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选择题研究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分析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分析历史学科一直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历年来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选择题选择题在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的理解。
根据往年试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首先,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积累。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相关人物及其影响,能够帮助我们准确选择答案。
在备考阶段,我们应该多读历史教材,关注历史类书籍和文章,扩大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面。
其次,要善于分析题干信息。
在选择题中,有些题目会通过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或关键词来引导我们答题。
我们应该仔细阅读题干,并将其与已知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和匹配,以确定正确答案。
最后,要注意排除法。
选择题中常常会有干扰项,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正确答案。
将每个选项与题目进行比较,分析其逻辑性和合理性,逐个排除,最终确定答案。
二、解答题解答题在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占有一定比重,主要考察学生的论述和分析能力。
对于解答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清思路,构建合理的框架。
解答题通常会给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论述和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写答题纸之前,我们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要点,构建一个合理的论述框架。
这样有助于我们整理思路,避免漏掉重要内容。
其次,要展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题要求我们较为深入地分析历史事件并给出合理的见解。
我们可以引用历史资料、人物言论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针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最后,要注意细节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达。
解答题的得分点除了在于解答的深度和广度外,也在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和语言表达的清晰流畅。
我们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笼统的表达方式。
三、分析题分析题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分析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高考历史选择题八大原则
高考历史选择题八大原则高考历史选择题作为高考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大家关注。
在备考高考历史选择题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一些解题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题目进行正确的答案判断,提高我们的分数,本文将介绍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八大原则。
一、抓住题目的主干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复杂,容易让人感到疑惑,此时应当抓住题目的主干,即主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到相应的答案。
例如,某一题目描述了一件历史事件的主要情况,我们需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描述,这样才能找到答案。
二、注意时间和地点高考历史选择题往往都会涉及到时间和地点,我们应该把这些信息都细心阅读,认真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地位,明确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三、注意询问方式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表述方式非常多样,有时候可能需要选择正确的答案,有时候就需要根据问题自行判断对误,因此我们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并理解询问方式,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
四、考虑答案的合理性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很多选项之间似乎都有逻辑上的连接或者具有关联性,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每个答案的合理性,寻找相关线索,以便更好地推理出正确答案。
五、结合文化背景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出现背景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元素,我们需要对每个元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答案。
六、根据文意排除错误答案高考历史选择题通常会有一些类似的选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理解题意进行排除,列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列表,然后排除与文章矛盾或与题意不符的错误答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确定最终答案。
七、审慎分析比较高考历史选择题常常需要比较不同的选项,我们需要仔细地阅读并研究每一个选项,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根据题目和材料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八、合理利用背景知识高考历史选择题除了包含基础知识点外,还有一些需要用到背景知识或综合分析的题目,因此,我们需要多加努力,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资料,从而更好地完成高考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1.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化的起点?A. 商代B. 春秋战国C. 秦汉D. 魏晋南北朝答案:A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A. 刘备B. 曹操C. 孙权D. 王充答案:D3. 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什么为基础?A. 律B. 法C. 刑D. 制度答案:B4.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A. 商代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5. 下列哪个人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A. 李白B. 孟浩然C. 白居易D. 韩愈答案:A6.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什么?A. 九品中正制B. 官品制度C. 科举制度D. 十二衙署制答案:C7.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A. 明朝B. 唐朝C. 清朝D. 元朝答案:C8. 下列哪个人物是唐朝时期的大文学家?A. 柳宗元B. 王维C. 李商隐D. 白居易答案:D9.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A. 春秋战国B. 秦汉C. 唐朝D. 明朝答案:B10.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大文学家?A. 李时中B. 鲁迅C. 曹雪芹D. 郑成功答案:C1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A. 