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的诞生与首演的曲折
《日出》(曹禺)课件
语言个性化鲜明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个性化 语言塑造,使每个角色都 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增 强了剧情的表现力。
舞台设计
舞台布景精美
舞台调度流畅
舞台布景精美细致,能够为剧情营造 出相应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 情。
舞台调度流畅自然,能够让剧情更加 连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的 发展。
灯光音效出色
灯光和音效的设计出色,能够为剧情 增色添彩,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 中。
《日出》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主题,赢得了观众和
批评家的一致好评。
当代解读与意义
当代解读
《日出》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人们从中看 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永恒的主题
《日出》所探讨的关于人性、社会不公等主题具 有永恒的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对现实的启示
《日出》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 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通过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贪婪与善 良、自私与奉献等。
挖掘人性的美好与价值
通过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 人性中的美好和价值,如爱情、友情 、亲情等,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女性命运的不公与苦难
通过对剧中女性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旧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苦难,如婚 姻压迫、性别歧视等。
陈白露是一个曾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但最终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成为了高级妓女。方达生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他试图拯救陈白
露,但最终却无能为力。
故事中还穿插了其他人物的命运和经历,通过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展现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八年级语文日出》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面对挑战,不畏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像《日出》所表达的那样。
题目
请结合《日出》的内容,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态度的看法。
答案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我们应该像《日出》中所表达的那样,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转入戏剧系。
1933年,发表处女作《雷雨》,引起轰动。
01
02
03
04
《雷雨》
《原野》
《日出》
《北京人》
曹禺的作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曹禺的作品情节紧凑、冲突激烈,善于运用戏剧性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
《八年级语文日出》ppt课件
目录
《日出》的作者介绍《日出》的背景和主题《日出》的情节和人物《日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日出》的阅读理解与思考题
01
CHAPTER
《日出》的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随父母辗转于各地。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学习,并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
李明玉与王大娘
张连长是李明玉的引路人,引导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李明玉与张连长
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是抗日斗争中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共同为抗日事业奋斗。
王大娘与张连长
04
CHAPTER
《日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象征手法
通过日出这一自然现象,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戏剧日出ppt课件
03
主题和象征
主题探讨
主题一: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主题二:女性的困境和解放 主题三: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该剧通过展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和不公。陈白露和她的朋友们的悲惨命运,反映了 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遭遇。
剧中通过陈白露和其他女性角色的遭遇,探讨了女性的 困境以及如何寻求解放。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既是对女 性命运的控诉,也是对女性解放的呼唤。
剧情概述
第一幕:陈白露和方达生相遇,共同探讨人生意义。第二幕:陈白露和方达生 在旅途中遭遇困境,彼此支持。第三幕:陈白露和方达生在日出时分找到了希 望,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
