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学

合集下载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授奖词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授奖词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作品授奖词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棋语·搏杀》作者简介储福金,男,江苏宜兴人,1952年生于上海。

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中文系。

插过队,担任过小说编辑。

已出版长篇小说《心之门》《雪坛》等十余部。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紫金山文学奖及多种期刊奖。

授奖词储福金深谙围棋之道,他以围棋为创作题材,以棋语、棋手为切入口,创作了极具中国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辨的“棋语”系列小说。

《棋语•搏杀》尤其精彩,用扎实的细节和玄奥的棋理,讲述一场似幻似真的棋局,创造了短篇小说“微小的奇迹”。

对弈,不止于棋艺的对决,也不止于人生境界的对决,还是对空茫命运的叩问与质询。

获奖作品《玛多娜生意》作者简介苏童,男,1963年生,江苏苏州人。

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黄雀记》等。

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十、十一、十二、十四届百花奖,第十六、十七届百花文学奖。

授奖词苏童的《玛多娜生意》通过庞德、简玛丽、桃子等几个都市男女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当下社会的“心灵之失”。

苏童擅长在世俗的欢乐之中书写沉痛的心灵哀悼,在漫不经心的诉说之中透露出刻骨铭心的道德自省,在物质的浮华表象之下探询人性的深度。

在苏童浮世绘般地对都市生活的讲述之中,我们仿佛也如同小说人物,被推向了高楼顶层,接受人性的拷问和心灵的质询。

《玛多娜生意》以精妙节制,又准确无比的语言,击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的软肋。

获奖作品《两瓶酒》作者简介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

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做过教师、新闻记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平原》《推拿》等。

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一、三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第七、九、十、十三、十五届百花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

4第四章:“百花”文学

4第四章:“百花”文学
第四章:
“百花”文学
1956年5月“双百方针”提出,提倡“在文学艺术 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 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 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一、“百花”文学的背景
1956年5月“双百方针”提出,提倡“在文学
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 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 由”。 批判胡风和大规模肃反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 早春天气 “自由”是人民内部的自由,一个人若被判断 为“敌”则失去自由,但“敌”“我”没有明 确的法律或政治标准。
细腻独特的视角,明朗秀丽的风格 一创作背景 创作于1958年春,反右中知识分子遭受不同程 度的打击。作家在特殊背景下一样感受到时代 的无形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 与人的关系格外微妙紧张,因此,战争硝烟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更能让人怀恋。作家结 对战争年代 的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 表达现实生活的感慨。
郭小川
一 创作 1延安时期 毛泽东的歌,草鞋,我们歌唱黄河等,1950年
出版诗集《平原老人》 2爆发期 1956年开始,出版九部诗集,形成个人风格。 投入火热的战争、致青年公民、雾与山谷、鹏 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青纱 帐—甘蔗林、昆仑行
3成熟期 1961年起,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秋歌等,以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6-15章)【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6-15章)【圣才出品】

第6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一、填空题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________是“百花时期”引起热烈争论的作品之一。

【答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解析】1956年9月,《人民文学》刊登了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发了在《文汇报》《文艺学习》等报刊上的热烈争论。

二、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答:“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沦,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2.百花文学答:百花文学是指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性的文学作品。

百花文学首先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开始大胆干预生活,尖锐地提出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塑造了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例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真的《英雄的乐章》、刘绍棠的《田野落霞》、李准的《灰色的帆蓬》、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触及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消极阴暗的东西,尤其是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进行了揭露、.批判和讽刺。

其次,勇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揭示人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干巴巴的老套路,显得富有人情味,细腻、隽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周丽娟的幸福》、李威伦的《幸福》等。

三、论述题略述毛泽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答:(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第七章 大潮下“非主流”的涌动

第七章  大潮下“非主流”的涌动

曾卓的《有赠》 曾卓的《有赠》
《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 有赠》
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 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 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 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 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 歌颂。 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 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 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 诉。
陈翔鹤 (1901-1969) “五四”以后最早的文学社团 (1901“五四”以后最早的文学社团 之一“沉钟”社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以后从事古 典文学研究,也写短篇小说。 《陶渊明写〈挽歌〉》,想表达对生死问题的一点 陶渊明写〈挽歌〉》,想表达对生死问题的一点 看法 ,豁达的生死观。 硬说成是恶毒攻击毛主席、攻击庐山会议的大毒草, 老作家陈翔鹤背着这些罪名受到冲击和百般侮辱。 1969年 1969年4月22日含冤死去。 22日含冤死去。
有 赠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
曾卓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又一名哥伦布》 (节选) 又一名哥伦布》
这个哥伦布形销骨立 蓬首垢面 手捧一部"雅歌中的雅歌" 手捧一部"雅歌中的雅歌" 凝视着千变万化的天花板 漂流在时间的海洋上 他凭着爱因斯坦的常识 坚信前面就是“印度” ── 即使终于到达不了印度 他也一定会发现一个新大陆

