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成为了各界的关注焦点,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课程改革的推进显著。
国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
这个改革方向的确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但是一些学校在贯彻时仍存在难题,如改革的速度不够快,缺乏足够的教师培训等。
另外,评价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
这些改革在考试压力和教育质量之间寻求平衡。
例如,一些地区开始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但是,由于传统的升学评价制度根深蒂固,这些改革需要更长时间来推动。
再者,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受到重视。
以往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正逐渐变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一些先进的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普遍推广时仍面临着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
二、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基于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教育改革的未来几个趋势。
首先,发展幼儿教育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加强幼儿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数字化教育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等创新形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然而,数字化教育需注意平衡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
另外,跨学科教育的发展也备受期待。
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单一学科的教学将不再是主流。
跨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最后,品德教育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者:王宁宁韦红雪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近三十年教育改革,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不管是其宏观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还是办学体制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背景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使得目前的基础教育差强人意,没有达到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发展趋势当代社会正在变革,在这一时期,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30多年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果和矛盾与问题并存,只有在充分了解改革的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而指出改革的发展趋势,指导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取得胜利。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样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不管是入学率、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还是教师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以下历程:第一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1996年7月,教育部组织6所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此后,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5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此后逐渐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推广(义务教育2001—2004、普通高中2003—2008)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进程如下: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等4个省(区)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其他省区也逐渐加入,到2008年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义务教育2005始,普通高中2010始)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进入新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及启示
辽 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Junl f ioigE uain m ns ai ntue ora o ann d ct a Ad iirt nIstt L ol t o i
V1 8 N . o. o 2 5 S p 2 1 e . 0 1
我 国基 础教育八次课程 改革 的历史研究及启示
王桂 艳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沈 阳 10 3 ) 10 4
[ 摘
要】 我国基础教 育共经历 了八 次课程改革 , 历次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 了教 育的进步
与发展 。对我 国八 次课程 改革进行梳 理分析 、 对比研究 , 旨在 总结 经验 , 未来课程 改革提供借 鉴 。 为
(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 课程
[ 中图分类号】 D 4 62
[ 文献标识码]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文章编号] 17 - 02 2 1 )5 0 1- 3 6 26 0 (0 10 -0 3 0
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 目的要求 , 结合 主要对 上个 时期 的教育 改革 进行 相应 调整 , 定并 颁 制 学校 的教育哲学 和培养 目标 , 为学生提供 的, 并且在 布 新 的教 学计 划和 教学 大纲 , 草并 编写 了第 四套 全 起 定 程度 上 给 学生 规 定 或 者 学生 自己选 择 的各 种 学 国通用 教材 习经验 , 是教与学各种活动的总体及其过程 。课程作 这个 阶段的课程改革主要受苏联教育与教学 的 为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媒介 , 是实现国家教育 影响 , 模仿痕迹 明显 ; 由国家控制课程管理与编制 , 统 目的 的核心 。 科 目与 内容 , 程 结构 单 一 ; 步 形 成 了 比较 全 面 课 初 我 国基 础教 育八 次课 程 改革 的历 史探 究 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 但全国统一的课程内容推行过程 自建 国 以来 ,我 国共 经 历 八 次 基 础 教育 课 程 改 中困难 重重 。 革, 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 ( ) 二 第二 阶段 : 文 革 ” “ 时期 课 程 改 革 (9 3 ~ 16 年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特点 , 可以分为 四个重要 阶段 。 17 年 ) 96 ( ) 一阶段 : 一 第 经济 恢复 与发展 阶段 的课程 改 “ 革 ”前期 继 续深 化课 程 改革 ,改 变教 材 内过 文 深 、过 难 问题 ,9 3 16 年人 民教 育 出版社 编辑 出版 了第 革 (99 16年 ) 14 年~ 9 6 这 一 阶段 是 新 中 国成立 后 恢 复 经 济 与发 展 经 济 四套全 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 强调了“ 双基 ”并适 当 , 阶段 , 经历 三次 课程 改 革 。这三 次改 革 为我 国基 础 反映了科技新成就。 其 随后“ 文革” 爆发 , 课程改革停止 , 革命 成 为 当时最 重要 的课 程 。 教 育 的发 展 与改 革奠 定 了坚实 的基 础 。 第一次课程改 革 (9 9 15 年 ) 14 年~ 9 2 确定 的方 针 ( 第三阶段 : 三)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是“ 吸收 旧教育有用经验 , 借助苏联经验 , 建设新民主 (9 8 一 9 6 ) 1 7 年 19 年 这段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 , 主要 主义的教育” 。这次改革初步确立 了我 国中小学新课 课 程 体 系 。 中学 主要 设 置政 治 、 文 、 学 、 语 数 自然 、 生物 、 内容 包 括教 育 的拨乱 反正 、 程设 置 的多元 化 与教 育 化学 、 物理 、 历史 、 地理 、 外语 、 体育 、 音乐 、 术等课 体制改革三个方面。 美 这个阶段 的改革把我们 的视野在 开 程, 小学设语文、 算术 、 然 、 自 历史 、 地理、 体育、 图画 、 重视 本 国课 程变 化 的 同时 , 始关 注 国外课 程 。 音 乐等课 程 。15 年9 成立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90 月 承担 编写 第 五 次课 程 改 革 (98 18 年 ) 要 确 定 中小 17 ~ 90 主 颁 集 国家 统一 教材 的任务 ,9 1 出版 了第 一套 中小 学 通 学 实行 十年 制 , 布 了统 一 的教 学 大 纲 , 中编 写 了 15 年 用 教材 。15年到 15 年教育部 还提 出全 国统一 教学 第五套全 国通用 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 9 1 92 出台了《 1 全3 计划、 统—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 大—统” 课程模式。 制 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和《 日制小学暂 》 全 为适应我国第一个 “ 五年计划 ” 与改变第一次课 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第六次课程改革(9 1 》 18年~ 人才竞争激 程改革中的结构单一 、学生掌握知识片面性等问题 , 18年 ) 9 5 是在 国内与国际形势变化 巨大 , 这次课程改革重新编制五年 我 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9 3 15 年 ) 15年~ 97 。课 烈的情况下拉开序幕 的。 程 改 革 的重点 是 整 顿 、 固 和发 展 中小 学 , 步 形 成 制小学和五年制 中学 的教学计划 , 巩 初 组织编写 了第六套 颁 对课 程 计 划 进行 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有计划地修订教学计 教 材 , 发 了 中小 学各 科 教 学 大纲 , 划、 教学 大 纲 和 教科 书 , 为教 师 编 写 专 门 的教 师参 考 调整 : 当设置综合课 , 适 调整各学科课时比例 , 提前 自 然科 学 的起 始 年级 , 方 有 一定 的 自主 权 , 校 课 程 地 学 用书等。 