02
角色分析
主要角色介绍
陈白露
本剧的女主角,一个曾经拥有过梦想 但已经对生活失去热情和信心的年轻 女人,她身世复杂,生活艰难,但内 心坚强。
剧中通过展现陈白露和方达生的清晨对话 ,为观众呈现了陈白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 世界,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陈白露与方达生以及其他人物的互动,展 现了陈白露的内心挣扎和外界压力,剧情 逐渐深入。
剧情高潮
结局
陈白露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 挣扎达到顶峰,剧情达到高潮。
陈白露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人物塑造的技巧
通过深入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塑造立体、生动的 角色形象,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戏剧与观众的互动
戏剧应关注观众体验,通过情节、语言、舞台设 计等多种手段与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谢谢观看
该剧中的黑暗元素,如昏暗的灯光、阴暗的布景等,都 被用来象征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这种象征手法强化了观 众对社会不公的认识和反思。
剧中通过梦境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 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观众能 够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世界。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曹禺《日出》评析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作者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宝和下处”有限的空间,召来了三教九流,全声色地表现了魑魅魍魉盘据的旧世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的本质,因而使《日出》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开放、真切、自然。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对于陈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内心的激烈冲突和他们被窒息被毒化的心灵历程。
而对胡四、顾八奶奶、张乔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画,则是着眼于他们性格的主要特点,用夸张、重复、强调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鲜明,如:胡四的“贱”、顾八的“俗”、张乔治的“洋奴相”。
14.曹禺《日出》赏析.doc
曹禺谈《日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作《日出》,是我国话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一部好戏。
五十年后的今天,由曹禺和他的女儿万方编剧,于本正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上演之后,观众反应强烈。
最近,我专程拜访了这位戏剧大师。
我向曹老祝贺,他高兴地笑了笑说:“是吗?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倒还没注意呢!”我请曹老谈谈他当年创作《日出》的情况,他欣然应允。
他说,那时,他的内心极为苦闷。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北地区,正策划吞并我国。
而我们的国家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四大家族的统治,是个“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语)的社会。
他在《日出》中,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示那个可恨的、不公平的社会面貌,并期望着太阳、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到来。
曹老告诉我,他写《日出》时,正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当教授,白天为学生们上西洋戏剧等课,晚上就写剧本,经常通宵不眠,双眼熬得通红。
这个剧本写得较顺利,四个月就写好了。
平均每月写一幕。
每写成一幕即寄给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每月登一幕。
曹老回忆说:解放前,《日出》在话剧舞台上很叫座,经济拮据的剧团,上演这出戏之后,情况便会好转,大家可以有饭吃。
解放后,也被大家公认为是优秀剧目,经常上演。
最使他高兴的是,全国著名演员差不多都在《日出》中饰演过角色,为剧本增色添彩。
但是,也有令人恼恨的事:解放前,国民党当局一度想扼杀《日出》。
以唐槐秋为台柱的中国旅行剧团,在北平上演《日出》时,当局竟要剧团缴“娱乐捐”。
那时候,只有妓女才缴这种“捐”的。
演员们气愤至极,当即严词拒绝。
还有,在那动乱的十年中,《日出》和其他的优秀文艺作品一起,都被列为禁书,曹老也被当作“反动权威”批斗。
《日出》的电影文学本对原著作了一些重要的改动,更突出了陈白露。
如增加了序幕,写了她与诗人在爱女墓地分手各奔前程;来到大都市的陈白露在为河南灾民义演的夜总会中,应酬交际,艳压群芳;陈白露与方达生漫步街头,去小店吃馄饨,回忆着童年纯真的情谊;小东西失踪后,陈白露和方达生四出寻找,从正在痛哭的翠喜身旁,发现了被芦席卷着的小东西尸体,这里,让三个不同的女性集中在一起;对于陈白露的死因也作了重要改动,原著中她是因悲观绝望,极度厌恶那种生活而自杀的,电影剧本则把它改为金八替陈白露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她不甘心落入金八的魔爪,以死表示最后的反抗。
《日出》: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嬗变与影响
《日出》: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嬗变与影响1. 引言1.1 概述欧洲现代主义戏剧是20世纪初至中期在欧洲兴起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戏剧流派。