最全2017017年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历年真题

最全2017017年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历年真题

2004—2011年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历年真题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七月派取得显著成就的两个方面是小说和()A. 散文诗B. 话剧C. 诗歌D. 报告文学答案:C2. 文坛上形成“王蒙热”是在20世纪()A. 50年代中期B. 70年代末C. 80年代初期D. 80年代中后期答案:C3. “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于鲁迅小说()A. 《补天》B. 《理水》C. 《采薇》D. 《起死》答案:A4.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走向成熟是在()A. 50年代前期B. 50年代后期C. 60年代D. 70年代答案:C5. 《预言》的作者是()A. 何其芳B. 李广田C. 卞之琳D. 戴望舒答案:A6. 吕宗桢和吴翠远形象出自张爱玲小说()A. 《倾城之恋》B. 《金锁记》C. 《十八春》D. 《封锁》答案:D7. 艾青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诗是()A. 《煤的对话》B. 《黎明》C. 《笑》D. 《春》答案:D8. 对京派小说悲剧风格理解不正确的是()A. 微笑的悲剧B. 命运悲剧C. 社会压迫悲剧D. 人性悲剧答案:C9. 下列诗作中,艾青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是()A. 《献给乡村的诗》B. 《播谷鸟集》C. 《旷野》D. 《北方》答案:A10. 徐志摩《婴儿》一诗的主题是()A. 歌颂爱情B. 歌颂大自然C. 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D.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鲁迅后期(1926年以后)创作的历史小说有()A. 《出关》B. 《采薇》C. 《起死》D. 《非攻》E. 《理水》答案:A^B^C^D^E^2. 师陀“果园城家族”中的知识分子有()A. 朱魁爷B. 葛天民C. 素姑D. 贺文龙E. 小茨儿答案:B^D^3. 王蒙下列小说中,属于“青春+革命”小说的有()A. 《青春万岁》B. 《活动变人形》C. 《最宝贵的》D. 《春节》E. 《悠悠寸草心》答案:A^C^D^E^4. 鲁迅小说中采用纯客观叙事的有()A. 《狂人日记》B. 《示众》C. 《阿Q正传》D. 《肥皂》E. 《起死》答案:B^D^E^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

论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观——以百花文学的爱情叙事为中心

论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观——以百花文学的爱情叙事为中心

婚纱摄影的发展需要百年老店的支撑,同时也需要一些新的有特色的婚纱影楼和工作室来推动,成功的婚纱摄影业者会把店址选择在人流多的繁华热闹地段,如龙摄影婚纱摄影、北京五道口的飞鱼映像馆、上海中潭路的玛奇朵婚纱摄影、天目东路的蔚蓝海岸、徐家汇商业区的爱度影像会所等地。

整个店堂设计新潮时尚,前卫创新的橱窗内点缀着白纱与晚礼服,不仅营造着时装店高雅气氛,而且将婚纱礼服与时装潮流接轨时尚流行自然不用说,光听听这些名字就有着浓烈的惟美色彩。

“爱度影像会所”针对春夏婚纱流行,不仅推出近百款春夏新款服,还包括前卫青年所推崇的E世代风格庞克系列。

曾丽珍说“婚纱摄影是一个‘梦幻行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会紧跟流行,或者创造流行。

”以婚纱来推进婚纱摄影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以婚纱摄影来体现婚纱的独一无二。

近两年,海景婚纱摄影在上海、北京等地流行,许多内地有实力的影楼和工作室纷纷到三亚、青岛、厦门等地开办分店,其中三亚每年接待婚纱照客人数万人,是全国最热门的婚纱摄影外景地。

