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6 囚绿记(2)学案

合集下载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仿写。

2、掌握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评析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联系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重点难点:1、体会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导入设想在不同的情况下,观绿的感受?(例如在冬天、夏天、沙漠、忧烦时等等情景。

)二、解决生字词。

(小组自行解决)陆蠡( ) 涸( )辙婆娑( ) 猗( )郁囚系( ) 蕈( )菌⑴了截:⑵涸辙:⑶急不暇择:⑷婆娑:⑸猗郁:三、赏析品味(互相讨论交流)速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诵读并说明理由。

四、整体感知(小组讨论交流)1、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呢?四、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囚绿?你是如何评价的?(赞成或者不赞成)(讨论、辩论)“七嘴八舌”辩论赛五、拓展延伸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片绿叶,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六、小结七、布置作业:1、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2、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

(填写于下面空白处)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2)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2)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品析鉴赏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几天虽然天气阴晴不定,但是从窗户望出去,我们还是发现树木在这个春天披上了绿装。

这郁郁葱葱的颜色,使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出来吗?(师生齐背)不错,大家背得非常好。

咱们中国的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那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学生自由背诵)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可是有人却要将绿囚禁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囚绿记》(板书)二.走近那抹绿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指什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学生自读课文,找答案)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2.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的大概内容。

但是,要想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光凭题目是不行的,还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走近那件事1.文中哪几段文字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能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1)寻(遇、得)绿(1--4段)(2)观(赏)绿(5--7段)(3)囚绿(8--12段)(4)放(释)绿(13段)(5)怀(念、忆)绿(14段)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小结:文章始终紧扣一个“绿”字,每一步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喜爱。

四.走近那个人1.我们在诵读时,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作者对绿的挚爱。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学案2. 掌握体味散文隐含义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陆蠡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等。

2. 文章概览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自然段);观绿(5—7自然段);囚绿(8—12自然段);放绿(13自然段);怀绿(14自然段)。

思考:(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二、重点研读(一)初读课文,宏观把握寻绿(1~4自然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

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寻绿——热切追求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给绿带上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观绿(5~7自然段)(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囚绿记学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囚绿记学案2

1.下列选项中加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陆蠡(lǐ) 涸(hé)辙揠( yàn )苗助长淅(xī)沥B.猗( yī)郁抑(yì)郁蕈(xùn )菌婆娑(suō)C.瞥(piē)见茎(jǐng)叶纤(xiān)细脉络(luò)D.移徙(xǐ) 葱茏(lóng) 囚系(jì) 嵌(qiàn)着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B.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

C.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恋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需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3.下列加点的字词,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婆娑(suō) 纤细(qiàn) 公寓(yù) 大笔如椽(chuán)B.葱笼(lónɡ) 朝霞(zhāo)奔腾(ténɡ) 遐不掩瑜(xiá)C.淅沥(xīlì) 蹩脚(bié)涟漪(yī) 情不自禁(jìn)D.蕈菌(xùn) 猗郁(yī)绿林(lù) 敝帚自珍(bì)4.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瞥见了截移徙急不暇择B.缘引涸辙缝隙抑郁C.囚系幽囚剪揖偃苗助长D.攀援绿洲开释烽烟四逼阅读《囚绿记》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2.“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重点)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如此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研读课文第一块:与陆蠡相识学生依照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不记得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不?(然而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慢慢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小孩。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

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囚绿记》也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这样一位作家在这篇散文中是如何表达出爱绿的情感的?学法指导:读一篇散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请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对绿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文章的行文线索。

速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是指一株常春藤,绿影,绿囚,绿友;作者囚绿时的具体行动是什么?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2.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

教师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他是如何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练习。

教师组织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他后来为什么要放绿?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使用PPT展示《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读课文,讨论交流;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作业: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片段,进行鉴赏;3.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测验或者撰写读书报告,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2.与《囚绿记》写作特点相关的论文、赏析文章等;3.其他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

七、结论本教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囚绿记》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3、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

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

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2、相关知识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设计说明】《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

单元导读指出所选作品“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索。

这些作品……引领我们领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必修二的“表达沟通”部分设计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并在其“话题探讨”中指出“人类对于自然,也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自然的依靠,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意,还要从中得到精神的安慰”,“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处处是人类的兄弟。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的某种联系,经常会产生肯定的感悟和联想”。

继尔,又在“写法借鉴”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观颜色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

这跟观景人的修养、心境和审美情趣有关”。

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同学和课文的实际状况,本设计将《囚绿记》定位为:《囚绿记》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绿”为核心“大事”,以“我”与常春藤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叙述了‘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受,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从而在特定条件下形象揭示了从属于社会的“人性”与从属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和状态,呈现了人性的真实和简单,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教学策略】原则:紧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

方法:问题引领,梯次设问,分层推动;自读为主,点拨相辅。

【教学目标】1.学习紧扣文章的详细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情感和思想的方法;2.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没有所谓“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第1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预备】一、供应预习材料和问题1.生平、创作及被评价状况。

2.设问:①本文核心“大事”是什么?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①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假如和所写的“大事”联系起来,请试着用一组词把这种变化的内容概括或形容一下。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学案2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学案2

囚绿记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 xùn )揠苗助长(yà)2、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3、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线索。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课堂探究】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囚绿记优秀教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囚绿记优秀教案2

人教必修二《囚绿记》优秀教案教学理念:在教授新课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切实让学生以“读入”的方式去把握抒情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认识品味出句子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目标: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

⒉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⒊多形式诵读文章,体会赏析抒情散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体会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讨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喜欢绿吗?(学生答)为什么喜欢绿呢?(个别学生答)对!绿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焦虑的人带来精神的宁静,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