它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挑战传统的戏剧形式和观念,呈现了对于人类存在、社会问题以及艺术自身的反思与探索。
而《日出》作为欧洲现代主义戏剧发展的关键之作,在这个流派内具有重要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日出》对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嬗变与影响。
首先,我们将回顾并介绍现代主义戏剧的兴起,梳理其在艺术历史中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究《日出》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并分析其在当时戏剧界引起的轰动效应。
最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日出》如何对欧洲现代主义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历程以及《日出》对这一流派的贡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欧洲现代主义戏剧的嬗变和影响,并探讨其对未来戏剧发展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旨在增进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当下戏剧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注:文章内容为参考示例,实际写作时请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认识进行撰写。
2. 正文:2.1 现代主义戏剧的兴起现代主义戏剧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是对传统戏剧形式和内容的一种革新。
它追求个人内心体验的表达,强调非线性叙事、意识流等创新手法,并试图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和存在问题的思考。
这种戏剧形式在逐渐成熟后开始影响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学和艺术领域。
2.2 《日出》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日出》是现代主义戏剧家埃米尔·祖拉沃斯基于1920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该剧描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味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家庭内部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展开。
祖拉沃斯基在这部戏剧中运用了多样化的舞台空间、多角度描写人物心理和非连贯时间线等特点,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幻想与现实并存、充满内涵和隐喻意义的艺术世界。
《日出》PPT大纲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剧情梗概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特色探讨 • 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话剧《日出》简介
经典之作
《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之一,由曹禺创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 画和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深刻的社会意义
该话剧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与矛盾,引 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第三幕:高潮部分及关键人物命运变化
高潮部分
详细描绘故事的高潮部分,如关键事件 的爆发、人物之间的激烈争执等。分析 高潮部分如何将整个剧情推向顶点,使 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VS
关键人物命运变化
阐述在高潮部分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 了哪些重大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物性 格、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故事 走向。
第四幕:结局概述与意义
结局概述
简要介绍故事的结局,包括主要人物的最终 归宿、情感的解决等。使观众对整个故事有 一个完整的认识。
结局意义
深入分析结局所蕴含的意义,如揭示社会现 象、人性探讨等。阐述《日出》这部作品如 何通过结局传递作者的思想观念,赋予作品 更深远的意义。
03
人物形象分析
李石清:性格特点、命运与象征意义
01 02
性格特点
李石清是一个极具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冷酷无情,又富有激情;既极 其现实,又深具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复杂性使他成为了一个非常立体和 引人注目的人物。
命运
李石清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人生经历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他的命运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
03
象征意义
李石清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社会的批判者。他的人生
浅析戏剧《日出》
李石清做了襄理以后,尽心竭力地连儿子害了重病都不 顾地替潘月亭奔走买公债,打听消息。预备把这个好消 息告诉他。潘月亭其实早巳知道这个消息,并且正以为 自己的脚跟已经站稳,已在盘算着如何对李石清进行报 复了。李石清对潘月亭,忍气吞声,谄媚逢迎,巴结他 但心里又恨他;对下,他凶狠自负,鄙视他们“没有本 事”。这种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人类的同情感。只有 在夫人面前,他才吐露真情:“我要起来,我要翻过身来。