春秋战国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唐朝答案:B12. 下列哪个人物是宋朝时期的大文学家?A. 苏轼B. 李白C. 白居易D. 陆游答案:A13.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明朝D. 魏晋南北朝答案:D14.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大文学家?A. 王安石B. 辛弃疾C. 王之涣D. 李清照答案:B15.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低谷时期?A. 明朝B. 唐朝C. 清朝D. 元朝答案:D16. 下列哪个人物是清朝时期的大文学家?A. 钱钟书B. 鲁迅C. 蒲松龄D. 曹雪芹答案:C17.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B18. 下列哪个人物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林则徐B. 曾国藩C. 郑成功D. 王安石答案:B19.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时期?A. 明朝B. 唐朝C. 秦汉D. 魏晋南北朝答案:C20.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郑成功B. 朱元璋C. 李时中D. 王安石答案:B21.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22.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王安石B. 辛弃疾C. 赵匡胤D. 忽必烈答案:D23.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A. 明朝B. 唐朝C. 清朝D. 元朝答案:B24.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李清照B. 金圣叹C. 辛弃疾D. 王安石答案:B25.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A26. 下列哪个人物是宋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苏轼B. 李白C. 白居易D. 陆游答案:A27.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和统一交替的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28.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李清照B. 辛弃疾C. 王之涣D. 白居易答案:B29.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低谷?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D30. 下列哪个人物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钱钟书B. 鲁迅C. 蒲松龄D. 曹雪芹答案:D3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时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清朝D. 魏晋南北朝答案:B32.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A. 辛弃疾B. 王安石C. 赵匡胤D. 朱熹答案:D33.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高峰?A. 春秋战国B. 秦汉C. 唐朝D. 明朝答案:B34.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A. 王阳明B. 李时中C. 朱元璋D. 王安石答案:A35.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36. 下列哪个人物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A. 王勃B. 李白C. 白居易D. 韩愈答案:A37.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复兴时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D38.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安石B. 辛弃疾C. 忽必烈D. 朱熹答案:D39.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40.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阳明B. 李时中C. 朱元璋D. 王安石答案:A41.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解放时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A42.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王安石B. 辛弃疾C. 赵匡胤D. 忽必烈答案:D43.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和统一交替的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44. 下列哪个人物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A. 王勃B. 李白C. 白居易D. 韩愈答案:A45.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低谷?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C46.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阳明B. 李时中C. 朱元璋D. 王安石答案:A47.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48.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安石B. 辛弃疾C. 忽必烈D. 朱熹答案:D49.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复兴时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D50.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阳明B. 李时中C. 朱元璋D. 王安石答案:A5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时期?A. 明朝B. 唐朝C. 秦汉D. 魏晋南北朝答案:C52. 下列哪个人物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A. 王勃B. 李白C. 白居易D. 韩愈答案:D53.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高峰?A. 春秋战国B. 秦汉C. 唐朝D. 明朝答案:B54.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A. 李清照B. 金圣叹C. 辛弃疾D. 王安石答案:C55.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A. 明朝B. 唐朝C. 清朝D. 元朝答案:B56. 下列哪个人物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A. 林则徐B. 曾国藩C. 郑成功D. 王安石答案:B57.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时期?A. 春秋战国B. 唐朝C. 清朝D. 魏晋南北朝答案:B58. 下列哪个人物是元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李清照B. 辛弃疾C. 王之涣D. 白居易答案:B59.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和统一交替的时期?A. 明朝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秦汉答案:C60. 下列哪个人物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郑成功B. 朱元璋C. 李时中D. 王安石答案:B61.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A. 春秋战国B. 唐朝C. 魏晋南北朝D. 明朝答案:B62. 下列哪个人物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A. 钱钟书B. 鲁迅C. 蒲松龄D. 曹雪芹答案:D63.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低谷时期?A. 明朝B. 唐朝C. 清朝D. 元朝答案:D。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指导一、材料中心意思选择法【方法指导】“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中心意思法: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正负态度法:材料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哪个选项与之匹配核心意思法【真题讲解】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读懂材料:前边说商朝产生了多少王,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然后后面用一个分号隔开,说西周产生了多少王,这反映出?你有没有发现分号后面那一句话有没有少点什么?把材料结构简单变一下: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西周产生的王要比商朝产生的王要少,说明后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核心意思,哪个跟继承方式有关你就选哪个就行。
