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

合集下载

浅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浅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浅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作者:涂翠平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0期[提要]《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

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从“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迅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封建家族制度;吃人[作者简介]涂翠平(1984-),女,江西省南昌市江安学校。

(江西南昌 330012)《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集《呐喊》集中的第一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艺术典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学者。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

小说的引言第一句便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平,他与作者是同学兼好友。

他还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环境优越,“赴某地候补矣”。

他不仅是个学者,而且很爱做学问。

小说第三节说主人公“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碰到了疑惑不解的问题,主人公在深夜能研究探索思考,甚至翻开史书查阅资料,用以揭开自己心中的疑团,论证自己的想法。

呐喊的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

呐喊的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
对于“礼教吃人”这一个观点,可能并不是太知道,但鲁迅先生一五一十地在文章中都告诉了我们。
我们与其读一些网络小说,不如去多读读鲁迅先生他们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可以位我们看到更为真实、更为动荡的旧社会,使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和事态。
鲁迅先生在小说最后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面对满是“吃人”社会,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救……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实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反抗之力。人们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来反抗,可是国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鲁迅便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如《狂人日记》一般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反抗。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呐喊的狂人日记读后感2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四遍还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会的可怕与可恶,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还小,不能完全读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吃人这种可怕的现象真的存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成熟,同时也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犀利的历史洞察著称。

本文将对其深层次解读,以三层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一层解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屡屡出现,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狂人象征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却敢于反抗的人。

他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这个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才能走出现状。

第二层解读: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狂人日记》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革命。

同时,他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种忧愤源自于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刻认识。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层解读:希望与未来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鲁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时代的力量。

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热切的期待。

《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文化反思的镜子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度剖析,通过“狂人”这一共同的形象,表达了两位伟大作家对各自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思。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也是魯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以悲怆的格调和写意的笔墨,概括和寄托了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它抨击的是全部旧历史和整个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和传家老谱,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穿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

我们从“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与追求、深思与进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并引起轰动。

当时《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一走向光明去。

”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 从而酿成了一股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特征。

鲁迅曾经向挚友披露过自己创作《狂人日记》的思想动机:“《狂人日记》实为拙作, ...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廖廖也。

”鲁迅先生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把这种‘知者廖廖”的属于思想先驱的独特“发见”通过小说形式晓示全国。

鲁迅先生所以用一-个迫害狂患者作为这种思想的载物,一方面固然因为揭示“礼义之邦”尚是“食人民族"是惊世骇俗的,难免被封建卫道士和蒙昧未化的人视为狂悖;另一方面狂人具有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紊乱的思维方式,便于作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熔上下古今为一炉,聚东西南北于一幅,自然而又曲折地暗示出对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思考。

《狂人日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它以简洁、流畅的白话文学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无比尖锐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这个罪恶制度一'定要灭亡的信念。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1]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2019年4月,以色列独立文学出版社九条命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协议,将在以色列出版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希伯来语版,由《红楼梦》希伯来语版的译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译[3创作背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

[5]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

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6]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

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7-9]狂人日记人物介绍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狂人日记的文学意义是什么

狂人日记的文学意义是什么

狂人日记的文学意义是什么
《狂人日记》的文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

它采用了白话文进行叙述,摒弃了传统文学的艰涩繁琐的表达方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这种文学形式的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狂人日记》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它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和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同时,作者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中国的未来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此外,《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深入剖析了狂人的思想变化和内心世界。

这种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和所受的压迫。

同时,小说中还采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狂人日记》的文学意义在于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通过对封建礼教
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反抗精神和对未来的追求。

这篇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中国现代文学简析《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简析《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思想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等多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狂人日记》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

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

现今都把《狂人日记》视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但据可考资料严格来说,《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白话小说。

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

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

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粗读来似乎是毫无逻辑的痴狂疯癫。

但作品其实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

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也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品赏析一、《狂人日记》1.《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创作的序言与总纲《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和“总纲”2.《狂人日记》的深刻思想性——“吃人”的发现与认识在《狂人日记》及鲁迅文学文本语境中,“吃人”有多重含义。

⑴“吃人”的历史(“从来如此”)揭示出正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的因袭守旧、到处充斥着瞒与骗的社会心理。

