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监督与网络舆论规制探论

合集下载

浅议网络言论法律规制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网络言论法律规制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网络言论法律规制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寻求合理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权、私权的利益博弈中寻找平衡点,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言论危害,确保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

关键词:网络言论、法律规制、权益救济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对舆论宣传的监管和引导,但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各地在对网络言论监管方面缺乏协调和统一,监管上难以把握好分寸,既有限制过当的情况,又有监管不力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

1、网络言论自由受行政权力不当限制和干涉。

目前,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主要是通过以宪法为基础、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等一系列立法来实现的。

2000年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的行使作了规定。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5、7条规定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准入条件,其中属于政府性质的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网站只能转载政府性质网站上发布的新闻,而不能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论坛、留言板、互联网聊天室等等,先要领出经营许可证,还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否则,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了经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必须具备一系列强制条件,此外还要符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总量和布局要求。

从这些互联网立法的内容上看,规制的角度主要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在言论自由和公共利益的权衡与选择上,更倾向于保护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网络言论自由受到行政权力不当扩张的阻碍。

行政权力在这种事前审查的体制下可随意扩张,互联网的新闻和言论自由无法得到保障。

政府不用任何理由,可随意地禁止论坛和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设立,甚至消灭自由言论的阵地。

四项监督工作内容

四项监督工作内容

四项监督工作内容前言在现代社会,监督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促进公正公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项监督工作内容,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监察监督。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讨论,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监督工作,推动社会进步。

一、法律监督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监督工作,法律监督旨在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适用。

以下是法律监督的内容:1. 制定法律•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研究和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法律;•审议和修改现行法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2. 实施法律•监督和检查法律实施的情况,保证法律的刚性执行;•加强对法律实施中的问题和漏洞的监测和解决;•落实法律责任,对法律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3. 解释法律•给予法律条文明确的解释和适用,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解决法律适用中的争议和疑问,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审查和解决法律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司法公正。

二、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监督的工作。

以下是行政监督的内容:1. 监督行政机关•监督政府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效能性;•检查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工作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监督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中是否存在不当行为或滥用职权。

2. 监督行政行为•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督;•监督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纠正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和滥用职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 监督行政权力•监督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性,防止滥用权力;•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过程和管理机制,促进阳光治理;•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责任,保障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三、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通过媒体和公众对政府和其他人员的言行进行监督的工作。

以下是舆论监督的内容:1. 搜集舆情•收集公众的舆论和意见,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关注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追踪社会热点和公共关注的问题,引导舆论导向。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整理]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整理]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摘要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

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

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前言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优越性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1. 引言1.1 概述网络言论自由作为公民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与此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维护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保障网络言论的自由和客观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现状分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监督与执法以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挑战与应对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促进网络言论自由,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言论环境。

结合法律规制的重要性、促进言论自由的策略以及未来趋势展望,探讨网络言论自由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和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

宪法将言论自由确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并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各国的法律和法规也对言论自由做出了明确规定,保护公民在言论表达方面的权利。

言论自由的保障主要包括对言论内容的不受干扰和审查、对言论方式的不受限制、对言论权利的得到保护和维护等方面。

法律保障的核心是要保证公民在言论自由方面不受到侵犯和限制,同时也要确保公民不会因言论而受到惩罚或迫害。

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是维护公民民主权利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实践中,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强化。

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言论自由的边界和限制,保证公民在言论表达时既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又不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还需要加强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言论意识和法律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摘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意义、优缺点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的问题,以期今后网络舆论监督发展趋于合理、合法、理性,使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问题理性发展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变了人民参与社会、表达意见的方式,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快速发展。

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

”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

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的产品,其实质是借助互联网络这个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和政府共同对某一件事进行及时跟踪、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实时性和广泛性。

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新的事件,不必等待印刷,不必等待发行,也不必等待录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直接发表,世界上每一个网民都可以获得这一信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网络交流平台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

网络交流平台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

网络交流平台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言论自由空间,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然而,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言论自由的意义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角度出发,探讨网络交流平台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言论自由的意义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基石。