所以闭眼选B。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读懂材料:朝廷制作了这种皮币,价格很高,诸侯王来献礼「必须」买这种币,但是诸侯王收入很少。
在材料中一旦出现了“必须”“一定”等这种表示情感态度的词,那么一定是解题的关键。
一句话总结材料的核心意思:朝廷让本不富裕的诸侯雪上加霜。
用这个中心意思去选一个和它最接近的选项,闭眼选C,至于ABD完全和中心意思无关。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在乾隆年间,有很多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见选择题命题情境解读与技巧分析练习(共17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历史常见选择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尚书·商书》记载:盘庚与大臣“恭承民命”定了新都;周初的《洪范》有“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记载;《周礼》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这反映了商周时期A.民意起到决定作用B.民本思想初露端倪C.民主政治有所表现D.专制王权受到限制2.春秋后期,先后出现了卿大夫专权和陪臣(私家臣属)“执国命”的现象。
“学在官府”格局瓦解,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这些情况A.引发诸侯各国相互进行争霸战争B.导致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C.成为周王朝统治分崩离析的起点D.促进战国时期发生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3.《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
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这反映了当时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4.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
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B.黄河流域的长期分裂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D.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5.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自建隆(宋太祖的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许以风闻,而无官长。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这说明当时A.政府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B.文官对皇权形成制衡关系C.科举制度提升了文官地位D.台谏机构已成为施政中心6.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
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
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
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7.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
详谈课改后历史高考选择题的特点与解题技巧
详谈课改后历史高考选择题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关键词:历史高考选择题试题特点解题技巧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目,笔者觉得题目非常新颖,考查得非常全面,题型有单项选择题、解答题、材料题等。
题目类型多样,考查内容十分全面,难度有坡度感,是非常考验人的题目。
笔者对其中的选择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其试题特点和解题技巧,并谈谈看法。
选择题这类题型一直都是历史高考的重点内容,它着重考查了考试者阅读信息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也是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
一、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特点(一)考查的内容非常全面。
纵观这近几年的高考题目,笔者发现历史高考题目考查得非常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不再局限于其中一点。
历史本来就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不仅仅只能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历史学科区分于政治学科的一方面,历史学科包含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高考题目很好地考查了这一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经济、文化都要有所了解。
下面具体罗列一些高考题目。
第一,涉及政治的: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摇?摇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摇?摇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第二,涉及经济史的:1.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摇?摇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摇?摇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第三,涉及文化的:1.据《明史》记载,一些坚持正义、不满宦官专权的士大夫,在书院中聚众讲学,影响很大。
其代表是A.黄宗羲?摇?摇B.顾炎武?摇?摇C.顾宪成?摇?摇D.王夫之(二)考查结合了地理知识。
1.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摇?摇B.垓下之战?摇?摇C.巨鹿之战?摇?摇D.官渡之战(三)考查内容琐碎,十分细致。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202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C)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能力,考点为私有制的定义及史学基本方法。
A项: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遗址出土”不能反映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的公私属性,故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A项错误。
B项: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无法确定物品的所属性,故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B项错误。
C项: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单人墓葬品中的物品可以推断为个人所以,因此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私有财产是指个人或家庭占有的财产,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相对于氏族或部落公有财产而言的。
