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重点
环境规划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期划分a.长远环境规划(>10年)b.中期环境规划(5-10年)c.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a.经济制约型b.协调型c.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b.水污染控制规划c.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a.国家、省(区)、部门、县区、农村、自然保护区、城市、重点污染源(企业)等5.按性质划分a.生态规划b.污染综合防治规划c.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d.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章1、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某一环境要素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基本环境容量(绝对容量)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标准值-环境背景值变动环境容量(年容量)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年净化率×绝对容量例如,某地土壤中镉的背景值为0.1ppm,农田土壤标准规定的镉的最大容许值为1ppm,农田对镉的年净化率为20%。
该地土壤镉的绝对容量则为0.9ppm,年容量为0.18ppm2、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阈值。
环境规划考点
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或:指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预先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3.环境承载量: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6.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7.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8.水环境规划:是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0.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1.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2.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3.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学重点整理
生态环境规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环境规划考点(最终版)
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市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4、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环境系统在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所能承纳污染物以及能提供自然资源的最大量。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7、环境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
8、环境预测:根据环境预测掌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影响,找出主要的环境问题,以便确定环境目标,采取环保措施;也是环境规划决策的基础。
9、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0、情景分析: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或者趋势进行多种可能性基础上的一种政策研究方法。
11、环境总体规划:是全面梳理环境现状、保护居民健康的总体安排,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总体现状评估、区域发展定位、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承载力、总体目标、环境保护主要行动、执行监督保障措施等。
12、水污染防治系统: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包括源头、河段、河口和湖泊,在上述水域中流动的水流、生活在水体中的生物以及各种天然污染源等;人工系统主要包括各种水工建筑物、污染源和各种污水处理建筑物等。
13、大气环境规划:为协调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预测区域社会经济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为保证人类健康设定大气环境目标,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寻求解决该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环境方案。
环境规划知识要点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内涵:●目的:科研理解为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任务:促进“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与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以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
●内容: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
●内容: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3.环境规划的功能●(1)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5)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4.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把环境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的把各个规划技术环境关联起来进行。
●综合性:协调多个部门、采用多种措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
●区域性:因地制宜、融入地方特征。
●动态性:快速响应和更新能力。
●前瞻性:是对未来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作出的预先规划。
●信息密集:确保搜集到的信息完全、准确和可靠。
●政策性强:需依据有关环境、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进行。
5.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6.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与体系●评估调查和评价模拟与预测确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定重点工程和融资渠道提出保障措施。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
一、环境规划1.定义: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2.基本任务: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承载能力,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和建设活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部署。
3.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5.特征:系统整体性综合交叉性区域分异性动态响应性信息集成性政策应用性6.分类: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
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7.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2.环境评价和预测3.环境功能区划4.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5.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8.编制过程: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9.发展过程:探索阶段、尝试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转变约束阶段。
10.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加强环境规划。
结论环境规划是我们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和依据,是起指导作用的,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规划重点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⑴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⑵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⑶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⑷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⑸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⑹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内容、目的: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环境投资效益两方面的因素,在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前常常要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性质分别制定各自的环境目标。
基本内容:(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的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位单位,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各功能区,根据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对策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内容1社会发展预测2经济发展预测3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4其它预测基本原则:1经济社会发展是环境预测的基本依据2 科技进步的作用3 突出重点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量负荷分配原则1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 2 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A_P 值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得分配原则)3 优化规划分配原则(源强优化规划分配原则最小治理费用的分配原则大气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怎样综合应用各种措施进行防治?答: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a、使用新能源;b、改变现有燃料构成;c、改变煤答燃烧方式(2)集中供热: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量地减少燃煤量,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煤灰飞扬的二次扬尘;可以提高集中供热锅炉排放烟囱的高度,代替数量众多的低排放烟囱,充分利用区域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减少低空污染物浓度(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a、控制颗粒物排放;b、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4)实施清洁生产(5)控制移动源的排放2、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1)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2)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3、加强绿化:(1)植物精华(2)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步骤。
环境规划学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学重点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一、环境规划的概念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为改善环境质量制定可行性方案。
