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微课程学习任务单(配套4)

合集下载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极昼和极夜的诠释》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以及极地地区昼夜变化的原因。

本作业设计旨在援助同砚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进修爱好和进修效果。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2. 分析极地地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3. 提升同砚的科学素养和地理知识水平。

三、设计内容1. 熟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3. 分析极地地区春秋分至夏至和冬至的昼夜变化;4. 沉思极地地区居民如何应对极昼和极夜的生活问题。

四、设计步骤1. 报告撰写:要求同砚撰写一份关于《极昼和极夜的诠释》的报告,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极昼和极夜的成因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2.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到地理博物馆或地理试验室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试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小组谈论:分成小组谈论极昼和极夜对极地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培育同砚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作业展示:让同砚通过海报、PPT等形式展示其对《极昼和极夜的诠释》的理解和沉思,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五、评判方式1. 报告评分:依据报告内容的详尽水平和文笔的流畅性评定效果;2. 实地考察表现:对同砚在实地考察中的乐观性和观察力进行评判;3. 小组谈论发言:评定同砚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作业展示评分:评判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深度。

六、延伸拓展1. 鼓舞同砚深度探究极昼和极夜的对人类的影响;2. 赐予同砚展示机缘,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奇特见解和沉思;3. 引导同砚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培育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同砚对《极昼和极夜的诠释》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育同砚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期望同砚能够通过这次作业体会到进修的乐趣和价值,不息探究和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相关观点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诠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观点诠释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3. 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极昼和极夜的观点理解和形成原因的掌握。

2. 难点: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的诠释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进修:教师介绍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及其影响。

5. 总结:归纳总结极昼和极夜的特点和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作业设计:安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2. 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掌握水平。

3.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

七、拓展延伸1.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南极等地区的具体表现。

2.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械:地球仪、灯光等实验器械。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诠释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标。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件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件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课 件
• 极昼和极夜的简介 • 极昼和极夜的地理现象 •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 极昼和极夜的科学意义 • 极昼和极夜的探索历程 • 保护极地环境的倡议与行动
01
极昼和极夜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上某些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发生在极圈以内。极昼是指某 个地区在夏季连续24小时接受阳光照射,而极夜则是冬季连续24小时处于黑暗 中。
对人类的影响
生活节律
极昼和极夜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节律。 在极昼期间,人们可能会感到兴奋、 充满活力;在极夜期间,人们可能会 感到疲倦、无精打采。
心理健康
长时间的黑暗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 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 在极夜期间,人们需要更多的心理支 持和关爱。
04
极昼和极夜的科学意义
天文观测的绝佳机会
冰川和冰盖的形成
极夜期间,气温降低,冰 雪覆盖更广,有助于冰川 和冰盖的形成。
极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极光
在极地地区,由于磁场和大气层 的相互作用,会出现绚丽的极光
现象。
冰川和冰盖
极地地区拥有广袤的冰川和冰盖, 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
独特的动植物种群
极地地区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种群, 如北极熊、企鹅、北极狐等。
在探索和研究极地的同时,需要重视 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 极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可 持续发展。
探索南极深部
南极大陆的冰盖下隐藏着丰富的资源 和未知的世界,未来需要借助先进的 技术手段和装备,深入南极腹地,揭 示其神秘面纱。
06
保护极地环境的倡议与行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总结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极地环境的关键措施,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 的冲击。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微课程文稿设计(配套3)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微课程文稿设计(配套3)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微课程设计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和极夜。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1.微视频通过几幅图片向同学们展示南北两极的风光和景象,引出南北两极特有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轻音乐)2.以北半球为例介绍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极昼: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时间,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极昼。

(2)极夜:北半球冬季时,几个月见不着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时间处在黑暗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极夜。

3.欣赏南极和北极两地极昼和极夜这一特殊现象的图片。

4.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进行思考:南极和北极一年中为什么会出现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呢?在疑问中引出任务一。

5.任务一:模拟实验(1)需要的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操作方法:①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②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极、南极产生的现象。

③用画图的方式作解释。

6.任务二:思考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运用太阳光和地平面之间的角度进行解释)7.通过以上两个任务,结合微视频中的动画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

思考: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极和北极哪里是极昼哪里是极夜?教学小结: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地轴三方面共同作用使南北极出现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去加以解释。

教科小学科学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word教案(4)