随着婚纱摄影的不继发展个我工作室风格不断开发.新的棚内摄影又在兴起.以金公主·米兰婚纱为主的.首创了中国古典式红动中国婚纱照,满足了大部分又希望有中国特色,又想有新意婚纱照的想法./marriage.asp?sort_id=37论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观——以"百花文学"的爱情叙事为中心作者:毕新伟, BI Xin-wei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刊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10,50(5)被引用次数:0次1.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2004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19893.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第二性 19984.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19985.刘成才重返"十七年"文学现场 2009(4)6.解志熙深刻的历史反思与矛盾的反思思维--从支克坚先生的革命文学研究说开去 2002(1,2)7.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8.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9569.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19571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11.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199812.朱光潜从切身的体验谈百家争鸣 195713.孙先科爱情、道德、政治--对"百花"文学中爱情婚姻题材小说"深度模式"的话语分析 2004(1)14.丁玲跨到新的时代来--谈知识分子的旧兴趣与工农兵文艺 195015.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 195116.李定中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 195117.叶秀夫萧也牧的作品怎样违反了生活的真实 195118.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 195119.谢云苏联文艺作品中关于爱情的描写 195320.И.拉祖丁苏联文学中的家庭与婚姻 195221.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 195422.常琳对《洼地上的"战役"》的几点意见 195523.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郜元宝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 200524.今道友信.王永丽.周浙平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199825.欧文·辛格.高光杰.杨久清.王以奎爱的本性--从柏拉图到路德 199226.余凤高在现实和文学中的爱 200227.互西列夫.成穷情爱论 199728.胡伊青加.成穷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199829.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0年 199931."红豆"的问题在哪里?--一个座谈会记录摘要 1958(9)32.张天翼读"美丽" 1958(5)33.谭家健并不美丽--读"美丽"有感 1957(9)34.倪蕊琴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 199135.路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关于对《洼地上的"战役"》等小说的批评 195536.驳路翎的反批评--来稿综合 19551.期刊论文张婷"百花文学"思潮中的"苏联"质素——以《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为中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20世纪50年代"百花文学"思潮的出现深受"双百方针"和苏联"解冻文学"思潮的的影响.鉴于中苏当时的特殊政治联盟关系,文艺政策的执行与调整也多倾向于苏联,因而"百花文学"作品自然耦合了苏联"解冻文学"的写作模式,尤在当时"干预生活"的相关作品中表现明显.但因不同的国内形势,苏联的"解冻文学"繁荣发展,而国内的"百花文学"却在政治的强力下被迫中断.尽管"百花文学"思潮是短暂的,但毕竟显示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生态的新变,与新时期文学也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2.期刊论文惠雁冰.HUI Yan-bing"百花文学"中情爱小说的政治想象图式及其艺术质素-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出现的"百花情爱文学",从总体的创作主题上回应着建国初年知识分子精神改造的时代主潮,艺术表现上也符合于两大社会阵营、两大阶级力量对知识分子实施争夺的政治美学,从人物的精神发展的路向方面也暗合着迷途--救赎--重塑的革命文化逻辑.但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在看似整一的政治训诫模式下,这类小说呈现出结构形态的不对称、主题实现的不确定、环境渲染的阴郁化以及叙事语态的独特性等有别于同期小说的某种新质来.这种新的艺术质素组构的动力来源于这些创作者的年轻生命.他们对时代主题有着明显的年龄化、个人化、情爱化的理解,在对政治观念进行阐释时也更多地带有阶段性生活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百花情爱小说"的种种艺术特征,不过是这些作家青春期症候的艺术展现而已.只不过恰逢了50年代中期文学规范的开禁,这些作品又涉猎了前期作家不敢逾越的情爱生活,故而才有了文学史的意义.3.期刊论文巴陇锋.BA Long-feng"百花文学"浅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百花文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新质".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不仅上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的良好范式,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新英雄传奇、问题小说、家庭文学和讽刺文学四个维度考量"百花文学"的文学价值.4.学位论文王宗燕50年代小说中的婚恋书写2010婚姻爱情是文学史上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数不胜数,许多能够留传千古的作品都是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

