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合集下载

[精品]IT系统安全白皮书

[精品]IT系统安全白皮书

IT系统安全白皮书第一章企业与信息安全1.1 企业风险与安全1.2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价值分析第二章信息安全基础及发展趋势2.1 进一步了解信息安全2.2 信息系统安全发展历程2.3 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及组织2.4 OSI安全模型2.5 安全子系统2.6 揭穿黑客攻击术2.7 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第三章安全之道—MASS3.1 MASS的安全模型3.2 构建安全架构3.3 与总体解决方案架构的整合第四章实践及案例分析4.1 IT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4.2 访问控制4.3 身份和信任管理4.4 安全审核4.5 MASS架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实例第五章结束篇第一章企业与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价值分析企业风险与安全1.1 企业风险与安全911事件以后,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

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始终面临风险,这些风险是固有的,其存在于企业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日常接触之中。

了解这些风险与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是降低这些风险的前提。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创造价值,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跨越一些物理或逻辑上的边界。

这些边界是应该被安全地保护的,然而有效地保护这些边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一张白纸,它们已经存在了一些人员、流程和资源。

一个全面安全计划的实施会破坏当前企业的运作。

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在这些年一直为“如何实施安全解决方案以降低商业风险?”的问题所困绕。

1.1.1 企业风险安全不仅仅是产品,也不仅仅是服务。

它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安全包含了物理的安全:如警卫、枪支、门禁卡;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管理工具和安全管理服务。

安全不是绝对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企业始终面临着风险,有些风险可以避免,有些风险可以降低,而有些是可以接受的。

一个企业如果了解了这些风险,并且处理好这些风险,那么它就是安全的。

IDS产品技术白皮书

IDS产品技术白皮书

I D S产品技术白皮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UnisIDS技术白皮书1UnisIDS 简介1.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1.1.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不同于防止只针对具备一定条件入侵者进入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可以在系统内部定义各种hacking手段,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

如果说防火墙是验证出入者身份的“大门”,那么 IDS相当于进行“无人自动监控”的闭路电视设备。

入侵检测大致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两种类型。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点: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入侵检测入侵者难以消除入侵痕迹–监视资料将保存这些信息可以较早检测到通过网络的入侵可以检测到多种类型的入侵扫描–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hacking代码规则匹配–识别各种服务命令可灵活运用为其他用途检测/防止错误网络活动分析、监控网络流量防止机密资料的流失图 1网络入侵检测模型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具有以下的特点具有系统日志或者系统呼叫的功能可识别入侵成功与否可以跟踪、监视系统内部行为检测系统缓冲区溢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可以区分为基于单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收集单一系统的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基于多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从多个主机收集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而清华紫光推出的UnisIDS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了基于主机检测功能和基于网络检测功能的无缝集成,UnisIDS通过对系统事件和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一旦发现可疑的入侵行为和异常数据包,立即报警并做出相应的响应,使用户的系统在受到破坏之前及时截取和终止非法的入侵或内部网络的误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安全风险,有效的保护系统的资源和数据。

1.1.2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组成因素如图 2所示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过程分为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报告以及响应阶段等 4 阶段。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第一版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第一版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第一版)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指导协调组组 长: 陈 伟副组长: 郭建兵 陈 英 高素梅 戴 红 胡 燕 林 宁何小龙 侯建仁秘书长: 尹洪涛成 员: 任利华 何海林 姜广智 朱宗尧 陈少媚 池 宇陈建共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组 长: 林 宁副组长: 马洪杰 赵国祥 于 跃 张 帆 欧阳树生邱善勤 陈渌萍 秘书长: 周 平Ⅱ编写组王宝艾 高 林 周 平 潘纯峰 左天祖 马洪杰 张 帆 陈世林 高 巍 范 勇 欧阳树生 寸丹梅 廖 昕 崔 静 李 娜 王春涛 贺东锋 李慧敏子 毛立新 李 新 刘瑞慧 白 璐 王永华参加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翰纬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勤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金禧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Ⅲ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前 言2009年4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加快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

为了贯彻落实规划要求,2009年4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负责研究并建立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制定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相关标准。

该工作组的成立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科技司、电子信息司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工作组主要围绕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治理、外包等专业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并针对云计算服务新兴领域开展前期标准预研工作。

工作组形成的标准成果对修订我国《软件产业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软件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初步掌握了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及发展趋势;另外,标准在WTO服务贸易多边磋商、中欧服务贸易谈判中也得到了应用。

信息安全白皮书

信息安全白皮书

信息安全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关键性的观点和建议,以帮助组织和个人保护其信息资产免受各种威胁。

首先,我们将介绍信息安全的定义和范围,随后讨论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提供一些信息安全的最佳实践和策略,以及一些技术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强调持续的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以确保信息安全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1. 引言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资产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或泄露的过程。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已成为组织和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

2. 当前的威胁和挑战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

其中包括:- 黑客攻击:黑客通过网络攻击和渗透技术,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窃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

-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如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可以破坏计算机系统、窃取敏感信息或进行其他不良行为。

- 社会工程学:攻击者利用心理学和社交工程学技巧,通过欺骗和误导来获取信息或访问权限。

- 数据泄露:未经授权的信息披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金融损失或声誉受损。

- 供应链攻击:攻击者通过渗透供应链,将恶意代码或后门引入软件或硬件产品中,从而获取对系统的控制权。

3. 信息安全的最佳实践和策略为了有效保护信息资产,以下是一些信息安全的最佳实践和策略:- 制定和实施安全政策:组织应该制定明确的安全政策,并确保其被全体员工遵守。