随着 15 年 我 国教育 方针 的转 变 , 97 教育 部 又进行 中包 括 活 动 课 和 学 科 课 。我 国 的第 七 次 课 程 改 革 18年 19年 了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经历了调 (9 6 ~ 9 6 )主 要 针对 拨 乱 发 正 时期 教 育 中出 整 时期 、 大跃 进 时期及 调整 与反 思 时期 。调 整 时期强 现 的一 些 问题 ,如政 府有 关部 门对 学 校统得 太 死 , 学 调知识教学和劳动教学有机地结合 ; 大跃进时期改革 校缺乏活力 , 教育结构不合理 , 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体 的主 题 是缩 短 学 制 年 限 、 简课 程 ; 精 调整 与反 思 时期 制僵化等问题 , 有针对性地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及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 基础教育的质量保障政策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质量政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标准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国教育质量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 ● 基础教育的均衡办学政策 办学标准与薄弱学校改造 促进均衡的教育经费政策 遏制“择校”蔓延的办学行为规范政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 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政策 保质保量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 调整城乡教学水平 实现同一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 基础教育生源的均衡政策 由于学校的发展参差不齐,导致了择校热的产生,为此国 家出台了 “指标到校”政策 。
“指标到校”:弥补政策缺陷,指标资格具体化,分配指标科学化 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监督性机制
● 改造薄弱学校,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择校热
● 重视农工子女教育问题
我 国 改 基 革 础 政 教 策 育 的 演 变 历 程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 发》,并与同年9月1日实施。
2003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 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 把农村教育当做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
改革突破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经费问题关系到入学机会的提供、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 设、课程开设情况,并最终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 通知》(2005),就改革的目标、内容、步骤等做了具体规定。另外, 国家还规定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 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公平与效率 ----教育政策价值标准选择中的困境
● 效率优先的教育政策效应分析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办学中,功利主义的效率标准仍然是 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 这种教育既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少数所谓的“精 英”,也造成了对大多数受教育者的压抑和部分受教育者 的摧残。 ● 公平优先的教育政策效应分析 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政策所追求的目标,两者应是平等的地 位。 我们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中注入新的元素----正义原则, 对教育权益的弱势群体进行制度补偿,而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教育 政策价值取向的意义所在。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发展演变及启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发展演变及启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深刻变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历程不仅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教育政策,以迅速扩大教育资源投入、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为主要任务。
198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实行独立自主、自愿入学,政府负责、社会协助、管理上混淆所有制"的办学方针。
国家大力推行"两基"教育,以保证全国范围内义务基础教育的普及。
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体制,为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90年代初: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强调实行"免试就读"和"保障一方一策"的政策。
教育部还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取消初中学业考试的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政策突破了以往对教育评估方式的单一性,强调全面素质评价,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走上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道路。
三、21世纪初: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21世纪初,我国加速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新课程改革试点,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革新,提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理念。
我国还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支持,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发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使我国基础教育朝着更加均衡、多元、全面的方向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包括高考独木桥、知识面狭窄、应试教育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从课程到课堂的全方位改革,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介绍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实践与困境。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政府陆续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001年,国家发布了《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质量优先、发展全面”的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要求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我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改革,即从课程设置、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变;二是课堂的改革,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概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国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例如实验课、美术课、音乐课等。
同时,我国还对传统学科进行了调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而在课堂改革方面,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理性开放、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据统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有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困境。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学校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教师缺乏、设备简陋等问题。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出来。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然而,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推进,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也取得了一些突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育资源得以广泛共享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然而,尽管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的基础教育侧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孩子们长时间面对枯燥的功课,在背诵和应试的重压下,很难培养出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倚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应试导向的评价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首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要加大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优化配置,弥补城乡教育差距。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此外,我们还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应试成绩的权重,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背景、人才培养需求和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分析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经济背景新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更高需求。
