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_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
历史虚无主义则质疑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主张历史上的事物和事件是任意和随机发展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历史的科学性和可研究性。
本文将辩证对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观点,认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制度。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使人们能够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才能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能够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还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可以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的发展规律和解决办法。
历史唯物主义还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指导人们辨认正确道路、正确方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认识历史和指导实践来说是片面和错误的。
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原因和结果,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无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割裂了事件和原因之间的联系,使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探究和研究变得困难和混乱。
我们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作者:肖丽敏常素芳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5期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的“五观”教学。
关键词: “五观”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的“五观”教学的必须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就决定该课程必须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及理论性。
它与大学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它必须注重史学和哲学、政治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变化的教育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课题。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即“讲授中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正确认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世界的本原,人生的意义,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一
、
高校“ 纲要 ” 教 师要 具 备 自觉 维 护 国家 课
意 识形态 安全 的意识
改革开 放 以来 , 际 国 内环 境 都 发 生 了 巨大 国
难, 能激发 大学 生 的爱 国情 感 ; 了解 中 国近 现代 历 史, 能使 大学 生 自觉 继 承 和 发扬 近 代 以来 中 国人 民的爱国 主义思 想 、 民族精 神 和革 命 传统 。其 次 ,
变化 。在 国际方 面 , 国综 合 国力 的增 强 令 一 些 中 西方发达 国家 不安 , 战思 维 使 他 们 认 为 一 个 强 冷
有助 于加强对 中 国共 产党 的认 识 , 自觉 拥 护 党 的
领导 。近代 以来 中国 的先 进 分 子 和人 民群众 为 救 亡 图存进 行 了艰苦探 索 , 但是 无论 是 洋 务运 动 、 太 平 天 国运 动 、 新 变 法运 动 和资 产 阶 级 革命 派 的 维
潮导致 一些人对 中国近 代 以来 的新 ( ) 旧 民主主 义
众 的利益 , 用马克思 主义 为指 导 , 经过 艰苦 卓 绝 的 努 力建立 了新 中 国。学 习“ 纲要 ” 以加 深大 学生 可 对党 的认识 , 使他 们 自觉 地 接 受 马 克思 主义 的指
导 , 护党 的领 导 。再次 , 助 于大 学 生坚定 走 中 拥 有
符合历 史事 实 , 不仅在 学理上 站不 住 脚 , 社 会现 在
教师要具 备五 种 意 识 , 自觉维 护 国家 意 识形 态 即 安全 的意识 、 贯通 中西 方 近现代 史 的世界 意识 、 自 觉 弘扬 民族精 神的意识 、 证 唯物 史 观 的意识 、 辩 自
觉 的历 史反省 意识 。
想混乱 , 就 为 国外 敌 对 势 力对 苏 联 的 “ 化 ” 这 西 、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一种否认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思潮。
在这种思潮中,
人们否认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否认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认为历史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这种思潮的出现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否认历史客观真实性的观点,将历史当成一种无法证伪的虚构,完
全摒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这种思潮的出现,会让人们失去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让人们对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规律性的认知产生误解。
为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
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客
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
因为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认知和理解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来证实。
总之,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和规律性。
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更好地掌握历史的规律和趋势,让
我们更加了解历史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关于《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的三重逻辑解析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当前在高校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学习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要求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加强“四史”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通起来。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在“纲要”课教学中有效融入“四史”,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并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
本文尝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探讨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
一、理论逻辑:“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促进“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的深度融合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四史”教育的理论逻辑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上,体现在我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提升构成了“纲要”课课程教学的理论逻辑发展体系。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史。
那么,“四史”是讲述什么呢?具体讲,“党史”是记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守初心、担使命,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接续奋斗的历史。
在“四史”的学习教育中尤以学习党史最重要。
习近平指出,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深刻领悟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辉煌历史。
“纲要”课程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探讨
“纲要”课程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探讨作者:陈金平来源:《教师·中》2014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到处蔓延并成为当前高校里影响较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之一,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授课教师既要认清其本质及危害,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自觉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整合有效资源,增强“纲要”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原本滥觞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西方,在史学界、文艺界、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思想领域中均有所表现。
“在史学界,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进行理性思考,借学术研究与创新之名重评历史,否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 [ 1]201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主要表现为否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只有资产阶级…启蒙‟才有建设性意义;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途……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纲要”课程教学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如何通过“纲要”的教学来发挥历史学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呢?1 .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最重视对历史现象间内在必然性关系的揭示,是迄今为止包括全球史观、后现代史观等在内的一切历史观中,本体论最科学、认识论最具说服力、方法论最为系统的一种历史观。
” [ 2]2013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指出有七种错误思潮和主张及活动值得注意。
用正确的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道”,如何运用是“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循实而行,才能道术合一,道因术显,术以道兴。
任何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做法都贻害无穷。
马克思主义置身中国大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共振、相生相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觉。
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理和深层逻辑,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马克思主义描绘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国古代憧憬的“大同社会”具有理想和目标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阴阳平衡”思想有思维方式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具有立场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具有方法上的共通性,等等。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脉打通,实现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不同时代的新形态,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并非异质文化,而是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和共通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有机融合,并且必须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立足、开花结果,并创造一个个奇迹,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宏大的理论视野、开阔的理论胸襟、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务实创新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特质。
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受到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阻挠。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
的变革而引起的,对历史的研究应该通过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分析来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则是一种否定或怀疑历史真实性的观点,认为历史并不存在客观事实,一切
都是主观的解读和想象。
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是不可接受的。
历史并非一片空白或无序的领域,而是有着一定
规律和客观事实的。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将历史视为一种虚构或想象,这
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和否定。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真实性和客观
性为我们提供了对过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测。
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之一,如果我们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就等于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作为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者,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理
解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的各种联系
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不意味着我们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是完全正确的,也不代表我们
没有漏掉或选择性地解读历史。
历史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们需要
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历史观点。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将历史
虚无主义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基础。
试析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危害及对策