它代表了个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网络交流平台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交流载体之一,使得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言论自由的保障不仅是国家法律的要求,也是民众对于信息透明和舆论监督的期盼。

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然而,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

正常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的维护需要对言论进行一定的法律规制。

网络交流平台上言论的自由滥用可能导致谣言、诽谤、恶意攻击等问题的出现,甚至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在于对言论发表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的平衡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言论自由的保障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也不能被忽视。

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为了保证言论自由和法律规制之间的平衡,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1. 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

通过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遵守网络交流平台的规则和法律法规。

2.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交流平台上言论自由的界限和限制条件,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同时为网络交流平台提供一个规范和健康的环境。

3. 强化自律机制和平台管理。

网络交流平台应该建立起自律机制,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制裁,以维护网络交流平台的健康发展和言论自由的平衡。

刑法毕业论文 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刑法毕业论文 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刑法毕业论文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论传播,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冲击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对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目前的法律规定,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及特征网络谣言指在网络空间中流传的信息,虽然缺乏真实性和证据支持,却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公众恐慌或负面影响。

其特征包括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渠道多样等。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的传播对公众信任、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造成重大伤害。

首先,网络谣言可能导致公众恐慌和社会不稳定,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其次,受网络谣言影响,公众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可能受到误导,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导致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网络谣言的刑法依据目前,我国刑法已经对网络谣言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依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网络谣言的刑事责任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谣言的追责难度较大,很难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和传播者的主观恶意。

其次,刑法规制往往要求实际损害的发生,但网络谣言的危害往往是潜在的,难以量化。

五、改进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谣言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传播者的刑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

其次,建立完善的证据收集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网络谣言的查处效率。

最后,加强对公众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六、国际经验借鉴网络谣言问题不仅是我国面临的挑战,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学习其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成功之道,例如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谣言问题。

七、结论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是对言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权衡。

针对网络谣言的危害,在确保合理范围内,刑法规制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互联网上,个人或集体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发表言论的权利。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言论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而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并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相关问题。

一、网络言论的重要性及挑战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个人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畅通,加速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对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权力不能被滥用,同时也为个人权益的维护提供了有效途径。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容易被滥用,出现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良现象。

其次,网络言论没有实体界限,虚拟性强,容易导致言论无法追责。

再次,网络言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传统媒体,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与舆论风波。

最后,网络言论自由与其他基本权利、价值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如个人隐私权、商业秘密等。

二、相关法律规定为了保障网络言论的自由与秩序,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

在国际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普遍声明》,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范畴与限制。

根据该声明,言论自由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损害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民健康、道德与公德等。

在中国,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网络言论自由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禁止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等行为;二是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禁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三是对有害信息进行管理和审查,以保护未成年人和公众安全;四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强管理,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_基于18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_基于18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于 上述 特征 , 网络传 播 具有 自由性 ! 平 等性 ! 交 互性 ! 实 时性 ! 匿名 性 的人 际传 播特 征 " 因此 , 网络 作为 传 播 载体 出现 了议 题设 置 全 民化 !/群体效 应 0凸 显 !/蝴 蝶效 应 0加 剧 ! 舆 论 控 制弱 化 等有 别 于 传 统 媒 体 的
案) " 第三 , 案件都有易于传播的关键词 , 有的案件在 网络上直接以关键词命名 , 如 /躲猫猫 0 案! 杭州腌 车案 ! 钓 鱼 执 法案 ! 天 价逃 费案 等 "这 些 关键 词大 多生 动 ! 形象 ! 易 于引 发关 注 ! 便 于传 播 " 第 四 , 案 件表
面呈 现 的 法律 关 系较 为简 单 , 公 众对 其具 有基 本 的判 断能 力 "第 五 , 案件 的已决 结果 或可 能结 果 违 背 了
10 6
司法应对 网络舆论 的理念 与策略 )
基于 1 8 个典 型案 例的分析
不难 发现 , 能 引发 网络 关 注 的案件具 有 以下 特 点 :第 一 , 刑 事 案 件 占绝 大 多 数 " 在 1 8 个案例 中, 刑
事案 件 1 6 件 , 民事 和行政 案件 各 1 件 "第 二 , 因权 势 作 恶 引发 关 注 的 案件 占绝 大 多数 " 1 8 个案例中 ,
猫 0案 ! 杭 州庵 车案 !张明宝案 !邓玉娇 案 ! 钓鱼执法案 ,20 1 0 年 李一帆案 , 201 1 年 天价 逃 费案 ! 李庄 漏罪案 ! 药家鑫案 !高晓松案 !李昌奎 案 " 上述 1 8 个案例 都进入 了正式的司法程序 , 引发 了网络典论 的高度关注 " 其中 20 0 2 年是 网络典论初始年 , 之后 数年 中 , 网络典论的