安全政策应涵盖访问控制、密码管理、数据备份等方面。

- 加强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如密码加令牌、生物识别等,以提高访问控制的安全性。

- 加密敏感数据: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泄露。

- 定期更新和维护系统:及时应用安全补丁、更新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 建立灾备和业务连续性计划:制定并测试灾备和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数据丢失。

NetEye IDS 2.2 技术白皮书

NetEye IDS 2.2 技术白皮书

NetEye IDS 2.2 技术白皮书目录一、概述 (3)1、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 (3)2、入侵检测系统IDS,消除网络威胁 (4)3、NetEye IDS 2.2, 给您提供全面的安全 (5)二、系统结构 (5)z检测引擎 (5)z NetEye IDS 管理主机 (5)三、功能模块简介 (6)1. 网络攻击与入侵检测功能 (6)2. 多种通信协议内容恢复功能 (8)3.网络审计功能 (11)4.图表显示网络信息功能 (12)5.报表功能 (14)6.实时网络监控功能 (15)7.网络扫描器。

(18)8.数据备份恢复功能 (19)9.其它辅助管理,配置工具 (20)四、技术特点 (20)五、典型应用示例 (23)一、概述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地融为一体,而整个国家犹如一部巨大的网络机器。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命脉。

计算机网络在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普及,一句话,整个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众多的企业、各种组织、政府部门与机构都在组建和发展自己的网络,并连接到Internet上,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和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强大动力,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了解网络面临的各种威胁,防范和消除这些威胁,实现真正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了网络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

1、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日益严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使上网企业、机构及用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国家的安全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

要避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触发这一问题的原因。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黑客的攻击:黑客对于大家来说,不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黑客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发展。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这些站点介绍一些攻击方法和攻击软件的使用以及系统存在的一些漏洞,因而系统、站点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就变大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目标白皮书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目标白皮书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目标白皮书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目标白皮书(覆盖等保二级和三级)目录1.第二级等保安全目标 (3)1.1. 技术目标 (3)1.2. 管理目标 (5)2.第三级等保安全目标 (7)2.1. 技术目标 (7)2.2. 管理目标 (10)3.等级保护二级、三级要求比较 (13)3.1. 技术要求比较 (13)3.2. 管理要求比较 (27)1.第二级等保安全目标第二级信息系统应实现以下目标。

1.1.技术目标O2-1. 应具有抵抗一般强度地震、台风等自然灾难造成破坏的能力O2-2. 应具有防止雷击事件导致重要设备被破坏的能力O2-3. 应具有防水和防潮的能力O2-4. 应具有灭火的能力O2-5. 应具有检测火灾和报警的能力O2-6. 应具有温湿度自动检测和控制的能力O2-7. 应具有防止电压波动的能力O2-8. 应具有对抗短时间断电的能力O2-9. 应具有防止静电导致重要设备被破坏的能力O2-10. 具有基本的抗电磁干扰能力O2-11.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的能力O2-12. 应具有对硬件故障产品进行替换的能力O2-13. 应具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容错的能力O2-14. 应具有软件故障分析的能力O2-15. 应具有合理使用和控制系统资源的能力O2-16. 应具有记录用户操作行为的能力O2-17. 应具有对用户的误操作行为进行检测和报警的能力O2-18. 应具有控制机房进出的能力O2-19. 应具有防止设备、介质等丢失的能力O2-20. 应具有控制机房内人员活动的能力O2-21. 应具有控制接触重要设备、介质的能力O2-22.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中的信息进行保密性保护的能力O2-23. 应具有对通信线路进行物理保护的能力O2-24. 应具有限制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资源使用的能力O2-25. 应具有能够检测对网络的各种攻击并记录其活动的能力O2-26. 应具有发现所有已知漏洞并及时修补的能力O2-27. 应具有对网络、系统和应用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28. 应具有对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29. 应具有对资源访问的行为进行记录的能力O2-30. 应具有对用户进行唯一标识的能力O2-31. 应具有对用户产生复杂鉴别信息并进行鉴别的能力O2-32.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的检测、阻止和清除能力O2-33. 应具有防止恶意代码在网络中扩散的能力O2-34.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库和搜索引擎及时更新的能力O2-35. 应具有保证鉴别数据传输和存储保密性的能力O2-36. 应具有对存储介质中的残余信息进行删除的能力O2-37. 应具有非活动状态一段时间后自动切断连接的能力O2-38. 应具有网络边界完整性检测能力O2-39. 应具有重要数据恢复的能力1.2.管理目标O2-40. 应确保建立了安全职能部门,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支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O2-41. 应确保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运行维护O2-42. 应确保对主要的管理活动进行了制度化管理O2-43. 应确保建立并不断完善、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0 -O2-44. 应确保能协调信息安全工作在各功能部门的实施O2-45. 应确保能控制信息安全相关事件的授权与审批O2-46. 应确保建立恰当可靠的联络渠道,以便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得到支持O2-47. 应确保对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O2-48. 应确保对人员的管理活动进行了指导O2-49. 应确保安全策略的正确性和安全措施的合理性O2-50. 应确保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定级O2-51. 应确保安全产品的可信度和产品质量O2-52. 应确保自行开发过程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O2-53. 应确保能顺利地接管和维护信息系统O2-54. 应确保安全工程的实施质量和安全功能的准确实现O2-55. 应确保机房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O2-56. 应确保对信息资产进行标识管理O2-57. 应确保对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使用和保管等过程进行控制O2-58. 应确保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正确使用和维护O2-59. 应确保对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管理O2-60. 应确保用户具有鉴别信息使用的安全意识O2-61. 应确保定期地对通信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O2-62. 应确保硬件设备、存储介质存放环境安全,并对其的使用进行控制和保护O2-63. 应确保对支撑设施、硬件设备、存储介质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O2-64. 应确保系统中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的质量O2-65. 应确保各类人员具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技术能力O2-66. 应确保对各类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O2-67. 应确保提供的足够的使用手册、维护指南等资料O2-68. 应确保内部人员具有安全方面的常识和意识O2-69. 应确保具有设计合理、安全网络结构的能力O2-70. 应确保密码算法和密钥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O2-71. 应确保任何变更控制和设备重用要申报和审批,并对其实行制度化的管理O2-72. 应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策略和措施O2-73. 应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实行分等级响应、处置2.第三级等保安全目标第三级信息系统应实现以下目标。