试析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危害及对策作者:高展尹启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7期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
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它在大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思想困惑。
面对这一状况,“纲要”课理应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责任,应寻找策略,积极应对。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危害;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023-03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问题,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正在侵蚀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纠正他们发生错误的世界观、匡正他们被歪曲的历史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者迎合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破坏、干涉和颠覆的图谋,不顾及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打着“普世价值”和西方“民主”的旗号,肆意颠倒、诋毁、歪曲和攻击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企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直接造成危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讲授。
1.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我们课程讲述的核心。
1840年以来,中国人为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自己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
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而不是一门单纯的历史课程。
因此,这门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这个规定,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是以“一个主题”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以“两个了解”作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告别革命”的错误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1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纲要”教学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哪一种可能性会实现,不仅取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基本国情,而且取决于一定社会主体的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或客观规律决定的可能性空间的制约。
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发展道路”可能,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结晶。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来说,了解和把握历史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基础。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基本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坚持以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认识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拒绝对历史进行敷衍了事的否定。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发展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社会矛盾的动态解决过程,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把历史看作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和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主导的,并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精辟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不断泛滥,而且其危害程度也不可忽视。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历史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它不是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而是对历史的敷衍和模糊处理。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承认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和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只是随机的和无序的事件堆积而成,割裂历史与现实,否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这是对历史规律的严重否定和对历史客观性的极端挑战,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和蔓延,是对我们的严重挑战和威胁。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对我们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检验,更是对我们责任担当的一次重大考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活的力量和现实意义,对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若存之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正确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信仰和人民利益的重要保证。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历史现象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为我
们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历史是无规律、无必然性、无规律性、无本质的,认为历史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无法科学解释的。
这种思想
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认识到历史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
在认识历史时,
我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即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通过对阶级斗争
的认识,理解历史上各种现象所反映的阶级利益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特定性和客观规律性。
历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有其独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
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和本质特点,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历史。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历史的基础。
我们要根据客观事实,通过分析归纳的方式,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才能更好地
领会历史的内在逻辑。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毒害。
只有坚
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历史,真正实现对历史的科学
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中国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国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边笑非[1]
作者机构: [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98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70-1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0期
主题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国史教学;国史教育
摘要:高校是"国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守的"主阵地"。
"国史"教育关键在教师,做好"国史"教育工作,首先应当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此,"纲要"课教师要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整体史观,并且在课堂讲授中抓住"国史"主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十九大以来,我国各高校"国史"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仍有进步空间。
为了促进"国史"教育更好地开展,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纲要"课教师要协同助力做好"国史"教育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是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读书籍。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教师采用历史虚无主义教学方法,对历史进行歪曲和删除。
本文旨在呼吁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研究,以确保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历史事实进行变造、篡改、删除和否认的倾向和做法。
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的重要手段,而历史教育是了解和传承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
历史虚无主义教学不仅误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会导致历史记忆的断裂,损害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对于维护国家历史认同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可以保障历史教育的科学性。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研究和分析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和事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而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将会混淆历史事实,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丧失了历史学的科学性。
只有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可以保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个人或集体的意志而改变。
而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常常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和删除,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权利了解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被教育者操控。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对于保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是对历史教育及历史学科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坚决捍卫历史教育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保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维护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
只有通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近现代史,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设一个科学、真实、团结的历史教育体系。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学设计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2. 准备案例分析,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3. 准备讨论题目,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安排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增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观点的错误的地方,并引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意义。
2. 讲授新课:(1) 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如否定历史事实、篡改历史真相、混淆黑白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干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
(3) 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比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错误的历史观。