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

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

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广泛覆盖、声势浩大,使得它对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因此,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管与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技术、法律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对网络舆论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舆论的监管与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第一章:技术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技术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主要涉及到网络平台的技术措施。

要想有效地控制网络舆论,首先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和过滤。

具体措施如下:1. 社交媒体平台的监测和过滤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是网络舆论的一大来源。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监测和过滤。

对于非法、虚假、有害的内容,平台应该及时删除和屏蔽,以确保舆论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网络舆论监管和管理的一大趋势。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地对互联网上的评论、微博等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识别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内容。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和预测,及时发现和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二章:法律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法律层面的网络舆论监管与管理主要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舆论。

要想达到有效的监管和管理,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网络舆论监管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

在协同监管、加强执法等方面,应进一步深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制度。

2.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打击对于那些违规发布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利益等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打击和处罚措施。

同时,对于那些扰乱网络舆论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行为,也需要予以追究和制裁,让那些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进行监督与调节的一种新型舆论监督方式,因其及时、公开、广泛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信息即时性和传播广泛性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
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广,信息的时效性更强。

这就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多的
可能。

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及时获取和传播公众关注的事件和问题,促进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对形成和引导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高度互动性和公众参与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以群众利益
为导向,扮演着公众的代表和监督者。

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话语权更加平等,即便是社会
中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发表自己的声音。

同时,网络舆论监督极大地激发了公
众的参与性和社会的民主意识,这对于加强社会监督和推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对传统媒体法规的补充和完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
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并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型的媒体环境。

传统媒体
法规的监管范围和行为规范可能存在着不适应这种新型媒体环境的不足。

而网络舆论监督
能够在这个拓展监督范围的基础上,为传统媒体法规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网络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评论和监督,
网络舆论的虚拟性、不具名性和声音的不信任度可能增加了不实言论和恶意攻击的概率。

此时,网络舆论监督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

同时,对于公众的正确引导、参与和维权也
需要重视和加强。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同时也要兼顾网络自由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原则:网络舆论的监督规制应当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政。

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和限制,规定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 公正原则:网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应当公正、客观、中立地处理事件和问题,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监督者应当具备专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对待网络舆论应当严谨、负责。

3. 透明原则: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应当公开透明,监督机构应当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方便公众了解和参与监督。

监督机构的工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4. 公众参与原则:网络舆论监督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媒体的责任,公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法律规定应当鼓励公众举报和监督网络舆论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机构的工作。

5. 依法审查原则:网络舆论监督不应当成为任意干预或者压制言论自由的工具。

监督机构在处理网络舆论问题时应当依法审查,确保只对违法言论进行惩处,保障合法言论的表达权利。

6. 精准执法原则:网络舆论监督的执法应当精准有效。

对于违法行为和不良言论的处理应当针对性强,既要惩处违法行为,又要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执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7. 创新发展原则: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应当适应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鼓励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支持正当合法的网络舆论活动。

同时也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媒体的监管,防范网络舆论的滥用。

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需要遵循法治原则、公正原则、透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依法审查、精准执法、创新发展,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为目标。

也要平衡网络自由和创新发展的需要,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网络舆论监督是维护互联网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其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
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障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
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网络舆论监督应当建立合法、公平、公正、透明的信息传播和发布机制,避免对公共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害。

