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
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8.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的知识。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主要包括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和寄生虫学等分支。
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类健康、医疗、工业生产和环境问题都有深远影响。
以下是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总结: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2.微生物的特征:微小、原核或真核、单细胞或多细胞、广泛分布、高度适应能力。
二、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核酸和细胞质等。
2.真菌的结构:菌丝、菌丝网和孢子等。
3.病毒的结构:核酸和蛋白质包被等。
4.寄生虫的结构: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器官系统。
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分裂增殖和芽孢形成等。
2.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等。
3.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依赖宿主细胞复制。
4.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宿主体内发育和生殖。
四、微生物的代谢和生态功能:1.细菌的代谢:厌氧和好氧代谢、光合和化学合成等。
2.真菌的代谢:异养和自养代谢、腐解和寄生功能等。
3.病毒的代谢: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
4.寄生虫的代谢:依赖宿主体内的代谢。
五、微生物与人类健康:1.细菌和人类健康:常见的致病细菌、感染机制和控制方法。
2.真菌和人类健康:真菌感染疾病和预防控制措施。
3.病毒和人类健康:病毒感染疾病和疫苗研发。
4.寄生虫和人类健康:寄生虫感染疾病和预防治疗方法。
六、微生物与医学和医疗:1.微生物的诊断: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诊断方法。
2.微生物的治疗: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
3.微生物的预防控制:消毒、灭菌、疫苗和卫生控制措施等。
七、微生物与工业生产:1.微生物的发酵:乳酸菌、酵母菌和曲霉菌等的产乳酸、酒精和抗生素等。
2.微生物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重组DNA技术的应用。
3.微生物的环境修复:微生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八、微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1.微生物的能量循环: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对能量的利用。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大纲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大纲一、目录1、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基础)2、为什么要控制微生物?(危害)3、怎样控制微生物?1、微生物定义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
(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2.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2.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C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2.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2.4个体小:小于0.1mm。
肉眼不可见;2.5适应性强,易变异;2.6代谢强,转化快。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3、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极地、空气等到处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3.1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温度变化不大(10-25°C)。
3.2水中的微生物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
静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离岸近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粪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3篇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第一篇:微生物基础知识概述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和古菌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土壤、植被和动物群体中,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不仅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合成氮和磷等元素循环,还可以分解毒素、制造产物和参与生命进化,对选育新种植物和动物、网络安全、环境修复、医药研发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保存中,如发酵酸奶、酿酒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微生物还可以发挥着医学领域的作用,如制药、疾病传播等。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中,微生物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对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有所了解,同时对微生物的培养、识别、鉴定等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
通过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微生物世界,为研究和应用微生物奠定基础。
第二篇:微生物分类和特征微生物的分类有多种方式,通常可以根据其遗传信息、形态结构、生态习性、代谢方式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生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微生物可以分成五大类,即: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其中,细菌是细胞壁含有麦芽糖酸和棕榈酸的单细胞生物,古菌是不具有脂肪酸酰基酶的单细胞微生物,真菌是能够在酸性、碱性环境中生存的微小生物,原生动物是在水中或土壤中生活的无固定形状的生物,病毒则是仅能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微生物不同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在于单细胞结构和胞外基因传递的广泛性。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营养和能源来源,如光合作用、化学合成、群体协作等方式,生物代谢更为灵活高效。
同时,微生物具有抗逆能力强、变异能力高、适应环境性强等特征,使它们在极端的环境下还能够继续生存和繁殖。
第三篇: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指通过对生物体进行体外或体内检测,检出其中的微生物并进行鉴定。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体的结构、生理、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以下是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形态大小各异。
根据形状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部分细菌还具有鞭毛或纤毛。
细菌可以根据需氧性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2.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菌膜,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可以分为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和无性菌等。
3.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病毒可以感染动物、植物和细菌等宿主。
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体型较小。
原生动物根据运动方式可以分为鞭毛虫、纤毛虫和变形虫等。
原生动物可以通过分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方式进行繁殖。
5.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主要通过DNA进行。
细菌的遗传方式主要有共轭、转化和噬菌体介导的转导。
真菌的遗传方式主要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病毒的遗传方式主要有无性复制和有性复制。
6.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呼吸作用、营养代谢、酶、酶系统、光合作用等。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包括化学营养、光合营养和异养等。
7.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既包括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酿酒酵母等,也包括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
