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本质辨析与学科体系构建再思考

合集下载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服务起源的追溯,论证了旅游业是为人们出行提供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对这种商业模式的解剖,总结了旅游学科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变化的关系,从而梳理出旅游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旅游学科;学生培养;商务模式;课程建设1引论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最初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和壮大却反而停滞不前了,甚至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旅游专业似乎也比较尴尬,本科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很高,但行业内就业率并不高。

另一方面,国内的旅游行业管理者对旅游业的自身认识也有待提高,他们在用人方面存有一定偏见,甚至提出宁要旅游大专、中专、高职毕业的学生,也不要旅游本科生,更不需要研究生。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旅游行业只需要懂得基本待人接物礼仪、会干粗活的农民工就行,而似乎只有导游和厨师才需要一些专业技能。

随着旅游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随着教育部实施学科目录管理,旅游学科被划入工商管理学科门类之后,不少学校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在“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下,按照管理学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此时的旅游学科则又出现了边缘化迹象。

对于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南开大学王健认为,“旅游学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学科,而要证明具有这种学科资格,就必须能够提出具有方法论内涵的旅游学基础理论体系。

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

”谢彦君把旅游学科归属于交叉学科,但他认为,当前的旅游研究“对旅游的理解被局限为一种企业和行业活动;旅游学术积累所形成的知识框架的主体是管理学知识。

”吴必虎、邢珏珏在研究旅游学学科体系分类的基础上绘制了旅游学学科树,希望构筑起旅游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体系;但其学科树的构成也与众多学科相交。

由于未能在学科属性上达成共识,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争议也较多,基本的观点在于,要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计培养方案,但由于各地旅游业发展背景和方式有所不同,旅游高等教育因此也应有自己的特点。

论大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论大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将由旅游管理 、 体闲管理 、 接待管理 、 旅游营销 、 资源保护与管理及旅游 与人的发展等几个主 要模块 构成 。在此基础 上 , 对旅
游 高 等 教 育 专 业 设 置 也 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 探 讨 。 [ 键 词 ] 旅 游 ; 科 体 系 ; 游 ; 闲 关 大 学 旅 休
并 不 普遍 , 成 其 理解 与 运 用 的 困 难 。据 Wiie i 造 kp da 的解释 ,erai rce t n是 “ o 为愉 悦 身 心与 促进 身心 健康而 占用 时间 的活动 ” 那 么可 以 将rcet n视作 一种休 , erai o
闲活动 。[e u e与rcet n都是 一 种休 闲 , 区别  ̄li r 1 s e rai o 其 在 于 lsr e ue强调 的是 一种 状 态 或时 间 (ret ) i fe i [ me 引,
闲行 为
1 l 3
( ) 旅游 学科概 念 二 大 从 目前的实 际发 展来看 , 旅游与 休 闲 已经共 同构 成 了一 门学 科 。 广大旅游 研究人 员早 已将 休 闲或 休 闲 活 动包 含 于 自 己的研 究 范 围之 中 [] 同 时 一些 高 校 1, 1 的旅 游管理 专业 也开设 了休闲相 关课 程或 专业 。 在传 统的 旅游期 刊 中 , 休闲 已经 是其 中的重 要 内容 。中 国
图 l 休 闲 、 闲 活 动 与 旅 游 关 系 图 休
[ 稿 日期 ]0 9 1- 3 收 2 0 — 20 [ 者 简介 ] 作 惠红 ( 9 5 ) 重 庆 市 人 , 国 德 州大 学 访 问 学 者 . 庆 理 工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旅 游 系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游 影 响 、 】7. , 美 重 硕 主 旅 休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摘要] 本文从目前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建全、知识体系存在着重复、时序错位等混乱的现象,探讨建立一套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构成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纵向上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并提出了保障体系框架实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旅游系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一、问题的提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从起步至今仅有二十多年,却经历了数量规模跨越式扩张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高度的学科关联特征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但往往是学校内哪个学科捷足先登,旅游的后续发展就打上该学科的烙印,有人文的、历史、英语、地理、地质、经济、管理等,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专业归属不同。

至2004年,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院校已增加到了210所,不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处在不同学院,有的在经济或管理学院,有的在人文或外语学院,有的在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其二是课程体系的偏重不同,即便是在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旅游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并对主要开设课程进行了规定,全国范围内同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也不统一,不同系列的旅游教材涉猎的内容体系和侧重不同。