信息安全管理白皮书

信息安全管理白皮书

信息安全管理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当前信息安全威胁和挑战,本白皮书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则、策略和最佳实践,以帮助组织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护其关键信息资产。

1. 引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威胁。

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组织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其信息资产,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 信息安全管理原则(1)全面性:信息安全管理应覆盖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流程和技术,确保整体的安全性。

(2)风险导向:信息安全管理应基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根据实际威胁和漏洞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3)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环境和技术发展。

3. 信息安全管理框架(1)制定信息安全策略:组织应明确信息安全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政策,以指导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

(2)风险评估和管理:组织应对信息资产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威胁和漏洞,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建立安全控制措施:组织应建立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等,以保护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培训和意识提升:组织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其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

(5)监控和审计:组织应建立监控和审计机制,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安全事件进行监测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问题。

(6)应急响应:组织应制定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减轻损失并恢复业务的连续性。

4. 信息安全管理最佳实践(1)信息安全政策:组织应制定明确的信息安全政策,明确各方面的安全要求和责任。

(2)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应定期开展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技能。

(3)风险评估和管理:组织应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Leadsec-ISM V1.1 白皮书

Leadsec-ISM V1.1 白皮书

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产品白皮书Leadsec-ISM V1.1全面的终端运维管理终端主机可进行全面的安全保护、监控、审计和管理,功能不分模块销售。

实名制的管理与审计管理策略根据人员身份制定,做到策略到人,控制到人,审计到人,解决一机多人、一人多机的难题。

三级联防的准入控制体系系统采用端点控制、局域接入控制、边界网关控制三级接入控制体系,可最大程度上适应用户网络环境,提供方便的准入管理。

数据防泄漏数据信息及信息交换做到可加密、可控制、可审计。

文件保密设置简单,移动存储加密保护,可保证私人专用要求。

全面协同防护协同防火墙产品可实现终端的准入控制协同IDS/IPS产品可实现入侵行为的阻断协同SAG产品可实现远程用户的准入控制和身份的策略管理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8层(100086) 公司电话:010-********服务热线:400-810-7766(7X24小时) 2目录一、内网安全管理系统背景 (5)1.1内网安全概述 (6)1.2内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8)1.2.1内网威胁 (8)1.2.2如何加强内网安全 (10)二、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概述 (12)三、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架构 (13)四、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功能 (17)4.1产品九大功能 (17)4.1.1准入控制管理 (17)4.1.2数据防泄漏 (18)4.1.3实名制管理 (21)4.1.4终端维护管理 (22)4.1.5补丁分发管理 (25)4.1.6终端资产管理 (26)4.1.7上网行为管理 (27)4.1.8报警控制台 (28)4.1.9产品协同防护 (29)五、内网安全管理系统功效 (30)5.1整体功效 (30)5.2文件监控与审计 (30)5.2.1杜绝文件操作不留痕迹现象 (30)5.2.2杜绝信息拷贝的无管理状态 (31)5.3网络行政监管 (31)5.3.1屏幕监控 (31)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8层(100086) 公司电话:010-********服务热线:400-810-7766(7X24小时) 35.3.2应用程序报告及应用程序日志 (31)5.3.3浏览网站报告及浏览网站日志 (32)5.3.4应用程序禁用 (32)5.4网络辅助管理 (32)5.4.1远程桌面管理 (32)5.4.2远程控制 (32)5.4.3远端计算机事件日志管理 (32)5.4.4远程计算机管理 (33)5.4.5信息化资产管理 (33)5.5网络客户机安全维护 (33)5.5.1补丁分发管理 (33)5.5.2网络漏洞扫描 (34)5.6安全接入管理 (34)5.6.1非法主机网络阻断 (34)5.6.2网络白名单策略管理 (35)5.6.3IP和MAC绑定管理 (35)5.7策略管理 (35)5.7.1基于策略优先级的用户行为管理功能 (35)5.7.2基于网络场景的管理策略 (35)5.7.3基于用户帐户的策略管理 (36)5.7.4基于在线、离线状态的策略管理 (36)5.7.5基于分组的策略管理 (37)六、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特色 (38)6.1全网产品协同防护 (38)6.2定向访问控制 (38)6.3实名制管理 (38)6.4报警控制台 (39)6.5流量管理 (39)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8层(100086) 公司电话:010-********服务热线:400-810-7766(7X24小时) 46.6ARP病毒免疫 (39)6.7可扩展的高端应用接口 (40)6.8补丁统一分发 (40)6.9管理策略强制执行 (40)6.10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40)6.11虚拟安全域管理 (41)6.12策略的优先级管理 (41)七、实施部署 (42)7.1产品部署示意图 (42)7.1.1典型部署 (42)7.1.2多级部署 (43)7.2部署位置 (43)7.3部署方式 (44)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8层(100086) 公司电话:010-********服务热线:400-810-7766(7X24小时) 5一、内网安全管理系统背景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然而,自网络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存在着一个重大隐患——安全问题,人们在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同时,不得不承受着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隐痛。