⑵“吃人”的社会(“人人如此”):揭示出正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的麻木、愚昧、从众的国民心里传统。

⑶“吃人”的发现者(“我”也如此):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自我忏悔意识,是沉重的民族和文化使命感的传达。

⑷作者通过“吃人”来完成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整体批判和彻底否定。

3.《狂人日记》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①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塑造了狂人形象。

通过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作品就创作了一个蕴藉深厚、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独特形象。

②小说形式上,采用日记体形式和简练峭拔的白话、以心理描写为主(而且是变态心理的描写),构成对传统文学规范和形式的突破。

4.《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二、《阿Q正传》1. 阿Q形象的典型性分析:⑴像一切杰出的文学典型一样,阿Q首先是一个鲜明的个性形象,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⑵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这使得阿Q成为整个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

.精神胜利法是封建等级观念的必然产物,阿Q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在一个不平等的强权统治的社会中,一个没有平等意识的人在处于劣势地位时消极承担人生苦难的一种思想方式。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

《狂人日记》的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狂人日记》的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狂人日记》的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及现代性,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T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2)格式的特别“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的长处,形成了现代小说的现代形式。

表现在:打破了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和单一视角手法而代之以多视角;弱化情节;借鉴采用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手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多种体式,如散文体、手记体、日记体、寓言体等。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是鲁迅小说现代性实践的代表作。

其现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①用日记体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构思精巧,创造了狂人形象狂人没有正常人的谨慎小心,敢说敢笑,敢于斗争,有的是“义勇和正气”,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

面对敌人的凶残狡猾,他仍然坚持了韧性的战斗精神。

狂人质问一个帮X吃R的事,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尖锐之声,表现了狂人对封建制度的大胆否定。

狂人认真思考问题,遇事寻根究底,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独到深入的理解。

②根据狂人的特点,巧妙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来表达主题《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说的“吃R”和鲁迅认识到的“吃R”具体含义相差甚远,一个指肉T上,一个指精神上,但是语言的形式却完全相同,都是说的“吃R”。

作者要揭示的真理,正好在这一点上与狂人的语言叠合起来。

另外,狂人尽管发狂,读者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双关的语言象征手法,便成了沟通狂言和真理之间的桥梁,读者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联想,透过狂话的形式,通向作者的原意,从经过艺术制作的狂话中体会到深刻的寓意,彻悟到封建传统礼教的吃R。

关于《狂人日记》——鲁迅自评探讨

关于《狂人日记》——鲁迅自评探讨

关于《狂人日记》——鲁迅自评探讨摘要:一、概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二、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和寓意三、探讨《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鲁迅自评《狂人日记》及其启示正文:一、概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

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被迫害狂患者的内心世界和疯狂行为,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反抗和深刻的忏悔意识。

二、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和寓意《狂人日记》的主题是封建礼教的吃人现象。

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扭曲。

狂人认为道德、信仰、权力都是虚无的,宇宙万物只是虚幻的幻境,完全的精神虚无主义者。

他的疯言疯语,表达着对当时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作品以疯狂的方式,突显了封建制度对人的精神压迫和人性扭曲。

三、探讨《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它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鲁迅通过这篇小说,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激发了青年一代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反抗。

同时,《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鲁迅自评《狂人日记》及其启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赢得了鲁迅的高度评价。

它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思历史和人性。

作为职业写手,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精神,勇于批判,敢于创新,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

【总结】通过分析《狂人日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还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人性扭曲的深度关注。

论《狂人日记》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

论《狂人日记》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

论《狂人日记》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开展之际。

《狂人日记》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洪流中,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作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点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

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大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反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聩的。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通过狂人的幻觉刻画了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的“白厉厉的牙齿”,无情地撕去封建家族表面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

鲁迅1925年在《灯下漫笔》中痛切地指出:“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

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女人和小儿。

”其后的小说,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的各个层面深入开掘和具象化。

《孔乙己》、《白光》控诉了封建教育观念、科举制度的残毒贻害知识分子的罪恶;《阿Q正传》暴露了封建正统观、等级观吞噬国民灵魂的罪恶;《祝福》控诉了封建节烈观毁灭善良劳动妇女的罪恶;《药》表现了统治阶级及其爪牙对革命者的迫害、对普通民众的欺诈等等。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7篇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鲁迅专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学集《故事新编》等组成。