其三是课程内容不同。

由于“出身”不同,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分歧,使各校同一课程名称下的内容体系相差很大,造成按照课程大纲定的教材往往是内容差异很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还未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第四是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相对独立。

各学科对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本学科的延伸应用而非旅游本身出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很多是对其他相关课程移植后的再拼盘;同一层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中,有些内容在各课程中或重复、或漏缺、或顺序凌乱、或轻重颠倒。

对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看法

对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看法

对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看法对于旅游学学科体系,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通过研究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探讨旅游活动对地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旅游学学科体系涉及地理学的内容。

地理学在旅游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经济学也是旅游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研究了旅游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旅游业对就业、收入和外汇收入的贡献,以及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

同时,经济学还研究了旅游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学也在旅游学学科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研究了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旅游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等。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环境学也是旅游学学科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环境学研究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环境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

文化学也是旅游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活动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文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以及旅游活动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文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价值,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研究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旅游学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旅游活动对地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定义研究的逻辑反思及其内涵的再认识

“旅游”定义研究的逻辑反思及其内涵的再认识

“ 旅游 ” 是 人类特 有 的人文 现象 ,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曾
其实, 作 为一 种 人文现 象 , “ 旅游 ” 本 身并 不复 杂 , 由于 人们在 认识 的过 程 巾 , 习 惯 性 地 使 用 不 同 的 范 畴
有 长期 的重 游传 统 , “ 旅游” 现象十分突出, “ 旅游” 思 想也相 当成熟 。然 而 , 由于汉语 社 团 长于“ A 犹如 B ”
此 而产 生 。
“ 综 合 现象 说” 是 印 欧语社 团 习惯思 维 的结果 , 它 自身也 存 在 着 逻 辑 缺 陷 , 不 易 被 汉 语 社 团理 解 和 接 受 。而“ 属性 说 ” 则 夸大 了定 义的功 能 , 容易 滑 向哲 学
本 质 的认 知 范 式 , “ 什 么是 旅游 ” 的 基 本 命 题 依 然 无 法

“ 旅 游” 情 景 假 设 及 认 识 范 畴 的 组 合
人 们在 认识 外在 事物 的 时候 , 总 是 自觉 或 不 自觉
( 2 ) 主体 +空间 : 由于没有 时 间“ 暂 时” 的规定 性 , 人们依 据这 一范 畴 组合 所 形 成 的 概 念 可 能包 含 永 久 的“ 迁 居” 行为 , 显然 也 不 能 构 成 圆周 循 环 行 为 , 表明 人 们也 不能 依据 这一 范畴 组 合来认 识上 述现 象 。 ( 3 ) 时 间 +空 问 : 忽 略“ 主体” 的特殊 规 定性 , 只强
学依据也存在问题 , 容 易 夸 大 概 念 定 义 的逻 辑 功能 , 从 丽滑 向哲 学 本 质 的 认 知 范 式 。对 主 体 、 时 间、 空 问 3个 范 畴 内 特 殊性
的“ 类” 抽象 , 是“ 旅游” 定 义 的 首要 目标 。从 “ 主体 ” 与非 惯 常 环 境 之 闻 的 关 联 模 式 来 看 , “ 主体 ” 的“ 自觉 性 ” 是 区 别 于 其 他 同

旅游本质再思考

旅游本质再思考

旅游 的本质是什么?对此问题 的回答学术界到
目前还处 于仁者 见仁 , 智者 见智 的层 面 , 对旅 游本质 的理解关 涉 到旅 游学 学科 体系 的建构 , 因此 , 探讨旅
游本质 变得极其 重要 。
质界定强调的“ 诗意” 指“ 自由” 。与之 比较相近的有
曹 诗 图教授 的旅游本 质界 定 , 其认 为“ 旅 游 的本 质 是 异 地 身 心 自由体验 ” [ 3 ] , 比较 言 之 , 这 两 种 界定 都 强 调 了“ 自由” , 但 问题 却悬 置 在 “ 体验” 一 词 上 面 。另 外, 学 界对旅 游本 质 的界 定 还包 括 : “ 人类 学 与 仪 式
吻合 的。旅游的一般本质 包括行 为、 旅游产品两个层 面。在 此基础 上认为旅 游体验 、 行为、 旅 游产 品之 间是一游体验 , 中层为行为 , 外层为旅游产品 , 这三 者之 间亦体现 了一种微妙 的三位一体 关系。
关键词 : 旅 游本 质 ; 特殊 本质 ; 自由 ; 一 般 本 质 中 图分 类 号 : F 5 9 2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9 4 O O 7 一( 2 0 1 4 ) 0 4 -0 0 3 1 -0 3
游就是为了寻找 自我, 体验到 自我的归回, 从而忘掉 了自 我, 真正体悟到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 这本来
就 是一种 自由的境 界 。其 实 , “ 诗 意 的栖 居 ” 的意思 就是 自由的异地 的短 暂性 的居 住 , 实 质 上此 旅 游本
收 稿 日期 : 2 O 1 4 —1 O —o 9
等, 此方 面 由于前人有 所论述 , 此处 不再 赘述 。
以上学 者 从 不 同角度 对旅 游 本质 进 行 了界 定 ,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享受。