第二,保护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

网络舆论监督应当保护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维护
用户合法权益。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不得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滥用用户数据,不得泄露用户个人信息。

第三,实现全过程监管。

网络舆论监督应当实现全过程监管,包括信息发布、信息传
播和信息消费的所有环节。

监管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和监管规则,对互联网企业、用户和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监管,防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诈骗信息等的传播和影响。

第四,加强自律和互联网企业合作。

加强互联网企业和自律组织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建立对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的监督机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减少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
播和影响。

同时,应当加强自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自律组织的监管能力和规范程
度。

第五,促进公众参与。

公众是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力量,应当依托网络舆情监管平台
和社交媒体等渠道,鼓励公众参与舆情监管,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和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应当围绕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用户隐私
和个人信息、实现全过程监管、加强自律和互联网企业合作以及促进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展开,实现信息传播和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社会运行和各行各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经常涉及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不当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的扩大化,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制舆情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

2.保护公民权益:网络舆情中往往涉及到公民的声誉、隐私以及个人权益的受损。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名誉权。

3.优化舆论环境: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帮助优化舆论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尽管网络舆情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广泛关注和恐慌。

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判断、及时辟谣,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舆情炒作:部分机构和个人利用网络舆情炒作谋取不当利益,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这种舆情炒作行为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

3.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在立法、执法和行政责任等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并加强监管力度。

三、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全网信息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舆情。

网络舆论监管制度

网络舆论监管制度

网络舆论监管制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如谣言、恶意攻击和造谣传谣等。

为了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各国纷纷建立了网络舆论监管制度。

本文将就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原因和措施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原因1. 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扩散往往会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因此,建立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避免虚假信息传播带来的恶劣后果。

2.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可能会被公开、名誉可能会受到侵害。

通过建立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可以对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促进信息真实可靠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真实可靠是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关键。

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可以通过规范和约束网络言论,减少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提高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措施1. 网络舆论法律框架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法律框架是网络舆论监管的首要任务。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明确规定网络言论的底线和边界,以便于对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进行追责。

2.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通过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舆论的动态,发现并及时应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这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3. 建立网络舆论信息审核制度引入网络舆论信息审核制度,对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言论进行审核和管理。

通过提前过滤和审查,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减少社会舆论的波动。

4. 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是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发布准确信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舆论引导等方式,引导社会舆论的正向发展,提高网络空间的秩序。

5. 打击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严重威胁。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规制作者:冯杰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13期【摘要】网络谣言极具迷惑性,易蛊惑网民并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传播。

当前,以网页、微信、微博、论坛等为载体的谣言仍旧活跃在网络空间,对网络社会生态造成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因此,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制度;规制【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67-04在国家积极推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网络文化更加多样、网络经济更加繁荣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网络恐怖主义等网络风险也随之而来,其中,任何一个社会热点、民生问题都有可能滋生网络谣言。

据《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成为网络谣言“重灾区”。

网络谣言极具迷惑性,易蛊惑网民并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传播,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信任危机,加剧社会恐慌。

以网页、微信、微博、论坛等为载体的谣言仍旧活跃在网络空间,对网络社会生态造成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因此,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刻不容缓。

一、法律制度规范不够健全1.相关立法滞后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享有的,由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言论、传递思想、表达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由”。

在我国,“言論”被视为一种行为,并且言论自由应是在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

由于我国法律起步较晚,法律基础薄弱,专门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更加滞后,使得网络谣言缺乏规制。

起初,规制网络谣言主要通过现行成文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来实现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就从规范言论自由的层面规制网络谣言。

法律规范下的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

法律规范下的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

法律规范下的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然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网络暴力、违法信息传播等。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网络监管成为一个必要的举措。

然而,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也备受争议。

首先,网络监管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交流的平台,然而这也意味着一些人可能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

网络监管的目的是排除违法信息和恶意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例如,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网络监管也容易被滥用,影响到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保障了公民对于事物表达意见的自由。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然而,一些国家对网络监管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侵犯言论自由的行为。