2004-2000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4-2000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4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钱默吟是老舍哪篇小说中的人物()A.《离婚》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D.《四世同堂》答案:D2. 下列作家中,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A. 艾青B. 何其芳C. 李广田D. 戴望舒答案:D3. 《果园城记》的作者是()A. 师陀B. 沈从文C.废名D. 萧乾答案:A4.下列作品,属于废名的作品是()A.《萧萧》B.《桃园》C.《牛》D. 《会明》答案:B5. 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作家是()A. 周扬B. 路翎C. 胡风D. 舒芜答案:C6. 汪文宣是巴金哪篇小说中的人物()A. 《憩园》B.《第四病室》C. 《寒夜》D.《灭亡》答案:C7. 辣辣是池莉哪篇小说中的主人公()A.《你是一条河》B.《烦恼的人生》C.《不谈爱情》D.《太阳出世》答案:A8. 艾青的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是()A.《诗论》B.《诗的艺术》C.《诗论零札》D.《谈新诗》答案:A9. 倪吾诚是哪篇小说的主人公()A. 《夜的眼》B. 《布礼》C.《活动变人形》D.《春之声》答案:C10. 抗战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是()A. 闻一多B.艾青C. 何其芳D.冯至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鲁迅小说中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有()A. 夏瑜B. 鲁四老爷C. 陈士诚D. 四铭E. 高尔础答案:B^D^E^2. 下列诗集属于闻一多的有()A.十四行集》B.真我集》C.红烛》D.《死水》E.《云游》答案:B^C^D^3. 下列作品属于百花文学的有() 答案:A^B^C E^A.《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B.《美丽》C.《悬崖上》D.《青春万岁》E.《小巷深处》4. 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形象有()A. 孙舞阳B. 章秋柳C. 莎菲D. 子君E. 赵慧明答案:A^B^5. 老舍塑造的新派市民形象有()A. 小马B. 张天真C. 牛天赐D. 马克同E.祁瑞丰答案:A^B^C^D^E^6. 下列人物属于《围城》的有()A. 方鸿渐B.赵辛楣C. 孙柔嘉D. 唐晓芙E. 曼桢答案:A^B^C^D^7. 下列作品,属于萧乾的作品是()A.《篱下集》B.《栗子》C.《谷》D.《枣》E.《梦之谷》答案:A^B^E^8. 巴金家庭小说的风格是()A. 雄壮B. 寓激情于平淡C. 真切D. 丰厚E. 刚健清新答案:B^C^D^9. 下列作家属于现代派诗人的有()A. 废名B. 戴望舒C. 卞之琳D. 何其芳E. 路易士答案:A^B^C^D^E^10. 下列作家属于七月派的有()A. 东平B. 冀汸C. 贾植芳D. 柏山E. 路翎答案:A^B^C^D^E^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 《莫须有先生传》的作者是___ 答案:废名(冯文炳)2. “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的小说___使用的笔名答案:《狂人日记》3. 茅盾小说《虹》的女主人公是___ 答案:梅行素(梅女士)4. 诗歌《我底记忆》的作者是___ 答案:戴望舒5. 巴金《憩园》塑造的浪子形象是___ 答案:杨老三6. 长篇小说《围城》作者是___ 答案:钱钟书7. 提出诗歌三美主张的诗人是___ 答案:闻一多8. 《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___ 答案:徐志摩9. 老舍作品中以车夫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___ 答案:《骆驼祥子》10. 庄建非是小说___的人物。

[试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试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百花文学

百花文学

6.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等等。

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文艺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1)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于“人”的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2)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作品。

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任务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戒律,突破了现实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最全2017017年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__历年真题

最全2017017年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__历年真题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七月派取得显著成就的两个方面是小说和()A. 散文诗B. 话剧C. 诗歌D. 报告文学答案:C2. 文坛上形成“王蒙热”是在20世纪()A. 50年代中期B. 70年代末C. 80年代初期D. 80年代中后期答案:C3. “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于鲁迅小说()A. 《补天》B. 《理水》C. 《采薇》D. 《起死》答案:A4.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走向成熟是在()A. 50年代前期B. 50年代后期C. 60年代D. 70年代答案:C5. 《预言》的作者是()A. 何其芳B. 李广田C. 卞之琳D. 戴望舒答案:A6. 吕宗桢和吴翠远形象出自张爱玲小说()A. 《倾城之恋》B. 《金锁记》C. 《十八春》D. 《封锁》答案:D7. 艾青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诗是()A. 《煤的对话》B. 《黎明》C. 《笑》D. 《春》答案:D8. 对京派小说悲剧风格理解不正确的是()A. 微笑的悲剧B. 命运悲剧C. 社会压迫悲剧D. 人性悲剧答案:C 9. 下列诗作中,艾青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是()A. 《献给乡村的诗》B. 《播谷鸟集》C. 《旷野》D. 《北方》答案:A10. 徐志摩《婴儿》一诗的主题是()A. 歌颂爱情B. 歌颂大自然C. 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D.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鲁迅后期(1926年以后)创作的历史小说有()A. 《出关》B. 《采薇》C. 《起死》D. 《非攻》E. 《理水》答案:A^B^C^D^E^2. 师陀“果园城家族”中的知识分子有()A. 朱魁爷B. 葛天民C. 素姑D. 贺文龙E. 小茨儿答案:B^D^3. 王蒙下列小说中,属于“青春+革命”小说的有()A. 《青春万岁》B. 《活动变人形》C. 《最宝贵的》D. 《春节》E. 《悠悠寸草心》答案:A^C^D^E^4. 鲁迅小说中采用纯客观叙事的有()A. 《狂人日记》B. 《示众》C. 《阿Q正传》D. 《肥皂》E. 《起死》答案:B^D^E^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

百花文学奖颁奖迟子建8次获奖

百花文学奖颁奖迟子建8次获奖

龙源期刊网
百花文学奖颁奖迟子建8次获奖
作者:
来源:《杰出人物》2015年第04期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日前在天津颁奖,本届共评选出短篇小说奖11篇,中篇小说奖14部,长篇小说奖2部,小说双年奖2部,小说新人奖1部,散文奖13篇,散文特别奖1篇。

铁凝、贾平凹、严歌苓、王海鸰、方方、迟子建、赵玫等知名作家获奖。

据介绍,《大雨如注》、《火锅子》、《倒流河》、《她的名字》等摘得短篇小说奖。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晚安玫瑰》、《蝴蝶飞》等获得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奖被《新恋爱时代》和《老师好美》分享。