故C项正确。
D项: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陶器的图案不能反映陶器是私有还是公有,因此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D项错误。
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
这种“风尚”反映了(A)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素养,考点为两汉的政治、经济状况。
A项: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A项笔者认为是正确答案,有题干逻辑、课标、史学研究三重依据,对于学生解题而言,前面两重依据足矣。
①先看题干,“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东汉晚期出行乘牛车成为一种风尚”,由这里可以看到推崇马车或者牛车可能与社会的风气有关,而非单纯的经济考虑。
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话——基于近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考及教学建议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重要题型。
近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坚持以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构建真实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要求考生能合理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逻辑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解决情境下的历史真实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提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遵循的三种思维方法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讲求证据,证而不疏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研究,而过去的事情无法被直接观察,也无法在实验中重现,更无法在现实中重演,只能依据过去留下的痕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谨慎的推理,乃至合理的想象(张汉林,2020)。
这说明若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就无法寻求事实和真相,而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也是如此。
可见,讲求证据,证而不疏(不作引申、不东拉西扯等),是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首要原则。
这要求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要有证据意识,推理中不能有疏漏,要尽可能地从材料中获取每一分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再对证据链进行谨慎的推理。
例如,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玉第26题属于典型的根据历史材料推导出历史事实的选择题。
该题引用了四条不同出处的材料,均记录了发生于唐武德元年西部边陲的一场战争,包括双方代表人物、地点和结局等战争要素,只是详略稍有差别。
考生要根据题干信息,作出综合性而非片面性的历史事实认定。
四条材料的战争要素信息依次整理如下:(1)秦王(李世民)、薛举、泾州、败绩。
(2)薛举、泾州、太宗(李世民)、不利。
(3)秦王世民、薛举、泾州、败绩。
(4)薛举、泾州、太宗、所败。
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只能是C项“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A项“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错在将李世民身份确定为“皇帝”,不符合对材料作出综合性历史事实认定的要求。
其次,第三条材料记述的历史事实是此战役中唐军主帅为李世民而非刘文静,故而B项“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不正确。
再次,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都是基于史料的研究,但前者指不因人为主观因素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后者指借助某种史观对史料作出的人为主观历史解释。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简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简析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诉求。
命题者是如何实现高考这一核心功用的呢?处于一线教师位置,与高考试题对话,就是在与命题者对话。
只有研究高考试题,探究命题者语言,才能发现其中的命题逻辑。
本文将以2023年高考乙卷历史选择题为突破口,基于命题语言结论化表达角度的总结分析,探寻高考的底层逻辑,进而为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2023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命题语言结论化表达选择题的情景创设,以及正确选项的表达方式是探寻命题者语言的重要抓手。
纵观2023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我们尝试将12道选择题的题干和正确选项综合分析,并作尝试出以下结论化表达。
二、2023年高考历史乙卷选择题命题语言简析题目考察阶段命题语言结论化表达24先秦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生活富足25唐中稳定的地方秩序有助于推动地区社会知名度(经济发展)26南宋文人刻书与兴学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水平27明初统治者推行底层百姓互相监督加进而强社会控制28晚清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中国茶叶优势地位29民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对社会认知转变30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助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31改革开放推行责权利明晰机制促进经济改革发展32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平民权利意识兴起的基础33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前英王试图加强王权34现代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35现代世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价值引领与思维涵养,以及注重基础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
笔者将从历史命题语言结论化表达角度入手,尝试探寻这三大特征在高考试题中的考察方式。
1.价值引领凸显化。
国家需要彰显什么样的价值,命题者如何体现这些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命题者的语言里面。
第24题命题语言结论话表达,“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生活富足”,再次强调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认同。
第25题命题语言结论话表达,“稳定的地方秩序有助于推动地区社会知名度(经济发展)”,传达了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一认知。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分析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分析一、因果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占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解释的能力。
因果型选择题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是“原因是”“理由是”等。
可将原因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等。
解题方法:(1)限定词法。