信息系统安全服务白皮书

信息系统安全服务白皮书
4.2 丹盾级服务 ........................................................................................................................... 29 4.3 服务实施 ............................................................................................................................... 31
4.3.1 服务实施概述 ............................................................................................................... 31 4.3.2 服务团队 ....................................................................................................................... 32 4.3.3 服务流程 ....................................................................................................................... 32 4.3.4 服务工具 ....................................................................................................................... 34 4.3.5 服务资源 ....................................................................................................................... 34 4.4 客户须知 ............................................................................................................................... 34 4.5 服务承诺 ............................................................................................................................... 35

堡垒机技术白皮书v1.0

堡垒机技术白皮书v1.0

Neus诈事件,2002 年出台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Sarbanes-Oxley Act)对组织治理、财务会计、监管审计制定了新的准则,并要求组织治理 核心如董事会、高层管理、内外部审计在评估和报告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中发挥 关键作用。SOA 促使 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及其他框架(如:加拿大的 CoCo、英国 的 Cadbury 报告、IIA 的 SAC、ISACA 的 COBIT)作为内部控制的标准已获广泛认同。通过 促进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有效的组织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职能部门亦在指导行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制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上市公司、中央企业等内部控 制指引、合规风险管理或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都对行业完善内部控制与健全风险管理 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2.1 东软堡垒机简介.................................................................................................................................. 2 1.2.2 应用环境.............................................................................................................................................. 2 1.2.3 认证资质.............................................................................................................................................. 2 1.3 系统功能.................................................................................................................................................... 3 1.3.1 统一身份及认证管理.......................................................................................................................... 3 1.3.2 访问控制及授权.................................................................................................................................. 5 1.3.3 运维事件事中控制.............................................................................................................................. 7 1.3.4 运维事件事后审计.............................................................................................................................. 8 1.3.5 兼容性、可扩展性............................................................................................................................ 10 1.4 系统管理.................................................................................................................................................. 10 1.4.1 管理架构............................................................................................................................................ 10 1.4.2 权限管理............................................................................................................................................ 10 1.4.3 运维模式............................................................................................................................................ 11 1.4.4 其他功能............................................................................................................................................ 11 1.5 系统部署.................................................................................................................................................. 11 1.6 系统特点.................................................................................................................................................. 13 1.6.1 全面的运维审计................................................................................................................................ 13 1.6.2 更严格的审计管理............................................................................................................................ 13 1.6.3 组织管理能力.................................................................................................................................... 14 1.6.4 高效的处理能力................................................................................................................................ 14 1.6.5 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 14 1.6.6 灵活的部署方式及简便的操作配置................................................................................................15 1.6.7 丰富的报表展现................................................................................................................................ 15 1.6.8 完善的系统安全设计........................................................................................................................ 15 1.7 技术指标.................................................................................................................................................. 16 1.7.1 型号说明............................................................................................................................................ 16

RSAS产品白皮书

RSAS产品白皮书

绿盟远程安全评估系统产品白皮书【绿盟科技】■文档编号产品白皮书■密级完全公开■版本编号■日期2015-10-19■撰写人尹航■批准人李晨2020 绿盟科技■版权声明本文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绿盟科技所有,受到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

任何个人、机构未经绿盟科技的书面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引用本文的任何片断。

目录插图索引一. 攻防威胁的变化利用安全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好像阳光下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应用发展。

近些年,网络安全威胁的形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攻击方式从单个兴趣爱好者随意下载的简单工具攻击,向有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编写的攻击程序转变,攻击目的从证明个人技术实力向商业或国家信息窃取转变。

新攻击方式的变化,仍然会利用各种漏洞,比如:Google极光攻击事件中被利用的IE浏览器溢出漏洞,Shady RAT攻击事件中被利用的EXCEL程序的FEATHEADER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其实攻击者攻击过程并非都会利用0day漏洞,比如FEATHEADER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实际上,大多数攻击都是利用的已知漏洞。

对于攻击者来说,IT系统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脆弱性,这些方面包括常见的操作系统漏洞、应用系统漏洞、弱口令,也包括容易被忽略的错误安全配置问题,以及违反最小化原则开放的不必要的账号、服务、端口等。

在新攻击威胁已经转变的情况下,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仍然在用传统的漏洞扫描工具,每季度或半年,仅仅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检查,无法真正达到通过安全检查事先修补网络安全脆弱性的目的。

网络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对网络安全脆弱性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脆弱性问题一一修补,并保证修补的正确完成。

这个过程的工作极为繁琐,传统的漏洞扫描产品从脆弱性检查覆盖程度,到分析报告对管理人员帮助的有效性方面,已经无法胜任。

二. 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随着IT建设的发展,很多政府机构及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跨地区的办公或业务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由不同地区的安全运维人员承担,总部集中监管。