二.环境规划内涵:1、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乡镇)2、基本出发点:1)、保障人们享用环境权2)、规定享用环境经济权时所应遵循的义务(公正)3、任务:使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求系统最佳发展。
4、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5、主要内容:对人类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出安排和部署6、实质:1)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三、环境规划的作用:①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
②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③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④促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⑤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环境规划基本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4.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五.环境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地区性3.目的性和目标性4.政策性5.科学性6.可操作性六、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期划分:①长远环境规划(>10年)㈠近期目标㈡中期目标㈢远期目标;②中期环境规划(5~10年)。
③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分:①经济制约型。
②协调型。
③环境制约型。
3、按照地域范围可分为:全国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省级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工业区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4、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噪声控制规划等。
环境规划学 老师重点(其实就是答案)
环境规划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
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环境规划知识点
环境规划知识点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进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具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进展变化趋势举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刻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治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进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治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进展同环境爱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伤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进展的行为总体。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一)环境规划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要紧办法;环境规划环境预测环境决策(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治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治理中,规划治理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环境治理与环境规划密切相连,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有:(1)规划职能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治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2.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社会经济进展规划总要求;3.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5. 系统性原则;6. 依赖科技进步。
4.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限分远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年度环境爱护打算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经济制约型,环境爱护与经济进展协调型,环境制约型环境治理的类型 1.按治理性质分资源环境治理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技术治理5.我国环境规划与治理的现状分析:一)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取得的发展1.我国环境规划确立了可持续进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2. 我国环境规划正在逐步规范化,有了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指标体系,办法论,内容);3. 环境规划正逐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规划中。
环境规划重点
环境规划重点名词解释:1、水污染控制单元: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作实体。
水域是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结合行政区域而定,源则是排入相应受纳水体的所有污染源的集合。
2、环境承载力: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3、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4、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5、环境功能区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适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6、环境预测: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7、土地评价:通过对土地的适宜性分析,掌握各类土地资源的数目、质量、分布和适宜性,为分析土地利用潜力、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
8、DSS:即决策支持系统。
指凡能对决策提供支持,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有效性的计算机系统。
9、社区:指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
10、费用效益分析: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其基本任务就是分析计算规划活动方案的费用和效益,然后通过比较评价从中选择净效益最大的方案提供决策。
11、固废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12、环境规划:人类为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定义(名词解释):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实施主要以为主导。
3.实质:一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科学决策活动。
4.环境规划的内涵(简答题)环境规划的对象是:“”复合生态系统(必考)环境规划的任务(目的)是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环境规划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5.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的投资获取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6.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7.环境规划的类型:按时间分:(必考)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环境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具体。
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必考):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按性质划分8.例题: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环境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1.环境系统: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和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做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和部署。
环境规划是为改善环境质量制定进可行性方案而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环境管理:1.21.3 环境规划的作用简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2 环境规划的类型3.2.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最常见是五年规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纳入。
)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规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
***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长远规划:制定长远环境目标和战略措施,宏观,不具体年度环境规划:具体,不全面3.2.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1) 经济制约型(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先污染后管理(2)协调型-----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规划,是当前的主流。
(3)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较少,也有,如日本。
3.2.3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3.2.4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省、市、县、乡环境规划等。
上一层次的环境规划是下一层次的依据和综合,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于是下一层次的规划的实现是上一层次规划完成的基础。
3.2.5按性质划分(1)生态规划---从生态保护出发,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重点(2)
第一章环境管理是实践开展的需要——环境管理是从环境保护实践中产生,又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开展起来的,它既是一门专业学科,又是一个工作领域。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环境管理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一个工作领域,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主要解决环境保护的实践问题。
环境规划5环境管理和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目的: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规划与管理,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的、和谐的协同开展下去。
