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与wimax基础
Wi—Fi与WiMAX技术标准的比较分析
切入到市场 的 Wi A M X来 说 无 疑是 一个 严 峻的考 验。 3 结束语 、 Wi A M X是一 项 新 兴 的无线 通信技 术 ,
被最有 权力 的公 司支持 的标 准。I e 计 划 nl t 推 出 Wi 一 wi A M X双模 芯 片组。如果 两
到三个主要承载商采用 8 .6 2 0 1 标准 , t 又 Ie nl 推 出双模芯片组 , 那么几乎可 以肯定 8 .6 2 0 1
究 机 构 Vsn S a g s的 估 计 ,0 8年 i t tt i a re e 20 Wi A M X的产品市 场销售额 可突破 l O亿美 元 的大关 ; 根 据 另 外 一 个 研 究 机构 A I 而 B
的预测 ,0 8年 包括 Wi A 和 82 2 20 M X 0 .0的
Wil s ces , 目标 趋 近 于蜂 窝 移 动 re cs) 其 e sA
通信系统 4 G的设 想 。移动性 是 82 2 0 .0的 突 出性 能 ,0 .0的技 术 目标包 括“ 822 优化 基 于I P的数 据传 输 , 对每 个用 户数据 速 度 针 峰值超过 l bt , M i s 并支 持 20 m h的车速 / 5k / 下 的通信 , 标准 小 区半 径为 lm” 其 k 。这些
证基于 IE 0 . l E E82 1 标准的无线局域网产 品的互操作性。 目前全球 已有超过 20家 0 公 司加入 wi i 盟 。它 自 20 —F 联 00年 3月 开 始 推 行 产 品 认 证 以 来 , 成 为 IE 已 EE 82 1标 准产 品互 通性 的权威认证组织 , 0 .l 迄 今 已经认证 了超过 10 5 0项 的产 品。Wi F — i 联盟会员的目标是通过产品互操作性 , 增进 用户 的使用经验 。20 0 1年 4月, 为确保不 同供应 商 产 品与 解 决 方案 的兼 容性 , E I E E
WiFi和Wi-Max的对比
Wi-Fi 和Wi-MAX对比Wi-FiWi-Fi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并且一直在稳固发展。
至今已经开发出了802.11a/b/g三种主要的标准,Wi-Fi联盟对互操作性的认证工作也促使Wi-Fi设备更加可靠,并且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随之全球开始部署接入点和热点,从而为更多用户提供了新的宽带接入方式。
现在,你可以从家庭网络、机场、宾馆热点或公司的接入点通过无线方式接入email和因特网。
诚然,Wi-Fi的距离比较短,但在大多数场合下100米的范围限制刚刚好。
由于有大量接入点(AP)存在,因此距离短也不再是个问题。
总的来说,Wi-Fi可以提供远大于多数用户需要的带宽速度。
即使是较早的最高“只”有11Mbit/s的802.11b标准也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要。
大多数用户甚至没有明白这一点,但有谁会注意到速度是1Mbit/s或更高呢?用户只有在下载大文件或观看视频时才会意识到需要更高的速度。
如果需要更快的速度,802.11a/g接入点和射频设备可以提供高达54Mbits/s的速度,即使约22Mbit/s的典型速度也已经足够的快。
为了解决距离和速度问题,Wi-Fi芯片、路由器和调制解调器制造商正在采用新的方法和标准。
例如网状AP目前已经在WLAN系统中得到普及。
它们包括校园网状LAN 和城市网状LAN。
这种网状AP通过相互间对话将消息从一个节点中继到另一个节点,从而扩展了笔记本电脑或其它设备的接入范围。
这种网状网络还允许设备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漫游,从而使总的可接入距离更远-比如可到一英里。
网状网的可靠性使得连接更加坚固。
就速度而言,即将颁布的802.11n标准将超过100Mbit/s。
我不能肯定谁真正需要这么高的速度,但这一速度就要成为可能。
新的11n标准采用了MIMO天线技术,该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速度,而且显著地提高了通信距离和可靠性。
尽管目前还缺少正式标准和认证程序,但市场上已经有许多pre-n或draft-n 100Mbit/s(甚至更高)的产品,而且它们的销量也不错。
无线局域网标准
无线局域网标准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移动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无线局域网标准是指规范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它对无线局域网的工作频段、传输速率、网络拓扑结构、安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定,以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无线设备之间可以互相兼容和互操作。
目前,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包括Wi-Fi(IEEE 802.11系列标准)和WiMAX (IEEE 802.16系列标准)两大类。
其中,Wi-Fi是指无线局域网技术联盟(Wireless Fidelity Alliance)所制定的一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而WiMAX是一种长距离、高速率的无线接入技术,它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
在Wi-Fi标准中,最为常见的包括IEEE 802.11a、802.11b、802.11g、802.11n、802.11ac和802.11ax等。
其中,802.11b和802.11g标准运行在2.4GHz频段,而802.11a和802.11n标准运行在5GHz频段,802.11ac和802.11ax标准支持更高的频段,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传输速率。
这些标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传输速率、频段、多址接入方式、传输距离等方面。
另外,WiMAX标准主要包括IEEE 802.16d和802.16e两种。
其中,802.16d标准支持固定和移动接入,而802.16e标准则专门用于移动接入。
WiMAX技术可以覆盖几十公里的范围,提供高达70Mbps的传输速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宽带接入、无线城域网、无线接入网等领域。
在无线局域网标准中,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常见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包括WEP、WPA和WPA2等。
WEP是最早的无线局域网安全协议,但由于其安全性较差,已经逐渐被WPA和WPA2所取代。
WPA和WPA2采用更加安全的加密算法,如TKIP和AES,以确保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安全。
WIFI和WIMAX详解
WIFI和WIMAX详解WIFI是什么?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Wi-Fi是一个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
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现时一般人会把Wi-Fi及IEEE 802.11混为一谈。