方达生与陈白露观点的对立, 体现在自由实践中意志的不同 选择上。方达生用自己的意志 拉开了被人们拉拢的窗帘。他 把幕帷拉开,让阳光射进房里, 照亮了满屋子。相反,陈白露 的自由意志拒绝了面对太阳。 “太阳升起来,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 睡了”。这句话意味着,大自 然的太阳永远在我们面前升起 来,会投射我们,但我们的意志 可能会拒绝太阳。虽然陈白露 热恋着方达生,但是由于方达 生满足不了她的物质追求,因 此只能与方达生保持着精神上 的沟通。
这是作了交际花的陈白露 对他少年时代朋友方达生 质问的答辩。这个辩词貌 似倔强,又是何等软弱, 又包含着多少屈辱和痛苦! 在这里深刻地反映着陈白 露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 也反映着她的精神危机。 她挣扎于明暗之间,方达 生的到来使她成为一个清 醒的沉沦者。“过去的我” 与“现在的我”在她内心 发生激烈冲突,但她无力 自拔,觉醒使她走向自救 的死。
二、李石清与潘月亭的冲突
李石清是大丰银行的小职员,他用自己微薄 的薪水养活七口之家。颇有野心的他,对于商 场的内幕交易既深恶痛绝又烂熟于心,窥测时 机一心想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现状。 他垂涎大丰银行总经理秘 书一职而不得,终日闷闷不 乐,作者说他有一个“讨 厌而又可悯的性格”。发 财的欲望把他的性格把他 变成冷酷甚至残忍。他丢 掉一家老小,拼了命向金 钱的宝座攀登。
日出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 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 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 而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 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到人家 怕,下不了 家里去 手 (偷) 活路?死路、绝路!
“你简直就是 个大废物。” (李石清)
疯狂地发 出悲声 “我不能 死”
潘月亭
李石清
滚
走
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 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 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 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 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 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 自尽之路的原因。
《日出》题记:“天之道损 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物简介
生性高傲却又靠仰人 骄奢淫逸、心黑手 鼻息过活的陈白露 狠的银行家潘月亭
富首遗孀顾八奶奶
卑琐而野心勃勃的 李石清
小职员黄省三
孤苦无告的“小 东西”
字词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嗫嚅:(niè rÚ)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 止。 喃喃:(nán nán)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阴险卑劣, 毫无人性 走狗,媚 上欺下
凶狠暴戾, 冷酷残忍
发展
高潮
文章主题
剧本(节选)描绘了“不足” 者——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 三请求复职却走投无路的情景。 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 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 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 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黑暗社会的主题。
话剧《日出》
话剧《日出》话剧《日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介绍话剧《日出》,快来看看吧!话剧《日出》的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万"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
他的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
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话剧《日出》的简介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话剧《日出》的主题思想《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
曹禺《日出》导读
曹禺《日出》导读曹禺的《日出》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
曹禺在《日出》的开头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串线人物,一方面联系着黑势力的代表金八、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等这些“有余者”;一方面联系着小东西、黄省三、翠喜等这些社会的“不足者”。
这样便把“有余”与“不足”两个世界的景象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里外两面。
上层社会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下层人民的食不果腹、卖身卖命的悲惨生活。
李石清形象;李石清则是由“不足者”努力挤上了“有余者”的地位——从小职员,经理秘书,刚刚提升为银行襄理(相当于经理助理)。
作者说他有一个“讨厌而又可悯的性格”。
发财的欲望像鬼魂一样附着其身。
发财的欲望把他的性格把他变成冷酷甚至残忍。
他丢掉一家老小,拼了命向金钱的宝座攀登。
因为偷看了潘月亭的机密文件,知道了银行的房地产已全部抵押出去了的秘密,他就以此为要挟,取得了银行襄理的位置。
对于这,潘月亭自然是非常恼火的,但由于利害关系,只得暂时隐忍下来了。
李石清做了襄理以后,尽心竭力地连儿子害了重病都不顾地替潘月亭奔走买公债,打听消息。
