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1《热起来了》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课前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1.热起来了【教材简析】《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热源和热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热探究的兴趣。

本课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

从当我们觉得手冷时,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热源,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并思考“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最后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第二部分: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教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最终对“多穿衣服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论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促进他们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仅用毛衣包住温度计,会出现温度计温度略微上升的现象,最佳方法是用一杯常温水,先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衣包住水杯再测水的温度。

【学情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这一点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晒太阳、烤火、取暖器取暖、吃热的食物都是从其他热源获得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运动则是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热起来,而对于多穿衣服让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有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这正是本节课要弄清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所以本课在引出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实验验证,形成正确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多种方法可以给人体带来热量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的。

2.添加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只起到了保温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热》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热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2、冷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器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位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汗青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XXX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甚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位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进程与办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办法研讨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进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身体温度对人类健康和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体温水平。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身体温度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用以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以下是本文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2.了解身体温度的变化和传导的过程。

3.掌握测量身体温度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实验箱、温度计、皮肤感受器、热水瓶、冷水瓶。

三、教学过程1.引入要求学生先洗手并准备好实验箱和所需物品,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或短片,让学生们对身体温度产生兴趣,同时告诉孩子们,在冬天或寒冷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需要维持一个恒定的温度,以保持健康,否则会感觉不舒服或甚至生病。

2.实验一: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温度计,测量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中的水温。

要求学生用手触摸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外表面,感受其温度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温度为何不同?手触摸的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有何不同?3.实验二:身体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双手揉搓30秒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他们的手掌温度。

再要求一部分学生将手浸入冷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将手放在温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为何双手揉搓后手部会产生热感?为何在冷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下降?为何在温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升高?4.实验三:皮肤感受器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皮肤感受器,触摸不同的物质,并记录下感受的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的物质,人体皮肤感受的温度会不同?此时教师可以介绍皮肤感受器的原理。

5.应用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已经了解身体温度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知道了如何测量身体温度和保持良好的身体温度水平。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保持身体温度稳定,让孩子们了解身体保健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热起来了-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热起来了-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感觉冷的时候,我们不宜()。

A.吃东西B.做运动C.吹冷气【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使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解答】感觉冷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身体热起来,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能量,给我们带来热量,而做运动能加快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使体内的物质加快分解,转换成热能,使我们觉得身体变热了。

本来就感觉到冷,吹冷气,并不能向身体传送热量,反而越吹越冷。

2.【答题】夏季()的温度最高。

A.教室里B.室外树荫下C.阳光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热起来了的原因。

【解答】在夏季,太阳的高度角大了,太阳光是直射着大地,太阳能到达地球的能量密度大了,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多了,所以夏季温度高。

在教室和树荫下,教室和树荫对太阳光起到一点的阻挡作用,有隔热的作用,所以温度不是很高。

而在阳光下,太阳直射,温度高。

故本题选C。

3.【答题】用羽绒服将温度计包起来,10分钟后会发现温度计的刻度会()。

A.上升B.不变C.下降【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热起来了的原因。

【解答】我们知道衣服自己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衣服穿在身上觉得暖和,主要是因为衣服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羽绒服本身不会产生热量,因此10分钟后温度计的刻度不会改变。

故本题选B。

4.【答题】冬天用被子将热饭包裹起来,过了好久米饭仍然是热的,这是因为()。

A.被子产生热量B.被子传递热量C.被子有保温作用【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被子的保温作用。

【解答】被子自己本身不能产生热量,被子将热饭包裹起来,过了好久米饭仍然是热的,主要是因为被子阻止饭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故本题选C。

5.【答题】被子和衣服(能/不能)产生热,被子和衣服的作用是,阻止热量散发。

【答案】不能保温【分析】本题考查衣服等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

【解答】我们身体变热可以通过外界物质给予我们热量,也可以通过运动加快血液循环,来使身体变热,被子和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量,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保温作用,阻止热量散发,并阻挡冷气进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 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 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 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 ,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
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
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设计
2020年最新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 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 热起来了 2 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加穿衣服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下第2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温度与热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热量的传递和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和热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热量传递的例子,如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逐渐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热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种温度的水,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热水加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最终温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量会使物体温度升高?热量和温度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我仔细研读了本单元的教科书,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所需要的教具、试剂和实验设备进行了核对,并做好了备课笔记以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

此外,我也事先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二、授课过程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热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温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首先,在讲授环节中,我采用课件和白板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热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太阳、火炉等都是热量的来源,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到了热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随后,在实验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和温度的定义、特性和变化规律。

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总结评价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心得,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表扬。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授课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有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尚不够清晰明了,没有很好地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并具体化,这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验环节的不足:在实验环节中,虽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2.太阳钟

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2.太阳钟

编辑版ppt
9
在太阳下,将 一根木棒竖直地 插在地上,地面 上会有一个木棒 的影子。随着时 间的变化,影子 的方向、长短会 发生变化吗?
编辑版ppt
10
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编辑版ppt 西
11
晷面
晷针
底座
赤道式日晷
编辑版ppt
12
晷针 晷面
编辑版ppt
水平式日晷
13
编辑版ppt
22
太阳钟
日晷 圭表 “天”
“时辰”
编辑版ppt
23
编辑版ppt
15
制作太阳钟(水平式日晷)
利用锤子,将钉子垂直钉于圆心处(如图所示)。
编辑版ppt
17
确定、绘制刻度
1、利用指南针找到正北方向; 2、将太阳钟平方于桌面,钟面上的“北”正对北方, 3、将影子与圆心画上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处记录下此 时的准确时刻。
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一天中每个整点时钉子影子 的位置。
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
位——天。
编辑版ppt
7
古埃及人把星空划分为36个星座,通过 观测这些星座在一年时间里的横贯天空的 情况,利用星座计算时间。埃及人观察到 在这段时间里有12个星座横过天空,于是 他们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 也被确定为12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 8个小时。
编辑版ppt
18
讨论与思考:
在白天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编辑版ppt
1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 24 )小时,其中夜 晚(12 )小时,白昼(12 )小时。我国古代则把 一天分为(十二 )时辰。

《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

《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

《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三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2课《给冷水加热》。

它与第一课《热起来了》和后面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合为一个单元。

冷水与热水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冷水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探究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加热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加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研究热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试管、气球皮、橡皮筋、杯子、小桶、布教师:天平、砝码、热水瓶、冷水、密封袋、镊子、水槽、液体热胀冷缩教具(玻璃管、橡皮塞、平底烧瓶、高锰酸钾)、布、课件。

【教学过程】一、演示导入:1 出示冷水袋与天平。

称出重量,放入冷水,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板书:沉2 把冷水袋放入热水,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板书:浮温度上升3 出示课题:给冷水加热4 此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梳理问题,课件:为什么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会浮起来?5 你猜测是什么原因?并说理由。

板书:重量?体积?二、验证质量变化是否影响冷水袋的沉浮。

重量是否会影响冷水袋的沉浮,我们如何检验呢?小组讨论。

汇报并板书:加热前()克加热后()克。

1 如何称出加热后的冷水袋,,怎样才能减少前后误差?2 请一生配合:捞出冷水袋,擦干,放入天平,读出重量。

4、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板书:重量不变。

课件小结:冷水袋上浮起来与重量(无关、有关)三、|验证体积变化是否影响冷水袋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尊重客观事实。
法治目标渗透: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师教法:讲授法、实验分析法、学习指导法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实验观察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课型:实验课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作业布置: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四、小结: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摩擦产生了热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课后小记: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2.学生交流。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3.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热起来了
课题:1.热起来了
教学内: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