甚至把Wi-Fi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
Wi-Fi联盟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名称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
在2002年10月,正式改名为Wi-Fi Alliance。
通俗说法:WIFI就是一种无线联网的技术,以前通过网线连接电脑,而现在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常见的就是一个无线路由器,那么在这个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都可以采用WIFI连接方式进行联网,如果无线路由器连接了一条ADSL线路或者别的上网线路,则又被称为“热点”。
现在市面上上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多为54M速度,再上一个等级就是108M的速度,当然这个速度并不是你上互联网的速度,上互联网的速度主要是取决于WIFI热点的互联网线路。
说白了就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基于IEEE 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线上网(WIFI)。
WIFI由来IEEE 802.11 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 AC层)和物理层。
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无线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
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访问点(Access 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
WiMAX和WiFi技术
一个Wi-Fi联接点网络成员和结构
站点(Station) ,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基本服务单元(Basic Service Set, BSS) 。网络最基本的服务单元。最简单的服务单 元可以只由两个站点组成。站点可以动态的联结(associate)到基本服务单元中。 分配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 DS) 。分配系统用于连接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分 配系统使用的媒介(Medium) 逻辑上和基本服务单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开的,尽 管它们物理上可能会是同一个媒介,例如同一个无线频段。 接入点(Acess Point, AP) 。接入点即有普通站点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统的功 能。
制约WIFI技术发展的几个方面:
数据传输速率有限。虽然WIFI技术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11~54Mbit/s,但系统开销会使应用层速率减少50%左右。 无线电波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特别是同频段、同技术设 备之间将存在明显影响。在多运营商环境中,不同AP间的频 率干扰会使数据传输速率明显降低,在有三个运营商同时运 营的环境中不能实现多用户的同时高速数据业务。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根据障碍物不同将发生折射、反射、衍射、 信号无法穿透等情况,其质量和信号的稳定性都不如有线接 入方式。
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WiMAX所能实现的50km的无线信号传输距 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 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域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 围大大扩展。 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 70Mbit/s,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 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 可以将WiFi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 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 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由于WiMAX较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安 全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个方面:
WIFI与WIMAX区别
为了对WiMAX与Wi—Fi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这里从两者的传输范围、传输速度、网络安全性以及标准竞争方面进行分析。
1 传输范围分析WiMAX的设计可以在需要执照的无线频段,或是公用的无线频段进行网络运作。
只要系统企业拥有该无线频段的执照,而让WiMAX在授权频段运作时,WiMAX便可以用更多频宽、更多时段与更强的功率进行发送。
一般来说,只有无线IS/7.企业才会使用授权频宽的WiMAX 技术。
至于Wi—Fi的设计则只在公用频段中的2.4 GHz到5 GHZ之间工作。
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规定Wi—Fi一般的传输功率要在1毫瓦到100毫瓦之间。
一般的WiMAX的传输功率大约100千瓦,所以Wi—Fi的功率大约是WiMAX的一百万分之一。
使用Wi— Fi基地台一百万倍传输功率的WiMAX基地台,会有比Wi—Fi终端更大的传输距离,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虽然WiMAX显然有较长的传输范围,在使用WiMAX基地台时必须注意,要有一个授权的无线电频段才能使用。
而如果WiMAX跟Wi—Fi一样都使用未授权的工作频段,则它的传输优势就消失了。
WiMAX跟Wi—Fi都是基于无线频段传输的技术,所以受同样的物理定律限制。
反之,如果在同样的条件下,让Wi—Fi使用授权频带,Wi—Fi同样也可以跟WiMAX一样有较大的传输范围。
另外,虽然WiMAX可以利用较新的多径处理技术,目前新推出的pre—NMIMO(多天线双向传输)技术Wi—Fi产品也使用了该技术。
2 传输速度分析WiMAX的技术优势大多数人都看好是传输速度的优势。
虽然WiMAX声称最高速度每秒70mbyte,然而最新的Wi—FiMIMO理论上也有每秒108 mbyte的最高速度,而实际环境下也有45 mbps的速度,已经是经过实验验证确认其速度约为45mbps。
而WiMAX 的商用产品目前很少。
而WiMAX技术也会受技术问题与物理定律所限制。
无线ISP企业在组建WiMAX网络的时候,同样会遇到现今其他无线企业会遇到的频宽竞争的难题。