小说双年奖则由《师父》和《北京一夜》获得。

小说新人奖则归属《被切除》。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百花文学奖还首次新增散文奖和散文特别奖。

始创於1984年的百花文学奖,是国内文坛唯一採用读者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的文学奖项,每两年
评选一次。

8次获得百花奖的迟子建表示:“作家对文学要有一颗朴素之心和敬畏之心,只有
这样文学的园地才不会荒芜,永远百花盛开。

”。

“百花文学”的突破与无奈

“百花文学”的突破与无奈

“百花文学”的突破与无奈1956年到1957年的“百花文学”是当时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风格,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百花文学”在创作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标签:百花文学;突破;无奈一、“百花文学”的突破(一)激发了几近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识“百花文学”要求创作应正视人民内部矛盾,关心时弊,关注社会缺陷,敢于说出“冲突”。

这些叛逆者们看到了社会的矛盾,指出作家有责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应发扬中国新文学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要“写真实”。

在1956年,“干预生活”“写真实”还不主张令人生疑,对“粉饰生活”感到不满,一旦干预生活就要接触到社会内部的矛盾,掩饰“真实”需要立场、勇气。

因此,批判生活成为了他们追求的中心命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基本掌握,另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他们怀疑的是不负责任的虚幻的承诺以及对即将来临的社会的描述。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拉开了“百花文学”的序幕,还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革命青年和老资格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是“个人主义”的延续,保持了对理想世界的热情,对现状具有洞察力,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疑惑,只有在“知音”中得到慰藉。

(二)文学向“艺术”和“人性”回归开始对私人情感的探索,对国家意识形态类的话题开展突围。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作家的创作是发生在国家的公共空间的,私人空间极小,对爱情、情趣等很少开展描写,哀怨、苦闷等也属于小资产阶级情绪,个体的价值毫无意义。

“双百方针”提出后,政治气氛缓和,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复苏,写“自我”开始推动作家的创作。

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以大胆的笔触突破了建国初期形成的创作禁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散发出了独立人格的光芒。

(三)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多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不遗余力地批判封建落后和国民劣根,但革命战争使他们又认识到文章不能代替“枪杆子”,开始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并转向了歌颂农民,开始迁就农民的审美习惯。

百花文学

百花文学
——“对不合理的事情”批评,对“坏 事”“不容忍”。
“百花”文学与“问题小说”的对照
2、内容层面
青年人对社会的压抑制度的束缚最敏感, “问题小说”的作者关心包括家庭问题,婚姻 问题,劳工问题,妇女问题等反映社会制度诸 多矛盾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接受了政治信仰,理想与 现实之间的裂痕,体制中的不完善,上级领导 的官僚作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矛盾成为小说 题材。
十七年文本祛除爱情的原因:语境、阶级叙事 中性别只是符号,描述个体的情感欲望不符合
意识形态审美要求;但作家关注生活的自觉、
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双百方针的影响促进 此类文本的发展。
叙事特点:情感作为基本的叙事动力:李威伦
《爱情》;女性角色被突出:
第一人
称叙事人出现
仍然反映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悬崖上》《红 豆》、仍以对感情和欲望的克制为美德
“百花”文学与“问题小说”的对照
3、 “问题小说”仅仅是将青年人现实的苦 闷移到纸上,这些苦闷没有开掘也没有拓展, 体现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斯人独憔悴》,《一 个忧郁的青年》(冰心),《或人的悲哀》 (庐隐),《沉思》(王统照)
——“百花”文学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百花”文学与“延安杂文”的对照
《人民文学》(1956、4)秦兆阳“我们期待 这样尖锐提出问题的,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 已经很久了”,大力倡导“侦察兵式的特写”
三、作品例析
《在桥梁工地上》:没有改善过程也看不到改 善希望“春风啊,你几时才能吹进这个办公室 呢” 。
《本报内部消息》:经历改善过程但对改善表 示忧虑。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经历改善过程看到 改善希望。
1、产生于宽松的环境 2、涉及延安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青

_百花文学_浅论

_百花文学_浅论

[收稿日期]2006-03-07 [作者简介]巴陇锋(1977-),男,甘肃宁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和译介学研究。

第28卷 第1期2007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 I N UN I V ERSI TY Vol .28 No .1Jan .2007 [文章编号]1004—5856(2007)01—0073—09“百花文学”浅论巴陇锋(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摘 要]“百花文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新质”。

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不仅上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的良好范式,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具有积极影响。

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新英雄传奇、问题小说、家庭文学和讽刺文学四个维度考量“百花文学”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百花文学;新英雄传奇;问题小说;家庭文学;讽刺文学[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历史经验是现在的个人主体同过去的文化客体相遇时产生的。

