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刚出浴的美人”语义指向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赏析文章疏导1.欣赏景物描写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荷塘月色》赏析1
之迟辟智美创作《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浓艳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美,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艳抹而又恰到好处的贵妇人.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单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逼真入化,布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缺乏以体会其妙处.二是年夜胆新奇的比如,为文章的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比他人之所未比,比他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如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烘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从三个分歧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荷花分歧的风姿,生动,形象,能充沛地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三是新颖新颖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之美锦上添花.嗅觉、听觉、视觉的互想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这种高超的艺术暗示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未几见的.比如,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标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郁除语言的优美外,更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呈现的感情条理.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动随着景物描写的变动而变动.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忧愁;面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顿生.景语即情语的高度融合,显示了《荷塘月色》不朽的魅力.《荷塘月色》之美不胜收,还在于它的结构美.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插,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谋篇规划的能力.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从游踪的巧妙安插来看,作者从家里动身,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夏夜游;以作者的感情脉络来看,情感的思维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圆形;甚至语言表达上,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作者也极力向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美.从悄悄地开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悄悄”、“轻轻”二词的运用,看似巧合,实则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课文分析《荷塘月色》课文分析《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
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
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
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
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
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
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
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 年7 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①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①满月:圆月。
)[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
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①,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
)[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
白天虚写,夜晚实写。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①的。
(①蓊蓊郁郁: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
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阅读答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阅读题目】1、在原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的叶子( )的云( )的白雾( )的杨柳( )的舞女( )的流水( )的旋律( )的歌声( )的波浪( )地开着( )地挨着2、把下面句子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别用( )和[ ]框出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的婀娜的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花朵;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2)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2)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
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
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
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
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树色一例①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②,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①一例:一概,一律。
②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①罢了。