我对《呐喊》中一篇《狂人日记》影响非常深刻,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

鲁迅先生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强欺弱。

书中描绘”狂人”是一位”疯人”他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时时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担心他吃了别人的肉,过着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生活。

从疯人的跳跃的思维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永远受上层社会的人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

想到我们现在过着多么幸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么幸运,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且要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精神。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2)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

”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

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

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3)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中涌起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先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使人不禁感到愤慨和悲哀。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黑暗和丑恶。

他对权贵阶层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文化的落后和愚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民众的愚昧和盲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让人不禁感到愤慨和悲哀。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主人公的狂言疯语中,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丑陋,看到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才能够改变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进步。

总的来说,读完《狂人日记》让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力作,让人深刻
地思考和反思。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敢于揭露
社会的弊端,敢于改变社会的愚昧,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进步。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情非常复杂。

这本
书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以及他对社会现
实的愤怒和无奈。

通过孔乙己的遭遇,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
的黑暗和残酷,让人不禁感到心痛和愤慨。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又无奈的人,他在封建社会中
被视为底层人士,受尽了欺凌和歧视。

他的命运注定了他无法摆脱
贫困和社会地位的束缚,最终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这让我深深地感
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也让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狂人日记》,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
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以孔乙己的遭遇为例,揭示了封建社
会的不公和残酷,同时也呼吁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改变。


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对
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关怀。

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也
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现实,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

《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

《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对狂人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

这篇小说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文学革命不仅仅是对文学形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对文学内容的革新,即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狂人日记》,鲁迅呼吁人们要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从而推动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进一步而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符号,他的疯狂和恐惧,象征着全社会对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

这种束缚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更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精神深处。

狂人的内心矛盾,反映出社会矛盾,他的崩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破产。

而这,正是文学革命要揭示和批判的。

文学革命并非只是一场简单的文学变革,而是对整个社会、对人性深处的探索和反思。

狂人的疯狂,是鲁迅对封建礼教摧残人性的极致表现,也是他对人性被压抑的悲悯之情。

《狂人日记》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在它的文学形式上。

小说的日记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得文本具有更强烈的个人化和真实性。

这种创新的形式,使得小说的批判力度更加强大,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狂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鲁迅并不仅仅满足于揭示和批判,他更希望通过《狂人日记》给出解决的方案。

小说结尾处的“救救孩子”,是鲁迅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他对文学革命的期许。

他希望文学不仅能揭示问题,更能提供解决的途径。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文学革命的深层内涵,即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同时,它也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可能性,即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使得《狂人日记》在文学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对现实的失望是鲁迅感到了唤醒人民觉醒的困难,他经常在绍兴会馆里以抄古碑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鲁迅对中国人民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着急,这就是他的这篇小说体现出深厚的忧愤,而人民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密切相关。

这篇小说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过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内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

正是由于“狂人”对外界的极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够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状态下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在这些看似可笑的言语中,隐含着小说深刻的寓意。

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古久先生即是指封建礼教对中国的长期统治,这句话也暗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对人们反抗的压制。

再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表现了封建礼教强大凶恶的形式下其内在虚弱的本质。

总之鲁迅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需要读者用心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深意。

初读狂人日记,没有完全看懂,再次阅读方才体会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经错乱,语无伦次,措辞荒谬;还指了狂人在心态上的一种病态变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

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故事梗概: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传统观念认为,鲁迅借狂人之口,抨击吃人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也只要狂人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但是,我和妈妈共同认同这部小说的是对狂人精神状态的描绘,确实是精到、准确,妈妈说以前课本很多革命小说都如过眼烟云一般消散在历史尘埃中,而狂人却不会,我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而妈妈则是重读,她认为,因为这篇小说和鲁迅曾经学过医有关,这篇小说准确地写出了一种有迫害症和强迫症的精神病人的形象,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么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准而名流文坛。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读鲁迅的作品,“国民性”是一个避不开的主题。

在鲁迅的笔下,除了少数思想启蒙者,大多数人物都深陷于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中,愚昧、迷信、冷漠和懦弱,是鲁迅对这个群像的概括性描述。