预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潘月亭其实早巳知道这个消息,并且正以为自己的脚跟已经站稳,已在盘算着如何对李石清进行报复了。
李石清对潘月亭,忍气吞声,谄媚逢迎,巴结他但心里又恨他;对下,他凶狠自负,鄙视他们“没有本事”。
这种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人类的同情感。
只有在夫人面前,他才吐露真情:“我要起来,我要翻过身来。
我要硬得成一块石头,我要不讲一点人情。
我以后不可怜人,不同情人;我只自私,我要报仇”。
发财的欲望把他折磨的精神矛盾,甚至疯狂起来。
面对黄省三的悲惨遭遇,侮辱他耻笑他。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明三条出路:第一,你可以去拉洋车去。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日出》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日出》向老艺术家致敬!向经典致敬!《日出》是曹禺创作的戏剧,写于1935年。
《日出》叙述的是交际花陈白露的故事。
陈白露由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银行家、海归、富人、演员、黑社会周旋,醉生梦死。
陈白露才貌双全,出身书香门第,做过电影明星。
她曾经怀有美好的生活理想,并拥有真挚灿烂的爱情,但最终都被无情苍白的世界磨灭了最后一丝光亮,沦为交际花的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着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很早就听说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重排曹禺先生的四部经典剧作——《日出》、《北京人》、《雷雨》、《原野》了。
于是早早的定了《日出》的票,80元的二楼第一排,价钱便宜,位置也很好。
《日出》一剧由曹禺先生1936年创作完成,此后就有了无数版本的《日出》剧目,可谓常演不衰。
2010版《日出》的演员阵容比较强大,主角陈白露由陈好担当,方达生则由谷智鑫扮演。
作为北京人艺的老会员,我在首都剧场看过的话剧已经很多,但这二位的戏却是第一次看,因此相当期待。
该剧的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陈白露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但因生活所迫,只身走进大上海十里洋场,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
她终日周旋于银行家潘月亭、海归博士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旧时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陈白露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已无力摆脱奢侈的生活。
然而,方达生的劝说,对陈白露毕竟还是有所触动。
一日,陈白露从流氓黑三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小东西”,并认她做了干女儿。
她竭尽全力保护“小东西”,但“小东西”仍未逃出黑三的魔爪,被卖入妓院。
在那里,虽有好心的妓女翠喜照应,但“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上吊自尽。
潘月亭做投机生意,栽倒在黑社会头目金八爷手里破了产,陈白露的欠帐单也越积越厚。
当她得知金八爷将进入她的生活时,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换了主人。
从“小东西”身上,陈白露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她麻痹痛苦的心灵在复苏。
《日出》背景资料
《日出》背景知识一、曹禺简介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
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
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
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1、形式创新与思想内容:
《日出》是继《雷雨》之后问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题材和形式上与《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体现着剧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华。
曹禺认为《雷雨》“太像戏”了,在技巧上“用得过分”,因此,他决定舍弃在《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而在《日出》中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一改过去高度压缩紧凑的结构模式,通过“片断的方法”展现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观众对当时的社会人生产生整体的印象。
《日出》以旅馆里一间华丽的休息室为背景,通过交际花陈白露耳闻目睹了当时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现象,将社会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中血淋淋的世态惨象。
其中既有官僚买办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压榨欺凌,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奢靡腐化和尔虞我诈,同时还充满了一群小人物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场面。
2、“日出”的双重象征意义:
在曹禺看来,“日出”象征着那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即作者理想中的光明社会。
对社会和人生深感失望的陈白露选对死在日出之前,让太阳留在幕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她的死无疑是对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和控诉。
在曹禺有潜意识中,“日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对一种美满爱情和一个理想的家的企求。