(①大意:大体的轮廓。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写蝉声和蛙声。
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
课文解读︱华老师:《荷塘月色》赏析(本文原创:华老师)《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自选入语文教材之后,就有众多教师及名家赏析不止。
就本人来说,每给学生讲习一遍,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我个人认为,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让我们百讲不厌,主要在于这样一些方面:精巧的构思、精致的写景、精美的语言及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阅读及教学中的一些收获:精于构思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显得尤为突出,而最突出的结构特色就是圆形结构的巧妙设计。
文章的行文脉络非常清晰。
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接着写道,“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然后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赏着赏着就被蝉声蛙声拉回到现实之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接着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着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样一“出”一“进”,首尾圆合,精巧至极。
欣赏到《荷塘月色》的这种圆形结构,我就不禁想到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也是这种构思。
《春》的开篇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结尾是这样说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样一“来”一“去”,也是首尾圆合,精巧之极。
作为读者,作为教师,这种精巧的圆形结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向学生传授的。
《荷塘月色》在这样的圆形结构中,有两句过渡性的语句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二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行文上看告诉我们,作者由小煤屑路的散步转入对荷塘月色的欣赏,情感也由之前的“颇不宁静”而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也暗示读者,作者的心绪也由沉浸于“荷香月色”的片刻宁静被蝉声蛙声的热闹拉回到现实之中,内心不宁静的心绪自然也就向往着自由欢乐的江南采莲乐事了,于是就“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中从整体上写荷叶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 运用比喻具体能写荷叶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 运用比喻具体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 运用通感的手法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运用比喻手法写荷波的句子: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氓1. 《氓》中女子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2. 《诗经·氓》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 《诗经. 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体无咎言,随后女主人公提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完成婚事。
4.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 《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 《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 《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 《诗经·氓》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孤立无助,即使在夫家被虐待,回娘家也无法跟兄弟叙说处境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9. 《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10. 《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荷塘月色》中“刚出浴的美人”语义指向
去雕饰”这个名句。稍作归纳,就
可以发现 “ 荷、莲”的意象与 “ 美
意象群才能形成意境,这是创
作原理 ,也是欣赏原理。教学和欣
人 ”在古典文化中往往是重叠 的,
是相伴而生的, “ 荷”总是个女性 意象。远古的 “ 莲鹤方壶”就反映
赏时 ,不能离开全文朦胧的意境 ,
不可孤立地意淫 “ 刚出浴的美人” 。 2 .“ 刚出浴的美人”语 义还指 向文章的主题。
民党特务的手枪敢于拍案而起、宁 愿饿死也 不吃美国大米 的高 贵品 质。 “ 白花 ……又如刚 出浴 的美 人” ,其实是中国经典 的表现手法 之 “ 香草美人” 。 三.“ 刚 出浴的美人”还可以 指向作者的创作风格 朱 自清的散文清灵澹远 ,而这 种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 “ 美
“ 刚 出浴 的 美 人 ” 语 义 直 指
了荷花承载着时代精神;美女西施
人” 。朱先生是古典文化大师,对 十分喜爱荷花; 《 离骚》将莲荷赋
美人的手法必是信手拈来 , 更何况 予了美丽 、高洁 、芳香的含义 ,使
先生也是个忧伤 、温和、忧郁 、敏 这个意象 自然也是钟爱的。 “ 为了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万
绿 丛 中几 点 白花 ) ; “ 又 如 刚 出浴
胜收的意象 ,语义指向 “ 朦胧 ”的
意境 。
者无畏类 ,不便指名和加注) 。
我无意于参加删除不删除的论
战 ,只 是 想 从 语 义指 向 角 度 ,鉴
的美人”是写荷花的吹弹可破的质
我却 以为朱自清先生是看到了荷花 的神韵。如明珠般雍容华贵 ,如星
浴的美人”都可以 “ 袅娜” ,在情
态 上 ,美 人才 可 以 “ 羞涩 ” 。赋予 荷花 以人 的情态 。 因此 “ 正如 一粒 粒 的明珠 ”是
论析《荷塘月色》“刹那间”的审美观照与美人意象
论析《荷塘月色》“刹那间”的审美观照与美人意象作者:彭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0年第11期彭建彭建,重庆市育才中学教师。
经典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无比丰富与独特的内涵,从而给予了读者巨大的阐释空间和生成元素。
检索近些年对《荷塘月色》的解读主要有四个角度,其一,从思想情感方面去探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从史料的角度还原当时作者身处的历史情境以及内在情感,阐释五四知识分子是“独处”还是“群居”的矛盾心境。
代表作有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年第12期),熊芳芳《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解读》(《名作欣赏》(上旬),2016年第5期)。