微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健康、环境和工业生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8.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消毒、灭菌、抗菌药物等控制方法,确保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总结起来,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的遗传和生理特性,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等方面。
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20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相关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生、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病、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等);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理解临床常见微生物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 4)涂布接种
2)三点接种 5)液体接种
3)穿刺接种 6)注射接种
3.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
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 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 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 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 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 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 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 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 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
图4-1-2斜面接种时的无菌操作 (1)接种灭菌 (2)开启棉塞 (3)管口灭菌 (4)挑起菌苔 (5)接种 (6)塞好棉塞
二、分离纯化
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 物。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 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在进行菌种 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 得到纯培养的过程称为分离纯化,方法有许多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 2.稀释倾注平板分离培养 3.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分离培养 4.单细胞分离培养
平板划线法
平板画线法 A 扁形划线B连续划线 C方格划线
三、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除了受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外,还 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浓度、温度、水分、 氧气、pH等。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培养的方式和条件也 不尽相同。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营养物浓度 温度 水分 氧气
2.培养方法 根据培养时是否需要氧气,可分为
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大类。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次实验(4学时,2人/组)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 40%, 40%。
)平时考核登记A+:95,A:90,B+:85,B:80,C+:75,C:70,D+:65,D:60,E:≤50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及技巧
微生物的形态:球状、杆状、 螺旋状等
微生物的结构:细胞壁、细胞 膜、细胞质等
微生物的大小:通常在1-10微 米之间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繁殖方式:二分裂、 出芽、接合等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迟缓期、 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生长条件:营养物质、 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微生物生长限制因素:竞争、 拮抗、寄生等
向
Part Five
微生物学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排除法,找出明显错误的选项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再次审题,确认答案
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认真审题,明确 题目要求
仔细阅读选项, 理解选项含义
根据题目要求, 选择合适的选项 填空
检查答案是否符 合题目要求,确 保答案正确
简答题的解题技巧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回忆所学知识,列出相关知识 点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实际案例 进行分析
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仔细审题,明确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并分析 误差
注意实验操作规 范和安全
Part Six
微生物学考点解析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考点解析
重点难点突破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和鉴定方法
理解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代谢过程
掌握微生物学实验 的基本操作和技术
模拟考试与反思
定期进行模拟 考试,熟悉考 试形式和题型
针对错题进行 深入分析,找 出知识盲点和
学习难点
总结易错知识 点,加强复习
和巩固
反思学习方法 和策略,调整 学习计划和方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引言概述: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生态及其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能在繁殖时产生大量后代,从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因其能够以各种形式存在,微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物圈、食物产业、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微生物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1. 原核生物的分类:细菌和蓝藻菌的特征和分类。
2. 真核生物的分类:真菌、原生动物和微小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3. 病毒和噬菌体的特征及与细胞的关系。
4.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菌形态、真菌形态和病毒形态的描述和区别。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1. 微生物的生长要素:温度、湿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要素。
2.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厌氧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3. 微生物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微生物产生的酶及其应用。
4. 微生物的抗生素产生:抗生素的发现、产生机制及应用领域。
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1. 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因和防治措施。
2. 微生物感染的致病机制:微生物侵入机体、生长繁殖及毒素产生对人体的影响。
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微生物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免疫记忆和疫苗的作用原理。
4. 微生物与人体共生关系:微生物在人体中的正常居住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1. 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循环的贡献。
2. 微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净化、油污的微生物降解。
3.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和应用、生物防治和生物修复。
4. 微生物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乳酸菌、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作用。
五、微生物技术和研究方法1.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操作:无菌技术、培养基制备和微生物培养方法。
2.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和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和生物化学鉴定。