教科小学科学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word教案(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极夜的解释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科学词汇: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角(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科学方法: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核心价值观:合作探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流程复习日夜产生的原因——极昼极夜现象的认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模拟实验验证——汇报,再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小结——单元小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复习昼夜形成的原因:前几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们宁波不但有昼夜变化,还有四季变化,现在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形成昼夜现象?学生上台来解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活动一: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1、交流并记录: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
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
后记
活动二: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活动三: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四、总结延伸: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四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学习
目标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活动二: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 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 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而到了冬季, 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 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释
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张萍颖
猜想: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活动一:模拟实验
1、地球仪、电灯泡分别代表什么? 2、怎样才能让北极发生极昼现象,南极发生极夜现象? 3、那么如何让北极发生极夜,南极发生极昼?
温馨提示:
(1)地球仪与电灯泡保持在同一平面,并注意两者之间的 距离。 (2)保持地球仪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3)实验从北半球夏季的位置开始,让地球仪自转起来, 观察南北两极的现象。 (4)地球仪自转并公转,重点观察北半球夏季和冬季这两 个位置上南极和北极发生的现象。


活动三:画图解释
活动三:画图解释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如果地轴的倾斜角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活动二:直观模型实验
实验方法:
(1)地球仪地轴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上的晨昏板中, 让北极圈处在黄色一面。 (2)让地球仪自转起来,观察南极和北极的极昼和极 夜情况。 (3)将晨昏板的黑色和黄色面进行交替,再次让地球 仪自转起来,观察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情况。
活动二:直观模型实验
1、怎样看晨昏板的昼和夜? 2、为什么晨昏板要竖直放? 3、地球仪怎样放入竖直的晨昏板中? 4、将晨昏板的黑色和黄色面进行交替是为什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

2.掌握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

2.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

3.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是重点。

2.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

2.讲解: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介绍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3.案例分析:以北极和南极地区为例,分析极昼和极夜在这两个地区的表现形式,并讨论其对当地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参与讨论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安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合作精神等。

七、拓展延伸1.组织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撰写钻研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极昼和极夜的钻研报告,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3.开展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极昼和极夜的主题讨论,增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深入。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 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引入(10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极昼和极夜”,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极昼和极夜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举例说明,譬如说北极六个月的白天叫极昼,南极六个月的夜晚叫极夜。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看看国际时间,看看离当前时间最远的国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猜想它此时是否处于极昼或极夜。

二、讲授(40分钟)1. 什么是极昼极昼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白天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落山。

(1)地球自转地球会自转,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转动。

地球绕着轴转动是每24小时一圈。

地球自转是导致极昼的主要原因。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圈。

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极昼的原因之一。

(3)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指的是地球旋转的轴线跟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由于地球轴倾斜引起的,使得极昼只会在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2. 什么是极夜极夜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黑夜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不升起。

(1)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而使得在极夜时,太阳从地平线以下的区域角度来看始终不升起。

(2)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也会造成极夜,使得在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3)其它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它因素可能会造成极夜。

举个例子,在极地地区有可能会出现低压天气,使得云层厚度加大,从而每天能够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光线也会随之减少,造成了极夜。

三、练习(20分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 极昼是什么?2. 极昼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昼?4. 极夜是什么?5. 极夜发生的原因有哪些?6.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夜?四、总结(5分钟)教师可借助此时学生的练习情况来总结。

要总结此次授课的几个点,如什么是极昼、什么是极夜、发生的原因。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通过钻研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并能够诠释其原因;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设计内容:1. 理论探究:a.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b.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c. 学生撰写小结,总结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2. 观察实验:a. 学生在室内设置模拟实验,观察不同时间地球的光照情况;b. 学生在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c.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和光照的影响。

3. 创意表现:a. 学生分组设计海报或展板,展示极昼和极夜的诠释;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诠释和见解;c. 学生展示创意作品,交流进修效果。

四、设计步骤:1. 学生分组,确定钻研方向和任务分工;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准备理论探究的内容;3.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4. 学生撰写小结和展示创意作品;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评选优秀作品。

五、评判方式:1. 理论探究的深度和广度;2. 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3. 创意表现的奇特性和创新性;4. 学生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诠释,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索奠定基础。

七、延伸拓展:教师可以邀请地理学家或气象学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极昼和极夜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观察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拓展视野和进修经验。

八、作业设计方案的意义: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极昼和极夜的原因,通过理论探究、观察实验和创意表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参与度,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昼与夜》 学习任务单

《昼与夜》 学习任务单

《昼与夜》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昼与夜的自然现象,包括其形成原因、特点和规律。