其二,从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栖息地的角度,对传统士大夫“桃花源”隐世情怀的承续。
比如姚敏勇《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孙绍振先生对其大为赞赏,认为该文为“突破之作”。
近期一篇《荷塘月色,终抵不过那个“江南”——荷塘,并非知识分子的桃花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7期)又从“荷塘月色”式的桃花源深入到了那个古典诗词世界里的“江南”。
这两篇的探寻方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转向朱自清个体心理现象与人生观的探究,比如“刹那主义”,如高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2009年10月)。
其四,从伦理学的人性视角出发,其中孙绍振先生著名的论述《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这一切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1]现代文学散文史上的名篇《荷塘月色》经过一代又一代读者阐释与接受,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性质的经典篇章。
每当窥其妙境,文本寓意变得越来越丰厚而独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之一。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男孩在荷塘里游泳时,遇到了一个美丽女孩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课文,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介绍荷塘月色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1. 文章梗概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的经历。
男孩游到了中央的荷花海中,听到了一个女声。
他想寻找这个声音的主人,但却找不到。
最终,在月色的指引下,他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他深深地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但由于我们社会中流传的误解,他并没有与她深入交往,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 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失落感。
文章中男孩孤独地游泳,听到了一个女声,但却找不到主人。
当他终于发现了美丽女孩时,以我们社会中的偏见和误解使他无法与她展开正常的交往,也无法感受到他所期望的爱情和温暖,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文章通过塑造主角的形象和表达主角的情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失落感。
3.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主要是介绍了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听到一个女声的情境,中间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不断寻找女声主人的经过,结尾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最后找到了美丽女孩,但由于偏见和误解而失败的遭遇。
文章的结构是线性的,一个事件推进另一个事件,对话配合描写,情节清晰,条理分明。
4. 文章用词文章的用词非常简洁,但意蕴却深远。
例如,开头就用了“一叶小舟轻轻地滑在水面上”来形容主角孤独的情境;用“不禁呆住了”来形容主角听到女声的惊讶。
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让读者感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5. 文章句式文章的句式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杂句,既有并列句,也有复合句。
在一些重要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短句来强调事件的紧张和情感的高潮。
文章的语言形式丰富,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丰满、有味道。
6. 文章细节描写在全篇文章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将荷塘、荷花、月光等形象区分地非常清楚。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精编解析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 交流。
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展示交流成果,
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荷叶迎风摇曳的 同学说的不到位的
姿态,形神兼备。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 地方小组成员可相
三、品读文章重点 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 互补充。
段落(4、5、6 段), 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 体会文章画面美、 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
学生现有的经验去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
学生:1、回答 2、自由诵读文章 4-6 段
顺应将要进行的学 习活动中的新知识, 对相关知识进行消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 3、圈划具有美感 化理解,赋予新知
雾……”
的句子,小组合作 识以个体意义。
2
1
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 愁,又有淡淡的喜悦。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 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 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通过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 解,并能够通过朗读来表现,以及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特点,对于散文教学,只有 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 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这里的美读是在反复 朗读的基础上体会美的意境,产生美感,体会抒情性散文的独特审美。在教学设计中充分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提倡学生个 性化朗读。这样设计理念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范文】高一语文下册《荷塘月色》知识点讲解
