生改善、文化遗产旅游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传承人的衰退和缺失。
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许多传统音乐表演技艺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传统音乐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的衰减和流失。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
现代娱乐市场大量的商业化艺术形式冲击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团体因为缺乏市场价值而难以生存,甚至逐渐退出舞台。
三是信息技术的冲击。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音乐信息和文化体验的方式,很多传统音乐文化因为无法与时代接轨而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三、应对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一是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与记录工作。
通过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全面了解、搜集、整理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摘要】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音乐传统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古老的音乐技艺和习俗,也能够促进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能够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最重要的是,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人们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地区发展、经济繁荣以及国际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地区文化多样性、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1. 引言1.1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促进。
不同地区的音乐传统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精神。
保护这些音乐遗产可以维护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我们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传承历史文化,保护音乐传统音乐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保护音乐传统,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先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从而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音乐传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保护音乐传统,可以使人们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而保护和传承下去。
传承历史文化,保护音乐传统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保护好音乐传统,让它继续在后人中传承下去,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通过口头、视听等方式传承的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传统习俗。
这些遗产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多种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传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播。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传统的完整性和纯正性,同时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后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传承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维护。
2. 正文2.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记录和收集传统音乐的资料、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研究和调查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专业人才从事音乐保护和传承工作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1神州文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杨璇卿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文化馆摘要:我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也是浩如烟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可是现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机,本文将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传承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保护我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引言:“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有包括京剧、昆曲艺术等在内的469项成功申报。
”这些成就更加显示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担忧,那就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尤其是民间音乐,一旦那些民间老艺人去世,这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研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意义重大。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生命力,它能够通过几个简单的音符加上音乐技巧、形象等手段传递出人特有的感情;其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为大多数民间音乐都是跟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音乐也是展现文化的另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生活习惯等可能都在音乐中得以体现;最后,音乐类文化遗产还具有不可复制性,它是这个时代人民精神的体现,如果我们无法加以传承,就算我们保留下文本资料,后期也不可能将其还原。
二.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1.对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片面化对于音乐申遗后会有很多人去开始保护和研究音乐类文化遗产,可是他们的方向极具有片面化,这些学者一般只关注民间音乐,对于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也很少有人涉及,尽管民间音乐在音乐类文化遗产中占据了最主要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类型的音乐,只有将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加以研究,保护和传承,才能使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许多传统音乐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化的进步,许多人转向了更现代化、时尚化的音乐形式,传统音乐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许多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乐手无法继续居住在他们原来的地方,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中断。
由于教育体制和商业化的影响,很多人对传统音乐缺乏认识和理解,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为了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音乐乐手和传承者的扶持和培训。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传统音乐的传承者提供经济支持和场地保障,同时加强传统音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力度。