正确理解题干有关限定词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等,然后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2)逻辑推理法。
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我们可比较一下四选项的关系,找出最主要的选项。
(3)时间推断法。
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论引导法。
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二、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要求考生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与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题型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另一种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选项提供四个概念。
解题方法:(1)史论结合法。
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逻辑推理法。
将题干与四个选项逐一对照,对两者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选出最深刻、最本质的选项。
(3)定性分析法。
先分析题目的要求,再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分析,凡与题干中的概念性质不同或不符合题干中概念范围的选项都要排除。
三、逆向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要求同学们选出与事实情况不相符或者错误的选项,关键词是“与事实相反”“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题目。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着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一般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3.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一般是指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学科能力,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其命题形式或者题干材料是论据,观点在选项中,或者观点在题干中,要求学生在选项中找出相应的论据;解题技巧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确定主题:通过对题干材料观点或历史结论的理解,明确题目考查的主题及考查的主要角度;2明确考向:判断题目是据题干结论寻找史料或者史实依据,还是从题干材料理解出历史结论、明确解答的思维方向;3巧用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特征分析法等;灵活运用这些解答方法,分析材料观点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史学研究理论思考判断符合题意的答案; 4.表格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历史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这类选择题主要是公式、统计图,包括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命题较多;解题技巧表格数据型选择题解读方法:“三看两注意”;1“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2“两注意”,一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5.图片、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图片、漫画类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历史的能力;该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技巧解答此类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一理解”: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2对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证;特别是根据历史漫画准确判定主题喻意;学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6.地图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这类选择题是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的一种题型;由于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故具有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形成历史多层次、全方位的联系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解题技巧1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主要方法: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2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7.历史概念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2这类题目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8.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1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2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3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解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9.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解题技巧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10.探究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探究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开发性或探究性的特点;试题的设问多为“□□应为”“符合XX探究主题的材料是”等形式;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运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11.逆向否定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来考查学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解题技巧1抓题干关键词: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注意运用“错误的选项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出最后的答案;2解答的主要方法: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②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事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12.史学研究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学研究理论型题目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型多是以引用某些着名史学家、历史哲学家的话语或者某些关于史学理论研究新趋向的史学话语作为题干,简单地考查对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解运用;此外还有一种是提供史料或历史观点,考查史料学的研究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解题技巧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据题目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想还是历史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2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或设问,据题目要求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解答;。