而从体验的视角来看旅游的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并为旅游学科的构建提供更全面的基础。

本文将从体验视角探究旅游的本质,并探讨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首先,旅游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体验和享受。

旅游活动的核心是为了个体获得快乐、放松、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个体通过旅游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历史遗迹等,同时还可以体验到异乡的风味美食和自然景观。

旅游的本质是为个体提供一种身心愉悦、情感愉悦和认知愉悦的体验。

其次,旅游的本质也包括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平衡。

旅游作为一种活动,需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

个体通过旅游活动,参与到环境中,与环境进行互动和交流。

同时,旅游也需要个体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实现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旅游的本质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那么,如何构建旅游学科体系,以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旅游的本质呢?第一步,建立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

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构建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

这包括研究旅游的定义、特征和本质,以及旅游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交叉学科的探索。

构建基础理论可以为旅游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拓展旅游学科的研究领域。

旅游不仅仅是个体的身体移动和场所变换,还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体验的设计与评价等多个层面。

将这些研究领域纳入旅游学科范畴,可以丰富旅游学的内容和研究深度。

第三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紧密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旅游的本质。

在旅游学科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批判的深化,从而使旅游学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实践和发展。

第四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旅游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学科。

旅游学科的研究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同时也需要将中国的旅游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与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_龙江智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_龙江智
图 1 主要旅游体验形式与心理欲望的对应关系 注 :其 一 , 上 述 旅游 体 验形 式的 划 分 , 主 要 参见 Valene L. Smith(1989), 有改动 。 其二 , 以 上各种 对应关 系 , 不 能简单 地理 解为一一对应关系 。 事 实上 , 旅游 形式与心理 欲望 的对应 常常 呈现交错关系 。
目前 ,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旅游界 。 其一 , 在旅游教育方面 , 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和 教学内容缺乏 基本的统 一 。 从 20 世纪 60 年代 以 来 , 旅游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但是在旅游教 育方 面仍 然普遍 存 在着 “ 旅 游 专 业课 程 体 系 的 设 计 缺乏以经验研究为基础” , 以及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
由此可见 , 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之所以为旅游 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属性)。由于本质隐蔽于现象 之中 , 无法通过观察来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 , 从本质的特点出发 ,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认识 旅游的本质 :其一 , 理性分析的途径(把握各类旅游 的共同属性)。其二 , 比较分析的途径 。要确定旅游的 本质 , 可以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整体关系中去考 察。
其二 , 在学术研 究方面 , 旅游 研究存在 泛化倾 向 , 学术群体之间缺乏学术认同感 。 旅游研究在运 行过程中 , 由于专业背景 、研究视角 、研究内容 、研究 方法的不同 , 造成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相对独立 , 导致了旅游学术界中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长期难以
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 从而严重影响了旅 游研究的发展和学科的形成 。国外旅游界的研究还 着重于应用研究而不太重视理论研究 , 在基础理论 方面的研究涉足者则更少 。 近年来 , 国外不少学者 对这种现象甚为担忧 。 Julio Aramberri(2002)教授更 是很尖刻地批评这种现象[ 3] 。 从国内来看 , 20 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以来 , 旅游学术 界对旅游学科体系 、 基本理论框架 、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 精力 , 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旅游学科理论 体系 。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旅游学的研究 , 而且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因缺乏科学的支撑体系而不能很 好地支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 4] 。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为旅 游 文化 、 游 管理 。 旅
① 引 自: 江智. 龙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 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 ] 旅游学刊,05 1 :12 . J. 20 ( ) 2 -6
范畴 , 是人 类在基 本 生存 的物质 需要 得 到满足 后产 生 的一种 高 层次 的精神 追 求 , 其 本质 是文化 ( 辉 ,09 。此 外 , 学 家 认 为 旅 游 的本 质 是 一 种 综 合 性 审 美 活 动 邓 20 ) 美 ( 朗 ,9 8 , 叶 18 ) 人类 学家 认 为旅游 的本 质 是 具有 “ 式 ” 质 的行 为 模 式 ( rbr , 仪 性 Gaun
1 8 ) 文化 学家认 为 旅 游本 质 是 一 种 跨 文化 交 流 活 动 ( 洪 波 ,0 9 , 游 学 者 93 , 孙 20 ) 旅
Hale Waihona Puke 认 为旅 游本 质是 愉悦 ( 彦君 ,0 1 , 谢 20 ) 持综 合论 或构 成 主义观 点 的学者 认为旅 游 的 属 性应 该是 一种 以文 化 为 主 并带 有 经 济 等 属 性 的综 合 社会 现 象 ( 天 元 ,0 3 , 李 20 ) 等等 。
事 物本 身 固有 的 、 决定 旅游 的性 质 、 面貌 和 发 展 的根 本 属 性 。现 象 是 多种 多 样 的 , 流动不 定 的 , 变化 无 常的 , 假 不 真 的 ; 虚 而本 质 是 确定 不 变 的 , 恒 单 纯 的 , 实 可 永 真 靠 的 , 有终极 性 的认识 价 值 。从辩 证 唯 物 主义 的哲 学 观 看 , 析 问题 、 决 问题 具 分 解 时 , 注 意抓住 主要 矛盾 或核 心 问题 。唯物辩 证 法认 为 , 物 自身 包 含 的既 对立 又 应 事 统一 的关 系 叫做矛 盾 。在 复 杂事物 中包 含 多个 矛盾 , 地 位 和作 用是 不 同的 , 其 其 但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初认识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初认识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初认识作者:陈晶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6期陈晶随着旅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日益凸显,进一步明确旅游的本质已成为旅游学界与业界共同致力的课题,虽然业界普遍认同旅游的本质具有较强体验性,是一种短暂的异地性的体验活动。