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似乎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关乎民族大义,似乎都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然而,仅仅相隔十几年二十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却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精神面貌,浴血奋战、与国家共存亡的精神取代了鲁迅笔下的形象。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谁改变了中国的国民性?鲁迅的文章读得多了,便能从中找到一些共性。

在《狂人日记》中,那些商量着如何“吃人”的乡民,以及《药》中华老栓一家以人血馒头为药的行为,不都是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唆使下,干出了这种近乎丧尽天良的事情而不自知吗?当时的中国尚未从封建思想的千年桎梏中苏醒,底层百姓更是缺乏平等意识,无法从思想层面进行自救。

正如阿Q,在遭受他人欺凌时,他只会用不平等逻辑下的“精神胜利法”来寻求空洞的安慰,在无力还手时,便转而欺凌更弱小的对象,或者在道德层面标榜自己,以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这都是在封建不平等思想影响下,人们产生的错误且近乎畸形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鲁迅有着极高的洞察力,他揭示的是赤裸裸的丑陋真相。

但他也明白,只有这种毫不留情的揭露,才能如同一把利刃,刺向大多数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伦理法则”。

因此,我非常认可和肯定鲁迅的文学作品对国民思想的跨时代影响,它不仅为深受礼教毒害的人们带来了一线光明,也唤醒了一些“吃人盛宴”的享用者的良知,同时给予了更多已觉醒的知识分子为时代发声的勇气。

这种思想的力量,通过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文字,如同蝴蝶振翅,在社会中逐渐形成风气。

然而,在那个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旧中国,有多少人有机会、有能力阅读鲁迅的文章,接受精神的洗礼呢?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我不否认鲁迅为中国思想层面的社会变革培养了一批先驱,但要实现根本性的改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
姓名:李春
考号:320213100086
考区:丽江市古城区
指导教师:
定稿教师:
内容摘要:《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五卷上。

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酝酿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促进了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上的觉悟。

正当旧社会中的封建陈旧观念与新兴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之际,鲁迅响应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在钱玄同的邀请下,他写下了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小说对近代文学起着重要的影响,引起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文学革命的反思。

本文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同时分析了《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总结了它对后世人们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狂人日记》;文学革命;反思意义
一、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沈雁冰读了呐喊以后对文学革命有了新的感慨:“当时《新青年》刚刚在提倡‘文学革命’,完全是在猛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对于我们看来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进一步扩大了它在文学革命中的影响,发展并开拓了新的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民族和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
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二、《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分析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

表面
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

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

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

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

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

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

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

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

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

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

2.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探索
如果说《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否定,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出一种时代理性的话。

那么,在这种时代理性的背后,蕴涵着更为尖锐、深沉的文化意识和人性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思考。

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

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

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

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
3.启蒙意义深刻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它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

所以,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的就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

四、《狂人日记》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纵观整个文本,狂人“疯子”般的言行思维间,蕴含清醒的思想,清醒得如平常人一样,然而当狂人对众人进行善意的劝转时,却因众人思想上的麻木性、滞后性而被指责这是非理性的行为。

理性与非理性间互相颠倒,引发读者们的对“仁义道德”教条和理性的思考,进而呼唤人们思想上的觉醒,挣脱“仁义道德”的精神枷锁。

做一个个性独立的人。

就如《伤逝》中子君所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狂人的启蒙行动失败了,这是由社会滞后性、被启蒙对象的麻木性,以及文化习俗的惯性力量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文本中笼罩着悲剧色彩。

这是一种无法言明沉重的、无奈的哀伤。

然而文本最后留给我们一丝丝的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但也不能抹杀其可能性。

就好象《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理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五、总结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
了作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所以《狂人日记》,就其表层的社会意义而言,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是一篇充满启蒙理性的战斗檄文。

本文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同时分析了《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总结了它对后世人们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傅斯年:《书报介绍》,《新潮》,1919年(民国八年),第1卷第2号.
[2]周作人、周建人:《年少沧桑一一兄弟忆鲁迅(一)》,河北教育出版社,X000年,第14:3页。

[3]鲁迅:呐喊·自序》,《鲁迅个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5页.
[4]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曾迅个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第455页.
[5]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个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4页.
[6]鲁迅:《野草·希望》,《鲁迅个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