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教育公平也成为社会的迫切课题。
基础教育改革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人才培养需求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旺盛。
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在学校教育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贴近科技创新的要求,推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培养具备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四、社会需求变迁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和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递和学科分化,而新时代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要贴近社会需求变迁,重视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造力的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政策导向与改革动力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措施,明确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政策导向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条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响应,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中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国家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期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以学科改革和课程革新为主要内容。
然而,这些改革的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改革效果缺乏新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设计。
直到19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课程改革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阶段。
研究者不再仅仅关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开始从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出发,探讨课程改革的目的、原则、方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是学科交叉和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课程改革的目标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递转变为全面发展和人格教育的培养。
全社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提出高度期待,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境和挑战。
比如,在落实课程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地区差异、教师素质、教育资源等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而课程教学现代化已经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课程改革将会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普及,已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空间。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会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个性化和智慧化。
二是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大类课程的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初中、高中课程的大类课程构建,未来将会进一步推动小学课程大类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开始强调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而非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国内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因此,课程改革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探索。
此外,国内基础教育改革还涉及到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关注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机制。
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国外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备受瞩目。
例如,芬兰教育制度备受国际赞誉。
芬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此外,芬兰的教师培训体系也非常重要,他们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虽然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教育不公平。
此外,教育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而且,教育改革还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展望与建议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寻找更有效的改革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二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充分感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它政策的变化调整。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比较国内外的政策,科学的预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是在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于一体, 并深入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现状, 在充分的酝酿基础上实施的, 因此我们的目标应是最大限度避失误, 保持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我们的识。
但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 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问题; 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什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理论研究中, 许多教育理论术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课程!这一教育理论术语的含义, 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 可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 其含义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
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呢? 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 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择, 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 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 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
如果论特色,具体是它的形式, 抽象继承却是它的实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形式上的新课程仍然不能长期掩盖实质上的教育传统。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并评估其效果。
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产生学习理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二是产生学习理论。
产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观念,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此外,对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项实验是教育评价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逐渐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
这样的改革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 教师发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实验是教师发展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三、改革效果评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评估是推动教育实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教育机构和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查研究报告
我国根底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根底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基石。
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开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开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开展奠定坚实的根底。