在《日出》的表层结构下,还潜藏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陈白露在与不同的男性交往的过程中寻找能作为自己感情依托的一个家,但她却始终只能留在旅馆,带着对家的渴求、带着深深的绝望和看不到日出惆怅离开这个世界。
正是这种从心灵深处不自觉地设置出的一条暗线,使《日出》没有成为一幅简单的世态漫画而更具内涵、更耐人寻味。
《日出》名词解释
《日出》名词解释
《日出》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写于1935年的优秀话剧剧本。
《日出》以上流社会舞女、交际花陈白露与其旧友方达生之间的矛盾为剧情发展的连接线,展示了旧中国资产阶级上层醉生梦死、尔虞我诈和下层人民悲苦无依的生活场景,以“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光怪陆离的大都市社会生活的描写,控诉了黑暗势力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迫,使人吃人的社会罪恶,在金钱统治下人性被毒化、被扭曲、被扼杀、被吞噬的血淋淋的现实图景得到了鲜明的展示。
剧本采用剖示社会生活的“横断面”的戏剧结构方式;不求情节的单一连贯,不重人物经历的完整交代,而用扇面式的扫视,撷取众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命运际遇,从各个侧面揭示主题。
剧中人物众多,都生动形象而具有独特个性。
其中陈白露是全剧“横断面”结构和扇面式扫视的焦点,串起了“有余”(资产阶级上层社会)和“不足”(悲苦的下层人民》两种社会生活场景,并以陈白露的沉沦和最终自杀的悲惨结局为整部剧作的主调和强音,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血泪控诉。
剧中从未出场的金八和始终处于幕后的“打夯工人”在剧中具有象征作用名词解释:金八虽不出场却又无处不在,他做恶多端专横跋扈,正是社会黑暗势力的一种象征;“打夯工人”的夯歌则凝聚了作者对光明的希望,“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指打夯工人)身上”(方达生语),表现出了作者对旧时代必然灭亡和新生活必将到来的乐观精神。
剧本语言流畅、准确、精美,人物台词个性化。
《日出》读书笔记
《日出》读书笔记《日出》读书笔记《日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
下面是关于《日出》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日出》读书笔记1《日出》创作于1935年,该剧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描绘了日出之前高级旅馆与下等妓院内黑暗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旧中国剥削者的荒淫和残暴,剖示了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悲惨。
在《日出》中,反复出现着这样一句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
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不禁让人觉得无比的悲哀与无奈,在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里,无论是奢侈糜烂的资产阶级,还是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阳照不进他们存在的阴暗角落,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丑恶与扭曲,或是对不公世界的控诉和无可奈何。
陈白露,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运。
她是黑夜里一颗晶莹的露珠,弥漫的夜气给她蒙上一层污垢,但她的内心是纯洁的,透明的,盼望着日出,向往在阳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辉,可没等太阳出来,就消失了。
陈白露的性格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
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以至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女人”。
但有时她做事又是那么的认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渊,但却陷在物欲的享受中难以自拔。
曹禺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时而感伤厌世……” 她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
在堕落风尘前,还是社交的明星。
这一切条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
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
她要尊严,又很骄傲。
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
试论《日出》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日出》的艺术特色摘要:继《雷雨》的成功,在观众和读者的期待之中,曹禺的《日出》又于1935年问世。
它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表现了日出之前那种腐朽势力在黑暗中的活动,在《日出》的“题记”中,曹禺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日出》想要表现的情感价值取向。
重要的是,在艺术上,他更明确的提出要试探一条新路,使主题深化,他舍弃《雷雨》中所有的结构,而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用“‘断面式’的描写,尽可能的,减少些故事的起伏”,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的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必要的情节穿插使《日出》的喜剧性同悲剧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日出》没有《雷雨》那么多偶然性因素,在挖掘人物性格与社会生活的深度上,比《雷雨》是有所超越的,其现实的批判意义也更强。