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做
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做一、历史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
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历史答题技巧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
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
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提高选择题准确性有效途径1.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做不出题目。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深度分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选择题深度分析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C)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素养。
考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A项:结合所学,与阶段特征不符,“修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故排除。
B项:结合所学,“井田制”为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处于衰落趋势,故B项与阶段特征不符。
C项:“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根本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故C项正确。
D项: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D项与阶段特征不符。
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A)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考点为唐代中后期的经济与文化。
A项:“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主要是指唐中后期北方多战争、南方相对安定。
由于南方的相对安定,因此“江南”也成为了唱和的主题。
B项:依据题干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故排除。
C项:依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首先唱和之风与山水田园诗没有直接关系,其次,山水田园诗也不是在唐中后期兴起,故C项错误。
D项:存在因果错置的问题。
不是这种唱和之风导致经济重心难移,结合所学知道经济重心难移与北方的战乱有关,并且是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这种唱和之风的盛行,“江南”成为唱和的主题也是这个缘故。
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高考选择题研究江西省共青城第一中学(332020)孙双武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一、历史高考选择题命题回顾1981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道赋分为8分名为“判断”而实为选择的新题型,这标志着本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并兴起的科学检测教学质量和学生智能的标准化新式题型——选择题首次在我国历史高考试题中“崭露头角”。
从此开始了选择题的“开疆拓土”和高考命题改革试验。
次年,选择题名正言顺地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它曾一度引起命题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关注,但由于它被传统知识型考试命题思路所左右,考查内容仅仅是知识再现,故此赋分在10分上下徘徊不定,1984年高考试题中还突然“销声匿迹” 。
1985年选择题再度“卷土重来”时,一并带来了它的衍生物——选择搭配题,这一年另一个改头换面的举措是备选项阿拉伯数字序号为英文字母取代。
1988年历史高考出现了多项选择题的前身——分类选择题,而且选择题赋分翻番为40分,然而这一年却是“简单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占绝对主流的传统命题思路的时代的终结。
不难看出,1981—1988年的选择题既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题,又是知识型考试名副其实的附属品。
1989年高考选择题以赋分50%的比率并以第一卷的“半壁江山”重新粉墨登场的时候,它已具备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新气息。
多项选择题(以下简称多选题)登台亮相,结束了只有三年历史的选择塔配题的历史使命。
选择题部分计算机阅卷掀开了选择题命运新的一页,这也是历史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标志之一。
此后,选择题的潜能相继被发掘。
1990年多项选择题“另立门户”,并且以3:2的优势第一次超过单项选择题(以下简称单选题);1993年老高考材料首次伸延到单选题(第15题);1994年新高考又延伸到多选题(第26题);19 95年更是“全面开花”(单选1题,多选4题);1996年仍是“痴情不改”(单选2题,多选2题)。
除以上形式变化之外,这一阶段选择题的考查内容与其他题型一样走过了由知识考查为主到学科能力考查为主,以及由占总赋分50%下降为40%(1993年新、老高考)又渐趋回升至48%(1996年高考)的艰辛历程。
这一阶段选择题命题技术的重要变化是,淡化知识摆脱教材束缚的试题大幅度增加。
单选题与多选题的界定更为明确,序号式的组合选择题因单选、多选界线模糊而被取消。
表一 1978—1996年历史高考选择题题量、分值及赋分百分比统计表(附图 {图})二、历史高考选择题基本结构、基本形式和基本类型分析1.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备选项”(也称题肢)两部分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的方式,创设解题情境,提出问题;所谓“备选项”,就是试题中列出的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单选题)或二个以上(多选题)选项符合题意,而其他均是起干扰作用的不合题意的设计。
选择题从试题指向要求的数量上看,可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从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上看,可分为知识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智能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能力);从试题题干情景的创设方式上看,可分为普通式选择题和材料式2选择题;从试题题干的是否属性上看,可分为肯定式选择题(又称顺向选择题)和否定式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从试题题干陈述的完整性上看,可分为完全陈述式选择题和不完全陈述式选择题;从试题题干陈述的语气上看,可分为陈述式选择题和提问式选择题。
2.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基本类型从1981年至今的15年中,高考选择题先后出现了组合、排序、因果、比较、最佳、分类、选择搭配、类比、填图、识图、材料、理论和限制性选择题等13种基本类型。
(1)组合选择题。
这种题型的题干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及其叙述,并冠之以数字序号代表,然后由备选项分解成几组备选答案构成。
其组合格式有:单个序号组合、两个序号组合、三个序号组合……乃至全部序号组合。
它最早出现于1986年高考,1989年达到高峰,1993年新高考后取消。
(2)排序选择题。
这种题型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空间、地理方位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
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纵向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程度。
从试题设计上看,有序号式排列和非序号式排列两种;从排列内容上看,有时间先后、地理方位、高低、长短、大小等排列形式。
排序选择题除1982、1983、1985 年外,其余各年度的高考中均有出现。