IBM信息安全白皮书

IBM信息安全白皮书

恶意软件分析
威胁前景预测
保护技术研发
创建商业价值的关键 - IBM与众不同之处
X-Force研发中心 高级威胁数据库 知识库
– 日处理20亿起事件 – 2,500名客户 – 数千个设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瞻性技术 可扩展,自适应
– 不断发展的威胁形态
自动补救 安全的业务解决方案 自动策略管理 工作流集成 生命周期管理 一体化解决方案(如接入) 客户选择 =控制
"过去十年发生的变化, 比以前的90年还要猛 烈."
Ad J. Scheepbouwer, CEO, KPN Telecom
地球正朝着工具性(instrumented),互连性(interconnected)与智慧 性(intelligence)的方向发展.
欢迎来到充满无尽机会的新大陆…智慧的地球
原则 政策 安 流程 作业 指南 准 全 标 架构 产品 Product 建议
我们从哪里起步?
身份和接入管理 加密和密钥管理 数据保护 版本管理 变化和配置管理 威胁和安全漏洞 管理 问题和事故管理 安全信息和事件 管理 使用成熟度评估模型,跨越所有 的IT安全领域去了解您的安全就 绪性 在安全性与投资之间找到均衡点 开发有先后之分的安全路线图
无线世界
移动平台发展成为全新的身份识别方法 与用于保护PC的安全相比,安全技术落后多年
供应链
供应链的安全级别与最薄弱的链路相同… 合作伙伴需要承担制度遵从风 险并且对故障负责
公众希望不被打扰
将安全性集成到基础架构,流程和应用中,是渴望,或是期望
制度遵从挑战
公司试图在安全性与制度遵从投资之间维持均衡
并非所有的风险都拥有相同系数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军队、金融、通讯、电力数据中心目标识别与涉密资产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浩海易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引言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部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涉密介质(移动硬盘、U盘、笔记本电脑等)被广大官兵大量使用,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及介质存在着种类杂乱,可靠性差,效率低下,借阅审批均为纸上办公,携带进出无法记录、查询等问题,经常出现泄密现象,给部队涉密载体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和管理的矛盾突出。

由于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在部队中使用的范围广,数量大,管理的难度很大。

目前部队为提高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研制了一些保密软件及管理系统,但这些保密软件及系统只是对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借阅以表格、文档等形式进行了简单的统计记录,并且过程、细节、详细时间都难以达到准确、安全,管理和技术维护都比较繁琐,造成即不保证安全,管理使用又很不方便,不利于在部队基层推广使用。

二是管理模式落后,高科技管控手段欠缺。

各部门的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来源复杂、形式多样,管理、存放、下发时非常的繁琐和棘手,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控、监管手段,容易造成涉密人员非法带出,极有可能造成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部队需要一种适合军队平时和站时使用、能提供较强涉密载体安全管理措施即可靠又方便使用的涉密载体安全管理系统。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TIIS)是基于RFID技术并针对单位人员、纸质文件管理和涉密载体(笔记本电脑、保密移动硬盘、保密U盘、刀片服务器等)安全需求而研制开发的一套检测控制系统。

2.1 915M超高频RFID读写器●物理特征:长:29.5cm;宽:30cm;高:8cm;●重量:3kg,安装:垂直方向,●环境:工作温度:-20℃-55℃●存放温度:-40℃-85℃●湿度:相对湿度10%-95%;●工业等级:IP-53,4个TNC双向天线端口,为每个端口分别配置一个独立的传输和接受天线;●电源:能适应110-240V AC车载电源DC伏60瓦●RFID频率范围800MHz或900MHz,●波段接口:10/100BASET以太网(RJ-45连接器),最大读取速度1000tag/S,最小标签速度:660ft/min2.2 915M超高频RFID天线●物理特征:长:30cm;宽:30cm;高:4cm重量:2.27kg●安装配置:2*2安全螺栓,水平面距离5.875英寸,垂直距离2.75英寸,●工作温度:-20℃-55℃存放温度:-40℃-85℃●前后比:20DB 最高增益:6dBiL●增益平稳度:0.5DB3.1 编目系统功能主要是针对文件,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目标载体信息进行录入,编辑,移交登记。

银讯IT安全运维管理平台技术白皮书

银讯IT安全运维管理平台技术白皮书

银讯IT安全运维管理平台技术白皮书目录一、产品理念 (22)二、市场定位 (22)三、产品架构 (22)四、产品特点 (44)4.1 模块化 (44)4.2 自动发现 (44)4.3 标准化 (44)4.4 无插件 (44)4.5 全IT架构 (44)4.6 跨平台 (44)4.7 扩展性 (55)五、主要功能介绍 (55)5.1 拓扑发现 (55)5.2 设备管理 (66)5.3 网络设备配置文件 (77)5.4 IP地址管理 (99)5.5 SNMP Trap接收与翻译 (1010)5.6 Syslog接收与日志审计 (1111)5.7 机房管理 (1212)5.8 数据库管理 (1313)5.9 中间件管理 (1414)5.10 丰富的报表 (1515)5.11 功能强大的告警 (1616)六、系统运行环境 (2121)一、产品理念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运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

如何高效地管理好网络和网络资源,以便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是当前所有IT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和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加强,IT 系统和业务应用的相互促进和融合,IT 管理走向面向服务的治理,是未来信息部门发展的发展核心。

借助IT 规范管理体系和最佳实践方法的指导,更好的融合业务、管理、技术三者并同步提高,才能让信息部门抓住这次机遇,提升自己的潜在价值,驱动业务的快速发展。

银讯IT安全运维管理平台是通过归纳总结各行业IT运维管理需求,经过三年研发而成的综合IT运维管理系统。

系统以网络管理和运维流程为基点,为 IT部门提供全面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通过此系统,在技术上对网络设备集中地进行性能采集和故障预警,大大减少了企业IT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在管理上,对日常运维工作进行规范化,合理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市场定位银讯IT安全运维管理平台面对的客户群为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日常IT 运维管理相对比较规范的政府行业、大中型企业等。

