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教材全解析】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教材全解析】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解析】C项,“发”意为“打开”。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解析】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91110089】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解析】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20】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行李之.往来B.⎩⎪⎨⎪⎧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倚柱而.笑C.⎩⎪⎨⎪⎧①君为.我呼入②窃为.大王不取也D.⎩⎪⎨⎪⎧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解析】 B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 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 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 B5.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90】A .是寡人之过也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B项为定语后臵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

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利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

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

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

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

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

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

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

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

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

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阶段质量检测二 版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阶段质量检测二 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

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

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

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

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

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

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

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

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

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

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

中印两国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20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2018-2019语文同步导学练人教必修一全国通用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语文同步导学练人教必修一全国通用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4 000~5 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

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

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 3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

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1、2检测卷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1、2检测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检测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还萦绕在苍穹。

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

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

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

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

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

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益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益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彘.肩(zhì)樊於.期(wū)衣冠.(guàn)不悖.(bèi)B.怃.视(wǔ)刀俎.(zǔ)美姬.(jī)揕.其胸(zhèn)C.卮.酒(zhī)樊哙.(kuài)变徵.(zhǐ)瞋.目(chēng)D.厚遗.(wèi)飨.士卒(xiǎnɡ)弭.谤(mí)目眩.(xu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夫晋,何厌之有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敢以烦执事⑥大王来何操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④/③/⑥/②/⑤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9分,每小题3分)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上疏言:“交阝止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

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皆报可。

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达标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达标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撑.着(chēnɡ)彷.徨(pánɡ)凄.清(qī) 巷.道(xiànɡ)B.彳.亍(chì) 凄婉.(wǎn)颓圮.(pǐ) 迷茫.(mánɡ)C.河畔.(pàn) 荡漾.(yànɡ)青荇.(xìnɡ) 长篙.(ɡǎo)D.寂寥.(liáo) 沉淀.(diàn)斑斓(lán) 漫溯.(shuò)项,“巷”应读“hànɡ”;C项,“篙”应读“ɡāo”;D项,“溯”应读“s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悠长愁怨冷寞惆怅B.静默彩虹作别太息C.浮藻揉碎招摇烦燥哀怨笙萧篱墙项,“寞”应为“漠”;C项,“燥”应为“躁”;D项,“萧”应为“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2)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

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

A.云蒸霞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B.欣欣向荣云蒸霞蔚蒸蒸日上C.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云蒸霞蔚云蒸霞蔚欣欣向荣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

(1)句是形容自然景观,且强调“如同蓬莱仙境”,应用“云蒸霞蔚”;(2)句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可知应用“欣欣向荣”;(3)句强调一天比一天好,故应用“蒸蒸日上”。

4.(2015·天津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50570003)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卷及答案解析(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卷及答案解析(2)

模块检测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9942118】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答案②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答案②

秘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评考试试题语文(人教版Ⅱ)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分)C(“成为时尚模本”的主语应为“衣着和精神气质传递着美丽、摩登、魅力的信息”,而不是“女郎”)2.%(3分)B(文章主体段落不厌其详地阐述的是“旗袍演变史”,而不是“换装,是为了男女平等”)3.%(3分)A(“与之完全相反”错,西方女性也追求平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3分)C(“又渲染秋的混乱不堪,无法卒读”分析错误,应是“又强调出秋的无限活力”)5.%(6分)①“秋的文章愈乱愈好”意为秋天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季节,不同庄稼成熟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物产丰富,自然愈丰富愈好。

②“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意为秋天是变化的季节,已成熟的作物被收割,未成熟的正生长,田畴变化日新。

③“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意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作物成熟后饱满诱人,尽显丰收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6分)答案示例:①(热气)袅袅,形容(热气)缭绕上升的样子。

(1分)②茫茫(大地),形容(大地)辽阔无边的样子。

(1分)③(天空)清清爽爽,形容(天空)秋高气爽的状态。

(1分)④(白云)悠悠,形容(白云)闲适自在的样子。

(1分)作用:运用叠音词能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能使音韵和谐悦耳。

(2分)(举四个例子并释义给4分,作用给2分。

意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3分)C(“它”指代不明,承前指代“法国”,但应指代“国际展览局”;“迄今”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中说“截至2013年4月”)8.%(3分)B(转折复句分句倒置。