高一语文下册《荷塘月色》知识点讲解www.5ykj.com 【原文欣赏】《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煳煳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高中语文课时精练1荷塘月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1、请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霎时(shà)参差(cēn)脉脉(mò)B.袅娜(niǎo)独处(chù)幽僻(pì)煤屑(xiè)C.颤动(chàn)纤腰(xiān)弥望(mí)踱步(duó)D.酣眠(hān)乍看(zhà)敛裾(jū)宛然(w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B.缈茫虚无缥缈亭亭玉立嬉游无度C.和谐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一泻千里3、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同样贯穿着作者对现实的态度。
作者赞美荷花,讴歌月亮,表明了他高洁的志向和情操。
B.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亲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C.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作人的隽永。
他以清纯之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D.河岸上是曲曲折折的长廊,廊边有木椅,坚实而温和,那木头的容颜在岁月的抚摸下日渐光滑,清晰的纹理,显露出岁月的沧桑。
4、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B.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C.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D.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5、把下面带序号的四句话填在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
__________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荷花美人,君子好逑——《荷塘月色》中荷的形象赏析
荷花美人,君子好逑——《荷塘月色》中荷的形象赏析文|张建东有时候,我们距离真正的美就只一步之遥,而迈出这一步,还真没那么容易。
什么是真正的美?应该说,美,是一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对世界的独特的主观感知。
这个世界本无所谓美丑。
诞生了人类之后,才有了美丑。
能觉察出这世界的普遍存在的独特之处——美,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这么一种主观感知的能力。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眼睛,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罢了,其实说的是审美之心。
由这样一颗审美之心对外物以及自我产生的主观感知——情感、思想,才是世上真正的美,即情感美,思想美。
拿绘画来说,欲画竹,先宜胸有成竹,只眼中有竹是不行的;欲画丘壑,先宜胸中有丘壑,只眼中也是不行的。
而但凡竹也好。
丘壑也罢,既要进得眼中,更须入得心中。
一入得心中,便不再是我们眼中所见之竹与丘壑,它们浸染了个人心中的情感与思想,被调味,被炒作,而后和盘托出。
这些画作的美,本质上是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画家所画,皆是心中之境,无论东西。
写作也是如此。
木心有一句话,他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再多的知识也救不了。
说到底,知识若不能内化,它永远是客观的东西,如胃中之石,眼中之沙,对于一些人来说,知识多了,反而有害。
而审美力是主观能力。
没有那么一双慧眼,难以发现世间事物的独特,就是审美乏力。
审美乏力,这个人的世界就是灰暗的,他的情感思想也随之缺乏生机和活力。
其实,木心的话有些夸张。
他只是说审美力不容易培养罢了,并没有说不能培养。
多读一读那些美妙的散文,还是有些疗救的功效的。
这也是中国人吃啥补啥的经验吧。
因为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写真情实感,独抒性灵,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种独特的感受,在时光流转中,可能转化为人们的普遍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成为文化的基因。
古典诗歌中那些常见的意象,诸如春花秋月青松翠竹流水碧荷,都是这么来的。
后人在审美上,要么与前人相附和,要么推陈出新,赋予事物以新的美感体验。
中职三校生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课文解析练习题阅读解答(附答案)
荷塘月色100一、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喑(yīn)哑无垠(Yín)应(yīng)届应(yīng)名儿应(yīng)许应(yìng)付应(yìng)承应(yìng)声倒下随机应(yìng)变应(yìng)用应(yìng)时应(yìng)验应(yìng)邀邮(yïu) 局良莠(yǒu)不齐迂(yū)腐娱(yú)乐愉(yú)快向隅(yú)而泣舆(yú)论须臾(yú) 逾(yú)期伛(yǔ)偻(lǚ)鬼蜮(yù)参与(yù)熨(yù)帖(tiē) 强(qiáng)占强(qiáng)制勉强(qiǎng) 牵强(qiǎng)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翘(qiáo)首憔(qiáo)悴(cuì)悄(qiǎo)然锲(qiè)而不舍提纲挈(qiè)领翻箱倒箧(qiè) 怯(qiè)懦(nuî) 惬(qiè)意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字)并行不悖(背) 遮天蔽(避)日辩(辨)证法赤膊(博)上阵部(布)置已定残(惨)酷无情清澈(彻)见底驰骋(聘)疆场戳(戮)穿阴谋大有裨(稗)益刚愎(腹)自用令人恐怖(布) 鞠躬尽瘁(粹) 以逸待(代)劳虎视眈眈(耽)二、文章填空1.朱自清,原名朱自华_,字佩弦,号秋实,他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本文记叙了作者深夜游荷塘的经过,精心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茂盛的林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苦闷与淡淡的喜悦交织的复杂感情。
3.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中“刚出浴的美人”语义指向
作者:李先慧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
《荷塘月色》作为现当代最美的散文之一,在选入中学教材时,叶圣陶先生却把“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删除了,同时被删除的还有后面的《采莲赋》。
张厚感先生给出的理由是不符合
当时的主流思想,这是官方的理由。
讨厌这“刚出浴的美人”。
——从年少到年老,我几次在月下,站在荷塘边,观察叶子中
间的“白花”,论神论形,它们怎么也无法与“刚出浴的美人”联系在一起。
再者,如果某种
东西既像“星星”,又像“美人”,那真是太神奇了。
这是民间的理由(此论属无知者无畏类,不便指名和加注)。
我无意于参加删除不删除的论战,只是想从语义指向角度,鉴赏“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
妙笔生花。
一.“刚出浴的美人”在文本中的语义明指
1.语义前指的多样性
“刚出浴的美人”指向比喻的本体“白花”,可以看作是写实:出水的“白花”,婷婷地
出了水面,相似点是“摇曳的形态”和“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鲜亮润泽、清新自然”。
同时,“刚出浴的美人”还可以指向“有袅娜地开着的”“袅娜”,“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在形态上,荷花和“刚出浴的美人”都可以“袅娜”,在情态上,美人才可以“羞涩”。
赋予
