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改革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8次重大的课程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这一次改革的背景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

改革主要针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农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特点。

这一改革为当时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也存在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这一次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引入了通识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非学科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此外,这次改革还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次改革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这次改革以减负为主要目标,取消了一些繁重的课程和考试内容,提倡课程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一次改革是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和合作精神等。

这次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这次改革是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推动学校各个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速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升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力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避免因地区和学校不同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二、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新时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差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其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如何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推行个性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首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1950年代末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教育部门开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和现代化。

重点改革包括将语文、数学等科目内容进行修改,增加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0年代。

该时期的改革旨在排除“四旧”文化遗产对课程内容的负面影响,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进一步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科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定义和调整。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0年代末期,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也得到革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合作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重点是与国际接轨。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教育部门推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开始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为“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试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这次改革也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代中期。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15年,该次改革被称为“新高考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教导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质。

二、课程内容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综合评价和反馈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1.目标: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一目标的设定源于对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的深刻理解。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构。

我们逐渐摒弃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递的课程模式,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加强了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材体系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强调教材内容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努力使其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步。

我们鼓励教材编写者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

同时,我们也注意教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特点: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被认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知识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改革强调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提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国纷纷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现代化、综合性、能力导向的教育。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融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加了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例如,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者。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采用项目制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引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重点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史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进步。

回顾历程,我们可以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倡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跨学科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指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改革和创新的举措。

这些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国民。

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该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对教育课程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学校管理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注重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机制。

改革试点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培养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特色发展,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教师培训与激励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改进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成长。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教育热情。

四、选课与高考改革针对学生太早专业化、过度应试化等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选课和高考改革。

改革将分科考试的方法引入中学,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

同时,改革还优化了高考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五、学制改革与九年义务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学制改革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善。

学制改革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学习年限,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同时,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形成共识,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以及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其中,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以及___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以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发现,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和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而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优化课程内容,我们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优化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2、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包括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3、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包括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整合校内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6、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包括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最新资料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最新资料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育作出迅速应对,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我国着力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继承了建国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既与国际课程改革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

这是建国以来理念最新、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比以往更明确、具体、全面、系统。

课程目标包括了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全面、具体的目标体系。

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

新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与调整,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

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科课程内部课时分配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了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新的课程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世纪以前的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内容偏难,知识面偏窄,应用性较差,以学生为价值取向的人文性内容太少。

学科内容只考虑“升学”和“专家”的要求,很少考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多地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重视不够。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课程标准的更新与优化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获得了提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也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益于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体系的完善使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和全面。

这些改革带来的效果不断显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效果、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进行的重要举措。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谨慎总结相关事实,客观描述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模块的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的全面了解,使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预期。

1.2 目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认识与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认识与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认识与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是指中国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该行动方案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统一的、科学的、民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具体来说,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1. 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减负增效,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2. 强化素质教育。

通过拓宽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兴趣特长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4.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5. 加强评价与监测。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旨在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背景上世纪末,大多数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都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思考未来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对部分不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教育管理等的一次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现出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不是分阶段、分领域的分割式改革,而是一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点在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

2018年9月10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劳动教育”正式在这次会后文件中与“德智体美”合称“五育”。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本次会议后陆续发布,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各个阶段。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分阶段明确了到2020年、到2035年教育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我国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一次长远规划。

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修订。

课程修订包含两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连续性文本,整体规划了文 / 陈云龙我国的人才规格,明确规定开哪些课、所占比例、课程出发点等,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

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前言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各种措施相继出台,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进行简述。

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开始,我国各地均在不断探索和试验新的教育模式。

1997年,我国实施了《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正式开始。

此后,多次发文、修订,加上各地实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体系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教育形势的变化,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例如,2011年开始实行的新高中课程方案,将学科至少减少到必修课8门、选修课3门,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如线上教育、智能化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师资队伍的提高课程改革也着力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这势必要求师资队伍要不断学习培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

学生成绩的提高及社会效益不少数据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取得初步成效。

例如,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人数比2015年增加了近一倍;在“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团率行动”中,学生入团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学生生活方式健康,校内活动生动有序,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在不断加强。

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近几年,虽然教育参与度有所增加,但是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现状依然存在。

另外,当前高考制度也面临改变,课程改革需要顺应这种形势,同时,也要注重改革后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从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新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满足社会产业的需求。

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在于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三、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展现他们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于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在于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团队、设定标准等,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新时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整。

其次,需要制定计划,安排好课程内容和培养计划。

然后,需要组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团队,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向进行专业的指导。