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也应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收集和保存力度,建立音乐档案馆和音乐保护中心,收集和保存传统音乐的音乐作品和资料,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活动。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将传统音乐进行记录和传播,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保持传统音乐活力和传承下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年轻一代应该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演奏中去,成为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大众媒体和文化市场也应注意引导社会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大众的音乐审美,提高传统音乐的曝光度和受众数量。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机构、个人的合力,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好传统音乐,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1. 引言1.1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生活和情感的表达,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故事。
音乐传承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递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音乐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维护和弘扬。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为人们建立和谐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1.2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遗忘的危险。
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表达形式和风格各具特色,通过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音乐对个人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舒缓压力,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受,对个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助于维护音乐创作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好传统音乐形式和风格,才能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推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对个人心理健康和民族团结起到促进作用。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宗教仪式、婚礼、葬礼、节庆活动、战争等。
这些音乐传统和习俗与社会团结、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关,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音乐对于人类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融洽能力,还可以加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后代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强化文化自信心。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地方的音乐传统和表演艺术,如北京京剧、粤剧、川剧等,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既关乎历史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稳定,也关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音乐这一宝贵传统的保存和传承,让音乐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到音乐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让音乐这一宝贵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热爱。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变化,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或失去鲜明的特色,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
为此,我们需要深刻思考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音乐艺术传统和文化底蕴。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有利于推广和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以来,中国国家文化遗产局和各地方文化局积极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尤其是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充分说明了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少。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感觉和氛围,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要注意音乐技艺本身的保护,同时还需要注意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
2.传承人才不足在当代音乐创作和表演领域,人才的准备、培养、传承、辅导等方面,更是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影响,许多传统音乐艺术已经失去了很多传承人才。
为了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推动传承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和辅导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音乐学家的地位与作用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田青主讲11月2日晚,继4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在我院成功举办讲座之后,又一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田青研究员在我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二楼举办了题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音乐学家的地位与作用”的讲座。
韩主任于讲座前向田老师授予了2005-2006年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论坛讲座教授证书。
田老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门家,他之前曾在上音举办过关于宗教音乐的讲座,因此本次讲座的内容定为在他近期一直忙碌着的中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及音乐学家在其中的作用。
田老师用极为生动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保留方面的现状,并对在座的学习音乐学的同学提出了要求。
本文是此次讲座的现场笔录,由于时间仓促,内容多有疏漏,特别遗憾的是无法原封不动地复述田老师时而痛心疾首,时而义愤填膺又不失机智风趣的语气。
而我的一些困扰恰恰和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在当前文化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应该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因为多年来对这个领域关注得实在太少。
2000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左翼(?)知识分子发起了关注当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活动。
2001年,以中国的昆曲为首的23个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此殊荣,其中也包括日本的能乐。
日本各大报纸均以头版详细报道了此事,相比较之下,我国仅有几家报社仅用了极小的版面叙述.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光明日报以第一版的右下角,人民日报的以文化版块报道了这个消息。
可见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重要!我们这个民族其实是最不重视文化遗产的一个民族,在抛弃自己的文化上毫不客气!在这一点上,我们远远比不上那些我们看不起的,被我们称为“没有文化”的国家.如今,遗产一词较多出现在法律上。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遗产又代表了什么?我们说法律上的遗产拥有得越多也就越富有。
那么相应的,在文化上,这个国家拥有的文化的遗产就是文化上“富人”与“穷人”的体现。
日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90年代初的时候,可以说日本歌舞伎剧场里只有3、4个人,而就在3年前,我所见到是一场歌舞伎的演出至少有60%是日本人在观看,并且他们都身着盛装。
这个情景就像某次我去台湾时所见到的类似:一群台湾学生在观看昆剧《牡丹亭》时的热情令我非常之惊讶!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支持其自尊心的,除了经济外,真正能赖以自豪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可我们在对待这些历史的时候实却实在无法令我们自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而我们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是惊人的了:49年后北京城的城墙被拆了,一直以来不断地有一些古老的建筑被拆除了让位给新的建筑……让人痛心的不是过去的物质,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种错误。