LTE、WIMAX与WIFI网络架构之比较-基础电子
LTE、WIMAX与WIFI网络架构之比较-基础电子摘要:对当前无线宽带通信技术标准LTE、WIMAX、WIFI的网络架构进行了比较,重点讨论了这3种技术体制网络架构的功能及其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LTE与WIMAX的网络架构相似,都是全网扁平化、IP化网络结构,但它们的移动基站/用户终端模块的功能不同,均应用于移动蜂窝组网;WIFI作为3G网络的补充,是由接入点(Access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局域网络。
0引言随着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WIFI、WIMAX和LTE成为目前的技术热点。
由于、快速接入等特性,WIFI一直是用户获取网络数据的主要手段,据预计2015年50%的数据流量都将通过WIFI方式入网。
WIMAX作为能够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技术,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LTE作为3G长期演进方案,日前中移动正加速扩大TD-LTE 实验网建设进程。
WIFI、WIMAX、LTE网络架构的不同,致使它们的应用范围、提供的网络服务以及市场定位等都存在很大差异。
WIFI(WirelessFidelity)即无线保真,是致力于解决符合802.11标准产品的生产及设备兼容性问题的组织。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IEEE802.11系列标准已被统称为WIFI,它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的接入,可工作于2.4GHz和5GHz的频段。
目前,在范围内,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局域网已日趋普及,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即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WIMAX也称802.16无线城域网,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
该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空中接口标准,其主要目标是提供在城域网一点对多点的多厂商环境下有效地互操作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
它可以解决高速连接“一公里”的无线宽带城域网的接入问题。
WiMax与Wi-Fi的区别
WiMax与Wi-Fi的区别对于无线城市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宏观的,一种是狭义的。
宏观理解是指无线城市利用无线技术或者手段来对网络进行覆盖,提供无线接入的服务。
在宏观层面,所有的无线技术都可以用上,包括2G、3G,包括Wi-Fi和WiMAX等。
而狭义的无线城市,主要是利用Wi-Fi和WiMAX技术进行无线覆盖,比如那些2G做覆盖不到、3G覆盖不好的地方,就由它来做。
WiMAX全称为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WiMAX的另一个名字是802.16。
2007年10月,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已批准WiMAX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成为移动设备的全球标准。
WiMAX继WCDMA、CDMA2000、TD-SCDMA 后全球第四个3G标准。
IEEE802.16标准,又称WiMAX,或广带无线接入(BroadbandWirelessAccess,BW A)标准。
它是一项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
它用于将802.11a无线接入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连结公司与家庭等环境至有线骨干线路。
它可作为线缆和DSL的无线扩展技术,从而实现无线宽带接入。
WiMAX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据称该技术能提供覆盖三十英里范围的高速互联网连接。
它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无线技术,将是固定电话运营商还击移动通讯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移动通讯一直在蚕食固定电话业务。
目前英特尔已经花费数亿美元推广Wi-Fi无线技术,并将WiMAX视为一种能对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互联网连接的新方式。
另外还得到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的支持。
使用这种技术,用户可以在50公里以内的范围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数据通讯。
尽管与当前的技术相比,3G网络的速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相对于WiMAX来说,3G就是小巫见大巫了,3G网络的速度较WiMAX低30倍,3G发射塔的覆盖面积比WiMAX要小10倍。
WiMAX与Wifi有啥不一样
WiMAX和WifiWiMAX和Wi-Fi都是无线技术,但Wi-Fi只能在短距离(<250米)内应用,而WiMAX可进行远距离(<30公里)覆盖。
WiMAX有固定和移动版本,可用于更高带宽(约40Mbps)的多种应用;与城市中的DSL或有线互联网一样,WiMAX可以替代大多数供应商没有铜线网络来提供DSL服务的农村地区的有线宽带。
40Mbps甚至比ADSL2+快得多。
语音、视频和数据等三重播放服务可以通过WiMAX轻松提供。
新版本WiMAX802.16m预计可提供1Gbps,相当于光纤到户,对于远程办公室或提供商接入站的回程非常有用。
WiMAX (IEEE 802.16)WiMAX(802.16-用于微波接入无线互操作性)是用于高速接入的第四代移动接入技术。
该技术当前版本可以提供大约40Mbps的速度,更新版本预计将在固定端点提供1Gbps。
WiMA属于IEEE 802.1系列,802.16e(WiMAX 预期第1波,1×2 SIMO)提供23Mbps下载和4Mbps上传);802.16e(WiMAX 预期第2波,2×2 MIMO)提供下行46Mbps和上行4 Mbps速率 . 802.16m在固定端点预计可提供1Gbps左右的速率交付。
WiMAX有固定版和移动版。
固定WiMAX版本(802.16d和802.16e)可用于家庭宽带解决方案,并可用于回传远程办公室或移动站。
WiMAX移动版本(802.16m)可用作GSM和CDMA技术的替代品。
Wi-Fi(IEEE 802.11)Wi-Fi(无线保真)是一种可在短距离内使用的无线LAN技术。
它是家庭、热点和企业内部无线网络中最常用的无线技术。
Wi-Fi在2.4GHz或5GHz 中运行,频段是未分配的频段(专门分配给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
Wi-Fi(802.11)有多个品种,其中包括802.11a、802.11b、802.11g和802.11n。
WIFI与WIMAX无线技术大比拼
WiFi与WiMAX无线技术大比拼