”[1](P164)当面对历史上产生的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接近历史本相;但当面对经由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的时候,你必然地在走进历史。

另一方面,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在被不断的重构着。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即便是在面对相同的文学景观时,也会陷入“肯定———否定———肯定”怪圈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下文简称“50年代”)的“百花文学”就是被历史(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的“尖刀”、“千刀万剐”了的文学“活化石”。

1956年1月到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给当时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文坛上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写出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小说,是为“百花文学”。

同年6月起,“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些青年作家遭到严厉地批判,作品被彻底否定,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经过二十多年,这些被封杀的作品终于重见天日,受到人民欢迎,成为“重放的鲜花”。

百花文学

百花文学

三、大时代的小故事
革命的阶级情感——个人情感 50年代初《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
役》,56年后《小巷深处》《在悬崖上》《西 苑草》《红豆》等,黄秋耘《谈“爱情”》
宗璞
三、大时代的小故事
十七年文本祛除爱情的原因:语境、阶级叙事
中性别只是符号,描述个体的情感欲望不符合 意识形态审美要求;但作家关注生活的自觉、 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双百方针的影响促进 此类文本的发展。 叙事特点:情感作为基本的叙事动力:李威伦 《爱情》;女性角色被突出: 第一人 称叙事人出现 仍然反映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悬崖上》《红 豆》、仍以对感情和欲望的克制为美德
1、产生于宽松的环境 2、涉及延安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青 年的思想动向,小到日常的衣食住行——党 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3、启蒙热情,相信延安可以重建文学 批判现实的权力“务求尽可能消除黑暗”— —除了批评以外更多的是斗争,希望通过斗 争实现理想社会

“百花”文学与“延安杂文”的对照
“百花”文学与“问题小说”的对照
2、内容层面
青年人对社会的压抑制度的束缚最敏感, “问题小说”的作者关心包括家庭问题,婚姻 问题,劳工问题,妇女问题等反映社会制度诸 多矛盾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接受了政治信仰,理想与 现实之间的裂痕,体制中的不完善,上级领导 的官僚作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矛盾成为小说 题材。
“百花”文学与“问题小说”的对照
3、 “问题小说”仅仅是将青年人现实的苦
闷移到纸上,这些苦闷没有开掘也没有拓展, 体现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斯人独憔悴》,《一 个忧郁的青年》(冰心),《或人的悲哀》 (庐隐),《沉思》(王统照) ——“百花”文学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百花”文学与“延安杂文”的对照

百花文学名词解释

百花文学名词解释

百花文学名词解释百花文学,又称百花派文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6年至1957年间盛行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文学以文化大革命之前少数文学家的作品为代表,包括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

百花文学的名称来源于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此时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文化复兴的黄金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百花文学的名词解释如下:1. 百花齐放:这是百花文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指的是鼓励文学艺术家发挥创造力和个性特点,探索各种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内容。

这是对以往文学封建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种突破和否定,鼓励作家们用自己的笔触去表达。

2. 百家争鸣:这是百花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意指各种文学流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辩和较量。

百花文学倡导思想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赋予每个文学家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自由。

百家争鸣也是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文学权威体制,鼓励不同学派的文学家进行互相的切磋和交流。

3. 独立自主:这是百花文学重要的原则和追求,强调文学家在创作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百花文学旨在打破传统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限制,反对对作品进行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倡个体的创造灵感和独立的审美追求。

4. 人民大众:百花文学的注重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反映和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百花文学主张以人民为中心,倡导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学创作,使文学脱离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娱乐性,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

5. 真实性:百花文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追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需求。

这是对前人文学创作模式的一种反叛和突破,以真实的视角和写实的手法刻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 多样性:百花文学倡导在文学创作中追求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鼓励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和写作风格。

这种多样性的追求使百花文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各种类型。

总而言之,百花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多样性、开放性、真实性和人民大众为核心特点。

“解冻文学”影响下的“百花文学”

“解冻文学”影响下的“百花文学”

“解冻文学”影响下的“百花文学”摘要:本文对兴起时间和因果联系方面有对应关系的第一阶段的“解冻文学”和“百花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解冻文学”与“百花文学”在背景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文学思潮和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具体文学作品的构思上有某些同构性和差异性。

通过对这些同与异的考察,可以揭示“解冻文学”走向进一步繁荣而“百花文学”过早中断的原因。

关键词:解冻文学;百花文学;影响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具体操作需在充分可比的基础上注重实证研究。

无论是从文学史料还是从历史史实来看,前苏联的“解冻文学”对中国的“百花文学”都有重大的影响。

“百花文学”是1956年到1957年初,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产生的突破禁区的文学思潮。

“解冻文学”是指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的苏联文学。

解冻文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段大致从1953年到1957年初,高潮是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前后。