(4) 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加强历史教育、尊重历史事实、坚持踏踏实实、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当前社会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的地方,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诠释和分析。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稳固和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题目有哪些篇3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题目有哪些篇31、“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2、以历史记忆培育价值认同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4、灾害地质学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思考5、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精神与人格素养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索7、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体系化建设8、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研究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策略10、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探讨1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13、书法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教育功效与实现路径研究14、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15、高校思政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16、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研究17、辨证彰显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与接地气18、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探索19、《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嵌入式教育研究21、关于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22、王晓岗:用科学讲思政,由思政探科学23、用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以教师魅力感化学生24、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刍议25、中国传统文化与破解钱学森之问26、如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27、论“纲要”课互动教学强化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28、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研究29、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分析30、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31、“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巧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之实践32、工科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33、守正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34、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六大焦点问题与解决途径探索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36、教学日志与纲要课教学37、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38、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3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层次化关节点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40、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41、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研究42、对分课堂在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互动教学探析44、一不小心选了“提桶跑路”专业,怎么办?45、结缘多年,校外有大课堂46、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47、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恰当引入48、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49、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50、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材,对于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历史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教学方法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进行了一些扭曲和歪曲,对学生们的历史认识和思维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历史事实,并拒绝任何对历史进行歪曲的尝试。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它不能被个人或意识形态的偏见所改变。
而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往往以主观偏见为出发点,试图改变历史的真相。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严格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它不仅仅是记载过去的事情,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训和启示。
通过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递者,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情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历史学习的引导,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增加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教学研究对于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历史的真相,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8-11作者简介:陆月娟(1966-),女,江苏苏州人,教授,从事高校思政理论、历史学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陆月娟(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上海201209)摘要: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45-03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那么当前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历史观是什么呢?那么这种历史观有哪些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划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界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起点。
因此,对最近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爬梳。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一种思想右倾的思潮,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进行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有四个重要的内容,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方面发展出来的: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
认为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不应该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开始总是选择暴力革命的办法,并把它视为唯一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后遗症太大。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宣扬革命只具有破坏作用,没有建设性,对革命进行诬蔑性的描述,在《告别革命》中对“革命”进行大肆地“批判”,“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
“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第二是主张利用现代化史观来重写历史。
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更有甚者,随意丑化革命领袖和先贤烈士。
”[1]第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是人性论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反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够客观,不是价值中立。
历史学者在叙述历史时应该超然于历史之外,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甚至“不受一家、一族、一党、一派,甚至一国的情感立场及其意识形态的左右”[2]。
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性”研究思路即是把所有历史人物都还原为“人”的研究态度和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思路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是对历史的误读、误解和误导。
第四是把历史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实际上是要否定革命成果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反思历史的名义下,歪曲了解放思想的真实含义,利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曲折,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到批评中J i a o X u e S h i J i a n Y a n J i u ☆教学实践研究☆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从低估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到否定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从批判中国封建制度的残余到完全否定中国文化。
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步,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其他不正确历史观的前提。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
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32-33同时,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4]从这段经典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第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二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为革命是用暴力去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去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第三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第四,历史的发展过程会出现历史必然性,也会出现历史偶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由自身主要矛盾所决定而表现出来的那种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这是由历史规律显示出来的历史运动的总方向和总轨道。
第五,历史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而非一种假设。
三、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好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武器对待其他的历史观,特别对最近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进行批判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观点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列宁曾经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5]因此,我们应该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客观存在)出发,来论证近代以来的革命是历史必然的。
也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的性质,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是必然的。
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对清末预备立宪极为称赞,认为清政府在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并制定了实施这个大纲的逐年筹备的具体计划,开启了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经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外交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
说这些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会使中国社会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
如果按照清末预备立宪的做法走下去,中国就会走向英国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
这样,“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清末出现了统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出现的。
正如梁启超在清末所写到的:“中国亡征万千,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祸已迫在眉睫者,则国民生计之困苦是已。
盖就国家一方面论之,万事皆有可补救,而独至举国资本涸竭,驯至演成国家破产之惨剧,则无复可补救。
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
就个人一方面论之,万事皆可忍受,而独至饥寒迫于肌肤,死期在旦夕,则无复忍受。
所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虽有良善,未有不穷而思滥者也。
呜呼,今日中国之现象当之矣。
”[6]这是中国革命的一种重要任务———反封建。
但反封建的任务依靠清朝预备立宪被历史证明是不能成功的,只能靠革命来解决的。
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孙中山等少数几个人或同盟会等随心所欲制造出来的,而有其上面说的客观社会条件。
对于清末的预备立宪,封建势力虽然通过有限度的宪政改革,但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告别革命”的论调是错误的,此外还可以得出结论是历史不能假设的,历史的发展都是按照历史本身所发展的规律来决定的。
另外,对中国革命的第二任务———反对资本—帝国主义,资本帝国主义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进行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具体地有,在军事侵略上,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在政治控制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在经济掠夺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文化渗透上,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近代中国,饱受外交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屈辱,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从而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尽管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但西方列强并不是要让中国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因此马克思在谈到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时,就已经谈到事物的本质。
“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社会却以发财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得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任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
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的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个悲剧。
”[3]25-26从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艰巨性上也从侧面论证了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