宽带无线接入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即回程、接入和覆盖。如果说具有高增益天线的Wi-Fi网络可以解决接入问题,以Mesh网形式部署的IEEE802.11热区可以解决覆盖问题,那么回程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一是采用传统的有线回程,但这种方法成本很高,而且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实施,其回程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五花八门;二是采用WiMAX技术。Wi-Fi,也就是IEEE802.11,由于最初是为无线局域网而设计的,所以在面对宽带无线接入上会有一些问题,例如AP间的通讯缺乏统一的标准,昂贵的回程消耗,在缺少QoS的情况下不能提供优质的VoIP服务等等。根据物理层的不同,目前广泛使用的有三个版本的802.11协议,分别是802.11a、802.11b和802.11g。在实施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具有定向天线的Wi-Fi,一是具有Mesh网络拓扑结构的Wi-Fi。前者用作解决DSL(DigitalSubscriberLine)和DOCSIS(DataOverCableInteRFaceSpecification)的接入问题,但仍受限于距离不能过长,而且缺乏QoS和统一的设备标准也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可扩展性。后者解决了覆盖问题,并且Mesh网络拓扑结构较定向天线的结构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但是缺乏QoS和内部AP缺乏统一标准也限制了Mesh网络拓扑结构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Wi-Fi的部署形式最高可以提供54Mbps的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可以超过10公里。WiMAX,也就是IEEE802.16,目前具有两种形式,一是解决固定接入的802.16-2004,一是解决移动接入的802.16e。虽然WiMAX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态势良好,最近又被ITU接受为3G标准之一,解决了无固定频率问题,为WiMAX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Wi-Fi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的方案Wi-Fi的
WIMAX与WIFI
WIMAX概述
全称为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 接入。WiMAX的另一个名字是802.16。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 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 50km。WiMAX还具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业务丰富多样等优点。 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 OFDM/OFDMA(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 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将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将实 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不仅在北美、欧洲迅猛发展,而且这股 热浪已经推进到亚洲。WiMAX又称为802· 16无线城域网,是又一种为 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一英里”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因在数据 通信领域的高覆盖范围(可以覆盖25~30英里的范围),以及对3G可能构 成的威胁,使WiMAX在最近一段时间备受业界关注。
WIMAX优势
优势之一,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 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 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 优势之二,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 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 的确是一个惊人的进步。 优势之三,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 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 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WiMax可为50公里线性区域内提供服 务,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 优势之四,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由于WiMax较之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 展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服务。
宽带无线Wi-Fi与WiMAX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宽带无线Wi-Fi与WiMAX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 题目简介宽带无线Wi-Fi与WiMAX应用研究二. 研究背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宽带网络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
无线宽带网络的两种主要技术是Wi-Fi和WiMAX。
Wi-Fi是一种本地局域网技术,其基础设施主要是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卡。
Wi-Fi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家庭、企业、学校等,使人们可以轻松地接入互联网。
WiMAX是一种城域无线宽带技术,其覆盖范围可以达到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
WiMAX的应用包括移动通信、固定宽带接入、物联网等领域。
目前,Wi-Fi和WiMAX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信号稳定性、安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三.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Wi-Fi和WiMAX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现状、问题和趋势,通过对两种无线宽带网络的特点、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缺点,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四. 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Wi-Fi和WiMAX的基础知识介绍。