其中,根底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根底教育改革是根底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根底教育安康开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开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调研对象:语文教师〔石教师〕、数学教师〔倪教师〕、英语教师〔雷教师〕物理教师〔教师〕调研目的:了解我国当前根底教育的现状根底教育改革的现状调研方式:访问、网络、QQ访问四位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教师。
对四位教师的采访过程如下:我说:教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教师,请问您认为我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石教师答:我国目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安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
但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
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展对抗。
〔2〕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开展。
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
〔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
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方案。
再让学生被动的承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教师,请问您觉得根底教育重要吗?倪教师答:肯定是重要的。
就比方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开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承受的最根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根底。
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他的身心安康快乐的开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一)摘要: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论文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今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背景2.1 教育发展的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人口红利和人才储备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2 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尽管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3. 目标3.1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民。
3.2 推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还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4. 措施4.1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改革教育课程基础教育改革还需要通过调整教育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5. 成就与挑战5.1 成就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如教育硬件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学校的兴起等。
5.2 挑战但是,基础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整合、师资队伍的不足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等。
6. 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本论文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在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不断追求创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1966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标志着高考制度的逐步完善。
同时,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该计划首次将“课程设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创新和实用性。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与科技发展、社会实际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扶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
浅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浅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然而,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并解决相应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1. 多元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让教育更多元化、更具有适应性,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将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加快高水平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使教育更加国际化。
2. 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推进信息化教育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帮助教育更好地发展并适应现在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和教育创新也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加快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模式,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1. 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我国教育领域,教育公平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家庭条件差异等因素导致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仍然存在,加大了贫困地区和弱势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难度,甚至导致一些孩子失去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2. 考试过重的问题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考试一直是教育中的“重头戏”。
中小学的考试在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教育质量。
对学生过度依赖这种评价方式,轻视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下。
建国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教育改革成立以来的历程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教育资源缺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教育质量低下。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各级政府加强教育投入、兴办农村学校、普及义务教育等。
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中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70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的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也更加深入。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招生制度、教育体制、教育质量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如实行新课程改革、改革高中教育、推行学科教育改革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二、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质量逐渐提高,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2014年,OECD发布了PISA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的表现均超越了大多数的发达国家。
这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尽管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向前迈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就业难度大,大量学生需要逃离校园寻找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中国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四、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未来,中国需要采取更多的教育改革措施,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革。
中国应该进一步实行教育创新,更好地发掘新兴技术的潜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在线教育。
另外,政府还应该聚焦教育为人、智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精彩历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教育体制也开始逐步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的孩子都难以上学。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得学校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遍布城乡各地,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的接受教育的需求。
