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图像变换信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目的3.遥感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内的窄波段)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资源遥感、环境遥感、气象遥感、农业、林业、渔业、水质、水文遥感···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观测范围越广;不受地形阻隔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对天气预报、水灾火灾、军事作用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全天探测,由于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可按照要求设计,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加上传感器都可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信息的提取方法、挖掘技术不够完善第二章:电磁辐射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3.辐照度:即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4.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亮度。

5.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测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

6.反照率:是把太阳光作为入射光时的反射率。

7.地物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反差:指胶片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密度差。

9.反差系数:是指拍摄后负片影像与景物亮度差之比,即特征曲线上的斜率。

10.扫描成像: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11.标准假彩色合成: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方案被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

12.植被指数:比值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植被生物量。

这样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

13.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4、光谱模式识别:是指根据这种像元到像元的光谱信息来自自动划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过程的总称。

二.知识要点1.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优缺点⑴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⑵时效性⑶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⑷经济性⑸局限性3.大气窗口的组成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0.3~1.3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遥感概述一、遥感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2、特点①感测范围大②信息量大③获取信息快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全天候、全方位、资料性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究地物光谱特征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③航天遥感:100~360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③红外遥感:0.76~14μm④微波遥感:1000μm ~30cm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三、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1、遥感实验:前期工作,主要获得地物的光谱特性。

2、遥感信息的获取:中心工作。

传感器3、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4、遥感信息的应用:最终目的。

遥感信息的认识(判读、解译)第二节遥感的发展与应用一、遥感的发展1、国外遥感的发展概况“遥感”:①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望远镜的产生:②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摄影技术的发明:③空中摄影的遥感阶段(1858-1956)系留气球、飞机、彩色摄影技术产生④航天遥感阶段(1957-)人造地球卫星产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GIS⑤遥感的发展趋势:platform:气球-飞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传感器:分辨率变高、稳定性变好、手段变多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自动解译、自动分类遥感的应用:广、深入2、我国遥感的发展概况起步晚、发展快①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遥感学科②20世纪70年代,航空测量应用③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美国卫星技术和卫星资料、设备仪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近。

最新遥感导论复习资料最终版

最新遥感导论复习资料最终版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第一章遥感概述§1-1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

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二、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1-2 遥感过程及系统一、遥感过程的实现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

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

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二、遥感的技术系统依据遥感过程遥感系统分为: 1.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和接收传感器遥感平台地面站:是为了接收和记录遥感平台传送来得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数据而建立的。

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

3.信息的处理 4.信息的应用- 1 -§1-3 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4.按信息获取方式分:5.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6.按应用领域分:较多§1-4 遥感的发展简史一、遥感发展概况(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从以下四个阶段了解遥感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三、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图象和数据;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复习题1.试述遥感的探测系统及其实现过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概念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力场、电磁场、机械波(声波和地震波)的探测;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1.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扫描仪、雷达、摄影机、摄像机、辐射计等。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3.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4.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时效性——如Spot 26天, Landsat 16 天, NOAA½天,FY-2半个小时,测图周期大大缩短。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的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遥感器和信息记录可向下兼容,数据具有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范围还很有限,已经利用的波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5 1608年汉斯•李波尔塞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进入新的纪元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

1.名词解释基本概念(30分)遥感的定义作为一门综合技术,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对象,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受目标物体的信息(电磁波),经过对信息(遥感影响)的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地物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P3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遥感探测的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P15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公式p16;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不需要媒介质也能传播;与物体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从同一规律】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真空状态下:光速c=频率×波长)】p19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

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绝对黑体、太阳黑体的定义p19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2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可以认为太阳常数是在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太阳光谱:太阳的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光球发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基本一致)P29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

(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者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波长越小,散射越强)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氧分子等引起,特别是对于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非常明显)(主要可见光近红外)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x,y)=f1(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1、遥感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

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4、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

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8、地物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10、摄影成像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记录介质(胶片or CCD)来记录物体的影像的成像方式1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

12、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在1mm—1m光谱范围内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以此为依据,通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像点位移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统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13、)y(x,x,y)- f2 (fd(x,y)=f1)0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14、就是比值运算。

: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5、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6、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17、二、填空、信息的处理、: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1、遥感系统包括信息的应用: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遥感的特点2局限性、具有波·E=hf;λf :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满足:电磁波的性质3、·=C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4.电磁波谱红橙黄绿青蓝紫波长:λ/um0.760.380.430.50.590.470.620.565、大气对辐射的影响:散射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λλ=0.48μm m 6、最大辐射的对应波长分别为:=9.66μ日max地max8、常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属于垂直投影或近垂直投影,而摄影相片却属于中心投影。

10、遥感解译人员系统通过遥感图像获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10、将遥感图像归纳为三方面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这三方面特征的表现参数即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11、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12、加法三原色:蓝、红、绿、;减法三原色:黄、青、品红;互补色:黄和蓝、红和青、绿和品红。