材料二第3段为“毫无疑问,扩大进口虽然会为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更多的是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发展前景”)9.%(6分)①有益于促进中国境内投资的增长,有利于全球的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促进中国大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刺激全球智能高端装备的研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模块检测试题2 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模块检测试题2 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试题 2第Ⅰ卷(共33分)一、(15分,每小题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执拗.(niù)奴颜婢膝.(qī)箴.言(zhēn)暴殄.天物(tiǎn)B.证券.(juàn)自怨自艾.(yì)荤.腥(hūn)不容置喙.(huì)C.机械.(xiè)否.极泰来(pǐ)字帖.(tiè)果实累.累(léi)D.剖.析(pāo)力能扛.鼎(gāng)针砭.(biān)遂.心如意(su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消声匿迹销魂勾魄积毁销骨怨天尤人B.顺理成章自找烦恼融汇贯通入场券C.大汗淋漓迥然不同不落窠臼趋之若鹜D.娇生惯养娇枉过正精美绝伦沧海桑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于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

因此,阅读、欣赏古诗词是我们翻阅历史、回味历史、透视历史的一种方式。

B.在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下,已经结束的四次国庆演练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筹备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C.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80年代中期,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固定电话也开始迎来它的流金岁月。

D.当今世界,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得进军宇宙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新版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新版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新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一、单选题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卒起不意,尽失其度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不然,籍何以至此2.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见陵之耻陵:侵犯、欺侮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C.秦王购之金千斤购:购买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3.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行李之往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B.箕踞以骂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D.夜缒而出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4.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夜缒而出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5. 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大王来何操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新人教版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新人教版必修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做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里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里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里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移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概括.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里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解析: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被时间打败的故乡王波(1)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2)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3)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4)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橘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5)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6)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7)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8)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9)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10)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11)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12)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13)“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14)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15)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16)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解析:B项,不是小说,没有情节.答案:B5.第(1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反衬(“对比突出”)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6.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5分)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9)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 第(9)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7~9小题.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五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是否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摘自2017年3月27日《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郑彬) 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所反映的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意义不大.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解析:B项“云南旅游业绩下降”说法不准确,扩大范围;C项“不具有真实性,参考意义不大”错;D项“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错,只有材料三反映了发展趋势.答案:A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太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E.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解析:C项“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E项“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答案:CE9.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服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解析:B项,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模块检测试卷二

2019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模块检测试卷二

模块检测卷二(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

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和事物本身分开。

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具有鱼的共性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蒙古族法律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出来了丰富而灿烂的法律文化,经与中原汉地法律相互渗透融合,成就了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态。

13世纪前,蒙古部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雏形,“约孙”制度是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

作为一种习惯行为规范,被蒙古部落全体成员认可与遵循,“约孙”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被完整记录,甚至可以说是凌乱分散的。

但通过今天各种载体中片段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军事等诸多方面,有汗位继承世袭制、氏族血亲复仇制、生产围猎制度等。

蒙古族习惯法中还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禁止在生长草木的地方挖坑,严禁乱采滥伐,必须分片放牧,等等。

蒙古民族的习惯法产生于游牧生产活动,水源、草场等自然资源对蒙古民族的游牧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代蒙古民族习惯法从其指导思想上看,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认为自然灾难是上天神灵的惩罚。

蒙古民族在早期信奉古老的萨满教,民众因惧怕而心生敬畏,氏族部落首领也期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坚决的执行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结合社会生活颁布了成
文法律《大札撒》,这部成文法律标志着蒙古帝国“以法治国”思想的发端。

它更多是对原有蒙古社会习惯法的进一步确认,但又主张严刑与重赏并举,严刑是出于对政治统治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顾虑,在原有部落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而为之的;重赏则是根据蒙古帝国持续的军事扩张,需广招贤才,并引领将士模范遵守札撒、勇猛作战等现实需求而为之的。

《大札撒》也包含着蒙古民族敬重水源的原始朴素情感,“禁草生而钅矍地,禁遗火而燎原”是继承了蒙古先民游牧业经济的古老传统,依靠法律来保护草场,保护生态链中的野生动物,注重草原的生态平衡。

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蒙元王朝后,一改以往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大汗号令天下的专制统治,施行政教并行的国家政治体制,简除繁苛,制定新律,颁布了《至元新格》。

新律更注重笼络民心,减少了宋朝严酷的刑律,前朝有近一半的罪名被删除。

元朝的诉讼裁判制度采取预防发生方针,要求诸如婚姻纠纷中媒人、田宅财产争执中牙人或讼师予以周旋劝解。

北元时期,蒙古封建统治者所信仰的宗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萨满教日渐式微。

在蒙古社会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认为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先要尊重父母、师长进而影响其他社会群体人员,保证社会整体秩序的和谐稳定。

(摘编自康民德《古代蒙古族法治思想
及对现代法治之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古族法律具有独特的法律文化形态,其丰富而灿烂的内容对中原汉地法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B.“约孙”制度作为古老的习惯法律制度,其内容包含诸多方面,而形式上却是凌乱分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