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
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目录:1、前言2、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3、微生物学基本技能要点一、前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教材和课时以及实验室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还略有不足。
针对以上不足,该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简练辅助教材和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特编写此辅助教材。
(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字)二、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1、微生物学概论:要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史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群微小生物。
P1微生物的分类:从细胞水平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P3(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虫等)微生物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略)有益方面:参与物质循环、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保护有害方面:物质的腐败、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和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显微镜的发明、巴斯德、郭霍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领域2、细菌的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P1203、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要点包括: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大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观察细菌通常使用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油镜镜头。
细菌的基本形态:三大类:球菌、杆菌、螺形菌P120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值、培养基、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不规则形态。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一、微生物概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它们具有极高的生存适应性和繁殖能力。
许多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分解有机物等。
虽然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疾病,因此微生物对于人类健康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对象。
二、微生物分类根据生物形态、生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
其中以细菌数量最为庞大,而真菌则对于微生物研究来说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性质。
1.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生殖。
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很高,可以生存于高温、低温、酸碱等极端环境中。
细菌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革兰氏染色阳性颜色的染料,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含此染料,而是含有内外两层细胞膜。
2.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与植物一样具有细胞壁,但是不含叶绿素。
真菌繁殖方式具有性和无性两种,拥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生态习惯,部分真菌寄生于植物上,而部分真菌则具有食物生产功能。
3.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体,其对于细胞的寄生和生产肝素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移,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体,并且在某些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会引起各种疾病。
4.原生生物:原生生物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复杂多样,通过躯体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通过运动方式分为纤毛运动、鞭毛运动和假足运动等,原生生物是宿主常见的原因,大多数疾病是由原生生物引起的。
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非常快,原因是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代谢活力和分裂能力。
细菌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通过分裂来进行增殖;而真菌可进行联丝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和异世配子繁殖等。
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其中对数生长期为细菌繁殖最为活跃的时期。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次实验(4学时,2人/组)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 40%, 40%。
)平时考核登记A+:95,A:90,B+:85,B:80,C+:75,C:70,D+:65,D:60,E:≤50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oc
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专题涉及三个实验课题,它们的关系及学习要求如下图所示。
在下图中,课题1 涉及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其他两个课题的基础,课题2和课题3 涉及特定的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和鉴定,难度较大,课题2强调选择性培养基的配制和作用, 课题3是在选择性培养基的基础上,又相应地增加了鉴别性培养基的知识及其应用。
1. 配制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是培养、观察和研兖微生物的基础。
教学时,可以先展示有菌落生长的培养基平板,给学生以视觉刺激,让他们体会到要观察和研究微生物,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微生物大量快速地繁殖起来,只有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
进而向学生提供几种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配养基配方,明确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有些微生物还需要某些特殊的生长因子°然后,依次阐明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用途和配制方法,并结合下面的流程图概述培养基配制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配制微生物培养基时,要向他们讲清下列注意事项:(1)溶化琼脂时要控制火溶化原料—和琼脂力的大小并不断搅拌,以免培养基溢出或烧焦;(2)加热过程中部分水分蒸发,待琼脂完全溶化后应补加蒸偲水,以保持溶液的浓度;(3)分装至试管时培养基的高度不要超过试管高度的1/5;(4)一般是培养基先灭菌再倒平板,也可先倒平板,课间再灭菌;(5)冷却后的平板要倒置,以确保拿放方便,同时避免水分蒸发,以利微生物生长。
2. 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培养、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性操作。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正确区分消毒和灭菌这两个概念,并充分认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然后,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规范、熟练地操作,以便顺利完成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纯化等实验。
下表是消毒和灭菌的一些常用方法及使用范围。
定义常用方法微生物培养和组培的应用使用较为温煮沸玻璃仪器3. 接种的方法及作用微生物接种方法有两种,一是划线接种,即用接种环划线将菌体沾在斜面培养基或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迅速,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长满菌落的细线。
word版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微生物概括.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可以直接看见,一定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察看到的渺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拥有形体渺小、结构简单;生殖快速、简单变异;种类众多、散布宽泛等特色。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构成等特色,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调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构成,一定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环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