然而,关于旅游的本质看法还是个没有统一的话题。

本文在综合当下有关旅游本质的研究理论,遵循认识事物本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的本质进行再探讨,主要是从抛弃学术派别差异,探讨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来认识旅游本质。

一、旅游本质的研究概况正如对旅游现象的看法不一,关于旅游的本质,学术界有过广泛的讨论。

旅游这门学科起步晚,研究它的学者大多不是专科出身,所以,对于旅游本质的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

对于旅游本质的研究问题,旅游学科创立之初,就已被多门关联学科介入,如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社会交往本质论、心理体验本质论、生态本质论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旅游现象的本质的研究,从总倾向上可概括为经济学观点、文化学观点和人类学观点三大流派。

(一)旅游经济论出自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功利性认识的需要,早期的研究者主张旅游的经济本质,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并通过旅游的经济贡献来论证旅游的经济本质。

旅游经济论者多持经济说、消费说,主要将旅游活动定性为经济活动或消费活动.例如:王兴斌教授1999年发表的《旅游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中提出,旅游本质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王德刚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以经济支付为手段,以审美和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文化消费活动。

可是旅游的经济属性虽展现最早,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它只触及旅游的表象,随着文化本质论的出现,经济本质论慢慢被忽视。

(二)旅游文化论从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具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特征,同时,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必然要同社会环境中的诸多方面发生联系,社会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

浅谈“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浅谈“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浅谈“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前言“生态旅游学”是20世纪末人类在面临生存环境危机时,为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应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学和生态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目前,传统大众旅游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国内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

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者纷纷开展了生态旅游实践探索,结合传统生态学理论基础,创新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旅游学”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促进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农林院校学生的“生态旅游学”学习不仅有利于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许多农林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

因此,给农林高校学生上好“生态旅游学”这门课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通识课教育是高校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仍不成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也十分缺乏。

因此,农林类高校开设“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生态旅游学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特点、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通识性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的目的,全面构架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3月下半月刊引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

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004人 [2]。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33所,其中高等院校852所,中等职业学校881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共计952438人 [3]。

在短短6年间,旅游院校尤其是高等旅游院校和在校生人数出现了迅速增长趋势。

一.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次年建立了第一所旅游高等专业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