例如,有些国家对互联网进行封锁、审查,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为了解决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监管行为应当依法进行。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遵循法律法规,以确保监管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监管应当公正、透明。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公开监管措施和执行过程,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同时,公民也应当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不传播违法信息,不参与恶意行为,以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

除此之外,加强教育也是解决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冲突的重要手段。

公民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辨别信息真伪、避免网络陷阱的能力。

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强相关教育,让公民充分了解网络监管的意义和目的,以及言论自由的原则和规范。

只有通过教育,公民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认同网络监管的必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言论自由。

综上所述,法律规范下的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加强了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研究。

首先,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成为研究的重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不实或无法核实的信息,以煽动、误导或欺骗公众。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衔接,以便更好地查处和惩治网络谣言的行为。

其次,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成为研究的关注焦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普遍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应对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追责。

同时,对于网络平台提供商,也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管理和监管,对于违法信息要及时删除和屏蔽,减少谣言传播的影响。

再次,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于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例如加大对谣言传播者的罚款或者刑事处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于未及时删除谣言信息的平台进行处罚,以促使网络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教育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不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惩治,还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预防。

通过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识别谣言的能力,减少受到谣言的影响。

同时,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自律机制,提高平台审核和监管的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对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法律责任、处罚机制以及预防和教育的规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从源头抓起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

从源头抓起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

从源头抓起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是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网络舆情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需要从源头抓起,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与管理要实现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与管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的底线和规范,对于违法、恶意传播的信息要进行及时查处和处理。

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审核,防止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二、加强网络平台的自律与监督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承载着重要的责任。

网络平台应加强自身的自律机制,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和管理制度,对于违规信息要及时删除和处理,并对发布违规信息的用户进行相应的处罚。

此外,网络平台还应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信息验证,减少匿名传播的可能性,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加强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是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基础。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公众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技能。

公众要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高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的能力,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同时,要提倡公众理性表达意见,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行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应发挥其在信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

同时,媒体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督,不给予不良信息过多的曝光和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减少舆论的波动和消极影响。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舆情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探索网络舆情的治理之道。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实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全球共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实现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任务。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探讨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探讨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探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但与此同时,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现象也屡见不鲜。

一些人利用网络言论自由权,发布不当言论、散布虚假信息,甚至诽谤、恶意攻击他人,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本文将从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案例出发,探讨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对社会、个人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加强网络言论管理的建议。

一、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权给社会带来的危害1. 影响社会稳定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在政治、经济等敏感领域,有些人通过网络发布声音,传播不实信息,制造恐慌,引起社会恐慌和舆论压力。

这种情况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经常出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敏感的国家事件,特别容易引发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 损害社会道德风尚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尤其是针对一些网络谩骂,网络欺诈,网络敲诈的现象,如论坛上的一些争吵,过度涉及私人生活的言论,网络骚扰他人,诋毁他人的虚假信息,以及任意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这些言论的滥用不但会严重破坏社会道德,而且也容易引发恶性融合,并在网络上造成不良舆情和恶劣的社会氛围。

3. 伤害他人利益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也会对其他人造成实际的伤害。

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会利用网络言论的自由权故意损害他人的名誉、财产等权益,与此同时,一些惊悚、血腥、色情的文章,视频,图片在社交网络上被大量传播,导致了网民的扭曲心理,以及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引发了各种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

二、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权给个人带来的危害1. 对网络公民的权利造成损害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所带来的最严重危害是对终端用户的权利造成的严重损害。

在网络上,个人的整个生命都可以被他们自己创造的数据塑造,他们所享有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都容易受到侵犯。

例如,在在线论坛上,一些人随意地发布谩骂,苛求,骚扰,侮辱,诽谤等言论,对个人的心灵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并威胁到了网民的安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监督与网络舆论规制探论作者:杨健席树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2期摘要网络舆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值得倡导,而对于消极的一面,就容易形成民意舆论干扰法律监督工作,本文通过探讨网络民意舆论与法律监督关系,从网络舆论的现状入手,分析对网络民意的引导,制衡及应对之策,以实现网络舆论与法律监督的沟通协调与配合,推动法治进程。