这类微生物包含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
如真菌、藻类等。
三.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1.微生物的作用绝大部分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利的,已宽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比如与我们平时生活亲密有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惹起人及动、植物发患病害,这些拥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如人类的很多传得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惹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细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生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宽泛。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察看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能够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丈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细菌按其形态不一样,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半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因为生殖时分裂平面不一样可形成不一样的摆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12)杆菌形态多半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半呈分别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摆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详细总结 备考必看教程文件
微生物学知识重点详细总结备考必看简答题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革兰氏染色机制G—和G+细菌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决定了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
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
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比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在经沙黄等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阳性菌呈紫色。
四大菌落的比较细菌菌落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不是很大;放线菌菌落:菌落较细菌而言更小,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层彩色的干粉,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去;菌落的正反面颜色常不一致,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面有变形的现象酵母菌:细菌菌落类似,但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较透明、表面较光滑,易被挑起,质地均匀,正面与反面以及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较一致等特点,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霉菌的菌落大、疏松、干燥、不透明,多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与培养基连接紧密,不易挑取,正反面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菌体可沿培养基表面蔓延生长,菌落可呈红、黄、绿、青绿、青灰、黑、白、灰等多种颜色。
名解缺壁细胞:1L型细胞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缺损菌株。
2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目录:1、前言2、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3、微生物学基本技能要点一、前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教材和课时以及实验室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还略有不足。
针对以上不足,该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简练辅助教材和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特编写此辅助教材。
(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字)二、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1、微生物学概论:要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史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群微小生物。
P1微生物的分类:从细胞水平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P3(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虫等)微生物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略) 有益方面:参与物质循环、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保护有害方面:物质的腐败、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和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显微镜的发明、巴斯德、郭霍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领域2、细菌的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P1203、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要点包括: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大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观察细菌通常使用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油镜镜头。
细菌的基本形态:三大类:球菌、杆菌、螺形菌P120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值、培养基、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不规则形态。
观察细菌的典型形态通常选用对数期的菌体。
P12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P122-129了解各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了解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P125(表8-1)了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的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P129-134了解各特殊结构的主要功能、鉴定意义、与致病性的关系。
如荚膜的抗吞噬作用、鞭毛的运动功能、菌毛的粘附作用、是否能杀灭芽孢可作为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判断标准。
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分类的依据,种、型、株的概念、命名P175-176 4、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要点包括:细菌的营养物质组成、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细菌培养方法、细菌生长曲线规律细菌的营养物质组成: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P140-141了解这些营养物质对培养细菌的意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pH值、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气体条件P142-144细菌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P146平板、斜面、菌落等概念P148细菌生长曲线规律:细菌生长曲线体现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
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得一条S形状的曲线叫细菌生长曲线。
根据细菌生长曲线课将细菌的批培养分为以下4个时期:P145迟缓期:是细菌适应新环境的时期,代谢活跃但细胞不分裂。
制剂等的灭菌应选择在此期进行。
对数期:是细菌快速生长的时期,代谢活跃、细胞数目呈对数增长、细胞形态和性状典型。
此期的菌体适合用于研究,如观察细菌形态、药物敏感试验应选择此期的菌体。
稳定期:是细菌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的时期,活菌数大致稳定,发酵工业通常以加糖、补料等方式延长此期以获得较高的发酵产量。
衰亡期:是细菌死亡、菌体变形、自溶的时期,此期的菌体一般不适合研究或发酵生产。