可以说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一座建筑、一个剧种剧种或歌种正在消失。
但文人的声音、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政府官员的“上进心”比起来实在太微弱了:北京东西巷的平安大街有几个王府,政府为了改造将需要修葺的破旧的明清建筑统统拆掉,盖了一个仿清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北京城门前,梁思成曾经提议在北京城外建造一座新城,保持北京老城的原貌.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
今天,的全中国都在实行这种所谓的“旧城改造”,那些曾经美丽的、拥有悠久文化的古迹就此不复存在。
我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但他们几乎都是一样的,丝毫没有应有的文化上的新奇感,没有城市的特色。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中国的每一个县城都要在它的中心广场上立一个不锈钢伪现代的、狰狞的雕塑,越土的地方,这种雕塑就越奇特,而且一定要铺上草坪,其代价是——把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然后立几个电线杆,更有的地方到处种一种“塑料椰子树”(一种椰子树型的灯)。
所有的历史和美感都在消失。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个词——现代化。
中国近代历史上对文化的打击有三次。
第一次是刚解放时(50年代初);第二次是文革,这次浩劫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无法幸免;第三次就是改革开放之后。
文革好比台风、地震,它是外来的,有时间段的,当时的除四旧是违背绝大多数人的意愿的。
我认为第三次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我比喻为——釜底抽薪。
我个人接触过一个例子:1983年我读研究生时拿了300块钱就跑了半个中国。
那次来到陕西咸阳寻找佛、道教的音乐的原生态资料。
一位农村的老太太告诉我一个七八里地外的一个弥勒寺里有几位尼古唱得很好,于是在步行了大约6个多小时的路程之后终于见到了这个洞窟式的寺庙。
当时我带了最原始的砖头式录音机去录音,并将来不及录制的曲调的乐谱都记录下来。
他们唱得真是非常整齐,曲目也很丰富。
那天整整唱了一晚上,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
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整齐的歌声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达到的,难道文革时期都不中断吗?她们的回答令我吃惊。
首先,这个村子的村民都信佛教,念经作为记工分的一个项目。
再来就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拿秫秸在弥勒佛后面围了一道墙,弥勒佛前面贴了毛主席的像,有人来了就唱“亲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人家走了以后继续唱她们的(‘经文歌’)。
我在1982年的时候曾经想研究佛教音乐,我的老杨荫浏" w:st="on">师杨荫浏先生告诉我,想要研究佛、道的音乐只能去台湾,这就相当于现在去月球上作研究。
到了90年代末我真的去了台湾,我就想起当年杨先生的话。
杨先生亲眼目睹了文革对于北京城的冲击。
然而就如我之前所说的,文革就像一场暴风,但对于中国一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来说,政治力量是达不到的。
中国的普通民众就是传统文化里面一部分,他们就是从那里滋养起来的。
我们城市里的人是无法解释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
当政治的、违背良心的力量来破坏传统文化的时候,传统文化只不过是受了外伤。
文革最厉害也就是1966-1967年中的三个月,之后社会就开始平息了。
我们现在却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都归咎于除四旧上,比起现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今建设性破坏的速度之快、规模之浩大,960万平方公里都逃不过。
现在哪个地方甘愿贫穷?不求发展?这种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与传统文化生存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农村的城市化,它是一种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都没有目前的大。
农村出现空洞化。
10年前我们采风还能找到弥勒寺,而现在到农村去只有小孩和老人,所有年轻人都不在了。
这种经济大潮所带来的文化上的一体化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个巨大的繁荣背后也有被我们忽略的负面影响。
例如民族唱法。
电视一普及,所有唱民歌的都要学宋祖英、彭丽媛。
地方戏除了较大的戏种(例如秦腔)还得以保存外,尤其是南方一些小的地方戏本来规模就不大,现在又要改用普通话演唱。
这种对民间文化的冲击实在是无孔不入!然而,我所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人都有按照他心目中的标准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干涉他人。
我们只能建议,却丝毫不能干涉。
农业社会是地域造就不同文化,而如今却是经济所造就的。
我曾到过黎族的一个村子,当时我觉得他们用自己祖传的染布方式所制作的布料非常有黎族的特色,但如果有可能,他们向往的却是大城市的服装。
我临走的时后他们告诉我下次可以不用长途跋涉来村里,马上会在附近建造一个飞机场。
当时我便清楚地知道,飞机场建成之日就是传统文化消亡之时。
有时我们明知道事情正在发生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地在它们消失之前用各种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做成标本,至于原生态的东西,就只能帮助当事人在保留这些传统的同时发展经济。
大家现在努力的话也许结果不至于很糟!先通过经济利益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文化是有价值的,重新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化的认同感,我认为这些工作还是有希望的。
反过来说如果再不去作,那么少说3年,它们就再也没有了。
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用数字说明这个问题:80年代末,地方剧种还有300多个,而现在却不到50了。
那200多个剧种哪儿去了?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十几年前我去采风时还希望能发现一首新的民歌,但现在我到任何地方都不再有这种奢望,我只是希望那个地方还有人会唱那时候的歌罢了。
说了那么多,究竟音乐学家在这个背景下应该怎么做?首先,无论怎样,每个人都有义务关注文化遗产的遗失。
现在我们所学的学院派的东西已经基本上和他的母文化完全脱离了,问题是我们学我们民族音乐也变成一个历史了,每一个学音乐学的人应该有一点点我称它为人文关怀也好,知识分子的良知也好,社会的责任也好,和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比起来这些词都是恰如其分的,我甚至认为他们都还不够。
树立这样一种责任心,责任感,我们应该像谁学习?中国的音乐学家是有这样一个传统的,即是对我们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讲究挖掘整理的传统。
如果没有杨荫浏,我们就没有了阿炳。
像这样的音乐家绝对不只一个,但由于他们不被主流文化所注意,他们一年一年地存在,又消失了。
杨荫浏用他的钢丝录音机把阿炳的音乐记录下来。
(但这由杨所加的标题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如今我们绝对不能再做这种事情)但如果没有杨荫浏,没有这沉甸甸的光闪闪的文化呢?我们要认识到音乐学家所起的作用!音乐学家要关注现实!要知道我们音乐学的传统是关注最底层的文化并将其发扬出来。
虚心学习外国是需要的,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韩、日由国家给那些民间艺人物质上的保证,以至于地位等等;巴黎老城区所有的建筑都在被保留的老城区范围,而新建的现代新异建筑则位于专门开辟的新城区,几乎所有欧洲的老城市都是如此。
这些才是智慧!必须做到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对文化的重视要从小培养。
我早年曾在法国卢浮宫里看到一群幼儿园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述卢浮宫中的名画以及他们民族的历史。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所学的多少是真正能够让他有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底气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理应有一些值得自豪的东西却被我们所漠视。
请记住我现在说的这句话:从现在起关注这个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在你上课时、唱歌时、甚至在喝啤酒的时候消失了。
我们每个人都忘记了爷爷奶奶曾唱过的歌谣。
因此我提倡,每个人都要会唱起码10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另外,我们学音乐学的要尽量和我们民族的传承要联系起来。
人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必须是有意义的——并把它做成就算没有白活。
但我们能做什么呢?像杨荫浏一样,像前一代的音乐学家一样——关注现在还存在的文化遗产。
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中断!讲座后田老师留出一段时间供同学们提问:Q:中国人的佛教、道教,以至于民族唱法都喜欢用比较“尖”的声音,这是不是美学上有什么渊源?A: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我不能几句话来回答,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宋祖英、彭丽媛的这种中国民族唱法影响到全国,更严重的是它影响整个中国的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