绿确实值得我们去爱,但你会因为喜爱绿而将一绺常春藤从屋外囚禁到屋内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青年,他因为爱绿,真的把窗外的常春藤囚禁到屋内,这位青年是谁?(陆蠡)简介作者:注释①二、整体感知带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学生默读后讨论,请一个学生回答作者行文思路,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补充,老师归纳之后,将各部分思路用两个字概括:)板书(幻灯片4):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三、感悟、探究,分析、品味语言不管作者是“寻绿”,还是“赏绿”或是“囚绿”……,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绿。

归纳总结作者爱绿的原因:㈠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幻灯片5)(齐读,学生个人读)请学生在课文第5、6自然段中划出文中表示“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的句子,要求具体说出句子中怎样分别表现出“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的,加以分析,教师点拨。

(让学生任意找,要求围绕“生命、希望、慰安、快乐”这四个要点来展开分析。

因为这四个要点在文中句子的表现是融为一体的,要求学生每分析一句,都要与这四个要点相联系,将每个要点在句中的具体表现一一说出。

【新课标讲堂】高中语文《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新课标讲堂】高中语文《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囚绿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II英烈,34 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字音瞥见()期辙()()移徒())()婆警()布郁()目不暇择()堰苗助长()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Mf:摧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f 绿 f 囚绿绿 -* 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三维目标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力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绿”在本文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重视朗读。

本文的抒情性很强,例如第五节,宜多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

2、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

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体验感知。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划,与此同时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读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或者说要读出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的地方,并能用语言表达;二是要自己根据平时学习的习惯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实学习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可以从内容方面进行,可以从语言方面进行,可以从字词积累方面进行,等等。

这两个内容原则上都要求进行交流共享。

预设: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叙的经过,那么:1、绿指什么?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明确:绿指一棵常春藤,8-12节写囚绿。

他把绿囚牢了没有?没有,又把绿放了(13节),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怎样呢?怀念(14节),那么,囚绿之前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寻绿(1-4节)——观绿(5——7节)。

2、写爱绿,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别能打动你,做一下记号。

(二)选读课文,感悟交流。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跳读和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要做两件事:一是跟同桌交流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全班交流,要先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再说明理由;二是假如你就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以第五节“绿是多么宝贵的呀……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朗读。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学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学案

《囚绿记》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见课内探究学案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具体指什么?()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明确:(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3、理解课文,做仿句练习:选用文中的语句,以“我喜爱你,因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我喜爱你,因为你我喜爱你,因为你我喜爱你,因为你我喜爱你,因为你4、作者是如何描写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被囚后常春藤生长状态有何变化?从中你概括出常春藤怎样的特点?被囚前:被囚后:特点:三、拓展延伸,主旨探究5、象征是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概括抽象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6囚绿记(2)本练案共2页,满分28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4分)染绿的声音徐迅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

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徒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

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绿了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为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

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

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选自《山东文学》)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第3段写作者黎明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色而闻声。

见人所未曾见,闻人所未曾闻,言人所未尝言,因思维独步,而自然出新。

B.第4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回归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

这染绿了的声音却是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解析】C项,错在“回归大森林”,应该是赞美绿色的生命力。

2.结尾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

请写出“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

(6分)(1)“清纯的自然”的含义:没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

(2)“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没有尘嚣侵扰的社会生活。

【解析】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

“清纯”本来是形容人的,在文中指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

后一个“人生的大自然”侧重宁静的没有世俗观念的人生,不是狭义的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3.第3段作者在写“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之前,先谈到“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这样行文的作用。

(5分)答:(1)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突出绿色森林的特点,引起读者兴趣。

(2)写白雪、流泉、春花秋菊是为后文写森林做铺垫,这样行文前后呼应,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染绿的声音。

【解析】虽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并非不讲究结构的严谨。

解答时注意从两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二是句子本身表达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4分)槐树记李汉荣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

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

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

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

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

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

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

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

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

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

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

面对他,我只能仰望。

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

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

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

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选自《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槐树”既有实在的意义,又有虚化的意义,一方面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另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某种象征。

B.“槐树”既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又是全文的线索,作品的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材料也是围绕它组织的。

C.世上没有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露珠一样透明的心,以致太多的青春宝物失落了,可见保持着透明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D.“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解析】“初恋”是一个虚化的意象,表现的是生命应有的质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爱情”;另外,“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理解有误,对“初恋”的回忆只是“我”对“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的呼唤,没有体现出“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5.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5分)答: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纯真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

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

【解析】从“槐哥”到“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已苍老的槐树的敬意更深一层。

第八、九、十段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段,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

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示例1)我赞同作者的认识。

树时刻都保持着自然的本色,而我们人类,在年少时期尚能拥有纯洁的心灵,保持自然的品行。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俗的同化,在所谓的成熟和成功中,渐渐地抛弃了初始的纯真和美好,成了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人。

(示例2)我不赞同作者的认识。

树本无情,所谓精神和境界都是人强加于它的。

进取是生命的主旋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抛弃幼稚和单纯,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和成功;如果永远停留在年少阶段,人生将永无建树,社会将毫无进步。

人在垂暮之年留恋年少时的岁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发出如作者这样的感慨,其实是对成长的一种误解。

【解析】从文本看,作者的感慨建立在人与槐树的比较上,建立在“成熟着和成功着”的人与青春时代的人的本性的比较上,建立在将槐树人性化的基础上,因此,如果赞同作者的认识,可以从文中归纳概括出作者发出深沉感慨的原因,即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如果反对作者的认识,同样应从文中筛选出相应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如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