荷花以人的情态。
因此“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在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写白花的形与色泽;“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荷花的忽明忽暗,对应着前面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万绿丛中几点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的吹弹可破的质地和神韵。
学生都能感悟到:“而我却以为朱自清先生是看到了荷花的神韵,如明珠般雍容华贵,如
星星般活泼可爱,如出浴美人般清纯羞涩。
”多么纯洁的学生啊,绝不像我们有些龌龊老师那样,读到“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就想到性。
2.语义后指的多样性
“刚出浴的美人”还指向后文的“缕缕清香”。
荷花有香,美人也有香,既然将荷花比作
美人,那“刚出浴的美人”语义自然可以指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荷花刚出水,纤
尘不染,带有一丝若有若无、女人所特有的美妙香气。
同时也可指向“渺茫的歌声”(见下文),还远远指向“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洗”字,两句互为照应。
删除了“刚出浴的
美人”,后文的“洗”字就显得突兀。
二.“刚出浴的美人”在文本中的语义暗指
1.“刚出浴的美人”是个美不胜收的意象,语义指向“朦胧”的意境。
“渺茫的歌声”“薄薄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清淡朦胧的荷花,淡雅素洁的月光等
意象,都要符合全文淡淡的朦胧的意境。
观赏“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作
者在这儿,没有单纯地写荷花,而是把它放在荷叶的背景中来写,用了一个“点缀”——自然
是远观,所以“刚出浴”也是远观,也是若隐若现的“美人”,达到“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审美效果。
正如不可用“融融”来形容本文的“月色”一样,也不能
近观细观“刚出浴的美人”之娇嫩。
意象群才能形成意境,这是创作原理,也是欣赏原理。
教学和欣赏时,不能离开全文朦胧
的意境,不可孤立地意淫“刚出浴的美人”。
2.“刚出浴的美人”语义还指向文章的主题。
“刚出浴的美人”语义直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江南的血雨腥风,所以用“什么
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来躲避深深的忧愁;用赏月赏花来感悟“如刚出浴的美人”
的极美,来消除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赏美人仍能感觉到“峭楞楞如鬼一般”“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烦恼;进而用“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青春
纯情,与“刚出浴的美人”遥相呼应,祈祷“宁静”“和平”而不得,可见“这到底令我惦着
江南了”的忧愁之深。
3.“刚出浴的美人”语义还指向作者的独立人格。
“刚出浴的美人”是比喻刚出水的荷花,荷花的高洁当然因“出污泥而不染”而来,那么“刚出浴的美人”也可作为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来对待,比喻作者自己高洁独立的人格。
从这
个角度反观文本,“刚出浴的美人”还指向前文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
个自由的人”,与后文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相反而出,表现
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高洁。
这与作者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
是契合的。
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大师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敢于拍案而起、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
大米的高贵品质。
“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实是中国经典的表现手法之“香草美人”。
三.“刚出浴的美人”还可以指向作者的创作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清灵澹远,而这种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美人”。
朱先生是古典文化
大师,对美人的手法必是信手拈来,更何况先生也是个忧伤、温和、忧郁、敏感的具有小资情
调的文人,对美人这个意象自然也是钟爱的。
“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
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我所追寻的女
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那是一种奇迹”。
所以,朱氏散文中多涉及“美人”这个表现手法。
朱先生散文中几乎遍布着“美人”的艺术美,不胜枚举。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
了柳梢头。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
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同时将“月”和“柳条”写作“美人”。
又如《月朦胧鸟朦胧》“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
一张睡美人的脸”,“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也将月和树枝比作美人,朱先生
总是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写成充满灵性、美妙而艺术的女人。
四.“刚出浴的美人”语义还指向“荷”文化
我们可以逆向来欣赏“刚出浴的美人”这个比喻。
人们形容美女时,常会脱口而出“秀色
可餐”。
本文既然是写荷花,凡是有点文化的,都会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个名句。
稍作归纳,就可以发现“荷、莲”的意象与“美人”在古典文化中往往是重叠的,是相伴
而生的,“荷”总是个女性意象。
远古的“莲鹤方壶”就反映了荷花承载着时代精神;美女西
施十分喜爱荷花;《离骚》将莲荷赋予了美丽、高洁、芳香的含义,使荷成为了美好、纯洁的
象征;再后来,“并蒂莲”就成了爱情、美好、吉祥的意象了;“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将“美人与荷”重叠了;《爱莲说》将“美人与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极致化了;明清版画“和(荷)合二仙”将“美人与荷”世俗化了。
要之,“刚出浴的美人”的语义指向是丰富的,立体化的。
既成就了荷塘月色的美景,成就了散文朦胧美的意境,又造成了比喻修辞的奇特美感,表现了散文主题的深刻性,彰显了作者独立人格的美丽。
不仅如是,还是作者创作风格的体现,拥有中国古典意象、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如此神来之笔,美不胜收。
本文解决了许多教师讲不好“刚出浴的美人”这个难题了。
再不能因“选文是有特殊要求的:一是思想内容好,健康……”这个标准来删除“刚出浴的美人”了,更不能因为读不懂其相似点、读不懂其丰富内涵而删除之。
李先慧,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责任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