(3)因果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应试者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原因、目的、结果等。
因果选择题1989年高考以来流行,尤其近两年高考“火爆”。
(4)比较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由应试者从备选答案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此题型以多选题较为多见。
(5)最佳选择题。
它要求在备选项所列出的备选答案中,找出最符合题目指向要求的叙述。
最佳选择题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6)分类选择题(又称归类选择题)。
它是将一个或几个事件的共同点归类作为题干或备选项,要求应试者把同类型、同性质、相关联的内容分别指出。
这种题型仅见于1988年高考题。
(7)选择搭配题。
这种题型是将相互关联的历史现象分成若干组别,颠倒顺序,要求应试者找出同类现象并填上与之相对应的序号。
选择搭配题仅见于1985、1987、1988年高考题,是选择题的一种变形而已。
(8)类比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先在题干部分将备选项的同类事件的某种特殊的属性特征(常有最长、最短、最高、最低、最早、最晚、最大、最小等)提出,尔后由应试者从备选答案中找出符合这一属性特征的对应者。
它以单选题居多。
(9)填图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命题者在题干部分提供一幅地图,要求应试者指出某一地点的名称或特征的字母代号,一般考查应试者历史地理概念。
填图选择题在高考中时有时无,是较少出现的题型。
(10)识图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命题者在题干部分提供一幅图片材料(照片、摹本、历史场景画、漫画、图表和地图等),要求应试者判断并指出其名称、地点、某个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等内容。
此题型仅见于1985 年高考选择题的第1题和1989年高考的第10题,也是较少出现的题型之一。
(11)材料选择题(又称史料选择题、情景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在试题的题干部分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应试者指出备选项中符合题干指向要求的选项设计;这一题型也可以在备选答案中出示材料,由题干部分的限制性条件决定它们的取舍。
材料选择题1993年高考推出,成为颇为流行的命题形式,而且它将继续在今后的高考中“独领风骚”。
(12)理论选择题。
这种题型是在选择题的题干部分提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由应试者从备选答案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对象。
它于1990年高考推出,近年来小有发展,但高考命题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估计这种题型不会有大的动作,至多只能维持与现有水平相近的比率范围之内。
(13)限制性选择题。
本题型是试题题干部分有特殊规定性的选择题,题干部分的特殊规定性(时间、方位、内容、是否限制等)决定着备选答案的取舍。
这种题型在早期高考选择题中最为多见,但当今已是“昨日黄花”了。
表二 1981年—1996年历史高考各类型选择题题量、分值统计(附图 {图})三、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趋势1989年以来,历史高考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掘,这使得历史高考命题改革日渐深入。
选择题作为命题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几乎年年都有新动作、新变化。
纵观选择题改革历程,它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趋势。
1.历史高考选择题考查学科能力的比重和思维层次逐年提高1981—1988年历史高考选择题,测试的绝对主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其使命主要由单选题担任。
在命题思路上,比较注重覆盖面,因而难度值很低,被人们戏称为“送分题”,以致于当时有一种误解认为,选择题只能考查简单的记忆、判断能力。
1989年以来,上述状况被彻底改变,选择题开始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在备选项的设置上,一改以前只是教科书原文“搬家”的单一形式,大多采用对知识的综合和提练,考生必须通过细致的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
这些注重对历史基本理论的有机渗透和运用,要求考生从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加强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的做法,是符合当前及今后高考和历史教学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主体方向的,也正是集中体现《考试说明》和《历史教学大纲》的精神。
在这一命题改革思路支配之下,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知识型题比重逐年下降,而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智能型题比重大幅度攀升;1994年新高考智能题首次超过知识题,其中多选题达到了80%的水平;1995年和1996年高考继续保持了这种水平。
总而言之,历史高考选择题考查思维能力的题量和分值已占绝对优势,并且这一优势还将继续保持和发展。
表三 1989年—1996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知识题、智能题的数量、分值和百分比统计(附图 {图})2.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技术日趋成熟和提高。
近年来,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这主要表现在,备选项的设计越来越多地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揭示,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历史基本理论观点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这一主体命题思路的指导下,选择题的备选项设计不再局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表述,而是根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要求考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这样,摆脱教材束缚、旨在考查考生高层次的历史阐释、材料处理能力和考生依据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判断、推理问题能力的备选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据统计,1996年历史高考选择题在总体难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摆脱教材束缚的备选项设计依然有所增加(见表四)。
选择题命题技术提高和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历史基本理论的渗透和材料的延伸,这些做法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对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思辨能力提高了要求,客观上有助于其由已知的到未知的质的飞跃。
材料在选择题中延伸的事实,还昭示出今后选择题将注意试题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结合,真正体现出历史学科独有的、丰富而生动的内涵特色,并带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历史高考选择题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的探讨面对历史高考选择题注重全方位多层次考查历史思维能力这一不可逆转的命题趋势,要提高学生选择题得分率,必须加强选择题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的研究。
虽然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技术越来越成熟,难度愈来愈大,区分度愈来愈高,但其干扰项设置方法也愈来愈清晰。
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种:1.偷梁换柱法,即试题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偷换命题、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