后来,国家旅游局相继与南开大学等八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

这一阶段,旅游高等教育出现,教育管理初步形成体系。

1989~1995年,一些院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或在已有学科下设旅游方向,一时间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办旅游专业”热潮。

本阶段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其突出特点表现:培养层次多样化。

旅游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得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以1996年(武汉)和1997年(昆明)举办的两次旅游教育会议为标志和起点,我国旅游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和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

1996年,教育部在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旅游组”,并于次年将原来属于经济学科下的“旅游经济”专业调整至管理学科,定名为“旅游管理”,隶属于工商管理,为旅游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首批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申请,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

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旅游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专业化、高质量的旅游教育师资,以满足旅游教育对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需求。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旅游专业是一个以培养旅游管理、规划和服务等相关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旨在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与发展趋势,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对旅游行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上。

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背后往往蕴藏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行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提高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某一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原因,从政策、市场需求、管理成本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理解并解决问题。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

旅游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变化的行业,学生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旅游行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他们透过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最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行业的未来趋势,并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做出更好的决策。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与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是一种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表面现象看透事物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与挑战。

在我看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非常重要且有效。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能帮助学生理解旅游业的本质和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与人相关的服务性行业,它的特点是多元化、创新和快速发展。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业内部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旅游业带来的挑战。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对于旅游从业者至关重要。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旅游市场的现象,了解市场的本质需求,从而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旅游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学生需要培养对细节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旅游业的现象。

学生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

除了在理论学习中的运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观察和分析现象,了解旅游业务的本质需求和运营机制。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实践能力。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表面现象看透事物的本质,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与挑战。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并且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索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索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索目前,人们对旅游的熟悉大多局限于对旅游现象的熟悉,而对旅游本质的熟悉较少且不统一。

针对这种情况,力求从哲学角度,从旅游现象的诸多矛盾中找出其根本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进而探索旅游的本质及其属性。

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探究的基础性新问题,对旅游本质的熟悉有利于旅游学学科的建设。

而人们对旅游的熟悉,大多只停留在对旅游某些现象的熟悉,当然也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本质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熟悉不一且深度不够。

究竟什么是旅游的本质,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本文着重从分析旅游现象入手,从旅游现象众多矛盾中找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进而对旅游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探索。

一、对旅游现象的熟悉谢彦君在考察了自由时间和审美意识这两个和旅游密切相关的范畴后,认为个别的旅游现象可以远溯到原始社会中人们初具审美意识的历史阶段完整意义上的旅游出现在我国南朝时期。

可见,旅游现象的出现非常久远,但对旅游现象的探究却非常滞后,将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门类加以探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最早发表着作提出有关现象探究成果的,是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他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Lezionidi economia)》一书,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

他首先对旅游现象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加以探究,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

这一观点得到德国学者鲍尔曼的支持。

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旅游被普遍视为一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活动,这一熟悉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思想。

直到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出版了《旅游总论(Allgemeine Fremdeverkehrskuncle)》一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探究,探索了旅游现象的产生、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得出了和马里奥蒂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旅游现象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和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对优化我国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对优化我国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对优化我国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思考摘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旅游学研究的发展。

结合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教研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国内旅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讨论,提出从学科理论结构、学科支系结构和学科层次结构构建旅游学科谱系框架的具有创新性的具体内容,同时从理论与知识、经济与管理、文化与环境、业务与实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目前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学科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就目前来看,旅游学科建设仍是处于一个初创阶段。

国内一些学者在不断地探讨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并试图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来建立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定来确立学科的理论框架。

第一类的研究者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主要是认为在旅游中“最为根本的矛盾是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这两个基本矛盾方向的对立统一关系。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类的研究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理论,譬如吴必虎的“系统论”、明庆忠的“现象论”等等,这些观点都突破了以往我国旅游学研究以目的地为中心的经济研究,开始由点向面、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研究发展。

这种多学科研究显然是建立在旅游现象的综合性、复杂性基础上的,认为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说这是我国旅游学研究史上的一大进步,也为旅游学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类的研究者,以龙江智先生为代表,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尤其是旅游者活动或者是旅游者活动中的某些因素。

以旅游体验为研究视角来研究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认为“从体验的视角来看,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体验的内在矛盾及由此造成的影响,其中旅游者心理欲求与旅游场之间的矛盾,构成旅游体验的基本矛盾”。