其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也逐渐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培训和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再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从教科书的编写、学科设置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虽然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学校数量增加了,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着差距。
一些城市的名校师资强大,学校条件优越,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存在较大的资源匮乏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异拉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教育过于应试化。
由于教育改革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过度应试化。
这使得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调研报告在谈到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时,咱们得先想想这两者的关系。
教育改革就像一场大雨,滋润着每一棵小树,而教师则是那些默默无闻、浇水施肥的人。
教育改革是个大事情,涉及的方面可真不少,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简直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不管改革怎么搞,最根本的还是得有优秀的教师来执行啊。
毕竟,只有好的老师才能把那些新鲜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说到教师队伍建设,咱们得好好聊聊。
教师的待遇、培训、职业发展,这些都是重点。
你想啊,老师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谁还愿意在教室里拼搏呢?有些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自己掏腰包去参加培训,真的是敬业到不行!可培训效果并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提升。
说到底,培训要有针对性,才能让老师们学以致用,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咱们现在的孩子也是不一样了,眼界宽,想法多。
老师们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孩子们的步伐。
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之外,得花时间去读书、去探索,甚至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
这听起来像是个无底洞,永无止境。
不过,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啊。
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老师们的心里也要有火焰,才能一起追寻那份智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学校的环境。
要是教室里冷冷清清,老师再怎么努力,孩子们也不见得能投入进来。
咱们得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比如,教室墙壁上贴满孩子们的作品,满满都是创意;或者在上课时多一点互动,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仿佛在开一个小小的论坛。
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肯定更愿意参与,不是吗?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就像是做菜,光有材料还不够,得有调料才能让味道更佳。
咱们得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把那些陈旧的观念打破,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成绩好不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的情感、社交能力和创造力同样重要啊!所以,咱们在改革时,得把这些纳入考量,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导论第一节中国社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基础教育的含义:是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一、新时期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基础教育的特点:基础性(最起码、最必须的教育)、普及性(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人本性(以学生为主体)(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三、基础教育面对社会改革的挑战和机遇(一)基础教育价值的定位:促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民族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等等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二)基础教育与社会改革的关系(三)社会改革对基础教育构成挑战并提供机遇1、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向基于基础教育特质的发展机制的转型2、由有限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型3、由价值对峙向文化兼容转型4、由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转型第二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一、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一)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之综合素质基础的重要任务(二)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社会文明程度综合基础的重要任务(三)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一)终身教育中基础教育的自觉改革(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尝试与建设(三)基础教育体系内外的关系重建三、基础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一)多级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多元主体介入与主要责任人承担机制,具体包括:政策问题收集制度;专家自选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问责制度(二)内在动力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内在动力指的是教育主体内在动力的激发)(三)多维互动、保障质量的过程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各个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与监督)(四)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多级配置与保障机制的完善(五)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教育保护性机制建设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一)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再明晰与价值观的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思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外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和内在超越(二)学校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三)学校教育成人与成事的统一(重视学校“人”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及其整体协调性一、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一)改革的动力1、社会层面(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深化改革)2、个人层面(二)改革的阻力1、相对阻力: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利益群体之间冲突)2、绝对阻力: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因改革而受损,从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抵制教育改革的动机(通常发生在教育改革之前;是人们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二、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一)特殊性:基础(二)复杂性: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人1、面临问题的复杂性2、目标的复杂性:短期目标,长期目标3、改革过程的复杂性:改革中的各种关系4、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我国更多的是根据国家利益来进行改革,通过教育法的形式传达国家的命令,忽略社会主体和学校主体三、走出教育改革累计问题的胶着状态(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一)目标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冲突(二)动力问题:草根与精英的分岔(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是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三)功能问题:传承与创新的对峙(四)路径问题:渐进与突变的博弈渐进:主要是针对各种“软资源”来讲,比如教育批评,教育流派,名牌学校突变:主要是针对各种“硬资源”来讲,比如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五)性质问题:事功与立人的抵牾(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的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提升的过程;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者,从而发挥基础教育长远的辐射效应。