2、观察并比较昼与夜的环境变化,如温度、光线、生物活动等。

3、体会昼与夜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4、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昼与夜的定义与形成原理解释昼与夜的概念,即地球自转导致的一面朝向太阳为昼,另一面背向太阳为夜。

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和速度,以及它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昼与夜的特点比较昼间和夜间的温度差异,探讨其原因,如太阳辐射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分析昼间和夜间的光线变化,包括光照强度、颜色和角度等方面的不同。

观察生物在昼与夜的活动规律,例如某些动物的夜行性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3、昼与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人类在昼间和夜间的工作、学习和休息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研究不同文化中对昼与夜的认知和利用,例如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的时间安排。

分析现代社会中昼与夜的能源消耗和供应情况,如照明、交通和工业生产。

4、昼与夜的文学与艺术表现欣赏有关昼与夜的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这一主题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创造。

尝试自己创作以昼与夜为主题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展现个人对昼夜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资源1、教材与科普读物选择适合年龄段的地理、自然科学教材,深入了解昼与夜的相关知识。

推荐《神奇的地球》《探索自然之谜》等科普读物,拓宽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2、网络资源利用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网、国家地理中文网等,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图片资料。

观看有关昼与夜的科普视频,如哔哩哔哩网站上的“地球的奥秘:昼与夜”。

3、实地观察选择在晴天和阴天分别观察昼间的天空和光线变化。

夜间观察星空、月亮和周围环境的亮度,记录感受。

四、学习活动1、课堂学习教师讲解昼与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模型、图片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与夜的观察和体验,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学习《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特有的现象,并通过阅读理解加深对极昼和极夜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适用对象:初中生地理课程,适用于7-9年级学生。

三、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并回答相关问题,包括:- 什么是极昼和极夜?- 极昼和极夜分别在哪些地区出现?- 极昼和极夜对当地居民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2.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想象,写一篇短文探讨如果自己生活在极昼或极夜的地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生活方式改变。

3. 创意表达:让学生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极昼和极夜的场景,展示在班级中并做简短解释。

四、作业要求:1. 阅读理解和个人思考部分需书面呈现,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2. 创意表达部分要求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表现方式。

3. 作业提交要求按时完成,考核内容包括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表达能力和创意能力。

五、评价标准:1. 阅读理解:准确回答问题,理解深度和广度。

2. 个人思考:观点独特性、条理清晰、表达能力。

3. 创意表达:作品新颖性、设计布局、观赏性等方面。

4. 完成情况:作业按时完成,提交方式规范。

六、作业设计理念: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深入思考和创意表达,理解气候地理知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老师可以邀请地理专家到班级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原理和气候特征;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或博物馆参观相关展览,加深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八、作业检查和总结:老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阅,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学期末进行作业总结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通过这样一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使其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昼与夜》 学习任务单

《昼与夜》 学习任务单

《昼与夜》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昼与夜的自然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观察并比较昼与夜的环境特点,包括光照、温度、生物活动等方面。

3、探索人类在昼与夜中的生活和活动规律,以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4、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二、学习内容(一)昼与夜的科学原理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过程。

说明地球公转引起季节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2、太阳的位置和光照角度研究太阳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分析光照角度对昼夜温度差异的影响。

(二)昼与夜的环境差异1、光照强度和颜色观察并描述白天和夜晚光照强度的明显差异。

比较白昼和黑夜中光线的颜色特点。

2、温度变化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白天和夜晚)的温度数据,绘制图表进行分析。

探讨温度变化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声音环境倾听并辨别白天和夜晚的常见声音,如交通噪音、鸟鸣虫叫等。

思考声音环境的变化对人们情绪和感受的作用。

(三)生物在昼与夜中的活动1、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了解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的机制。

研究不同植物适应昼夜变化的特点。

2、动物的行为模式观察并记录一些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昆虫)在白天和夜晚的活动习性。

分析动物的生物钟与昼夜节律的关系。

(四)人类在昼与夜中的生活1、工作与学习调查不同职业在昼与夜的工作安排,以及其优缺点。

研究夜间学习对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2、休闲娱乐比较白天和夜晚的休闲娱乐活动种类和特点。

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昼与夜的休闲时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