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根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16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第二章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环境保护是我国的根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根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开展方针;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持续开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开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开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开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我国环境管理的根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讨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一〕产业政策〔二〕技术政策〔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法律责任(实际例子)环境行政责任:所谓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当的法律责任.承当责任者既可能是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是其他公民个人;既可能是中国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当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目的:达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内涵:(1)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2)任务:使系统协调发展;(3)理论基础: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4)主要内容:根据环境保护需要约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安排和部署环境保建设;(5)特征: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我国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1)缺乏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环境规划(2)新开发区的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4)环境规划人员技术力量和素质有待提高(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PDSS)有待加强(6)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国环境规划的建议:1 进一步明确环保主管部门的权责范围。
2 完善财政负责和行政问责制度3 强化环境规划的地方参与性环境规划的作用: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合理分配污染减排负荷,约束排污者行为4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 作为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的合理政策,促进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并从预防为主的观念出发,变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将污染控制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工艺改革、提高生产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是进行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的补充和完善,利于经济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于经济区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链,利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进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环境规划的原则: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 系统原则;6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7 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①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②环境调查晕评价; ③环境模拟与预测; ④环境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⑥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 ⑦保障措施 环境规划类型:1.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土壤污染 防治规划、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2.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
3.按照规划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污染控制规划、生态规划和专题规划。
4.按照规划期限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规划。
5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协调型环境规划、环境制约型环境规划。
国外环境规划的发展:美国,设立环境规划委员会(州),以区域环境目标为目标,在污染控制费用和污染控制措施为约束条件下,利用最优化技术得出最优方案。
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近年提出的绿色社区规划已成为热点;原则以人类健康和生态影响规划、公共事业活动规划、工业过程规划及能源利用规划为主。
我国环境规划的历程“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为治理重点环境规划已成为环境决策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制定环境规划目标、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方案优化、方案实施与管理环境规划报告书:总则、发展规划概述、基础调查和评价、环境容量研究、发展预测与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目标、环境综合治理/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结论。
环境规划管理程序:环境规划任务的下达;编制环境规划大纲;环境规划大纲的评审和审批;环境规划的编制;环境规划的评审和审查。
环境规划基本程序:编制环境规划工作计划、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制定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等步骤。
环境规划目标:环境目标是在区域现状调查和环境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规划期内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制定恰当的环境目标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关键,环境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具有一般规划目标的共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可达性;先进性。
环境规划目标类型:(1)按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目标和详细目标(2)按规划内容划分,可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3)按规划目的划分: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环境管理目标。
(4)从时间上划分,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5)从空间上划分,可分为国家环境目标、省市自治区环境目标、县级市环境目标以及大经济区、流域、海域环境目标等。
(6)从目标的高低划分,可分为3个层次,即低目标、中目标和高目标。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常用方法:定量、定性、半定量。
环境规划的指标: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适应性、选择性。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1)根据内容划分:数量方面的指标;质量方面的指标;管理方面的指标。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总量控制指标;浓度控制指标。
(3)根据复杂程度划分:综合性指标;单项指标。
(4)根据范围划分:宏观指标;微观指标(5)根据指标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以及约束的不同,可把环境规划指标分为指令性规划指标、指导性规划指标和相关性规划指标三大类(6)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生态调查:生态因子的选择;生态登记(网格法、单元法);绘制生态图。
可能有计算。
环境预测:根据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预测是环境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基础。
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环境预测的内容:环境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环境预测的方法:根据预测结果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⒈定性预测方法预测者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环境变化做出定性的预计推断和环境交叉影响分析。
包括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层次分析法(AHP)。
2. 定量预测方法根据历史数据和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预测事物的未来,或者利用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叫定量预测。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等。
(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的计算)回归预测法的基本步骤为:进行因素分析,确定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绘制散点图,构造回归模型的理论形式;利用最小平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建立模型;对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包括相关性检验和显著性检验;利用检验后的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已知某工业基地位于一山谷地区,计算的混合高度h=120m, 该地区长45km,宽5km,上风向的风速为2 m/s,SO2的本地浓度为0。
该基地建成后的计划燃煤量为7000t/d,煤的含硫量为约3%,SO2的转化率为85%。
试用单箱模型估计该地区的SO2浓度。
大气环境功能区的确定方法X2max ,X2min ,X2 ——分别为二类功能区基本适合的上、下限和该子区为二类功能区的综合评分值;X3max ,X3min ,X3 ——分别为三类功能区基本适合的上、下限和该子区为二类功能区的综合评分值;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
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
环境容量大小与环境空间尺度、环境要素特性、污染物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环境容量的分类: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土壤、生物等环境容量。
按污染物性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物理扩散型、化学净化型。
绝对容量(WQ ):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达到绝对容量没有时间限制。
绝对容量=环境标准规定值-环境背景值 绝对容量=(规定值-背景值) ×净化率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模拟法、线性规划法、A-P 值法。
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
总量控制的分类: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法与浓度控制法的区别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A- P 值法(自己看)例:设某市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总面积为1369.9 km2,全部为二级功能区。
其中一区、二区和整个控制区的面积,各区二氧化硫实际年排放量,低架源、中架源、高架源的实际年排放量等数据见例表1,点源高度(作为有效高度处理)及个数见例表2。
试求各区二氧化硫总量min3max 33max 3min 2max 22max 2X X X X B X X X X A --=--=控制限值及P 的实施值(该例中以H <25m 为低架源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 n----功能区总数;i----总量控制区内各功能分区的编号; a----总量下标;k----某种污染物下标。
Qaki----第i 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104t ; S ----总量控制区总面积,km 2; Si ----第i 功能区面积,km 2;Aki ----第i 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104t·a-1·km-1。