2. Wi-Fi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分析。
3. WiMAX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分析。
4. Wi-Fi和WiMAX两种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5. 两种无线宽带网络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 未来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研究方案:1. 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包括国内外学术论文、报告和统计数据等。
2. 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个人和机构对Wi-Fi和WiMAX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并分析其现状和需求。
3.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结论和建议。
四.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提高Wi-Fi和WiMAX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的效率和安全性,促进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无线接入技术Wi-Fi与WiMAX
wi-fi技术概述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比较适合在办公室及家庭的环境下应用。
wi-fi是第一项得到广泛应用和部署的高速无线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包括家庭、办公室,以及越来越多的咖啡屋、酒店、机场等,而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也几乎都配备了迅驰模块,可以实现wi-fi接入的功能。
近几年wi-fi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也已经越来越成熟,从最早的批准通过的IEEE802.11a、b和g标准,到现在正在等待批准的IEEE802.11n标准,在传输速度上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802.11b的带宽可以达到11Mbps,802.11g可达54Mbps,而802.11n标准,无线速率更可达到300Mbps,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有线以太网。
事实上,IEEE802.11n正式标准虽然尚未通过,很多无线网络设备厂商早已推出了众多基于802.11n标准草案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市场上已经很多11n的产品,并且在很多场合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成熟,这些产品的应用领域亦逐渐由SOHO级向企业级拓展。
速度的提升,为wi-fi赢得了“无线版本以太网”的美称,而WLAN(无线局域网)同样为IEEE制订的标准,可以视为以太网标准的无线领域的延伸。
而相比传统的有线以太网,WLAN的安装及设置十分简单,只要在需要建设网络连接的区域设立无线热点就可以了,规划、布线等程序都可以省去,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材料成本。
当然wi-fi存在各项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
由于wi-fi采用的是射频(RF)技术,通过空气发送和接收数据,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信号,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
数据包在传送的过程中都可以被外界检测或接收,信息安全是个隐患,虽然数据可以经过加密后传输,但是在数据包足够多的情况下,还是有被黑客破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政府等单位的核心骨干网不使用wi-fi的原因。
Wi-Fi、WiMax、3G三种无线技术的区别
Wi-Fi接入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WLAN)接入技术,其信号传输半径只有几百米远。
Wi-Fi的目的是使各种便携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PDA等)能够在小范围内通过自行布设的接入设备接入局域网,从而实现与Internet的联接。
Wi-Fi网络使用无绳电话等设备所使用的公用信道,只要有一个“热点”和一个高速互联网连接,就可在其周围数百米的距离内架设一个Wi-Fi网络。
随着“热点”的增加,Wi-Fi网络所覆盖的面积就像蜘蛛网一样在不断扩大延伸。
Wi-Fi 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属于宽带范畴,可以满足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Wi-Fi 网络的架构十分简单,厂商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后,用户只需要将支持Wi-Fi的设备拿到该区域内,便可以接受其信号,高速接入Internet。
WiMax接入WiMax是一种无线城域网(MAN)接入技术,其信号传输半径可以达到50公里,基本上能覆盖到城郊。
正是由于这种远距离传输特性,WiMax不仅能解决无线接入问题,还能作为有线网络接入(Cable、DSL)的无线扩展,方便地实现边远地区的网络连接。
企业或政府机构可以在城市中架设WiMax基站,所有在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移动设备均可通过基站接入Internet。
由于WiMax只能提供数据业务,因此话音业务的提供需要借助VoIP 技术来实现。
WiMax网络建设与3G网络一样,均需要架设大型基站。
但由于它只需要实现城域覆盖,因此网络建设成本相对3G网络比较低。
3G技术3G是一种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技术。
而3G网络则是全球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它综合了蜂窝、无绳、集群、移动数据、卫星等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与固定电信网的业务兼容,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
3G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地区(城区与野外)的无缝覆盖,从而使用户在任何地方均可以使用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WLAN、Wi-Fi和WiMax的区别