)四、教育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协调发展(一)信息单向流动或阻碍1、主体缺乏知情权2、过分依赖信息技术3、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二)改革过程中支持、促进系统的相对薄弱1、依法治教的力度仍需加强2、经费投入差异引发的区域师资失衡(长期以来,教师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3、管理系统中缺乏民主性制约教育质量提升3、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任务: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的进行改革1、改革管理体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调整教育结构,相应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3、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与进展1、通过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保障基础交友改革的实施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2、推进以下放管理权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改革3、加大经济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合格二稳定的师资队伍5、加强德育工作四、成效及意义、问题与不足问题与不足:1、基础教育经费十分短缺2、社会需求庞大,基础教育供给不足3、“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学校还相当普遍4、没有对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5、在改革思路与保障措施上也存在不足第二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1997-200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教育面临新挑战机遇:1、市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2、新的经济形势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体系的重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提升,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思路和样板二、教育改革重心与任务的变化三、改革推进的策略与路径1、学制方面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不落实、师资缺乏等问题。
3、推行素质教育4、完善教师教育体制(师范院校等等)5、在办学体制上,明确了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非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区分性政策四、成效、意义与问题(一)基本成效及意义1、“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打响素质教育的攻坚战3、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为素质教育搭建现代化平台4、教师待遇和地位显著提高,教书队伍建设加强(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1、对素质教育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2、素质教育的推进尚存在巨大的梯度差距、区域差异和学段负相关梯度:东西;区域:城乡;学段负相关: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段越高,素质教育开展的积极性和时效性越低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性变化(素质教育往往被当做思想或口号来对待)第一节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2004至今)一、构建和谐社会向教育提出新需求二、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指向三、初步成效及意义、问题与展望问题:1、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实现真正均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2、免费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起点公平”实现之后的“过程公平”更加关键。
3、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科学合理标准欠缺,合格学生、学校的评价标准亟待确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反映教育质量的标准)致力于“均衡”的目的是实现“优质”,即通过内涵式发展的努力来提升教育质量4、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二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三十年重大问题评析第三章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构成与关系评析第一节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的生成条件极其特点一、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生成的条件(一)在教育管理制度从上到下的改革过程张,形成了中央、地方政府和学校三级管理主体,政府、学校、社区、学生及家长五类主体共同管理的格局(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转移,改变过去正度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办学主体走向多元化(三)从宏观向微观渗透,由过去教育改革关注“变事”,逐步转变为“变人”与“变事”并经,多元教育主体的力量得以彰显二、教育改革多元主体生成的基本特点(一)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教育主体由以前的投入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角色同一逐渐走向三类角色的分离(二)教育主体职能转变过程中,在传统角色分化的同时生成了新的角色与职能(三)教育供给主体与教育利益主体之间由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第二节当前几类教育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教育主体:决策主体、办学主体、利益主体、行为主体一、教育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一)教育决策主体的构成行政性的“决策主体”:国家地方两级政府非行政性的“决策参与主体”:社会投资人、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学校实践人员(二)各类教育主题的发展状态1、国家决策主体:存在相关领域专业支撑不足2、地方决策主体:缺乏独立思考,“照着上面说的做”3、社会决策参与主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二、教育办学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一)办学主体:政府(公共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社会和个人(民办学校)(二)各类教育办学主体的发展状体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我国教育经费增长虽然较快,但与现实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边远山区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较为缓慢,政府投入明显偏低,并且偏向高等教育3、社会团体、家庭、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作用未能突出表现4、缺少调动民间资源的有效措施三、教育利益主体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一)教育利益主体的构成:利益主体指享受教育改革的主要受益者1、政府: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等等的居民2、社会利益主体:①对教育人才的直接需求者: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②视教育为产业的教育市场中的获利者:如教材出版社3、学生及家庭:改革需要考虑的最根本的利益群体4、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职人员:直接的经济和机会利益;间接的个人发展5、参与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内在的专业成就利益;外在的物质性利益(二)各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发展状态衡量利益主体在博弈关系中合理性的一个基本点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及运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四、教育行为主题的构成及其发展状态教育行为主体: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框架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从业资格,实施教育行为的人。
(一)领导行为主体:指在基础教育中承担领导职能、实施领导行为的部门和个人。
(二)学校管理人员:校长,学校中层管理干部(三)教师第三节当前教育主体的发杂关系及改革建议一、教育改革中政府、社会、学校三类主体的复杂关系二、改革建议(一)进一步将政府职能向“有限责任”转换,并划清各类教育主体的职责范围(二)校长角色需要从“政策执行者”进一步向“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与创造性实施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转变第四章基础教育宏观决策评析第一节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变:在继承与发展之间一、教育方针的转变: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二、教育目的的转变:在社会与个人之间三、教育改革取向的转变: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第二节教育管理体制:在集权与分权之间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三、“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集权分权之间求得平衡)第三节办学体制改革: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谁来办学、谁来投资等问题)一、政治因素与教育的国家化二、经济因素与教育的市场化三、社会因素与教育的选择性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并不取决于“谁来办学”,而是要看“办学为谁”、“为何办学”第四节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在教育与经济之间一、“条块为主、块块结合”体制“条块结合”:指财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分别给个地方、各部门核定教育经费控制指标“块块结合”:指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教育经费控制指标内,各地方政府仍有权结合自己的财力、物力,动用预备费,甚至对预算中的类、款、项进行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