3、睡眠与健康了解良好的睡眠习惯与昼夜节律的关系。

探索如何改善夜间睡眠质量,提高白天的精神状态。

三、学习资源1、科普书籍:《探索昼夜之谜》、《地球的奥秘》等。

2、纪录片:《昼夜的传奇》、《大自然的节律》等。

3、在线课程:关于天文地理、生物学和健康生活的相关课程。

4、实地观察: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在不同的时间段(白天和夜晚)进行观察和记录。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2. 掌握极昼和极夜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3. 能够诠释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特点;2. 极昼和极夜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3.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4. 极昼和极夜的原因及形成机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特点;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3. 极昼和极夜的原因及形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相关知识;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极昼和极夜的现象;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增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原因,激发学生的思维;3. 讲解: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分布情况、影响及原因,引导学生理解;4.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极昼和极夜的情况,体验其中的变化;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增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6. 总结:对极昼和极夜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思维,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2. 安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极昼和极夜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3. 设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水平。

七、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图书、教材,供学生参考进修;2. 多媒体资料:准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 实验器械: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械和材料,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极昼和极夜的诠释》是一部描写极地现象的科普读物,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向读者介绍了极地地区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形成原理;2. 掌握极昼和极夜在极地地区的表现形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其他地区的昼夜变化。

三、设计内容1. 理论进修(1)学生通过阅读《极昼和极夜的诠释》相关章节,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形成原理;(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

2. 观察实践(1)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观察实验室中的模拟极昼和极夜实验,了解光照对昼夜变化的影响;(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昼夜长度的影响。

3. 作业任务(1)撰写一份关于极昼和极夜的诠释的读后感,包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想;(2)绘制一幅插图,展示极昼和极夜的表现形式,并标注相关观点和术语;(3)结合所学知识,诠释其他地区的昼夜变化现象。

四、评判方式1. 书面作业评分:内容准确、表达清晰、观点独到;2. 插图评分:图文结合、内容恰当、设计精美;3. 诠释能力评分:逻辑周密、观点合理、案例丰富。

五、实施步骤1. 调研阶段: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2. 进修阶段:学生阅读相关章节,观看视频资料,理解极昼和极夜的基本观点;3. 实践阶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绘制插图,撰写读后感和诠释作业;4. 评判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判,给予建设性反馈。

六、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昼夜变化的实际情况;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极地现象,如极光、冰川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进修效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学生将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导学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导学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导学案
《极昼和极夜的诠释》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了解极地的特殊气候现象,掌握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理,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导入
请同砚们观察地图,找到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位置。

你们知道在这些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修关于极地的极昼和极夜的知识。

二、探究
1. 什么是极昼和极夜?
极昼是指在北极圈或南极圈内,太阳连续24小时都在地平线以上,整夜不落;而极夜则是指太阳连续24小时都在地平线以下,整天不升。

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

当地球某一极倾斜向太阳时,这个极就会经历极昼;反之则经历极夜。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地球上纬度较高的地区,因此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

3. 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在极昼期间,生活在极地地区的人们可以享受连续的白昼,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户外活动和农业生产;而在极夜期间,人们则需要适应长时间的黑夜,可能会影响作息和心理健康。

此外,极昼和极夜也会对植物和动物的发展和生活习性产生影响。

三、拓展
1. 除了极昼和极夜,你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特殊的气候现象吗?请进行调研并分享给同砚们。

2. 你认为极昼和极夜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何影响?你愿意去体验极昼或极夜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进修《极昼和极夜的诠释》,我们了解了极地的特殊气候现象,掌握了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理,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关注地球的自然奥秘,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说课稿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说课稿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重要内容。

这一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模拟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相关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发生范围和时间。

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

意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参考教案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教学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

四、总结延伸: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成因。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 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 极昼和极夜的成因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4. 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三、教学重点:1. 掌握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成因。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成因。

2. 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地球仪3. 实物或图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现象4. 练习题和作业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入极昼和极夜的概念,让学生猜测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2. 发现问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关于极昼和极夜的问题,并写在黑板上。

3. 探究实验: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4. 理论总结:通过PPT讲解极昼和极夜的成因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分: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

2. 作业成绩评定:评分标准包括文字描述的清晰度、逻辑性、深度等。

八、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成因,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力,为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和自然现象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3. 熟悉极地地区的日照特点与季节变化;4.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通过阅读材料掌握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学习任务单
1.任务一:模拟实验
(1)需要的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2)操作方法:①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②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极、南极产生的现象。

③用画图的方式作解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一的操作方法进行极昼和极夜产生的模拟实验,一名学生匀速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一名学生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其他组员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根据所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简单的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

(画图可以参考书P89)
2.任务二:思考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根据任务一的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这些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的疑问进行思考。

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然后再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在听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结论后,结合图像对这一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3.思考:教师结合动画演示以北半球为例进一步讲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动画最后让学生思考以南半球为例时极昼和极夜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