CIS网络安全智能系统技术白皮书

CIS网络安全智能系统技术白皮书

CIS网络安全智能系统技术白皮书Technical White Paper目录1技术背景 (6)2概念及原理 (6)2.1概念介绍 (6)2.1.1智能检索 (6)2.1.2攻击路径可视化 (6)2.1.3事件关联分析 (7)2.1.4流量基线异常检测 (7)2.1.5WEB异常检测 (7)2.1.6邮件异常检测 (7)2.1.7C&C异常检测 (7)2.1.8隐蔽通道异常检测 (7)2.1.9威胁判定 (7)2.2工作原理 (8)2.2.1系统体系结构 (8)2.2.2数据采集原理 (8)2.2.3数据预处理原理 (8)2.2.4分布式存储原理 (8)2.2.5分布式索引原理 (8)2.2.6事件关联分析原理 (9)2.2.7流量基线异常检测原理 (9)2.2.8WEB异常检测原理 (9)2.2.9邮件异常检测原理 (9)2.2.10C&C异常检测 (10)2.2.11隐蔽通道异常检测原理 (10)2.2.12威胁判定原理 (10)3业务功能 (10)3.1日志采集 (10)3.1.1Syslog日志采集 (11)3.1.2Dataflow日志采集 (11)3.1.3Netflow数据采集 (11)3.2流量采集 (11)3.2.1协议解析 (11)3.2.2文件还原 (11)3.2.3流量抓包 (12)3.3威胁检测 (12)3.3.1关联分析 (12)3.3.2流量基线异常检测 (12)3.3.3WEB异常检测 (12)3.3.4邮件异常检测 (12)3.3.5C&C异常检测 (12)3.3.6隐蔽通道异常检测 (12)3.4智能检索 (13)3.4.1数据检索 (13)3.4.2检索结果钻取 (13)3.5威胁可视化 (13)3.5.1威胁地图 (13)3.5.2事件显示 (13)3.5.3多维分析 (13)3.5.4攻击路径可视化 (14)3.5.5大屏展示 (14)3.5.6威胁趋势 (14)3.5.7告警通知 (14)3.5.8设备联动 (14)3.5.9信誉管理 (15)3.6业务配置 (15)3.6.1关联规则配置 (15)3.6.2流量基线配置 (15)3.6.3黑白名单配置 (15)3.7系统监控 (15)3.7.1告警管理 (15)3.7.2日志管理 (15)3.7.3节点监控 (16)3.8系统管理 (16)3.8.1集群管理 (16)3.8.2全局配置 (16)3.8.3北向配置 (16)3.8.4系统管理员 (16)3.8.5安装升级 (17)3.8.6知识库管理 (17)4应用实施 (17)4.1独立部署检测僵尸主机场景 (17)4.2与沙箱集成检测APT攻击场景 (18)4.3与第三方SOC/SIEM集成检测APT场景 (18)5参考文档 (19)CIS 技术白皮书CIS Technical White PaperKey words 关键词:威胁,异常,日志,关联分析,流量基线异常Abstract 摘要:本文介绍了CIS系统的应用背景,描述了CIS系统的实现与运行机制,并简单介绍了CIS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CIS技术白皮书1 技术背景安全威胁近些年来发生巨大的变化,黑客攻击从传统带有恶作剧与技术炫耀性质逐步向利益化、商业化转变。

090906_天镜产品白皮书_v2.2

090906_天镜产品白皮书_v2.2

天镜脆弱性扫描与管理系统V6.0产品白皮书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Beijing Venus Information Tech. Inc.二零零九年四月版权所有©2001-2008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

未经北京启明星辰安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星辰”)书面同意不得擅自传播、复制、泄露或复写本文档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文档中的信息归启明星辰所有并受中国知识产权法和国际公约的保护。

本文档及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以下称为文档)用于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并且随时可由启明星辰更改或撤回。

文档版本:v2.2发布日期:2009年9月适用范围:天镜脆弱性扫描与管理系统V6.0产品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按如下联系方式反馈给启明星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21号楼启明星辰大厦1层邮编:100193电话:86-10-82779088传真:86-10-82779000E-mail:cppg@根据适用法律的许可范围,启明星辰按“原样”提供本文档而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任何隐含的适销性、特殊目的适用性或无侵害性。

在任何情况下,启明星辰都不会对最终用户或任何第三方因使用本文档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损坏负责,即使启明星辰明确得知这些损失或损坏,这些损失或损坏包括(但不限于)利润损失、业务中断、信誉或数据丢失。

本文档中所有引用产品的使用及本文档均受最终用户可适用的特许协议约束。

目录1前言 (1)1.1遭遇漏洞危机 (1)1.2面临的挑战 (3)2产品综述 (4)3产品功能 (5)3.1资产发现与管理 (5)3.2脆弱性扫描与分析 (6)3.3脆弱性风险评估 (7)3.4弱点修复指导 (7)3.5安全策略审核 (8)3.6构建统一管理体系 (8)4产品特点 (8)4.1全面 (9)4.1.1丰富的漏洞知识资源储备 (9)4.1.2覆盖面最广的漏洞库 (9)4.1.3全方位的网络对象支持 (9)4.1.4界最全的数据库扫描 (9)4.1.5多样化的结果报表呈现 (9)4.1.6全行业的产品成功应用 (10)4.2准确 (10)4.2.1对象信息的准确识别 (10)4.2.2漏洞信息的准确判断 (10)4.2.3域管理模式下的准确扫描 (10)4.3快速 (10)4.3.1强有力的扫描效率保证 (10)4.3.2漏洞库的快速持续更新 (11)4.4自主 (11)4.4.1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1)4.4.2领先的自主研究能力 (11)4.4.3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 (11)5典型应用 (11)5.1独立扫描 (12)5.2统一管理 (12)6总结 (13)1 前言“漏洞”一词已经越来越为使用信息系统的人们所熟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丑陋面目,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使得各种威胁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致使信息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