最后,需要设立课程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建立健康的评价体系。

五、课程改革的实践课程改革的实践主要是基于新课程理论的实施操作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难题给予解决方案,并且需要与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合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实践中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过程的重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焕发出新的教育变革。

理论基础与实践的支持使得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从课程的改革书面上的原则到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教学也将会不断变革,针对新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式。

中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

中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

中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第一章介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是重要的发展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系统已经从一个小规模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之一。

这个系统正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

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的关系,并紧密联系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以探讨中国在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方面取得的进展。

第二章现代性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现代性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

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是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更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不断推进。

现代性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式、求知欲、学习方法等影响深远。

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和批判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改革的进展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教育现代化。

在政策层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例如课程改革、教育评估改革等等,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此外,中国还推动并支持教育技术发展,如网络教育等创新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也不断增加,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教育做出贡献,加强教育投入和大力发展中小学各种型态的优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

第四章教育现状与挑战尽管有许多改革和进展,但中国的教育现状还存在许多挑战。

一是学校基础教育插班生问题,社会财富的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的冲击,经常会出现一些地方的学校基础教育插班生问题;二是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些学校贫困环境下还有很多学生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完成了课程,但是下一阶段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大;三是评价体系建设和成本控制问题,支撑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巨大成本和资金投入也是来自全社会的期望和支持。

同时,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五章总结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教育改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21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实施方案四个方面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背景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面对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教育体系已面临许多新挑战。

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系统改革的宏大目标。

近几年,我国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一系列教育改革已经展开。

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二、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对构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具有深刻意义。

这一方案可以概括为“统筹课程内容、结构、方法、素养等各个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平衡发展”。

这一方案,从更高的层面谋划并组织改革学科内容、学科论述方法,以及如何将不同学科汇集整合为系统的“全课程”,从理论与实际上确立了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

三、目标在这一方案中,确立的目标是“以学生成长、促进典型培育、根据基本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规律的需求,设置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不同学科的认知和技能要求,厘定必要的教育内容”,并强调“A门必修课程应建立在强化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四个领域的基础上,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地理和历史、科技、性别教育、青年权利与义务教育与普及这五个课程的必要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配合,实现整体课程的设计”。

此外,涉及了教育内容的后续延伸应用及与之相关的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考试测评等其他方面的逐步扎实推进,是保证教育内容实现全面协调、高质量的实施的关键。

实现上述目标,既可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多元、平衡发展,还可以培养人们高度关注团队合作、实践运用、跨学科思维等综合素养。

四、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包括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学业水平评价、教师支持等多项具体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教材使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现代化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凝聚人才力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各门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科知识和学生心理两个方面保证教学内容适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肖甦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在近年来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国际性的大潮之下,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进入了历史性关键时期。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识、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学会学习。

但是,面对新时期、新观念、新任务的挑战,中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越发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以及对学生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正说明了对现有课程实施改革,势在必行。

建国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这次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了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等等。

这些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世纪之交的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

国家教育部为此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反复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保证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但是实现此项目标的核心途径,而且是促使中国的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因此必须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世纪之初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有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把课程改革列为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足以表明其重要性。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课程现代化改革的目标经过长期酝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于2001年6月颁布试行,它对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确定这一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时代感和人文气息,在延续了我国教育一直以来对儿童的思想品德要求的合理目标上,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些当前各国教育界关心的儿童成长趋势也涵盖在内,并且首次明确的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应该说,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一大飞跃。

与此同时,在总目标之下确定了极富创新意识的六个具体目标:1. 转变课程功能从课程功能的转变上,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人格的过程。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特别强调,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当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优化课程结构从课程的结构上,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要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加强综合性课程,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综合性和融合性。

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加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3.更新课程内容从课程的内容更新上,切实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来培养,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专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本次课程改革,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兼顾学科体系、儿童经验和社会需求三者。

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

课程唯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

为此,新课程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

4. 改革课程管理从课程管理政策上,开设三级管理课程,即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课程管理政策的变化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随着课程权力的逐步加大,省一级教育部门将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不仅具有实施权,还具有调整权和一定的决策权。

地方既要实施国家课程,又要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指导和管理学校课程。

5. 改革课程实施从课程实施上,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此次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新亮点。

课程综合化趋势;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规范”也将从“以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以对话中心的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新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

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6. 改变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上,切实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为此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修正、完善的机会。

实质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性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课程现代化改革的内容从总体内容上看,新课程体系涵盖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大部分。

而且是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该体系。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试行“绿色证书”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