关键词网络舆论法律监督规制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56-0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媒体。

民意一旦在网络中形成舆论浪潮,不仅有引领网民观点的力量,有时还会影响到法律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规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

如何使网络舆论更好地为法律监督服务,使网络民意更好的发挥效能,实现良性的互动,成为各级检察机关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分析解读(一)网络舆论的涵义和功能网民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反映的是网络上大多公众对某一问题形成的倾向性看法和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对这一新兴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功能的发挥正是网络舆论的价值所在。

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功能,促进社会完善和发展,可以说这是网络舆论价值实现的目标。

网络舆论产生效果的好坏决定了网络舆论的评价,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网络舆论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公众理性的表达是网络舆论价值实现的先决,只有理性的网络舆论才能最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网络是虚拟的,这无可厚非,况且每个网民自身个人的情况和素质是不同的,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得网络舆论的表达并不都是理性的。

网络舆论的功能一旦偏离不仅丧失了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还将会影响到法律监督工作和社会的良性运转。

(二)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影响力网络的兴起,可谓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网民。

据有关资料表明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达到6.18亿人,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 。

可见中国网站和网民的发展不仅数额之大发展的速度之快,而且基础广泛。

网络现已不仅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工具手段,还是各抒己见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

网民数量增多的同时,网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也觉醒,对当下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网民通过网络参与讨论,发表言论的热情不断高涨,其影响力在当下社会显得越来越有分量。

尤其是许多关乎司法的案件,如“李某强奸案”、“雷政富不雅视频案”等典型的热点案件一经网络披露立刻会激起网民的热议成为网络上的热点头条。

一系列的典型案件的背后,无不显示着网络从技术手段到行为方式上日益深远的影响,网络舆论的监督与法律监督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磨合与互动。

同时网络舆论的监督是一柄不能回避的双刃剑,其中也不免造成对热点案件肆意炒作而形成一股民意舆论的压力。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司法的独立性,影响到案件的法律监督工作。

二、网络舆论介入法律监督的影响(一)网络舆论对法律监督的有利影响首先,有利于集中民智吸收群众的法律智慧和法律经验提高法律监督工作的质量,保证法律监督工作的依法、公正。

网络舆论是网络中公众所表达意见的体现,检察官可以从网络舆论中提前了解社会的民意,这样在司法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法律传统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顾及伦理规范及习俗,做出更具科学性和合法性且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监督意见,提高法律监督的质量。

从而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其次,利于防止司法权的滥用,防止司法的腐败。

俗语有云:流水可以洗污浊,阳光可以去黑暗。

客观真实的网络舆论可以使司法腐败、司法中的暗箱操作和枉法裁判案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正所谓“最有效的监督是人民的监督,网络就是一张反腐大网”。

最后,有利于扩大社会的影响力,起到法律宣传的作用,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案件经过网络舆论的传播则可以成倍放大,在全社会彰显法律的精神,扩大法律监督工作的震慑力并起到法制宣传的效果。

(二)网络舆论对法律监督的不利影响网络舆论监督得当就会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相反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影响司法的公正。

首先,有损司法的权威。

揭露腐败,是网络民意舆论的价值所在,但是现实中也有网络舆论将司法领域的这种少数腐败现象大肆渲染并推进扩大为整个司法系统的腐败行为,过分渲染和暴露内部的负面问题,对司法机关过度贬损,经常利用一些个案大肆炒作将个别问题扩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负责任的言论行为和情绪化的舆论更加剧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不满,易导致司法公信力和既判力的下降,使公众丧失对法律的信仰,严重损害司法的权威。

其次,妨碍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包括注重诉讼结果的实体公正和注重诉讼过程的程序公正。

而网络舆论监督更多的是关注法律监督结果的公正。

而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还要维护司法程序的公正,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避免随意性产生的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

在现有立法和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充当诉讼一方代言人的现象大量存在。

这种民意舆论多半是情感的宣泄,法律知识的欠缺,这种宣泄有可能成为歪曲错误的理解,通过这种不全面不真实的新闻信息诱导的方式来干扰影响法律监督,为日后司法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第三,网络媒体自身问题。