WLAN、Wi-Fi和WiMax的区别WLAN、Wi-Fi和WiMax的区别WLAN、Wi-Fi和WiMax分别在不同的无线技术中应用,下面是关于WLAN、Wi-Fi和WiMax的区别,欢迎阅读!问:在不同的无线技术中,分别在什么时候应用WLAN、Wi-Fi 和WiMax?Wi-Fi和WLAN的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答:Wi-Fi产品被用于组建WLAN,而WiMAX产品主要用来组建WMAN。
无线局域网(WLAN)指的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如办公室或家庭,一系列装置通过无线连接起来。
三项WLAN技术都包含在从前的802.11标准中:红外线、跳频技术(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
802.11b主要关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802.11a/g/n也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
Wi-Fi是一种应用于802.11a/b/g/n产品的标准,是由Wi-Fi产业联盟(Wi-Fi Alliance)提出的。
Wi-Fi产业联盟是一个促进不同WLAN融合的工业组织。
举例来说,所有的802.11g 产品都实施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和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标准,但只有Wi-Fi 标准产品证明了他们正确的支持了功能和选项的强制性子类。
为创建一个WLAN,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和家庭用户可以购买Wi-Fi认证连接点(AP)和客户端(笔记本电脑、电话和打印机)。
客户端与最近的AP的距离不能超过几百米。
大型建筑可以通过安装多个AP来进行连接。
大多数WLAN都配置在室内,但WLAN也可以覆盖停车场、庭院或其他的本地户外空间。
宽带无线城域网技术(WMAN)应用“最后一里”技术将用户站点和基站连接起来,为有线网络连接技术如DSL、电缆和光纤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选择。
802.16标准定义了几种WMAN技术,它们在不同的频率、距离和速度下运行来提供宽带无线连接(BWA)。
从前的802.16关注固定的宽带无线连接(BWA),应用点到点的无线上行链路来连接用户站点和运营商网络以及因特网。
基于WLAN和WiMAX的全方位宽带无线技术
基于WLAN和WiMAX的全方位宽带无线技术WLAN即无线局域网,结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以无线信道为传输介质,实现在短距离内的无线网络通信。
无线局域网的基础还是传统的有线局域网,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拜访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使无线通信得以实现。
WLAN具有易安装、易扩展、易维护、可移动性、速率高、用法开放频段等诸多特点,无论企业、个人,还是运营商都已经认同了WLAN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
WLAN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太网无缝地结合,用法户可以拜访互联网、举行在线交易、远程办公等各种应用。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业务应用对WLAN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速率、平安、QoS、漫游等方面。
此外,除了数据传输以外,WLAN还有望在无线语音方面有所突破。
下面容易介绍一下目前WLAN的进展热点领域。
1.速率带宽是一切业务的基础。
目前广泛用法的WLAN设备是基于802.11b标准的,最高无线速率可达到11Mbps。
事实上,因为WLAN标准的无线帧头开销、接入控制等,用户真正获得的速率只能达到最高速率的一半左右。
802.11a和802.11g 设备的无线接口速度在54Mbps,实际吞吐量最大也惟独30Mbps左右。
目前IEEE 802.11n工作组正在制定更高速率的WLAN标准,可将速率增加至108/320Mbps;并进一步改进其管理开销及效率,以增加WLAN的性能。
2.平安WLAN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来实现数据通信,与有线网络的最大区分就是任何无线网卡、接入点都可以收到无线信号,因此对WLAN网络的平安性向来是WLAN研究的热点。
除了广泛应用的SSID、ACL和WEP外,为了提高WLAN网络的平安,最近IEEE通过的802.11i标准将对WLAN网络的平安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n Integrated Wireless Network Using WiMAX as Backhaul Support for WiFiRecent adva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have expanded more access technologies such as WiFi (IEEE 802.11a/b/g/n) [1] in the local area and WiMAX (IEEE 802.16e) [2]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cellular access technology in the wide area. While the benefits of WiFi and WiMAX are both obvious, they are two different technologies catering for different needs. WiFi is a cheap solution aimed to cover short distances, such as airport, hotels, and conference areas; while WiMAX is the next-generation of wireless technology that is relatively expensive and aimed to cover long distances. Furthermore, the WiMAX network may be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provide backhaul support for WiFi hotspots. Much research about the integrated WiFi and WiMAX network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a few years. In [3], an integrated WiMAX/WiFi network was considered where the licensed WiMAX spectrum is shared by the WiFi access points (APs) to provide Internet connectivity to WiFi users. A model for optimal pricing for bandwidth