这种新观点,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由内到外,为旅游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它是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体系日趋完整以及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演进的来临而形成的。

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

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

An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Tourism and Disciplinary Logic of Tourism Science 作者: 陈海波[1]
作者机构: [1]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出版物刊名: 旅游学刊
页码: 124-13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旅游;本质;旅游学;学科
摘要: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的逻辑基点,旅游学要想建立起独立的研究体系和知识体系,需要首先发展出旅游活动的本质体系。

根据辩证法和现象学的思想,将旅游抽象为一种移动、一种体验和一种位势。

任何学科都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均是由学派、学系、学须等分形结构构成,旅游学也不例外。

目前,旅游学已经展现出多个学派、学系和学须的端倪,自我认同的旅游学人要尽可能趋同求同,主动寻求入列就位,以本质理论为指导,竭力促进旅游学的发展壮大。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Its Way of Cognition --Vie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
作者: 谢彦君[1]
作者机构: [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旅游学刊
页码: 26-3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旅游定义;旅游本质;旅游知识共同体;旅游学科
摘要: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

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

这一
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

笔者认为,
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对旅游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旅游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旅游学的认识与理解旅游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而它的研究领域广阔,在横向上具有横跨多个学科的特点,在纵向上涉及旅游发生发展的历史过往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于旅游学的定义,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其对旅游学的定义也各有不同,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学界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可以确定的是,旅游学是指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门类,而不是旅游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狭义科目。

在旅游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尚不充分,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完善。

无论是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去看还是从旅游学的学科建设的角度去看,明确旅游学的学科性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我国关于旅游学学科性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旅游学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性边缘型应用学科”的观点目前已基本被大家公认。

旅游学是以旅游活动发展实践为其研究的基础,在对旅游现象的分析中总结旅游活动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进而发现其活动规律。

这与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过程基本一致。

旅游是人们出于和平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强调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的相关经济关系和广泛社会关系。

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接触和文化交流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由旅游活动综合性而决定的旅游产业构成的综合性,使旅游学理论研究也必须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旅游活动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美学、工程学、交通学、市场学等多学科,并与这些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对象,研究旅游复合体产生、演化、运行规律,探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合理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所需进行研究的内容都来源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反过来,通过研究得到的理论原理、一般规律等又都为旅游活动的发展服务。

旅游学是对旅游活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一直与旅游实际工作保持着密切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发展规划,因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漫长 , 这一 专 业 目录 并 没 有 给 旅 游 学 一 个 学 科 地
位, 旅 游学 的学 科 核 心知 识 体 系有 没 有 体 现 出来 , 这 些 问题 都 还需 进一 步探 讨 。
有 所启 发 。
二、 关 于 旅 游 本 质 的 辨 析
关 于旅 游 的 本 质 , 谢 彦 君 教 授 有 一 系 列 研 究 成 果, 应 用现 象学 方法 对 旅 游 的核 心 内 容进 行 研 究 , 认
键在 于我们 对旅 游 本 质 的 认 知 。关 于 旅 游 的本 质 问 题, 笔 者认 为 谢 彦 君 教 授 已经 说 得 很 清 楚 - 2 j 2 。 , 但 学
有关 高 等 院校旅 游教 育 和学 者从旅 游 学科 体 系 的角 度 提 出一 系 列 建设 性
[ 关键词] 旅游本质 ; 旅游范畴 ; 旅游学学科体系 ; 旅 游 高 等 教 育 [ 中图 分 类 号 ] F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7 8 4 l 2 0 1 4 ) 0 l — o o l 7 — 0 5