第二阶段大致从1957年到60年代中期,高潮在苏共二十二大前后。

”[1](P5)因此,“解冻文学”对“百花文学”的影响,只可能是“解冻文学”的第一阶段的思潮、作品对“百花文学”的影响。

某些相关论文[2~3]没有区分清楚时间段,把1957年之后的解冻作品拿来与百花作品比较,这样的比较得出的结论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本文在上述关于“百花文学”和“解冻文学”的界定的基础上,对在兴起时间和因果联系方面有对应关系的第一阶段的“解冻文学”和“百花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解冻文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与“百花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犹如红色苍穹下的两场及时雨。

在这两场及时雨到来之前中苏有着相似的文化语境:否定矛盾和冲突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

与之相呼应,文学作品中粉饰和美化现实的现象逐渐抬头,掩盖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将现实写成一派和平,充满节日喜庆的景象。

由于忽视文学的特点、艺术个性、艺术多样化等问题,作家的风格、手法等变得单一化。

青春的力量与成长的烦恼——论“百花文学”中的成长叙事(一)

青春的力量与成长的烦恼——论“百花文学”中的成长叙事(一)

青春的⼒量与成长的烦恼——论“百花⽂学”中的成长叙事(⼀)青春的⼒量与成长的烦恼——论“百花⽂学”中的成长叙事(⼀)摘要:“百花⽂学”在中国当代⽂学的舞台上只作了短暂的表演,却为我们提供了窥视~代青年知识分⼦内⼼世界的窗⼝。

从成长叙事的⾓度解读“百花⽂学”中的代表作品,可以归纳出“青春的⼒量”和“成长的烦恼”两⼤主题,从⽽能够在⽂学史有关“百花⽂学”⼲预⽣活和写⼈情⼈性的定义之外去探求作家们的创作⼼理,去追寻那个特殊年代属于青年知识分⼦的成长记忆。

关键词:百花⽂学;成长叙事;重放的鲜花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是建国后⽂学界为数不多的政策宽松期,“双百”⽅针所开启的知识界的早春天⽓给⽂坛带来了清新⾃由的空⽓,也为青年作家提供了崭露头⾓的机会,催⽣了⼀批⼲预现实、张扬个性的⽂学作品。

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作品经历了从“⾹花”到“毒草”再到“重放的鲜花”的变迁,已逐渐沉淀为中国当代⽂学史中独特的⽂学形态。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阅读“百花⼩说”时,除了感慨⼏⼗年间中国⽂坛的沧桑巨变外,也依然能从那些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作品中感悟出⼀代知识分⼦的成长⼼理。

1979年上海⽂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多⼈作品合集《重放的鲜花》1],收⼊了“百花⽂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在当时产⽣过巨⼤影响的作品。

在⼊选的l7位作家的20篇作品(⼩说l9篇,诗歌1⾸)中不难发现,绝⼤部分⼩说的主⼈公都是青年知识分⼦,⽽创作这些⼩说的作家也多是⼆⼗⼏岁的年轻⼈。

这些在⽂学史教科书中被认为是⼤胆⼲预⽣活和反映⼈情⼈性的作品,作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活中具体问题的揭露以及对建国后⽂学创作⽇趋公式化、概念化的反动,具有社会学和⽂学史的特殊意义。

但这些带有鲜明主体倾向和情感体验的作品,却不单单是⼀个时代与社会环境使然的创作,也同样是这个时代知识分⼦⼼灵的⼀⾯镜⼦和成长的⼀道掠影。

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也有必要从成长叙事的⾓度去孵读“百花⽂学”,去追寻那个特殊年代属于青年知识分⼦的成长记忆。

百花文学_的突破与无奈

百花文学_的突破与无奈
关键词:百花文学;突破;局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年“双百 方 针 ”提 出 后,一 批 作 家 以《 人 民 文 学》为主阵 地发表了 一 系 列“干 预 生 活”、“写 真 实”、 “写人情”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百花文学”。在当时文 学、政治一体化 的 时 代 背 景 下,短 暂 的“ 百 花 文 学 ”犹 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它虽疾逝而过,但毕竟留下了 自己的轨迹。这 批 在 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带 有“ 异 质 ” 特征的作品,其 创 作 者 主 要 是 当 时 的 一 些 青 年 作 家, 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的年轻人,如王 蒙、刘宾雁、刘绍棠、公刘、邵燕祥、李国文、流沙河、从 维熙、陆文夫、耿 龙 祥 等。 他 们 在 革 命 中 获 得 一 种 政 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一种有关未来社会的美 好图景的许诺。但在这之后,他们逐渐觉察到理想与 现实之间的距离,并在新的思想形态和社会制度中看 到裂痕和污垢。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未如他 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消失。这使他们惶惑,也使他们痛 苦,于是希望表达这种复杂的体验成为其共同的 渴 求。
一、 “百花文学”出现的社会背景 从国内来看,社 会 主 义 三 大 改 造 的 胜 利 完 成,使 毛泽东对中国基本情况的估计有了变化。他认为,由 于所有制、生产 关 系 的 改 变,政 治 形 势 也 发 生 了 根 本 的变化。于是作出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 的论断,要求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 这种形势下,动员知识分子参与到宏伟的建设事业当 中去,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年&月中共中央召 开了知识分 子 问 题 会 议,周 恩 来 在 会 上 作 了《 关 于 知 识分子问题 的 报 告 》。 他 认 为,知 识 分 子 经 过 参 加 社 会活动、政治斗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改造,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可 以信赖和依靠的对象,其政治思想状况已经有了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国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