13、三原色等量叠加得到白光,等量相减得到黑光,;红(多)+绿(少)=橙色;红(少)+绿(多)=黄绿色14、像元是数字图像中最小的单元,像原值可以是整型、实型和字节型15、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16、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17、控制点的选择原则:控制点均匀分布于整个影像区域、控制点在影像上易分辨且精细、特征变化大的区域应该多选、影像边缘部分必须多选取控制点、控制点一定要有数量保证18、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亮度值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19、TM的4,5,3波段依次被赋予红、绿、蓝进行合成,可以突出较丰富的信息。

20、选择TM影像组合波段的原则:各波段的方差或标准差尽可能大、各波段的相选用含有目标地物特征谱带的各波段的均值大小不要相差悬殊、关系数尽量小、波段21、为了实现匹配常常需要对每一种信息源作预处理,包括空间配准与内容复合两个方面。

22、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特征:色、行、位;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23、彩红外像片中,原来的绿色地物被赋予蓝色,原来的红色地物被赋予绿色,反射红外线的地物被赋予红色。

24、遥感摄影相片直接判读标志:形状、大小、阴影、色调与颜色、纹理、图型、位置26、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应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

27、微波微博影像的判读方法:采用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对微波影像进行投影纠正、对微波影响进行立体观察28、目视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29、目视解译基本步骤:①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②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③室内详细判读④野外验证与补判⑤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30、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它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属性特征采用亮度值来表达。

遥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就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底反射光、天空散射光32、在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浅黑或黑色调;标准假彩色影像上水体呈蓝黑色、深蓝色。

3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像素的相似度,相似度取决于距离和相关系数。

三、简答1、黑体的三个吸收定律?答:①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②基尔霍夫定律③维恩位移定律不同温度的黑体辐射图(必考)变化特点: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1)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2)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辐射最大值向短波随温度升高,(3) 方向移动。

3、的原因是什么?云雾呈白夕阳呈现橘红色2、晴朗的天空为蓝色的原因是什么?色?晴朗的天空为蓝色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大。

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夕阳呈现橘红色是因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波长次短的绿光几乎被散射殆尽,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

蓝光波长最短,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所以夕阳都偏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此透过大气最多。

加上剩余的极少量绿光,橘红色。

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在可见光波段,云雾成白色是因为:并且无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论从云下还是乘飞机从云层上面看,都是白色。

3、位移量位移量δ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①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地面高差为正时(地形凸起),h为正,δ为正值,像点位移是背离像点方移动;高差为-h时(地形低洼),δ为负值,像点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②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

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像主点处r=0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③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H起伏引起的位移量越小。

4、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必考)答:①投影距离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则像片的比例尺也不同;垂直投影:(不存在焦距)投影距离不同与像片比例尺无关。

.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面的倾斜造成同一个像片不同部位比例尺的差异;垂直投影: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③地形起伏的影响中心投影:地形起伏造成像点位移;垂直投影:不存在像点位移。

5、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必考)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6、(必考)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1)可以根据作物的色调、图形结构等差异最大的物候期(时相)的遥感影像和特定的地理位置等的特征,将其与其他植被区分开来。

(2)利用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7、水中泥沙的确定(必考)答:1)浑浊水休的反射波谱曲线整体高于清水,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差别加大。

2)波谱反射峰值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

清水在0.75um处反射率接近于零,而含有泥沙的浑浊水至0.93um处反射率才接近于零。

3)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4)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如蓝光和绿光对水体穿透能力较强,可反映出水面下一定深度的泥沙分布状况。

、水中叶绿素的确定(必考)8答:1)水体叶绿素浓度增加,蓝光波段的反射率下降,绿光波段的反射率增高水面叶绿素和浮游生物浓度高时,近红外波段仍存在一定的反射率,该波段影像中水体不呈黑色,而是呈灰色,甚至是浅灰色。

9、水体在各波长都有强烈的吸收,可见光和红外哪个吸收更强?,,一般为4%-5%答:在可见光范围内,水体的反射率总体上比较低,不超过10%水体几乎成为全0.75um,过了,处约并随着波长的增大逐渐降低,到0.6um2%-3%吸收体。

因此,在近红外的遥感影像上,清澈的水体呈黑色。

所以,在红外波段吸收更强。

? 、有哪些因素影响使得植物光谱特征产生差异性10答:植物种类、水分含量、疏密程度、物候期、下垫面、大气污染、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病虫害。

11、“红边”位移,对于成熟的植被其红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到近红外高反射率mμ<0.7“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答:(>0.7μ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

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大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四、论述1、大气散射现象有哪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大气散射现象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非选择性散射3种。

瑞利(Rayleigh)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特点: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并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