研 究 背 景
旅 游学 科 定位 与 旅 游 学核 心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的关
为揪 心最 为 难堪 最 为 挫 败 的 事情 。旅 游 本 科 教 育 困 境 的根 源在 于旅 游 管理 专 业 学 生 缺 乏 对 旅 游 学核 心 知识 的掌握 , 即对 旅游 学科 关 于基 本 问题 理 论体 系架
旅 游 的根本 目的 , 是所 有 旅游本 质 的规定 性 和统一 内
升 。2 0 1 2年 9月 , 教育 部颁 布 了《 普通 高 等 学 校本 科
专业 目录 ( 2 0 1 2年 ) 》 , 旅游管理( 1 2 0 9 ) 在 管 理 学科 门 类 下 上 升为 一 级 学 科 , 下设 旅 游 管 理 ( 1 2 0 9 0 1 K) 、 酒
仍有 纰漏 。同时 , 笔者 认 为谢教 授关 于旅 游 与各个 相 关范 畴之 间 的 区别 与联 系L 2 j 3 及 旅 游 学 科 关 系 调 整策 略 ] 1 两 个 方 面 的 看 法 也 有 待 商 榷 。本 文 主 要
为“ 旅 游 的本质 就是 一 种 体 验 ” , 寻 求 愉悦 体 验 是
作 为工 作 在旅 游高 等教 育一 线 的专业 教师 , 毕 业 生 的行 业低 就业 率 和高 流失 率 , 以及旅 游 本科 专业 的
学 生作 为生 源 考研读 博 都不 大受 欢迎 , 这 是令 我们 最
核, “ 旅 游是 个人 利 用其 自由时 间 并 以 寻求 愉 悦 为 目
的 而在异 地 获得 的一种 短 暂 的休 闲体 验 ” [ 5 j l 7 0 。王 玉 海 教授《 “ 旅 游” 概 念新 探 》 对谢 教授 旅游 定义 中 的“ 愉
悦” 说提 出质 疑 和批 评 ] , 曹 诗 图教 授 发 文 与 王 玉 海
科体系 ; 然 后 结 合 社 会 需 求 构 建 旅 游 高 等 教 育 学 科 专 业 组 合 模 式 。修 正 了学 术 界 关 于 旅 游 范 畴 、 学科体系 、 专 业 设 置 模 式 等
方面的某些观点 , 认为旅游学作为二级学科应放在一级学科社会学 类下面 , 并 提 出 不 同学 科 按 照 逻 辑 关 系 与 现 实 需 求 灵 活 组合的新思路 。
想从 这 3个方 面谈 谈 自己的看法 , 试 着提 出 自己 的建 议, 希望 能对 旅游 本质 与学 科体 系构 建 的研究 与认 识
店管 理 ( 1 2 0 9 0 2 ) 、 会展 经济 与管 理 ( 1 2 0 9 0 3 ) 和特设 专 业 旅 游管 理 与服务 教育 ( 1 2 O 9 0 4 T) 四个 专业 方 向 , 旅 游 学 界为 之振 奋 欢 呼 。但 旅 游 学学 科 构建 的道 路 还
第 7 卷 第 1期
2 01 4年 1月
旅 游 论 坛
Tou r i s m Fo r um
Vo 1 . 7 No . 1
J a n .。 2 01 4
[ 旅游 理 论研 究 ]
旅 游 本 质 辨析 与 学 科 体 系构 建再 思 考
陶 玉 霞
(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
意见 , 最 显著 的成效 是促 进 了旅游 管理 学科 地 位 的提
术 界并 没有 形成 共识 , 去 年 的旅游 科学 年会 上有 人对
谢教 授 的观 点提 出质 疑 , 今年《 人 文地理 》 第一 期 曹诗 图教 授 属文 对旅 游 的本质 进 一步 辨 析_ 3 ] l ¨, 笔 者认 为
[ 摘
要] 旅 游 学 研 究 的核 心 是 对 旅 游 这 一 社 会 文 化 活动 的 科 学 阐 释 和 理性 引 导 。通 过 逻 辑 分 析 确 认 了 旅 游 愉 悦 体 验 的 本
质, 明 确 了旅 游 的 概 念 与 范 畴 ; 并 应 用 泛 系分 析 理 论 重 新 构 建 了 由吸 引 系 统 、 体 验 系 统 和 生 产 系 统 三 大 模 块 构 成 的 旅 游 学 学
构 的缺乏 。对学 生核 心 知 识 体 系 的 传 授 是一 个 专 业
塑造 学生 核 心竞 争力 的第 一要 义 , 我们 的 专业教 师 自己对旅 游学 的核 心 知识 体系 都认 识不 清 , 从 而 就谈 不 上 对学 生专 业核 心 知识 能力 的培 养 , 造 成 学生 在后 续 深造 和就 业 方面 核心 竞争 力缺 乏 的局 面 。
教授 商榷 , 否 定 了王教 授 “ 人 们 利用 闲暇 时 间 对 非 惯 常环 境 的一种 体验 ” 旅 游说 , 也 否定 了徐 菊凤“ 休 闲体 验 活 动” 说 ] , 重 申了谢 教授“ 愉悦 ” 说 的客 观科学 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