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1、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

2、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观念的新探索的指导下,文艺界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新气象,出现了一些干预社会现实、描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百花文学的创作
1956年第4期的《人民文学》,刊出了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

(在当代中国,"特写"与"报告文学"一般是可以互换的体裁概念。

但在这个时期,刘宾雁、耿简等的写作,并不是那种要求写"真人真事"的特写,而是可以概括、虚构的"研究性"特写。

这种体裁,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当时主持这份杂志编务的副主编秦兆阳在"编者按"和本期"编者的话"中,给予很高评价,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像侦察兵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的作品,已经很久了。

后来,这份杂志又刊发同一作者的在文学界有更大反响的特写《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

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学》还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注:小说原稿经秦兆阳作了修改,发表时,篇名也由《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文革"后王蒙的选集、文集,这一短篇由作者恢复为原篇名。

小说修改的具体情况,参见《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发了在《文汇报》、《文艺学习》等报刊上的热烈争论。

在此前后,《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取材、主题上具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表达方式。

比较重要的有:短篇小说《办公厅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刘绍棠),《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阳)、《入党》、《明镜台》(耿龙祥)、《美丽》(丰村)、《红豆》(宗璞)、《改选》(李国文)、《小巷深处》(陆文夫);特写《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即柳溪)、《马端的堕落》(荔青);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未公开发表)、《草木篇》(流沙河)、《贾桂香》(邵燕祥);以及话剧(岳野的《同甘共苦》)、杂文等。

上述作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短篇创作。

这是因为,提倡"百花"的这一文学时期,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其间还有过情况不明而令人疑惧的曲折)。

从时间、也从作家精神展开的程度,都尚不足以将这种调整,融注进规模较大的作品中。

另一个特点是,写作这些作品的,固然有丰村、秦兆阳等"老资格"作家,而主要的还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作者。

与40年代初在延安的那些作家(丁玲、王实味、艾青等)想凭藉已确立的声望、影响来重建他们批评生活的权利不同,青年作家拥有的,更多是理想主义的朝气。

他们在革命中
获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的承诺,但他们逐渐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新的思想形态与社会制度中发现裂痕。

他们从前辈作家那里继续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并从苏联的同行那里接过"写真实"、"干预生活"的口号。

他们的这些创作,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一种是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

这些质疑和批评现状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唤当代已经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识。

另一种趋向,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义倾向、要求文学向"艺术"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负累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边上》,在内容上多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

同时还鼓舞了一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如周作人沈从文等。

这两种看起来正相反对的趋向,事实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为关联的。

社会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其实是事情的两面。

而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础。

后继影响:
上述的创作,在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它们的出现,被批评家描述为"一股创作上的逆流"(注:李希凡《从〈本报内部消息〉开始的一股创作上的逆流》,《中国年报》1957年9月17日)。

二十多年后,在变化了的政治和文学的环境中,这些"毒草"转而成了"重放的鲜花"。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这批作品(主要是小说、特写)汇集成册,书名为《重放的鲜花》。

将它们重评为"鲜花",编者在《前言》中有这样的说明:"我们从《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组织新来的青年人》、《改选》等这些'干预生活'的作品中,看到那里面塑造的罗立正、陈立楝、刘世吾等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者,今天还在玷污我们党的荣誉,腐蚀我们党的肌体,妨碍我们奔向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我们必须与之作积极的斗争。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作品里的曾刚、黄佳英、林震等人物身上,汲取到鼓舞意志、奋起斗争的力量。

《小巷深处》、《在悬崖上》和《红豆》等写爱情题材的作品,作者是通过写这些所谓'家务事,儿女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歌颂高尚的革命情操,歌颂新社会;鞭挞自私自利的丑恶灵魂,批判旧世界。

"可以看出,对这些作品的评定,虽说会有"毒草"与"鲜花"的相反结论,但批评者理论依据和视角,却相当一致。

获得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而它们的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看作是受难而复出的"文化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