还有,在《日出》中,曹禺还着意从传统戏曲和民间文艺中吸取营养,在话剧的民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人物描写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正文: 文学艺术贵在创新,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不屑于因袭,不囿于成法,总是不断追求创新,让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艺术之树开放出自己独特的花朵,曹禺就是一个在艺术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剧作家。
1933年,他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发表以后,誉满剧坛。
但他并未固步自封,他甚至“很讨厌他的结构”,“觉得有些‘太象戏’了”,并决心要“试探一次新路”,到1935年,曹禺就向中国观众奉献了他的又一出话剧,这就是《日出》。
《日出》以它别具一格的戏剧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使人耳目一新,在剧作中,作者采用了“断面式的描写”的方法,把平淡与紧张、喜剧性同悲剧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又有意运用了民族化的表现手法,还发展了在《雷雨》中已经基本形成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戏剧语言。
这种艺术创新性,使《日出》具有跟《雷雨》大不相同的格局,为话剧艺术开辟了又一条新路,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的诞生与首演的曲折作者:曹树钧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6年第07期月夜漫步清华园1935年,曹禺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执教,他的《雷雨》由我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以下简称“中旅”)在天津公演,获得巨大成功。
“中旅”在津期间,曹禺与他们交往密切,积累了许多上层社会丑恶行径的素材。
他到过交际花和高级流氓活动的地方进行观察,去得最多的是“中旅”住的惠中饭店。
在那儿,他深入观察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类饭店里,就有像陈白露这样的交际花,在这类女人的周围还有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之流的社会渣滓。
其中也有潘月亭式的大人物。
“中旅”回北平后,曹禺觉得已有两个月未同女友郑秀见面了,郑秀已来过几次信催他到清华去玩,本来他们每月至少要见一次面,不是他去,就是她来,现在再不去,郑秀真该生气了。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曹禺专程赶到北平清华大学同郑秀幽会,入夜,皓月当空,清华园郁郁葱葱,宁静而又清新,他与郑秀在园内悠然漫步。
走着走着,两人来到了一座大理石的雕像前。
“我们就在这儿歇会儿好不好?”郑秀说。
“好。
”曹禺拿出两条手帕,铺在雕像前的台阶上,两人并肩席地而坐。
“颖(郑秀别名),谈谈这一阵你听到的有趣的事好吗?”曹禺问。
“有趣的事?我在学校念书,有什么有趣的事。
”“随便谈谈吧,谈什么我都爱听。
”于是,郑秀天南地北扯了起来。
她谈起清华有个教授太太,丈夫做过图书馆馆长。
“你知道,她也是你们湖北人,可人们背地里骂她‘老妖精’,五十多的人了,还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胖胖的身体,让人看了真有点恶心。
她还喜欢交际,不论男的、女的,比她年轻的,还是比她大的,她都一见如故,滔滔不绝地同人谈个没完没了。
她很喜欢玩,跳舞、打扑克、搓麻将、打网球,什么她都有兴致。
可是最喜欢的是抱着青年教师跳舞,一跳跳到半夜……”郑秀还谈到同宿舍的女同学听说上海电影明星阮玲玉死了,都愤愤不平,在宿舍里议论了好一阵,有几个还伤心地哭了好久。
郑秀越讲越兴奋,几乎忘记了时光的流失。
有时,她下意识地看看曹禺,看他是否有兴致听。
她每次瞧他,总见他闪烁着一双大眼、聚精会神、兴致勃勃。
这样她便愈讲愈带劲,一个接一个漫无边际地,从同学讲到老师,从老师讲到工友,从清华园讲到北平近来发生的社会新闻。
不知不觉,晚霞已从天边落下来了。
“好了,别再没完没了扯下去了。
家宝,我真奇怪,你干吗对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听得那么有滋有味的?”“颖,你知道我爱写。
动笔的人,就应当关心四周的一切,关心人、留心人们的生活。
”严冬夜闯鸡毛店从北平回津后,曹禺立即开始《日出》素材的整理。
一天上午,他一个人在女师宿舍里聚精会神地翻阅、整理着这一年多积累的素材。
理着理着,他感到自己对妓院生活还需进一步了解。
对三等妓院特殊的气氛,造成地狱气氛的复杂效果,他所掌握的素材也还不多。
他走过几家妓院,总见到乞丐在那儿唱数来宝,那内容以及那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构成地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于是,他约了两个嗜吸毒品的乞丐,约他们明天晚上在贫民区碰头,请他们教唱数来宝,准备将他们唱的内容一字一句记录下来。
第二天,已是三九天,北方的严冬分外寒冷。
半夜里,曹禺穿着一件旧大衣来到天津市郊一片荒凉的贫民区,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他将大衣紧紧地裹在身上,翻上领子,仍冷得瑟瑟发抖。
左等右等,可总不见两个乞丐来,看看手表,已经快十一点了,他心里嘀咕,明明讲得好好的,晚上在这儿不见不散,怎么这么晚了还不来呢?再一想,我昨天给他们的赏钱兴许多了些,他们不要猜疑我是侦缉队之流,不敢来了?又等了一刻钟,曹禺冻得实在受不住,便忍着刺骨的寒冷。
瑟缩地踯躅到一家“鸡毛店”找他们。
这“鸡毛店”,是这时北方最破烂的下等客店,多半是乞丐住在那儿,这些乞丐严冬天气租不起被子,只好用鸡毛之类的东西铺在地上睡,每间睡十几个人。
今晚也许是天气太冷,这家“鸡毛店”没睡几个人,靠窗的那一头,躺着两个乞丐,睡得像死猪似的,直打呼噜,曹禺走过去看了看,不是他要找的那两位。
这间屋里除这两位,就只有一个酒鬼,快半夜了,还在一张小桌上自斟自饮,桌上散着几粒花生米,一只酒瓶已剩下一点点酒。
那人已经喝得醉熏熏的,在哼着淫荡的小调:“叫声小亲亲,眼瞅着到五更。
五更打过,哥哥就起身。
……”“先生,您看见过两个唱数来宝的高个子到过这儿没有?”“没看见。
”那醉鬼头也不回,含含糊糊地回了一句。
曹禺见他一口回绝,也不便多问,便转身就走,拉开破门,迎面又是一阵北风,寒气逼人。
他一想,这里荒无人烟,来一次也不易,既然走到这儿了,再详细问问吧。
兴许醉鬼能提供一点半点线索。
于是,他又折回来,走到小桌子跟前。
“先生,这两个人,一个左眼瞎了,另一个身上长着一个瘤。
昨天下午,还在这一带唱数来宝,您再想想,他们现在会在哪儿。
”“不知道!你想干吗?三番五次来盘问老子。
”那醉鬼忽然一下将酒瓶摔在地上,砸得粉碎。