sharing was proposed in an integrated WiMAX/WiFi network. In [4], an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utilizing a novel WiMAX/WiFi access point (W2AP) device wa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WiMAX and WiFi technologies, where the protocol operation of the WiFi hotspot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WiMAX system, and thus the WiFi network can support connection-oriented transmissions and QoS in a similar fashion to the WiMAX system. In [5],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IEEE 802.16/ WiMAX and IEEE 802.11/WLA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hensheng Ta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issouri 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St. Joseph, MO 64507, USA
Abstract—We propose an analytic model using WiMAX as backhaul support for WiFi traffic and evalu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ne unique feature is that the WiFi traffic completely reflects the realistic user behavior. A WiFi user may be overflowed to its overlaid WiMAX cell when it is rejected at the WiFi cell; the WiFi user may also work for some time duration in the WiFi cell and then make a vertical handoff to its overlaid WiMAX cell when it needs to move from its current WiFi cell (e.g., office) to its target WiFi cell (e.g., airport). Further, the target WiFi cell may be located at another place in the same WiMAX cell, or at a different WiMAX cell. We use Markov processes to model the dynamics of the WiMAX traffic and WiFi traffic including the overflowed WiFi traffic, the vertical handoff WiFi traffic, the horizontal handoff WiFi traffic, and the take-back WiFi traffic. We derive various traffic arrival rates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ovided for furthe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was investigated along with the related protocol issues for telemedicine services.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an integrated wireless architecture using WiMAX as backhaul support for WiFi traffic. One unique feature is that the WiFi traffic in our model completely reflects the realistic user behavior. Previous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usually considers static or limited mobility for WiFi users, where WiFi users use WiMAX or cellular infrastructure as backhaul support only inside the WiFi cell via their AP and cannot utilize the infrastructure any more when they move out of the WiFi cell. In our scenario, a WiFi call may be overflowed to the overlaid WiMAX cell when no channel is available at the WiFi cell; the WiFi user may also work some period of time in the WiFi cell and then make a vertical handoff to its overlaid WiMAX cell when it needs to move from its current WiFi cell (e.g., office) to its target WiFi cell (e.g., airport). Further, the target WiFi cell may be located at another place in the same WiMAX cell, or at a different WiMAX cell.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re has been no analytical modeling for these situations, which is focused on this paper.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Section II describes the integrated WiFi and WiMAX architecture. Section III provides the details of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both WiFi cell and WiMAX cell as well as the derivation of various arrival rates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Section IV presents numerical results. Finally, the paper is concluded in Section V. II. SYSTEM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