纵观分析这几年发生的典型案件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案件能够引起普通大众的好奇心和兴趣具有新闻属性和噱头的功能。

网络媒体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点击率的利益驱动下可能导致对案件的情节过分的渲染夸大炒作或妄加评论,尤其是在案件的事实上网络有容易混淆视听的一面,制造并迅速的传播小道消息内幕信息可谓是网络的最大公害网络舆论功能的滥用,常常成为法律监督工作中证据收集和认定环节一个尴尬的参照物或不和谐的音符。

进而误导民众舆论一边倒形成一股舆论的压力,使检察官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第四,影响司法的独立。

法律监督讲究的是法律程序和证据,而网络舆论具有随意性常常对正常的法律监督工作带来干扰。

沸腾的民意往往会引起权力部门的不安,当其感到民意的压力时会向司法部门施压,进而影响到司法的独立。

三、规制网络舆论衡平与法律监督冲突的路径措施网络舆论有很多的优势,但其对法律监督工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解决两者的冲突是关键。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影响,对其疏堵结合,不断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能发挥网络舆论价值的制度和路径,使网络舆论能够更好的与法律监督相协调,推动法治的进程。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

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能够及时地了解案件的办理情况,有效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和传播。

比如建立网上信访制度,这样网民可以通过这种渠道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第二,网络媒体自身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把关者和评论员,做到疏堵结合,正确引导舆论。

网络媒体是舆论信息的把关者,对于虚假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要及时地过滤,拦截,删除防止其滋生蔓延,误导舆论。

同时网络及司法权威机关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态进展发布主流言论,构建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同时也可以邀请网民、法律工作者、法律专家共同参与,对个案形成的网络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做出权威的点评,并将意见及时的反馈给网民,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第三,加强行业自律。

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的载体,因此各大网站论坛媒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对司法行为作出评论。

《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3条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当与司法程序一致不能超越司法程序。

” 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不宜进行实体评论,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公认的原则。

所以作为网络媒体,在有必要评论的时候,要多重视程序评论,而少实体评论,因为程序不公很难保证实体的公正。

第四,法律规范。

尽快出台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的监督权利和义务,以及对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可操作的规范,制定完善网络媒体自律他律机制,建立互联网上下游业务间的连带责任法律制度,在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追究网络服务商强化责任和法律的意识规范网络的秩序。

这样将网络舆论的监督纳入到法治规范化轨道,使网络舆论的监督能够在法律范围内客观真实的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确保法律监督的独立性。

第五,素养的提高。

网络媒体要转变观念提高网站职业人员的素质,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真正肩负起网络舆论监督者的重任,做到行业自律;检察官的特殊地位和职业性质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官要秉持法治理念,恪守职业规范,遵循法律规范来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

应进一步加强检察官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加强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治建设必然要求。

进行普法宣传,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充分行使好自身的言论自由权利,做到文明规范上网,对于不良的信息言论及时举报;同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使公众了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引导并培育公众的法律意识,使公众了解法律监督思维,做到不干扰司法的独立、公正。

第七,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网络舆论之所以会干扰司法工作,在于民众的不信任,近几年的冤假错案频发,使得执法公信力降低。

办理案件的检察官要严格依法办案做到案件审理的公正,确保案件的质量,树立法律的威信,网络上的不当言论自然会消亡。

第八,加强网络媒体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和交流。

网络舆论抨击和干扰法律监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两者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如果网络媒体在报道案件的时候能够通过适当的渠道加强沟通,就会合理引导网络舆论造成不必要的摩擦。

注释:张颖.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和回归.新闻界.2009(4).第59页.CNNIC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第33次报告,对于截至2013年底的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发展做了详细调查分析.王礼仁.接受舆论监督,不受舆论左右.湖南社会科学.2003(3).第23页.蔡定剑.黑白方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郭龙梅.众生喧哗里的正义:网络话语多元格局与审判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6).第111页.赵秉志.中国疑难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2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