一把抓住曹禺的领头,死命往上一拎,劈头盖脸地朝他打来。
他打人不是用手巴掌,而是用拳头挥。
曹禺躲过一旁,挣扎着朝后退,肩上已挨了两拳,脸上又挨了两拳。
有一拳正打在左眼边,差一点将一只眼睛给打瞎了。
他急忙躲开,几张纸和一支铅笔从口袋里飞了出来。
那醉汉吓了一跳,以为是什么匕首,定神一看,原来是一支铅笔,他捡了起来,用力折成两半,又朝曹禺逼来。
一边骂“操你奶奶的”,一边挥起拳头朝他脸上打了两拳。
吃一回苦,学一回乖。
遭了这顿打之后,曹禺明白:以后再到这种地方,一定要有人引路,决不能再无意义地去冒险。
第二天下午,曹禺清华同学、好友成已放寒假回到天津看望曹禺,一见他左眼包着纱布,大吃一惊:“家宝,怎么啦,跟谁打架啦?”曹禺将昨夜遇到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成已说:“啊呀!你这个人,真是书呆子,怎么能单枪匹马一个人上那种地方去呢。
”曹禺告诉成已,他想写一个新戏,要到天津上中下各等妓院去看一看,上次“中旅”的戴涯他们来了,陪他走了一两次。
“这次趁你我都放假,我想请你陪我多看几处,行不行?”“可以。
”成已一口答应。
探地狱,百折不挠第二天,曹禺与成已一起来到一家著名的二等窑子,找到黑三型(即《日出》中的一个人物、地痞)的李二爷。
只见屋里火炕烧得热烘烘的,那位李二爷,躺在炕铺上懒懒散散地自顾自地抽着福寿膏(鸦片),旁若无人。
两人足足等了好大一会儿,这位李二爷才开了腔。
“张贵,给陈先生、金先生宽宽衣!”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曹禺同成已约定,成已改姓陈,他改姓金。
谁知道此公一开口就要他们脱衣。
李二爷大声说道:“陈先生、金先生,二位既然来到这儿,干吗还穿得这么衣冠楚楚的!”仆人将他们身上的外衣全脱光了,幸好还给他们留下贴身的背心和短裤,将他们两个弄得窘极了。
谁知道令人难堪的事接二连三发生。
曹禺出入妓院的事,不知怎的给另一位“朋友”瞥见了,他竟添油加醋散布了许多流言蜚语,弄得曹禺有口难辩、好几天无法解释自己。
尽管如此,曹禺并不气馁,仍然继续坚持对生活的观察。
他听到过许多农家女子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最后自杀的故事。
但对这方面的生活他原不熟悉,为了写好新作,他觉得一定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搜集创作素材。
在长达几个月的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接触了许多黑暗社会的人物,同时,也发现了受尽侮辱和损害的妇女蕴藏着一颗善良的心。
最需要阳光的角落又是一个夜晚,快十一点钟光景,曹禺在成已的陪同下,来到了三等妓院富贵胡同,一到那儿,犹如到了另一个世界。
长长的胡同里,各种叫卖声、喧嚣声、打情骂俏的声浪,沸油似的煮成一锅,一位叫翠喜的妓女接待了他们。
“翠姑娘,我又来了。
这位是上次给你说起的金先生,他想同你好好聊聊。
”成已介绍说。
曹禺一看,她大约有30岁左右,略胖,满脸涂着粉,头发披在肩上,穿着一件绛红色的棉袍,右手夹着一只烟蒂头。
乍一看,曹禺感到她沾染了在地狱里生活的各种坏习惯,说话粗俗,举止轻佻。
刚进门的时候,她同一个瘦高个的嫖客说着满嘴的粗话。
“金先生。
”翠喜略施一礼。
“您请啦。
您的来意,上回陈先生同我说过。
可干咱们这一行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您随便聊,谈谈您自己,您是怎么进到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来的?想到哪儿就扯到哪儿。
”曹禺说。
“对,你随便说。
我这位朋友,是个爽快人,你不必见外。
”成已也补充了一句。
于是,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灵魂,慢慢地在曹禺面前展现了出来。
谈着谈着,三个人似乎忘记了时光的流逝。
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翠喜说:“金先生,有钱的大爷们上咱们这儿来玩够了,取了乐了走了,可是谁心里委屈谁知道。
半夜里想想,哪个不是父母养活的?哪个小的时候不是亲的热的妈妈的小宝贝?哪个大了不是也得生儿育女,在家里当老的?哼,都是人。
谁生下来就这么贱骨头,愿意吃这碗老虎嘴里的饭?”说到这里,翠喜不由得鼻子一酸,低着头,似乎要掉泪。
“您,您别太难过。
”曹禺轻声安慰地说。
“我不难过。
”翠喜唉出一口气,接着说:“我的眼泪,早流干了,我同您说金先生,人是贱骨头,什么苦都怕挨,到了还是得过,你能说一天不过么?”她向曹禺叹息着说。
听着翠喜以心换心、背着鸨儿“掏心窝子”诉说自己的身世,曹禺感到无限的惊异。
他发现眼前的这个女人有一颗纯真的心,感受到她善良、诚挚的灵魂,为了养着家里那一群老人、小孩,她宁可卖着自己的肉体麻木地挨下去。
听着这些令人悲痛欲绝的诉说,曹禺禁不住眼睛湿润起来。
他同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将她的话一字一句地笔录下来,竭力将人物语言的情绪色彩和自己的细致的感觉记载清楚。
他似乎感到,自己与她的心贴得更近了。
1985年我在写《青年曹禺评传》一文,采访曹禺时,他在我写的关于《日出》创作过程部分,曹禺用蓝笔在我的文章中特地补写了一段。
我一看,先生加了这样的一段:在三个月的观察中,曹禺见到了许许多多翠喜式的人物。
一个个被压在社会底层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在曹禺面前展现出来。
他的心为之战栗: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最黑暗、最需要阳光的角落啊!希望在那浩浩荡荡的呼声《日出》素材的积累工作结束了,开始进入构思和写作阶段。
从1933年自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到1936年初构思《日出》,这几年中,曹禺从北平到保定,从保定又到天津,过着辗转的生活,大大开阔了他的生活视野。
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事实,说不尽的人间悲惨故事,犹如利刃般直刺曹禺的胸膛,使他按捺不住愤怒,接连几夜失眠。
夜晚,天空昏黑,四周是浓黑的世界,一切似乎埋进了坟墓。
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一间笼子般的屋子里,曹禺一个人踱过来,踱过去,睁着一双布满了红丝的眼睛,绝望地愣着神,看着低压在头上的屋顶,人世间种种的不平、邪恶、贪婪、恶毒,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满心是凶杀、诡诈、毒狠的歹徒逍遥法外,而善良,充满了金子般心的人却倍遭凌辱、折磨?梦魇一般可怖的人和事,化成许多严重的问题,死命地突击着曹禺,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他的不平之感,他恨不得立刻能摸索出一个答案,苦思不得时,他就冥眩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