IDS产品技术白皮书

IDS产品技术白皮书

UnisIDS技术白皮书1UnisIDS 简介1.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1.1.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不同于防止只针对具备一定条件入侵者进入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可以在系统内部定义各种hacking手段,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

如果说防火墙是验证出入者身份的“大门”,那么IDS相当于进行“无人自动监控”的闭路电视设备。

入侵检测大致可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两种类型。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点: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入侵检测入侵者难以消除入侵痕迹–监视资料将保存这些信息可以较早检测到通过网络的入侵可以检测到多种类型的入侵扫描–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协议的脆弱点hacking代码规则匹配–识别各种服务命令可灵活运用为其他用途检测/防止错误网络活动分析、监控网络流量防止机密资料的流失图1网络入侵检测模型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具有以下的特点具有系统日志或者系统呼叫的功能可识别入侵成功与否可以跟踪、监视系统内部行为检测系统缓冲区溢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可以区分为基于单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收集单一系统的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基于多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从多个主机收集监视资料并判断入侵与否)而清华紫光推出的UnisIDS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了基于主机检测功能和基于网络检测功能的无缝集成,UnisIDS通过对系统事件和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一旦发现可疑的入侵行为和异常数据包,立即报警并做出相应的响应,使用户的系统在受到破坏之前及时截取和终止非法的入侵或内部网络的误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安全风险,有效的保护系统的资源和数据。

1.1.2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组成因素如图2所示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过程分为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报告以及响应阶段等 4 阶段。

图2入侵检测的技术组成因素数据采集阶段是数据审核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队、金融、通讯、电力数据中心目标识别与涉密资产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浩海易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引言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部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涉密介质(移动硬盘、U盘、笔记本电脑等)被广大官兵大量使用,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及介质存在着种类杂乱,可靠性差,效率低下,借阅审批均为纸上办公,携带进出无法记录、查询等问题,经常出现泄密现象,给部队涉密载体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和管理的矛盾突出。

由于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在部队中使用的范围广,数量大,管理的难度很大。

目前部队为提高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研制了一些保密软件及管理系统,但这些保密软件及系统只是对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借阅以表格、文档等形式进行了简单的统计记录,并且过程、细节、详细时间都难以达到准确、安全,管理和技术维护都比较繁琐,造成即不保证安全,管理使用又很不方便,不利于在部队基层推广使用。

二是管理模式落后,高科技管控手段欠缺。

各部门的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来源复杂、形式多样,管理、存放、下发时非常的繁琐和棘手,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控、监管手段,容易造成涉密人员非法带出,极有可能造成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部队需要一种适合军队平时和站时使用、能提供较强涉密载体安全管理措施即可靠又方便使用的涉密载体安全管理系统。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TIIS)是基于RFID技术并针对单位人员、纸质文件管理和涉密载体(笔记本电脑、保密移动硬盘、保密U盘、刀片服务器等)安全需求而研制开发的一套检测控制系统。

2.1 915M超高频RFID读写器●物理特征:长:29.5cm;宽:30cm;高:8cm;●重量:3kg,安装:垂直方向,●环境:工作温度:-20℃-55℃●存放温度:-40℃-85℃●湿度:相对湿度10%-95%;●工业等级:IP-53,4个TNC双向天线端口,为每个端口分别配置一个独立的传输和接受天线;●电源:能适应110-240V AC车载电源DC伏60瓦●RFID频率范围800MHz或900MHz,●波段接口:10/100BASET以太网(RJ-45连接器),最大读取速度1000tag/S,最小标签速度:660ft/min2.2 915M超高频RFID天线●物理特征:长:30cm;宽:30cm;高:4cm重量:2.27kg●安装配置:2*2安全螺栓,水平面距离5.875英寸,垂直距离2.75英寸,●工作温度:-20℃-55℃存放温度:-40℃-85℃●前后比:20DB 最高增益:6dBiL●增益平稳度:0.5DB3.1 编目系统功能主要是针对文件,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目标载体信息进行录入,编辑,移交登记。

3.2 检索系统功能检索系统主要提供了对本系统中数据的检索,使用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询所需资料,进行查询、预约。

3.3 审批系统功能严格按照人员和载体所有权权限,分配载体使用权限。

包括:审批载体的使用、审批查询、已批准查询、载体跟踪,以及系统相关参数的设置。

3.4管理链系统功能管理链的主要功能包括:应用对象人员的登记、证件办理、注销、载体操作、用户信息查询、文件信息查询、文件借出/归还、操作员的工作记录、以及系统相关参数的设置。

3.5进出监控系统功能接收、处理控制模块和识别设备发送的数据,智能判断出入和目标匹配,实时分析目标数据,对目标载体进行声音提示,自动对非法行为进行报警。

3.6自动门系统功能RFID标签与自动门相结合,接受、处理模块和识别设备发送的数据,智能判断出入机关的载体目标是否是合法载体目标,只有准确,合法的载体目标才能正常的开启自动门,并且自动对非法行为和非法载体进行报警。

3.7摄像监控系统功能对进出监控通道的人员目标进行移动侦测,记录人员目标通过的时间、进出的详细过程,对发生文件丢失,机密泄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3.8系统数据库功能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也就是客户/服务器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