5、细菌的代谢:要点包括:细菌的酶、产能方式、代谢过程、代谢产物、代谢调控细菌的酶:组成酶、诱导酶 P149了解诱导酶的应用意义产能方式:有氧呼吸、发酵、无氧呼吸代谢过程:结合生物化学加以学习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合成代谢产物,了解分解代谢产物的鉴定意义,熟悉一些常见的细菌生化反应P152 代谢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和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知识,但理论课教材多数在此方面知识较为缺乏和零散,考虑到受课时限制和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在此作书面陈述。
6、细菌的分布:P215要点包括: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在人体的分布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细菌的大本营)、水(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意义)P217、空气(空气的净化意义)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的意义:P220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分布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病原微生物营养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促进免疫作用7、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154要点包括:细菌的感染类型、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P161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构成:侵袭力、毒素P154-159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性质的比较P156(表8-6)8、细菌的检查方法:要点包括: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煤染(1分钟)-95%乙醇脱色(适度)-沙黄复染(1分钟)应用意义:有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
P137病原菌的检验程序: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培养-纯培养-生物学性状观察、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P163-164 9、消毒灭菌:要点包括:消毒、灭菌概念、P225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P227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P229消毒剂P231消毒: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
灭菌: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对酒类、饮料等进行的低温消毒方法,有利保持食品的风味。
联系高温瞬时法体会高温快速灭菌的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法:掌握其操作要点(保持蒸汽流畅、排冷空气、零磅开盖)、一般的灭菌条件、理解湿热灭菌的优点。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特点(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主要的杀菌机理(破坏核酸);光复活(使用紫外线杀菌要避免可见光的光复活的修复作用)消毒剂:了解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及其使用10、质粒:要点包括:质粒的概念、质粒的特性、常见的质粒类型P240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转移或消除)质粒的基本特性:小的环状DNA分子、自主复制、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消除或转移、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常见的质粒类型:了解F质粒、R质粒等11、转座因子:要点包括:概念、三种类型、意义P241-24212、噬菌体:要点包括:噬菌体概念、温和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噬菌体的应用意义噬菌体:感染微生物细胞的病毒。
P240 毒性噬菌体:生活史中只有一个溶菌周期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生活史中有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的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是噬菌体分型的依据。
噬菌体的应用意义:了解13、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性、不对应性、可诱发性、独立性、可遗传性、可逆性(性状回复而不是基因结构的恢复)P243-24414、DNA损伤的修复:4种修复机制及其意义(略)15、营养缺陷型概念及其意义(略)(P377)16、微生物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噬菌体转变P244-246转化:受体菌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供体菌的遗传性状。
17、葡萄球菌:要点包括: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据产色素情况分三类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SPA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耐药菌较为多见(如MRSA)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金黄色、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发酵甘露醇)(革兰阳性球菌)P27818、链球菌:要点包括:据溶血现象分三类链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据抗原结构分A-V共20群,致病株大多是A群、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辅助诊断链球菌感染(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易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P28119、肺炎链球菌: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菊糖发酵试验阳性(据此区别于甲型链球菌)P28220、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致病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培养常采用巧克力平板P283 21、肠道杆菌:要点包括: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P285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是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的检测指标、是科研上最受到重视的一种细菌。
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菌、易培养、代谢活跃、乳糖发酵试验阳性(产酸产气)(可区别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鉴定意义)、IMViC试验:++--。
了解致病的血清型(5种)。
志贺菌属:俗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沙门菌属:沙门菌感染的三种类型:肠热症(伤寒)、食物中毒(胃肠炎)、败血症。
肠热症的二次菌血症(理解病原菌的感染情况)。
肥达试验:血清学试验(试管凝集法)用沙门菌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疾病。
肥达试验结果的解释有助理解血清学诊断的一般原理。
P289 22、弧菌属:霍乱弧菌(霍乱)、副溶血性弧菌(海产品食物中毒)(略)23、厌氧芽孢梭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食物中毒等)、肉毒梭菌(食物中毒)P294 24、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P291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病原菌、抗酸性细菌、生长缓慢、罗氏培养基、油菌免疫、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意义、联合用药25、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布鲁菌属(动物流产、波浪热)、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炭疽病)(略)26、放线菌感染的特征:硫磺样颗粒、瘘管P17427、P297-304支原体:支原体概念、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28、立克次体:概念、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
外斐反应的诊断意义29、衣原体:概念、独特的发育周期、和性病的关系30、螺旋体:概念、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梅毒螺旋体(梅毒)31、真菌的形态结构:霉菌、酵母的概念;菌丝的三种类型(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P20232、真菌的培养:沙保培养基、22-28℃培养温度33、真菌的菌落类型:酵母型、类酵母型、霉菌型(菌落)34、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菌丝断裂繁殖35、病原性真菌:皮肤癣菌(嗜角质蛋白特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新型隐球菌(深部感染)36、病毒的概念(非细胞型微生物)和主要特点(极小、结构简单、细胞内寄生)37、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P17938、病毒的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39、病毒的增殖过程:(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P1834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