它支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系统,用来存储所有借阅人员和文件的资料,所有客户端部分的应用系统通过TCP/IP协议实时的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库维护功能: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复杂的检索、查询(读者可通过INTERNET网络,链接客户端电脑对文件进行查阅)、排序、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提供的工具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2.数据库备份功能:系统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赖以运行的核心部分,数据库的安全尤为重要,资料丢失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设计了完善的安全备份功能。

系统具备实时备份和非实时备份的双重功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数据的安全。

3.系统安全策略管理功能:整个系统运行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上,所以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得到必要的保证。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提供了用户的组策略管理功能,为所有管理人员提供私有帐号,并设定相应的权限和访问控制。

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登录才能运行管理操作,有效的控制了非法操作方系统安全构成的威协。

四、使命任务TIIS系统基于“对象的管理”,主要用于涉密信息的管理对象(即涉密信息载体,分为:纸质文件电子载体)和应用对象(即接触、使用、保管涉密信息的人)的管理。

将涉密目标与管理单元有机组合,通过管理链将其纳入到有效的管理掌控之中。

五、使用方式对重要信息对象标注RFID标签使其成为目标,并将目标数据入库(数据库),使其成为TIIS系统可以识别的目标,并在不同的管理单元和监控点部署TIIS 系统中的目标识别和数据读取设备——RFID阅读器,对进入天线覆盖范围内的目标数据进行读取(数据采集平台);通过有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平台)将数据传输给管理服务器,通过各种配置的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发布(服务平台);根据模块配置,对目标行为予以响应。

实现对重要信息载体、涉及人员、相关行为的安全、有效管理。

系统中运用的RFID技术是基于国家公布的UHF超高频频段技术标准的应用,具有非接触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精度高、识别距离远、读取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穿透性好;硬件选择丰富,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现正得到许多全球零售业巨头和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TIIS系统将从本质上改变以往管理模式,基于对重要信息“过程的管理”,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对象本身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对重要信息的生成、移动、传播、存储、检查等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管理,管理事件始终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过程,予以记录、分析、汇总,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进行评估、判断,发出预警、报警。

能够事项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同时摆脱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人文科技、人文管理”。

六、主要技术指标及使用要求6.1目标标签种类无线射频标签(无源、有源和半有源)、磁条、二维条形码。

6.2 探测距离●RFID标签:无源RFID——超高频——3~10m(TIIS系统参考)有源RFID——微波——<100m●磁条磁感应通道,一般为0.75~0.9m●条形码视扫描器性能聚顶,一般0.03~0.15m6.3 数据传输方式与性能指标无线网络通信与有线网络通信相结合,性能指标视网络配置情况而定,系统对网络带宽要求为<128kbps。

6.4 电磁兼容性要求经实验环境和实际应用环境测试,与现有经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审核的产品设备无冲突、无相互干扰。

6.5环境适应性见下表:6.6 实用性●标签性价比高标签成本符合实际用户所能承受的范围,且调整灵活,随着我国加大对标签制造业的大力扶持和众多大型生产企业的加入,今后标签价格将会更加低廉。

●可靠性高系统使用标签符合国际标准。

●易于维修维护●安全保密性具有信息安全防护与保密手段,保证系统访问、数据及通信的安全。

●人机适应性易于部署、安装简便、操作简单。

●系统的扩充性预留接口,可与其他标准件通过开发接口程序实现互连。

七、系统设计7.1 设计依据7.1.1 系统设计原则根据北京军区提出的《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总体建设目标和功能需求,按照国家涉密信息管理的有关标准和准则,本着以下原则开展设计:1)实用性原则。

必须综合考虑部队在使用中以简便的方式实现全面的管理,减少技术服务的难度和强度,方便用户使用。

2)可靠性原则。

系统必须运行在稳定可靠的软、硬件基础上,与操作系统及其它软件应有明确的接口规范;系统必须针对军队野战条件下使用的需要进行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各种恶劣条件下的适应性,确保可靠运行。

3)先进性原则。

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核心技术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4)开放性原则。

系统采用结构化设计,为其他系统及应用预留接口,为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扩展能力。

5)安全性原则。

硬件采用国家信息产业部规定的915MHz频段的RFID设备,软件使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7.2 系统架构设计在原来的非Client/Server结构模式下进行涉密载体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中,一般采用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的结构模式,每当前台工作站有数据请求的时候,就会打开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用网络将整个数据库传到工作站,在前台处理完以后,再将整个数据库传送回服务器。

这样,联机事务处理的响应时间和网络上的无效传输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网络的负担,降低了相应速度。

影响了整个服务器的性能。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简称TIIS系统)采用的Client/Server结构,Client端只要将请求发给Server端,而Server端在处理完请求之后,只是把结果返回给Client端。

实际上在网络传输的只有SQL语句和结果数据。

同时,Client 负责友好的界面与用户交互。

而Server专门负责数据库的操作、维护、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

在Client/Server结构模式下进行TIIS系统的设计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系统的联机事务能力大大提高:采用Client结构,使TIIS系统合理的划分数据和功能,均衡分配Client和Server上的负载,减少网络传输,能为联机事务处理提供高的事务吞吐量,短的响应时间,并且增加用户数量。

2、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能增强: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TIIS系统采用开放的Server接口软件,使不同协议的两个Client应用软件可以通过Server 联结,使TIIS系统的开放性和易扩充性增强。

3、系统的安全性增强:由于采用Client/Server结构的TIIS中,数据的各种操作和维护都在Server端进行,而用户在Client端根据授权来使用Server端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